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共和的守护者

顾则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2-8-1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

顾则徐  

页数:

256  

Tag标签:

无  

前言

流星般的巨星1916年11月,民国国会和政府决定为不久前相继去世的黄兴、蔡锷举行国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现代意义的国葬。黄兴是什么人?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在政治上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人物,在当时国内普通人的耳朵中甚至比孙中山更著名,去世前的等级是勋一位、陆军上将,也即当时中国军人中级别最高的人之一。用今天的话来说,黄兴曾经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为他举行国葬比较容易理解。与黄兴相比,蔡锷从来没有成为过全国性的政治领袖,去世前的等级是勋一位、上将衔陆军中将,也即正式军衔只是中将,他是去世后才追加为正式上将的,他不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怎么也会为他举行国葬呢?蔡锷只活到34岁,刚当皇帝、喜欢看面相的袁世凯曾在背后评论说他短寿,果然,在袁世凯说这话不到一年,蔡锷就去世了。蔡锷的生命,就如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非常短暂。但这颗流星却非常不一般,即使放到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去看,也极其璀璨耀眼。他是流星,但他更是巨星。清朝末、民国初,中国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所以才能够创造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皇朝统治。虽然之后中国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内复杂的原因而演变出曲折的历史,但不管后来如何,中国的共和制度和民族意识已经奠定,中国的历史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在那样一个巨星、流星布满天空的时代,袁世凯说蔡锷“文武兼资,一时无两”,也即找不出第二个可以跟蔡锷比肩的文武全才来,可见蔡锷之特殊。护国运动结束之后,李根源去陕西上任当省长,经过北京时拜见替代袁世凯的总统黎元洪。两人正坐着交谈,一个秘书进来给了黎元洪一封电报,黎元洪一看电报,默不作声,哗哗直掉眼泪。黎元洪把电报递给李根源,李根源一看,电报是报告蔡锷在日本去世的消息,也立即眼泪直掉起来。两个人就这样坐着掉眼泪。李根源禁不住直掉眼泪容易理解,因为他与蔡锷是老朋友,又曾是蔡锷的部下和臂膀,彼此有很深的私人交情。但黎元洪跟蔡锷并没有一起工作过,也没有什么私人交往,护国战争期间讨论谁取代袁世凯当总统时,蔡锷一开始并不愿意支持黎元洪,而是支持比较有实力和能力的段祺瑞当总统,黎元洪能一看电报而情不自禁痛哭,可见蔡锷人格魅力之一斑。著名记者陶菊隐的代表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出版于1958年,这是至今关于民国早期通俗历史著作中最著名的一套书,当时出版一共8册,流传和影响十分广。陶菊隐采用的是春秋笔法,也即对人物一般不进行直接的臧否,而是通过一些似乎中性的用词和语气来进行赞扬、否定或批评。在陶菊隐后半生的眼里,民国早期除了孙中山及坚决追随孙中山的人以外,即使跟孙中山有不同意见的黄兴,都是要给予贬抑的。同样是护国运动的最主要人物,梁启超在陶菊隐的笔下,似乎是个满脑子进行投机的政治小丑。但唯独写到曾经尖锐批评过孙中山的蔡锷时,陶菊隐不得不坐正身体,字里行间有肃然起敬的感觉,虽然不特别褒扬,但不敢有丝毫否定。同一个历史事件,最关键的梁启超和蔡锷师生两人,所拥有的立场和进行奋斗的目标基本一致,陶菊隐却敢臧否梁启超,而不敢臧否蔡锷,可见即使在极左的年代,只要略微有尊重史实之心,蔡锷就依然有着令人不能轻易否定的巨大魅力。