梦境人生
2012-8-1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黄秀丽
207
150000
无
难以定义的人生一个科学家?一个基督教反叛者?一个诺斯替教徒?一个神秘主义者?一个有着众多追随者的心理学教父?他,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其他心理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既是一个科学家,又将视野投向科学之外,哲学、文学、炼金术、占星术、东方宗教,包括中国的道家,都是他的精神资源。染指宗教,和纳粹暧昧不明的关系,神秘主义色彩浓厚,一直为他人诟病。然而,半个世纪后,他的影响仍然巨大,他仍然是很多人眼中的先知、圣人。他的心理治疗方法被称为荣格主义精神分析,这一流派的心理医生被称为荣格分析师;总部设在苏黎世的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聚集了数千名分析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心理内向、外向的分类,关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概念,沿用至今。美国学者理查德•诺尔甚至用马克斯•韦伯的“魅力型权威”来形容他的影响力。荣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的83岁时写下的《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各个时期梦境、幻觉的回忆,而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戏剧。他透过梦和幻觉提供的巨大精神资源,一头扎入潜意识的深海中,试图找到东方宗教指出的何为“真如”、“自性”,何为“幻象”、“妄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荣格一只脚在西方,另一只脚在东方,这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极罕见的情况。荣格甚至被称为正在进行时的西方新时代灵性运动的先锋和教父。
荣格(Carl G.
Jung,1875-1961)是人类现代史上的智者。他曾经是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定的“皇储”,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最终“叛出师门”,另创分析心理学。这位敏锐多智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一生热爱东方智慧,他研究炼金术、诺斯替教以及佛教、道教,从神秘主义和宗教之中获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洞见。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西方心理学甚至西方文明影响巨大。二战时期他和纳粹扑朔迷离的关系,他与妻子、情人长达四十年的三角情爱,又令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更加神秘。
黄秀丽,重庆人,70年代出生,传媒人。曾为《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参与过国内多个公共事件的报道。热爱心理学,神秘学,数年前投身于新时代灵性运动,关注现代人身心灵的疗愈与蜕变。
目录
序言:难以定义的人生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一个少年的自我分裂
第二章
对上帝产生了怀疑
第三章
走上精神病学的道路
第四章
父亲,为他及时地死去
第五章
改变世界的发现!
第六章
与弗洛伊德的恩恩怨怨
第七章
崩溃边缘,和潜意识对峙
第八章
每个人的心理都可以分类
第九章
与东方文明的相遇
第十章
寻找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第十一章
那些爱他的女人们
第十二章
他是这样一位魅力型的医生
第十三章
他是纳粹主义者吗?
第十四章
不相信上帝的基督徒
第十五章
脱离尘世肉体,回归永恒自性
第十六章
他的追随者们
中篇 代表作品
《荣格自传: 回忆·梦·思考》序言
弗洛伊德与荣格
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
《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
灾难过后
未发现的自性——与群体思维相抗衡的宗教
共时性:非因果性联系原则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荣格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讨论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否可能
堕入相对主义和国家主义?
讨论三:荣格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划分
是否过于刻板?
讨论四:荣格与妻子艾玛、情人托尼的三角关系
关系反映了他怎样的婚姻观?
