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2007-11
经济科学
钟伟
250
本书在资源稀缺前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支撑下,对我国金融体系资源使用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金融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和诉求,建立了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框架,以及评价的指标体系。 金融体系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对实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至为关键。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资源使用的低效率,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很多领域甚至呈负效率,因而,其中的主体——国有企业便成为关注的对象。政府需要探索和建立保障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钟伟,男,1976年生于湖北随州,现为云南财经大学教师。主持《安全、控制与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商务系统与决策科学、金融系统,以及可持结发展理论与应用。
前言第1章 引言 1.1 我国金融发展问题 1.1.1 金融信用基础薄弱 1.1.2 金融发展的失衡 1.1.3 金融资源浪费 1.1.4 金融危机的挑战 1.2 出路思考第2章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分析 2.1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发展理论 2.1.2 金融资源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创新 2.2.1 理论研究现状 2.2.2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2.3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2.3.1 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是基础环境 2.3.2 服务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核心 2.3.3 讲求效率兼顾公平足体现 2.3.4 体制改革是手段 2.4 本章小结第3章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3.1 关于金融发展评价的研究综述 3.1.1 文献研究综述 3.1.2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问题 3.2 金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金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3.3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3.3.1 评价指标处理 3.3.2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 3.4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3.4.1 基于主分量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思路 3.4.2 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的综合评价思路 3.5 本章小结第4章 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第5章 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第6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金融发展问题 1.1.2 金融发展的失衡 1.金融结构性失衡 经过2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金融制度体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多种融资方式并存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但是,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多元化金融体系仍存在严重的非均衡发展状态,这直接表现为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Franklin,Jun和Meijun,2003)。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的失调。 伴随着证券融资方式的兴起,我国直接融资发展速度较快,但在融资总量所占比重仍然偏小,银行信贷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我国金融融资结构的变化如表1-1所示,2002年银行信贷融资的比重高达94%,直接融资比重仅为6%。而在直接融资中,国债与金融债券占相当份额,扣除后企业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仅为2186.08亿元,在企业外部来源中只占2.15%。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银行信贷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的比重一般低于70%,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重在20%~30%左右(王广谦,2003)。银行信贷融资中融资总额比重过高,必然导致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方面是融资制度的变迁严重滞后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变化,居民缺乏投资渠道而将储蓄存入银行导致整个社会信用集中和社会风险加大,难以实现资本和风险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使企业负债率过高,利息负担过重,资本结构不合理,增大了企业过度负债的经营风险和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金融风险。 我国融资结构性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在结构上缺乏一个与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体系。目前,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它们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70%,并且占有60%以上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形成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绝对控制的局面。国有银行信用垄断的格局,产生的不良反应是多重的:一是国有银行垄断经营,经营效率低下,近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平均为0.26%,且呈不断下降趋势;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2.90%和2.52%,接近世界最佳银行资产利润水平,且呈稳中上升趋势。二是四大国有银行的高度垄断,减少了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而国有银行又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必然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金融资源动员与配置,以及金融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