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图典
1900-1
中国文联出版社
周春才
305
无
《礼记》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数干年来,它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赋予了我们艺术化的语言、仪式化的举止、和谐融洽的环境、以及自信恢弘的气度;为我们设计了一条提升个人尊严、实现自我价值,让一生过得从容、使心灵找到归宿的蹊径。因而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尽管人们对其褒贬有加,但它对于国家的凝聚、民族的复兴、人格的完善而言,还是值得肯定的,为此,我社特邀作者周春才先生在多年研读的基础上,从《礼记》中精心筛选出对中国历史影响较大或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再以人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其加以诠释,充分发挥漫画的表现力,化难为易,举重若轻,为广大读者了解祖国传统道德与文化提供了登堂入室的津梁。
序引子曲礼王制礼运学记祭义经解仲尼燕居儒行月令
书摘(插图)……
序儒家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礼制的社会。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了礼制的原则,主张用“道之以德,齐之以札”的方针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故去后,孔门弟子发扬他的学说,研究礼所蕴涵的深意,写出了许多论文,西汉学者将解释、补充经书的这些论文称为“记”,所以把孔门后学论礼的“记”称做“札记”。到了东汉,有学者将社会上流行的“札记”进行汰选、整理,形成了两种版本:一种有八十五篇,相传是戴德所辑,称作《大戴札记》;另一种只有四十五篇,相传是戴德的侄子戴圣所编,称为《小戴札记》。《小戴札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札记》。至唐代,《札记》升格为“经”,列入政府认定的“九经”;到宋代,又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从而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的经典之一。 《札记》内容富赡,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所形成的众多典故,和汇集的对自然与社会的许多真知灼见,涵盖面是十分广泛的,也是极具警世意义的。《札记》的文字相对浅近,说理明快畅迭,并且多格言警句,便于记诵,所以在民间流传也极为广泛,如“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运》)、“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返于身”(《祭义》)等等。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否读过《礼记》,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它的熏陶和影响。 《札记》的时代正渐远离我们而去,传统的道德与文化也似乎渐渐变得陌生起来。如何帮助接触这些民族宝贵财富较少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礼记》的合理内核、把握《礼记》的精神实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能否得以继承和弘扬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民族得以复兴的前提之一。我从事礼学研究工作多年,深感这一工作的重要与艰巨。周春才先生在潜心研读《礼记》的基础上,从中精心筛选出对中国历史影响较大或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再用人们乐于接受的手法对其加以诠释,充分发挥漫画的表现力,化难为易,举重若轻,使《札记》的思想能够成为妇孺皆懂的知识,为更多的人们所吸收,十分难得。这既是周春才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也是对时代的贡献,因为对“礼”的回首,会有助于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引向深入,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觉性。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形式逻辑和还原论为基础的实证科学,这就给我们了解以辩证逻辑和整体论为基础的本民族固有文化带来了不小障碍。为此,在与西方实证科学比较的前提下,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和系统的概括,充分提示了其理性基础、科学特征,归纳出它所固有的人文精神、思维取向,然后以此为尺度,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与文化做出准确而客观的界定,每有创见。其间有理有据,娓娓道采,使读者不觉中已登堂入室,实为难得。 多年来,作者孜孜以求,所作颇丰,如已在多国和地区相继付梓的《易经图典》(部分入选我国香港特区教材)、《黄帝内经——养生图典》、《中医养生图典》、《中医药食图典》、《中医经络图典》等等,均得到相关专家的首肯和读者的好评,屡屡再版,成为可靠的读本。我相信,《礼记图典》的出版,对传统道德的重建与中西文化的沟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誉。 同气相求,是以为序。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 彭林 2000年12月24日于清华园
无
但不是给孩子看的入门书,有一定阅历的人看不错。
所谓礼记图典,只是对礼记中个别章节的一点诠释。可以说这本书缺乏系统性、通俗性。看了以后,给人一头雾水。不但没有起到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让人对传统文化更感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