后记:一次对自我心灵的探索
参考书目
第一章 一个少年的自我分裂1875年7月26日,荣格降生于瑞士塞戈维亚州境内的一个叫凯斯威尔的小村庄里。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哥哥都夭折了。这是一个牧师家庭。除了父亲保罗是牧师外,在他的叔叔和舅舅之中,有八个是牧师。那时的瑞士本来就是保有着严格清教徒传统的国家,因此,这个家庭浓厚的宗教氛围是小男孩很小就有所体会的。小卡尔身上带着祖父和外祖父的特色。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本是一名信仰天主教的医生、科学家、剧作家,后来在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的影响下,改信新教。据英国人文森特•布罗姆写作《荣格,人与神话》时到荣格故地的考察,老荣格有着好胜、坚韧的个性。他曾因一起刺杀俄国参赞事件入狱一年。他先娶了当地一名女招待,第一任妻子死后,又向巴塞尔市市长的女儿索菲亚求婚,索菲亚后来成了荣格的祖母,两人共生下十三个孩子。显然,老荣格身上富于激情和非理性的成分,影响到了他的孙子卡尔。荣格虽然性格内倾,但对生命本源强烈的探索冲动贯穿一生,这一点不能不说来自祖父的遗传。另一个对荣格的影响是:当时有一个传言,称老荣格是歌德的私生子。虽然这看起来更像一个恶作剧的谣言,但是这件事给他的孙子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荣格一生钟情于歌德,而且将浮士德作为他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荣格的外祖父塞缪尔•普里斯沃克则是个奇异的人。据说他可以同鬼魂沟通。他的第一任妻子死后,他在书房里放着一张椅子,以便召唤她的灵魂。母亲家族很多人都具有通灵能力,这一点也遗传到荣格身上。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可以想见幼小的荣格的模样。这是个敏感又孤独,又大胆的孩子。在荣格出生六个月时,一家人搬到莱茵瀑布边的洛枫堡,那时,父亲被任命为这个教区的牧师。他在洛枫堡住到4岁。作为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没有玩伴,总是一个人孤独地玩耍。花园、洗衣房、瀑布、教堂、城堡,这就是他周围的一切。4岁的时候,全家人搬到巴塞尔附近的村庄小惠宁根,情况并没有好转。他的妹妹直到他九岁时才出生。在这之前,他都是一个人,即使是玩着男孩子的游戏,用砖头砌塔,再毁灭,在本子上涂上很多战役画面,也是一个人完成,不喜欢别人打扰。荣格幼时有一位朋友叫做阿尔贝特•奥里,那时他的父亲也在莱茵瀑布附近的地方当牧师,两个父亲都希望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然而“卡尔却无动于衷,他坐在屋子中间,独个儿玩着一个小木滚球,对任何人都置之不理”。荣格有时候也会叫奥里去捉弄他的表弟,“这男孩抱怨不干时,荣格就会开心地发出一阵印第安人那样的狂放的笑声”。在荣格幼年时留下的照片上,那双略带忧伤的大眼睛和腼腆的微笑看起来更像一个女孩。从小,他就是一个极端内倾的人。是荣格,首次将人的心理类型分为外倾、内倾以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交互而成的八种心理类型。内倾的人,常常从内心的隐秘世界中发掘资源,思考、情感的产生不依赖外在环境的给予。当然,这是四十多年以后的事了。那时的荣格,常常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这个世界有梦、有幻觉、有鬼魂。他并不以为稀奇,也不感到害怕。他经常看到母亲的房间里,有无头人飘出来;有一次他假性哮喘发作时,金色的天使也飞到了他身边。他有时会陷入庄周梦蝶似的追问。他们家的花园里有一堵墙,墙的前面有一段斜坡。他常常坐在墙上胡思乱想。先想到自己这个“我”:我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然后想到石头这个“我”: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坐在我上面。这个“我”到底是哪一个呢?是坐在石头上的这个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石头和他的神秘关系令他着迷。对荣格来说,那个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的童年时代是永恒的。它属于黑夜,神秘、自然而然。然而,他却不能永远在这个世界徜徉,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感觉到自己被强行拉出了这个世界,如同他在晚年回忆录《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描述的那样:“坠入不断滚滚向前的时间中,越走越远。那个世界的拉力是那样强大,我只能粗暴地把自己拽走,以免失去对未来的控制。”从童年到少年、青年,他经历的就是这个“强拉”的过程。那时的他,并不清楚那个夜晚的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他一直试图弄懂的秘密。6岁那年,荣格上了小学。班级里有农民、渔夫的孩子。他是牧师的儿子,他学过拉丁文,他和这些孩子不同,他不属于这些孩子的阶层。他第一次感到了白天的、外在世界与黑夜的、内心世界的对抗。那时,有一个农民的儿子,经常欺负荣格,讽刺他耽于幻想的性格。那个孩子辍学之后,才减轻了荣格的苦楚。即便是这样,他仍然喜欢上学。长期的孤独使他渴望走入这个新的世界,渴望和同类发生联系。