杨度是为袁世凯当皇帝站在前台最积极鼓吹、活动的人,是筹安会“六君子”之首,袁世凯称他为“旷代逸才”,当时的名气在中国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杨度自以为天才,只要是跟他不同道的人,什么人都敢骂,孙中山、黄兴、梁启超虽是他的私交老朋友,也都曾被他骂成一无是处。蔡锷终结了杨度的人生辉煌,令他一下子沦为了小丑。蔡锷起兵时候给全国的通告,要求给予最严厉惩罚的第一人就是杨度,护国运动胜利后黎元洪政府颁布的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按照民愤把杨度列在第一,杨度不得不逃到天津躲藏起来。杨度并不服气,他认为“百世而后,再平是狱”,也即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百世以后,历史自然会给他公正评价,会知道他鼓动恢复帝制是正确的。杨度这样一个理应特别痛恨蔡锷的人,在蔡锷去世后为蔡锷写的挽联,也还是不得不承认蔡锷是个“豪杰”,并认为蔡锷是升天成为了“神”。他说蔡锷“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皆雨泣”。在孙中山担任南京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蔡锷与孙中山之间有一些公文电报往来,在袁世凯担任总统之后,蔡锷很少提孙中山的名字。在1912年5月25日《致袁世凯及各省都督电》中,蔡锷对孙中山进行了尖锐批评。他指责:“且闻孙中山先生因邀一己之名,以耗国家之费者,亦至数十万元。”由于政治上的分歧,孙中山在不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也很少提蔡锷的名字,即使在护国运动期间也是如此,但孙中山从来没有指名批评过蔡锷。当蔡锷去世后,孙中山特意送了一副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孙中山用东汉两位名将班超和马援比喻蔡锷,颂扬他的慷慨风格和万里间关勇气。可见,孙中山虽然与蔡锷政见不同,但对蔡锷作为一名军人的成就,还是非常佩服和赞赏。今天中国的军事爱好者没有人不知道蒋百里,他的军事学代表作《国防论》被认为中国现代军事学最了不起的著作之一。蒋百里与蔡锷是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同学,蒋百里以第一名毕业,蔡锷以第五名毕业。蒋百里回国后曾担任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民国时期大量著名将领是他学生,是中国公认的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当蒋百里、蔡锷两人一起时候,蒋百里只是蔡锷的追随者和助手。作为军事将领,蒋百里不具备蔡锷的勇毅慷慨品质,蔡锷说他是个有勇气自杀、没有胆量杀人的人。在军事学上,蔡锷早于蒋百里成熟,蒋百里著名的抗日持久战思想实际是来源于蔡锷。蒋百里对蔡锷可说是佩服到了五体投地,他在蔡锷去世后评价说:“其与军事,盖天才也。”蔡锷去世二十余年后,蔡锷的老部下朱德已经是闻名世界的红色军队首脑,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红军总司令朱德是个神话般的人物。1937年5月,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终于得到了采访传奇人物朱德的机会,朱德在跟她回顾自己的经历时说:“在中国,我一向钦佩云南的蔡锷,他是现代军事科学早期最优秀的专家。而在政治方面,我一向敬服孙逸仙。”如果仔细分析红军时期朱德直接指挥的一系列战例,与蔡锷指挥的护国军入川作战情况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虽然朱德已经超越了蔡锷,但朱德的战术中吸取了大量蔡锷的元素。蔡锷的军事艺术和思想,通过朱德和蒋百里的发挥,对中国的历史演变发生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是,对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人进行详细研究,包括对护国运动本身的研究现在中国学术界也很多流于偏见,因此,蔡锷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还是个谜。蔡锷去世前,康有为说他健康与否“关系中国至大”。蔡锷去世后,梁启超悲痛万状,说是“天祸中国”,中国失去了“长城”。现在让我们进入蔡锷的生命中去,看看生前只是陆军中将的蔡锷,为什么会“关系中国至大”?为什么说是中国的“长城”?

