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流动、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
2010-3
经济科学出版社
左冰
365
无
旅游经济的研究一直是旅游学术界重视并期望有所突破的领域。尽管国际上公认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我们似乎难于看到非常扎实而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也难于看到“大牌”经济学家对旅游经济的研究,或许是因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程度还没有引起经济学界的极大重视,或许是旅游经济边界模糊的特性使得对它的研究十分困难而使研究者望而止步,还有或许是其他方面的因素。 我对旅游经济早期的知识来自1985年出版的黄辉实先生主编的《旅游经济学》和1986年出版的林南枝女士主编的《旅游经济学》,研究性的工作较早接触到的是1986年出版的陈世红、魏小安著《起步·实践·探索——旅游经济论文集》,1990年出版的孙尚清先生主编的《中国旅游经济研究》是当时中国旅游经济研究最好的成果。 1996年我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学期间接触到了“旅游卫星账户”,感觉到这可能是解决之前定量说不清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有效工具。1997年回国主持广东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时,我们设计了旅游经济课题组,请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知名学者李江帆教授尝试对广东旅游经济增加值和经济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我从接触旅游研究起就有一个认识,弄清楚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对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决策非常重要。由于看不到国内说服力强的旅游经济研究成果,因此,尽管我是地理学出身,还是试图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旅游流动、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以我国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例,从“流动性”概念出发,将旅游置于更为广泛的人类流动的普遍形式和全球化进程之中,综合运用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剖析了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所导致的流动时间、空间和消费价格变化对于旅游发展以及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个层面的影响,并深刻揭示出当代旅行和旅游作为新型资本积累方式的本质及其与旅游景观的形成、空间竞争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关系。《旅游流动、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既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也有研究方法创新,对于国内旅游发展实践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左冰,女,1973年出生,四川宜宾人,理学博士,国际旅游学会(ITSA)会刊编辑,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旅游基础理论、旅游经济分析、旅游影响、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曾参与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国内多个省、市(州)、县的旅游发展规划、景区规划和项目策划。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项;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2项。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并先后在《地理学报》、《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和参与编写著作、教材20多篇(册)。
第1章 绪言1.1 问题提出的理论背景1.2 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1.3 研究问题的分解与研究价值1.4 本书结构1.5 本章小结第2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2.1 基本概念2.2 旅游基础设施研究进展2.3 经济学视野下基础设施及其投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4 旅游基础设施研究进展简评2.5 本章小结第3章 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流动性视角3.1 旅游作为人类流动的一种形式3.2 当代旅游的时间-空间-消费不可分割性3.3 旅游流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3.4 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流动性视角3.5 本章小结第4章 研究方法4.1 向后学科研究范式转变4.2 研究战略与研究设计4.3 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4.4 案例地选择4.5 数据收集方法4.6 数据来源4.7 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会4.8 本章小结第5章 基础设施建设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影响5.1 案例地简况——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5.2 旅游流动性改善与流动模式分化5.3 流动路径变化、资本集聚与不平衡地理发展5.4 空间重组与空间利益争夺5.5 本章小结第6章 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6.1 旅游经济影响评价模型的发展:从IO到CGE6.2 旅游生产函数构建6.3 旅游CGE模型与参数估计6.4 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6.5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流动性价格的变化6.6 本章小节第7章 旅游流动、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7.1 对研究问题的回应7.2 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发展:作用机制与途径7.3 旅游流动、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7.4 TSC分析方法应用潜力再讨论7.5 旅游流动、消费平等及其社会意义7.6 旅游流动性研究的未来7.7 本章小结第8章 规划与政策建议8.1 转变规划观念——为“发展”而非“投资”规划8.2 加强旅游流动性管理8.3 根据目的地(景区)希望发展的旅游类型设计交通基础设施8.4 重视大众旅游与自助旅游的平衡发展,促进旅游发展的公平性与地理均衡8.5 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决定竞争力8.6 建立长期稳定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8.7 社区增权: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8.8 结语附录附录1:2000-2005年中国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统计附录2:云南国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基本情况(2000-2004年)附录3:博客及网络资料来源附录4:CGE模型中的方程、变量与参数附录5: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CGE模型的GAMS求解程序参考文献致谢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国债投资的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是旅游国债投资的主要目的。 根据国家发改委旅游国债资金安排原则与申报条件要求,景区是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私人承包开发的景区等,人造景观不在其列。而且重点考虑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见效明显的景区。旅游国债投资建设的主要内容则是: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重点是景区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问题,‘断头路’和道路改扩建,景区内部旅游专用公路、停车场、景区内的游览步道、景区供电供水设施、景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区旅游厕所、景区环境整治、游客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设施等”。从2000~2005年,全国利用旅游国债资金累计修建景区旅游公路约11000公里,游步道4000多公里,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占国债项目总投资的80%以上(国家发改委,2006)。 (3)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与项目单体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建设周期较短,以发挥投资引导功能为主。 “十五”期间,我国国债发行总规模高达23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而其中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不含中央预算内资金以及地方配套资金)68.1亿元,仅占全部国债资金的0.25%。平均每个项目总投资额3386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投入仅l104万元。而且西部地区项目投资规模普遍小于中、东部地区,单体项目投资额分别为3296万元、3813万元和5673万元。所建设的旅游公路的长度通常在20~30公里以内,建设周期在1~2年,路面等级也普遍较低。
《旅游流动、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为经济学·管理学博士论著。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