他越来越感到那个白日世界的美,那里“金色的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那是一个很大的,充满吸引力的外在世界。然而他又觉得这个世界是含混的,甚至暗含敌对的,这些孩子强迫“我和我自身分离”。生命为何如此古怪?白天的世界需要和自身分离,因此无论多么美好他都听得到黑夜的世界的召唤;回到黑夜的世界安全舒适,然而有一种动力驱使他必须走出黑夜的世界。他在二者之间进退两难,他被拉锯,他不知道去哪里好。10岁那年,他无意识地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当时的他,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他用尺子刻了一个两英寸高的小矮人。小人穿着礼服、高帽、黑靴,很神气。铅笔盒就是床,小人躺在里面,盖着羊毛大衣。他还在莱茵河边找了一块光滑的长方形黑石头,涂上水彩,装进了铅笔盒陪伴小人。铅笔盒被荣格悄悄地藏在阁楼上,那个阁楼是禁止人进去的。对这个敏感多思的孩子来说,家庭生活的氛围很少让他感到幸福。父亲脾气暴躁,母亲病情沉重,两人长期分居。他很小就知道,父母之间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在当时的瑞士,避孕是一件可耻的事,大多数家庭都有成群的孩子,而荣格家的孩子少得可怜,直到他9岁,妹妹才出生。父母的关系可见一斑。每当他心情低落时,他都会想到那个小人和石头。小人和石头具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总是能将他的烦恼一扫而光。这个小人的存在,使他拥有了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能够对抗不那么让人愉快的现实生活。隔几个星期,他还会爬到阁楼上去,看着小人和石头,把写满字的纸片放进去。那些字,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其中的含义。每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是多么愉快。这真是一个庄严的仪式!小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幼小的荣格不会知道,他做着这一切,只不过是无意识地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三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精神病医生,对炼金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读到有关灵魂石的传说时,猛然想起了小人和石头,才明白小人是一个披着斗篷的小神。原来,他当年的行为和原始人没什么两样。古代的心理因素在他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了他的心灵,并通过仪式,帮助他稳稳地站在了两个世界中间,而不至于被两个世界撕裂。11岁那年,荣格进入了巴塞尔大学读预科。这个乡下孩子得以走进城里,见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很繁华,充满诱惑又令人畏惧。他的分裂越发严重了,平生第一次,他发现了竟然有两个“我”。第一个“我”是个学生,无比普通的学生。出生于贫穷的乡村牧师家庭,瘦高、形单影只、落落寡欢、天分中等,心比天高。还有一堆的缺点,自卑、幼稚、自私自利、好虚荣、敏感、懒惰。这个学生是活在白天的,活在大城市里的。他是多么矛盾啊,他渴望在大城市里寻找到一席之地,然而渴望越强烈,他的表现却越不好。他太贫穷了,其他同学的富有对他来说是个一个很大的刺激。他们讲着文雅的德语和法语,住着大房子,出行有豪华马车,还经常讨论去阿尔卑斯山度假的情景。而他呢?他当然不能去。他的鞋有洞,他的袜子湿了也不能换。羡慕、嫉妒,一波一波的情绪袭来,后面跟着的是对这种情绪的恐惧。他的老师似乎也对他有偏见。他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他以为可以拿到九十多分甚至一百分。他在等老师提到他的名字夸奖他。他等了很久,老师把其他的作文都评点完了,说,荣格的文章本来可以得一百分,“但不幸的是,这却不是他写的。你从哪里抄来的呢?你给我坦白!”荣格气得肺都炸了,大声抗议,老师却始终不信,甚至威胁他:“如果我查出你确实抄袭了别人的,我一定把你撵出学校。”在同学们怀疑、嘲笑的眼光中,荣格再次感到了这个世界的可怕:充满了邪恶和不义。他在学习上的表现也一塌糊涂。他弄不懂数学,不明白为何数学要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为什么数字应该由声音来表示?人们也可以用苹果树来表示a,用盒子来表示b,用个问号来表示x。”更令他恼怒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如果a=b,b=c,那么 a=c”。a 和b的意思完全不同,怎么可能相等呢?这不就是“太阳=月亮”、“猫=狗”吗?对这一细节,荣格到83岁还记忆犹新。他说,他一辈子也没搞懂数学原理,当年他能通过考试,纯属因为他记忆力惊人,将数学符号变成图画记下来。据他的朋友阿尔伯特•奥里回忆,荣格在数学上就是一个白痴。而这一点遗传于他的祖父。他在绘画上本来很有天赋,却因为不愿意在老师要求的范围内临摹作画,而遭到失败;他长得又高又壮,体育却很差。好多次跌伤,使他对体育极端厌恶,莫名其妙地对自己的身体怀有一种羞怯。除了拉丁文老师,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反应迟钝。