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夏承焘教授纪念集

吴无闻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一九八八年十月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作者:

吴无闻编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夏承焘教授纪念集 PDF格式下载



  先生老家永嘉谢池巷,因有别号曰“谢邻”。塾师黄筱泉先生,与郑振铎同学。
  1 十四岁(1914年)以第七名考入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该校乃晚清国学大师孙诒让创办),以吟事为张震轩老师所赏。毕业后分配到永嘉县立任桥第四高等小学任教。
  2 1920年,任教于永嘉瞿溪小学。家境贫寒,而性好读书,得钱即赴南京高等师范暑期学校,听胡适、郭秉文、梅光迪等人课。次年任梧埏小学校长,并从词人林铁尊(即林鵾翔,词学师从朱古微。林在温州作道台时倡举瓯社(温州当地还有慎社,夏先生也参加了),朱与况周颐当时都流寓上海,社员词稿经林筛选后寄给朱、况二先生评定后再寄回)游。秋游京,未几入陕(入陕乃迫不得已,当时有小人构隙),任西安中华圣公会中学教员,后兼任西北大学讲师。
  3 1925年回温州,先后在瓯海公学、温州中学、宁波第四中学和严州中学任教。
  4 1930年秋,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国文系讲师,未几升任教授。与王季思为同事,“王老虎”的绰号就是夏叫出来的(王灯下靠椅而睡,影子投于板壁,夏描之,题曰“睡虎图”)。王好酒,夏曾劝云:“凡人重内则外轻,苟内重外轻,将无所不至。”王性格外向,又劝云:“当于忍无可忍之处,常存若无其事之心,才能专心治学,不以杂务分心。”王熬夜读书,即云:“做学问靠命长,不靠拼命。”学生潘希真(台湾琦君,据说此笔名之由来,即因夏承焘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称 )回忆其言:“禅非一定是佛法。禅也在圣贤书中,诗词文章中,更在日常生活中。”“作诗作文章,第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关注,能关注才会有灵感。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灵感早在酝酿之中。比如‘松间数语风吹去,明日寻来尽是诗’,看去多么自然,但也得细心去‘寻’啊。”“(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这两句诗并不是出世之想,而是入世的一份定力。人要不强求名利,任何冲击都不致被动摇了。”其词云:短策暂辞奔竟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乃先生得意之作。他鼓励多作读书笔记,琦君回忆说,他“指示读书笔记的原则是‘少、小、了’。即:本子要‘小’,一事一页。分门别类的记。记的要‘少’,即记的文字务求精简,不可长篇大论。最重要的是‘了’,即必须完全领悟,而且有所批评与创见才是‘了’。”他又说:“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读书要懂得方法,要乐读——不要苦读。”“一事一物皆当作学问看。外物苏念,不能摇动我心。此亦练顽(放翁诗:生死津头正要顽)之一道。”
  5 1938年抗战军兴,之江迁沪,先生兼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太炎文学院(1936年太炎故去,夫人汤国梨创办)教授,时与夏敬观、冒鹤亭、林子有、吴眉孙、龙榆生等相切磋。
  6 1941年,任之江大学国文系主任,与沪上学人共兴“龚定庵逝世百年祭”。次年上海沦陷,先生携眷入雁荡山。时乐清县立师范也迁来雁荡山,居吴天五之来禅楼。未久,出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教授。
  7 抗战胜利后返杭州,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
  8 解放后,任浙江大学、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文革前任杭大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1952-1958任浙江师范学院教授,中间一度任中文系代主任。1958-1986杭大教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