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07-3
经济科学出版社
尹继东
279
中国中部地区现在通常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相邻省份。中部地区以其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占全国28.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5%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的经济区位中,中总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联络南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战略性作用。人们形容中部就是中国的“腰”,“腰板”直,才能行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协调发展。
第一章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分析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经济理论一、雷文斯坦关于人口流动规律的论述二、推一拉理论三、刘易斯的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四、费景汉(J.Fei)和拉尼斯(G.Ranis)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五、乔根森(D.W.Jorgenson)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六、托达罗(M.P.Todam)人口流动模型七、国内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第二节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分析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第三节 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二、中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三、中部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需要四、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五、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需要六、提高中部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的需要七、推动中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八、中部地区拉动内需、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四节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价值一、提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扩大内需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四、促进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五、有利于优化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六、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七、提高中部地区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良好途径第二章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市场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一、市场性因素二、体制性因素第二节 政策性因素和素质性因素一、政策性因素二、素质性因素第三节 管理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一、管理性因素二、技术性因素……第三章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趋势第四章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创新第五章 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创新专题报告一 部分省市城乡协调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专题报告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证研究专题报告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增收的相关性分析专题报告四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研究
一、提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扩大内需 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中部地区在内,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4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1.8%,比1978年提高了23.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中部地区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大大改变这一落后状况。目前,中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正在由卖方市场和数量扩张的阶段向买方市场和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过渡。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国内需求不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受到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此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扩大对中小城镇的投资规模,扩大对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需求,从而不仅扩大中部地区的消费需求,同时扩大全国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存在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三农”问题。在我国的人口构成中,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农村也占有整个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首要问题。现阶段,“三农”问题可以概括为:农业落后、农村不稳、农民贫困。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农业省区,农业占GDP的比重较高,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农民增收缓慢,农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可以说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要比全国总体水平更严重。而产生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中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更多。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导致了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过少,加之资本、技术投入有限和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的方式,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可以有效地打破这一农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中部地区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对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村现代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中部地区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大量闲置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中部地区农村农业生产率低下。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转移出去之后,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以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农业生产率可以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农民将在城镇获得的收入寄回农村,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为农业生产扩大提供资金支持,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还可以更新观念,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带回农村,提高整个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为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从而推进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南昌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江西省与教育部实行“省部共建”的高校。学校拥有哲、文、史、经济、法、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青山湖、东湖、前潮、鄱阳湖、抚州5个校区,占地面积8317亩,校舍面积17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亿元。现各类在校生8.8万余人;有专任教师2878人,其中正副教授1471人;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87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1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江西省重点学科37个、品牌专业36个。 南昌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校长为周文斌教授。 该“中心”是为r加快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南昌大学“211工程”建设,于2000年5月成立的。2001年初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初经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工商管理(MBA)、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2个硕士点,并拥有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心”确立了以“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体、“中部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两翼的三个研究方向,桕应设有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所、中部生态资源_歼发与利用研究所、中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 “中心”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现有专职学术骨干15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2人、博士13人;校内兼职学术骨干8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7人;省外(国外)兼职学术骨干7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6人,国外学者1人;校外省内兼职学术骨干6人,为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体改办、统计局、社科院等单位研究员。“中心”主任周绍森,常务副主任甘筱青,副主任尹继东、舒明,专职副主任傅春。 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 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 中部与东部的互动--论江两对接长珠闽的战略 中部崛起与科技创新 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 中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 中部地区劳动力转移研究 中部崛起与金融创新 中部崛起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部崛起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