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外号“亚伯拉罕大爹”。童年那个永恒的世界似乎离他越来越远,眼前这个世界又那么不令人顺心。终于,在12岁那年夏天,他的晕厥病发作了。那是一个中午,他上完课后站在大教堂广场等同学。另一个男孩突然推了他一下,他倒地时头撞到石头上,几乎失去知觉。从此他患上了昏厥症,只要必须返回学校,以及父母让他做功课,他就会昏厥。这次晕厥,让他重新成为那个坐在石头上追问“我是石头,还是石头是我”的世界里。“游荡、收藏东西、阅读、玩耍”,整整六个月没有上学。然而,那个逃避了的可鄙的年轻穷学生“我”并不甘心。这样的无忧无虑,并没有让他觉得找到真正的幸福,尤其是听到父亲请来的医生诊断他为癫痫时。他知道自己并没有患上癫痫。“我是从自我中逃脱开来”。这道亮光从头脑里闪过,他忽然意识到,这“自我”,是决计逃不开的。他立刻拿起了一本拉丁语法书读起来。他要振作起来,他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以前他一拿起语法书头就会发昏,然而这道亮光之后,他没有松懈,依然坚持看,过一会儿头就不昏了。这样坚持越久,他“治好”了自己的昏厥病。这是一次令他羞愧的经历。他知道是自己一手导演了自己的疾病。而这一经历,又成为将来他从事精神病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昏厥病好了之后,在一次从学校到巴塞尔的途中,他突然感到,“现在我是我自己了。在此以前我也存在着,但只是一切发生在我身上,而现在则是我发生在我身上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在第一人格之外,还有一个“我”存在!故事发生在卢塞湖畔,他应邀到朋友家度假。他在湖里胡乱划船,主人十分不满。在两人的争执过程中,他忽然感到,对面那个发怒的成年人并不可怕,他以一个有职位有尊严的老人的面目面对那个人,他对自己受到的侮辱感到怒不可遏。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还发现,这个老人生活在十八世纪,穿着扣形装饰鞋、戴着白假发、驾着辆带有凹面后轮的轻便旅行马车。他的感觉十分强烈。当他看到一辆十八世纪的马车,心中有一个声音:那是我的;看到姨妈家十八世纪的两个雕塑小人,穿着扣形装饰鞋,他就知道,那衣服和鞋子是他以前穿过的!第二人格的出现,令不到12岁的荣格内心充满疑惑。第一个问题是,这个人是谁呢?是不是歌德?那时有一个传说,称荣格的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荣格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趣味低级的传言,然而他并不否认,这个“我”与歌德很相似。他甚至认为,歌德就是他精神上的教父。几年后,他开始阅读《浮士德》,这本书是他通往精神领域研究的重要桥梁。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我”从哪里来的呢?他并不清楚,只是隐隐约约知道,这个“我”是和童年那个世界相连的。那个夜晚的,精神性的,神秘的世界,那是个超时空的存在。是不是真的有超时空的存在?那个超时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很快,借助第二人格,他直接经验到了上帝,令人惊恐地,极不愉快地见到了上帝的“真面目”。
我对荣格忽然产生兴趣是在四年前,那时我的工作和生活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这一切的发生似乎都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操纵着,作为当事人的我身不由己,只能听任它摆布。 我眼睁睁地看着整个生活被它撕碎,痛不欲生,茫然无路。此时,我忽然在一本占星学书上读到荣格的一句话: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就是他人格的写照。他代表的是某种铸型以及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各个碎片。随着生命的进展。这些碎片将会按照既定的设计——落回原处。这句话让我在毫不了解占星知识的情况下,生吞活剥地读完了整本书。 然后我不可避免地想知道,那些碎片是什么,它们为何会一一落回原处。于是我找到了荣格的书来看。荣格用当时对我来说还略显晦涩的语言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一个道理:一个人若是无法觉知到内在的冲突,那么外在世界就会逼不得已将那份冲突显示出来,并撕裂成对立的两极情况。他讲的其实是“我”是什么,这颗心运作的原理,而对于这些,我们每个人都那么渴望了解,而又十分不易。 对荣格著作的阅读,与我对自我心灵的探索,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对他思想学说的兴趣、对他这个人的兴趣,以及对我自己内在和外在生活的兴趣,从来都密不可分。去年秋天,俊秀忽然对我说,我们要编一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你想不想写一个人?你可以自己选写哪个人。我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脱口而出:我写荣格。 荣格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不同于科学家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的是人类浩瀚无际的心灵。