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个人观念研究
2008-1
经济科学出版社
高嵩
140
本书关注马克思的个人观念,以及个人在其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本书得出结论,马克思也同样承认个人的自利性和理性行为特征,但是,与“经济人”仅设不同的是,他还特别强调了应该把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看作是个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一。正是这种个人观念上的区别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分开。本书主张正视个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这不仅仅因为他本人曾经明确表示,时社会整体现象的理解应该“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而且因为马克思在构建理论体系以及来用阶级分析方法组织论述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时个人行为分析的强调。本书认为,马克思也主张从个人行为分析入手构建理论体系,他的这一观点符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康则的本意。
高嵩,1972年2月出生,黑龙江省青岗县人。2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并承担高年级本科生公共选择经济学的教学任务。代表作有《马克思经济学整体有机论的方法论归属探究》、《试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等。
前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一、关于个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 二、关于马克思的个人观念 第二节 行文结构 第三节 小结第二章 马克思的个人观念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关于个人的理解 一、古典经济学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 二、亚当·斯密的个人观念 第二节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一、马克思对“抽象的个人”观念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经济和谐论的批判 四、马克思对个人自利性和理性行为假设的看法 五、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视角的态度 第三节 马克思的个人观念 一、“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二、马克思个人观念的内在规定性 三、对马克思个人观念的经济学刻画 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有机整体论 第一节 德国“新个人主义”及其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一、德国“新个人主义”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发展 二、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有机整体论 一、个人行为选择基础上的有机整体论 二、社会关系均衡分析 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解 一、马克思的阶级观念 二、阶级的内在规定性 三、个人行为选择基础上的阶级观念 第二节 阶级的存在性分析 一、社会关系变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结果 二、社会关系变迁必然伴随着阶级斗争 三、阶级关系具有不依任意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第三节 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阶级分析方法 一、阶级成员的个人行为选择 二、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级的历史性 第四节 小结第五章 个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 第一节 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 一、两种方法论原则的争执 二、两种方法论原则的定义 第二节 古典科学方法与有机整体论 第三节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归属 第四节 小结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相比较而言,很少有学者对马克思本人所持有的个人观念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相关观点往往隐含在他们著作的字里行间。相反地,人们对于个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这一问题却倾注了很多学术热情,相关的研究成果常常被看作是围绕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归属问题所展开的一系列争执。提到个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就不得不提及他的有机整体论和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强调把社会理解为“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并且主张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社会有机体内部的诸多经济现象。在许多持传统观点的经济学家看来,无论如何,有机整体论和阶级分析方法这两种提法本身就意味着作者对方法论整体主义原则的遵循。作为一对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原则,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主张从个人出发去解释社会经济现象,认为不存在独立于个人行为选择的客观的经济规律;而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则强调社会整体具有独立于个人行为选择的客观规律,个人必须服从这种客观规律的要求。因此,在一些主张遵循方法论整体主义原则的学者那里,超个人的社会或阶级作为能动的一方成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一、关于个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不同学者对于个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这一问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把他们争执的焦点归纳对马克思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方法论归属问题的不同认识。下面分三个角度简单介绍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
《马克思的个人观念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立题不错,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念其实还应该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