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规制下的和谐社会

谢地,等 经济科学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经济科学  

作者:

谢地,等  

页数:

368  

内容概要

本书是针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由于政府规制或监管缺失给国民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环境带来的各种损害现象所编写的。全书共分14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性规制概论、我国药品监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广告监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监管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导言 和谐社会与政府的规制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型与政府责任 二、有效的政府规制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完善政府规制第一章 社会性规制概论 一、社会性规制基本理论 二、社会性规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三、我国社会性规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一、食品安全监管理论研究概述 二、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堪忧凸现政府监管意义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五、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以美国与欧盟为例 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三章 我国药品监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政府实施药品监管的依据 二、我国药品监管制度的演进及监管体制的现状 三、我国药品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主要发达国家药品监管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五、完善我国药品监管制度的建议第四章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产品质量监管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现状及问题 三、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状况的经济学解释:信誉模型与博弈分析 四、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若十建议第五章 广告监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广告行业的特殊性及政府监管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广告市场的现状 三、不正当竞争广告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四、我国广告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五、广告监管法律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六、广告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七、建立健全我国广告监管制度的路径第六章 我国职业安全规制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强化政府职业安全规制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职业安全的现状迫切需要增加政府规制供给 三、我国职业安全状况的成因与政府规制缺失 四、主要发达国家职业安全规制的经验借鉴与我国职业安全规制的改进第七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监管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研究文献综述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及政府监管缺失 三、劳动合同“签与不签”及违约赔偿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四、劳动侵权损害救济方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第八章 执业资格与执业资格监管制度改革 一、执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监管制度概述 二、我国执业资格监管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三、发达国家执业资格监管制度的经验及借鉴 四、完善我国执业资格监管制度的意义第九章 公害防治与污染防止的经济学分析 一、公害防治与污染防止问题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二、公害防治及污染防止的主要经济激励手段比较分析 三、发达国家公害防治及污染防止的经验:美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四、我国公害防治、污染防止的环境经济政策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第十章 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理论回顾 二、不可再生资源产权的特点及产权制度特征 三、不可再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四、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制度国际经验借鉴 五、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现状、问题 六、完善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若干建议第十一章 森林资源产权保护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二、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三、德、美两国森林产权制度安排的经验及借鉴 四、完善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建议第十二章 水资源管理保护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水资源及其经济特性 二、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水资源管理保护制度 三、水资源管理保护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四、国外水资源管理保护制度及经验借鉴 五、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第十三章 我国征地制度缺陷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及现状、问题和成因 二、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三、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工业化、城市化需要与农民权益平衡的设计第十四章 专利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专利权制度合理性的经济学分析 二、美、日两国专利权制度运行绩效的比较分析 三、国际专利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四、加强政府规制,完善我国专利权制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会性规制概论  一、社会性规制基本理论  (三)社会性规制的理论依据  社会性规制的理论依据从大的方面来讲,仍然是“市场失灵”使然。具体地分析,主要是:  1.外部性问题。  所谓“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或外部影响)是一个包括外在成本和外在收益的概念,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即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社会产生的一种不能由市场交易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  外部性概念起源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的“外部经济”问题。后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对其进行了发展与完善,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了企业(或居民)对外部的影响效果,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  按照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外部性可以分为负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和正外部性(也称外部经济)两个方面。  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即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了危害,但他自己却没有因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负外部性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同分为生产的负外部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在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收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即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了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正外部性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生产的正外部性和消费的正外部性。  当存在外部性时,私人从事生产或消费所发生的全部成本不仅包括由私人承担的成本,还包括其行为对外部产生影响而导致的由社会承担的外部成本。以公式表示为: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当等式右端的外部成本为正时,说明社会承担的成本大于私人承担的成本(或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私人的活动给社会造成了额外的成本,即处于外部不经济状况;当等式右端的外部成本为负时,说明社会承担的成本小于私人承担的成本(或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私人的活动给社会造成了额外的收益。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规制下的和谐社会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本名不符实的书。应当更名为《政府部门职能概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