潜意识心理学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他那里,心灵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是无意识心灵,一部分是有意识心灵。人的一生,就是有意识从无意识的海洋中一步步确立自己的过程。人在很大程度是受潜意识心灵支配的,那里有我们的有意识心灵不愿意接纳的“阴影”,也有包含着全部人类,甚至动物、植物,整个宇宙的集体意识,他称之为“原型”。无意识心灵经由意识心灵来经验自身,然而意识心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像佛家所云“流转的心识”。它的演化需要一次一次回到它的来源处——无意识部分,转化、整合、再次呈现。那个“我”永远常新。 写作时的经验就像在验证荣格的学说。动笔时我读过荣格大部分著作,对他人生中的大事小事也不陌生。然而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藏在无意识心灵里,需要以某种形式转化进入意识心灵当中。这个转化却磕磕碰碰,相当艰难,仿佛一个塞满了饺子的茶壶,就是倒不出来。等我终于倒出来,完成这部书的写作时,我的“我”也完成了与无意识对话的过程,得到了更新。 在写作的中途,和其他几位作者有过讨论。有一位朋友问我:你觉得荣格这个人的人格对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这是个很大的话题,难以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不过最核心的一点是,荣格对外在物质世界保持警惕,而对自己的内心一直敏锐关注。他是一个先知,他预言了建立在启蒙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没落。那个文明过于注重外部的世界,将人类的心灵物质化、狭窄化、碎片化,剥除掉“心灵”最核心的功能——灵性。他又为后人探索出重新拾回灵性的道路,那就是东方智慧中的整体性。他的潜意识心理学就是建立在整体性基础上的,他用一个词来表示:Self,自性。这是一个永远完整且开放的系统,既是意识的起点,也是意识的终点。 感谢所有在这本书的写作中给我提供帮助的人,包括我所阅读的参考书的每一位作者。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给我带来巨大的欢乐和痛苦的人们,我的亲人,我的恋人,我所爱过的,我所恨过的人们。正是你们,帮助我将我内心未觉知的冲突演化出来,从而给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成长。 感谢宇宙给予我如此丰盛的礼物,让我写出了这本小书。 黄秀丽于2012年5月2日
《梦境人生:荣格传》编辑推荐: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性格类型和潜意识理论,他一只脚在西方,一只脚在东方,既是一个科学家,又广涉哲学、文学、炼金术、占星术、东方宗教,曾追随弗洛伊德,又与之分道扬镳,一度与纳粹主义纠缠不清,他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身心灵运动的先锋和教父,他,就是荣格!
无
这是我自己写的书,王婆卖瓜自夸一下。目前荣格的传记有他的自传《梦.回忆。思考》还有一个荣格的秘书以及一位英国人写的书书。自传写到他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基本上就没有故事情节了;后两本主要是按时间年表写的,注重把细节记录下来,不注重他的思想。国内也有基本研究荣格的,都是学者写的作品,比较理论化。 和上述著作相比,这本书的特点是: 通俗易懂,荣格的生平和他的学说脉络是紧密交织的,这条脉络非常清晰 2、对大家熟知的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荣格的婚恋关系,荣格与纳粹的关系,荣格与上帝的关系有清晰而通俗的阐释。 3、荣格对东方智慧比如《易经》的借鉴深入到自己的学说,这一点该书写得很有独到之处。 4、荣格是新时代运动的教父。他立足于基督教传统,向东方取经先于新时代运动半个世纪,新时代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们发展出来的理论与他当年的研究高度吻合。唯一的缺憾是他缺乏实修。 5、既感性又深刻的文字风格。
可以啊,看看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肿么办,如此深奥专业不适合我
翻译烂的一塌糊涂,不堪入读
只看了前面的。双重人格。。。。
就如作者在亚马逊评论中所说的一样,本书是对荣格自传的延伸和补充,能然读者更好的理解荣格的一身和其学术价值。不过,即使是中文,似乎文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出现了类似译文翻译一样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当然,还有一些几乎所有书籍都有的错别字。而至于中篇对荣格作品的节选翻译,就似乎有凑字数的嫌疑。。。当然,就整体而言,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
目前正在找工作,对荣格的性格模型很感兴趣,感觉看了之后对自己还是很有启发的,书中还摘录了荣格自己写的一些文章。虽说是买别的书送的,但挑到这样一本好书还是挺值的,最后还是要感慨一下天才能想到的果然还是不一样!
双鱼座以及第五型人格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很棒
薄薄一本,感觉目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