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企业价值创造之路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 编 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 编  

页数:

309  

字数:

300000  

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介绍。首先从判断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优良企业的标准出发,引出了经济增加值的基本概念,然后针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提出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介绍了经济增加值所倡导的管理理念和“4M”管理体系,以及经济增加值与其他业绩考核体系的关系。第二章是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重点介绍了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及相关公式中涉及的指标调整说明。第三、第四章是国内外应用经济增加值的案例剖析。提出了成功实施考核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同时通过比较国内企业经济增加值应用现状,提出了我国推广经济增加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第五章是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体系的推进方案及实施中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推进和实施经济增加值的方案建议。第六章是介绍如何持之以恒地提升企业长期价值创造能力。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从企业战略管理、价值驱动因素分析、标杆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薪酬激励方案等方面,综合阐述了经济增加值作为价值管理体系,在提升企业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运用方法。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体系介绍 第一节 企业优良的评判标准 第二节 国有资产运营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体系及其所倡导的管理理念 第四节 经济增加价值与平衡记分卡考核方法第二章 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 第一节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及相关公式 第二节 经济增加值调理项目说明 第三节 资本成本率的计算模型及说明 第四节 中央企业分行业板块的2003年经济增加值测算结果第三章 国外应用经济增加值的案例及成功经验 第一节 EVA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节 EVA在资本市场及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国外主要行业的企业应用EVA的案例 第四节 国外EVA应用案例成功经验总结第四章 国内应用经济增加值的现状及教训 第一节 经济增加值对国内企业最早的诊断分析 第二节 国内应用经济增加值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国内企业应用经济增加值的误区第五章 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的推进方案及实施中的核心问题 第一节 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推进经济增加值考核方案的建议 第二节 对集团企业内部实施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体系方案的建议 第三节 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中的核心问题第六章 如何持之以恒地提升企业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第一节 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经济增加值与并购 第三节 应用经济增加值价值驱动因素与企业对标分析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四节 运用经济增加值加强风险管控 第五节 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薪酬激励方案后记

章节摘录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的企业?这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主观判断的差异和客观标准的不统一使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难以回答。即使剔除主观判断的影响,也不容易找到统一、权威、公认的客观标准,因而对企业的评价常常陷于见仁见智、观点各异的境地。但即便如此,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企业的评价还是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基准。对企业的评价基准通常体现了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经营方式所做出选择的原则,它对企业管理方式和内部员工的行为会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  实际上,对企业的评价基准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人们对企业评价认识的深化有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19世纪以来,企业目标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演进。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治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价值创造越来越重视,并对如何制定和实现反映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和调整。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动,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一)利润最大化阶段,主要以利润绝对值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  直到19世纪,企业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小。这个时期典型的企业是私有企业,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梦想,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自然成为企业的目标,与此相对应,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成为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评价指标。  (二)效益最大化阶段,主要以投资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盈利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  从20世纪初开始,企业发展进入到快速成长阶段,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扩大。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而且证券市场也日益成熟。企业的所有者追求资产的回报率即期望投人生产经营的资产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人们发现利润指标的欠缺,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譬如,从利润指标只能看出企业盈利总量的情况,但不能看出企业间的规模差异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难以衡量股东对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即回报)的关系,也难以判断资产利用的效率。为弥补这些缺陷,就需要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把投资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盈利等反映股东投入产出的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  (三)价值最大化阶段,主要以经济增加值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效益最大化目标也有不足,有关指标都只反映了债务成本,没有考虑股东的机会成本即股权成本,因此很可能会造成公司决策的短期行为,忽视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追求利润、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盈利等指标会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公司投资规模越大,会计收益就越多,因而采用这些会计指标往往导致管理层忽视资本的使用效率,容易造成过度投资。当该项投资的投资回报率低于资本成本率(债务成本率和股权成本率的加权平均)时,投资规模越大,则股东价值损失就越多。另外,采用会计收益方法时,由于不考虑库存商品的资本成本,企业可能不考虑自身的销售能力而盲目追求生产量,还会造成过度生产,而这些库存积压产品也占用企业的资本成本,同样造成股东价值的损失。  2.追求过高的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那些投资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率的项目,从而放弃使股东价值增加的机会。投资回报率是投资收益与投入资本之比,反映了投资的有效性。投资回报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也有缺陷,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方面,企业可能为了达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采用缩减投资的方法。这会导致企业不关注其他投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的项目,从而放弃使股东价值增加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的规定使得所计算的资产未能代表企业实际占用的经营资产,因此计算出的投资回报率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投资回报情况。  3.无论是利润、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每股盈利指标,都难以反映企业所面对的行业风险。不同行业企业所面对的行业风险是不一样的,行业风险越高股东所要求的回报也越高,而传统的财务指标都是静态的,不能反映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所面对的风险大小,这在衡量不同行业的企业的经营业绩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此可见,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都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也不能准确反映企业对股东价值的追求。企业迫切需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财务指标来评价经营业绩,并以此来指导经营管理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一批以股东价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方法应运而生,而美国思腾思特公司所提出的经济增加值指标则是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衡量股东价值的指标,把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P1-4


编辑推荐

  《企业价值创造之路: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操作实务》这部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由国资委业绩考核局与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共同编著的书籍,系统介绍了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管理体系,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国外应用经济增加值的案例及成功实践,国内应用经济增加值的现状及教训,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的推进方案及实施中的核心问题等,并对企业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的其它相关理论与操作实务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企业价值创造之路 PDF格式下载



对eva介绍的非常全面到位,一定要看!


企业价值创造是企业生存之根本之道,该书对价值创造的实务有更深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