内容概要

  蔡锷(1882-1916)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仅34岁的生命创造了至今为人们所敬仰的奇迹。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了蔡锷的一生,突出介绍了蔡锷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传记体例,老少咸宜,读来通畅、趣味,即使对于历史研究者也不无启发,比如,本书第一次披露了蔡锷的真正死因,第一次说明了中国抗日军事思想渊源于蔡锷,等等。

作者简介

  顾则徐,男,1962年生,上海人,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知名学者、文化评论家。已出版著作:《朱德别传》(通俗历史,香港)、《服装是性的》(人类学,台湾)。

书籍目录

序言:流星般的巨星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吾将学万人敌
第二章
流血救民吾辈事
第三章
吾脑质中,有一国魂在
第四章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第五章
成大事的人要有个修养
第六章
丰功伟烈,宁独让之先贤
第七章
协力同心,恢复汉室
第八章
光复之初,极意建设
第九章
长驱北指,直捣虏廷
第十章
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第十一章
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第十二章
往欢迎者,络绎不绝
第十三章
赖以支柱者,精神之兴奋耳
第十四章
贯彻始终,方肯罢休
第十五章
天祸中国,松坡病竟不救
第十六章
神妙不测——蔡锷的军事思想与成就(上)
第十七章
良心血性——蔡锷的军事思想与成就(中)
第十八章
与强邻一相角逐——蔡锷的军事思想与成就(下)
第十九章
蔡锷的传说
中篇 代表作品
蔡锷言论及释评
《曾胡治兵语录》蔡锷按语集
下篇 纪念评价
当时人物对蔡锷的评价
蔡锷去世后的唁电和挽联
为蔡锷举行国葬的文件及祭文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吾将学万人敌 1882年12月18日,蔡锷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他父亲蔡正陵原来是个裁缝,也做过小买卖等。蔡锷母亲王氏磨豆腐,做些针线活。蔡锷5岁时,蔡正陵一家迁居武冈州黄板桥(今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蔡锷是长子,上面有个姐姐,下面还有个妹妹,父亲蔡正陵有一定文化,开过私塾,蔡锷6岁时由父亲亲自启蒙读书。之后蔡正陵把蔡锷送到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刘辉阁家的私塾学习,老师叫张介寿。 蔡锷读书非常刻苦,13岁就中了秀才,这几乎是个奇迹,要知道当时很多人刻苦读了一辈子书,也中不了秀才,只能是白发苍苍的廪生,20岁前能中秀才都属于很聪明、很优秀的人了。这时候,蔡锷已经被周围人看作了天才。1897年,15岁的蔡锷去长沙考举人,没能考上,正好湖南名人、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龄领衔的时务学堂开办,蔡锷以第三名的成绩考进了在长沙小东街、以后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务学堂,分在第一班就读。时务学堂后来改名为湖南省城大学堂,又与著名的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蔡锷身体瘦弱,读书天才,按照这一成长轨迹,将来似乎应该成为文人,其实不然,蔡锷的志向是军事。时务学堂集中的是一批维新知识分子,已经主张维新的熊希龄担任提调(也即校长),中文总教习是维新派主要领袖之一梁启超,中文教习有谭嗣同、唐才常等,宣扬的是维新思想。梁启超后来回顾戊戌变法时说:“新旧之哄,起于湘而波动于京师。”也即新思想的维新与守旧主义的争论是从湖南开始的,之后才影响到北京。在时务学堂学生中,时髦的是研究西学,鼓吹维新,但蔡锷却沉默寡言,同学所读的书他都读,之外则阅读各种军事著作。蔡锷的特立独行被同学们讥笑,认为他读的是没有用的东西,蔡锷回答他们:“吾将学万人敌,不仅龂龂于时髦派中讨生活。”万人敌,也即大将军、作战。龂龂,即唠叨不停。蔡锷的意思是自己要往军事方面发展,不跟大家那样整天喊时髦的洋务、维新口号。 由此可见,蔡锷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独立的主见,根据自己的思考立志于向军事发展。实际上,蔡锷有异于常人的个性,恰恰是深得诸位老师之心的。熊希龄跟蔡锷一样,儿童时候就有神童名声,他虽然是个文人,却是军人世家出身,对军事有特别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后,熊希龄热血沸腾,认为做文人没用,上书两湖总督张之洞投笔从戎,撰写了中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军事学著作《军制篇》,呼吁改革中国军事。他转为维新主张,目的之一也是希望中国通过制度改革达到强军,以抵抗外国侵略。梁启超虽然不懂军事,但他却是个主张中国有武士道传统、并应该予以发扬的文人。至于谭嗣同、唐才常,虽然名为文人,却都是性格刚烈、非常好武的人。正因为如此,蔡锷在这时候,就成为了他们特别器重的一个学生,对他给予了特别的教导和爱护。


编辑推荐

《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编辑推荐:蔡锷,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宪政思想的播种机,共和体制的坚决维护者,将现代军事思想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军事家,他的理念富有现代文明思想,高瞻远瞩,开风气之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共和的守护者 PDF格式下载



写的还不错 价格合理 纸张也行


商品是正品,性价比高


很好的一本吧


终于找到一本顾则徐的书


共和的守护者,大写的一个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