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989年3月
东方出版社
爱德华·伯恩施坦
马元德等
无
本论文集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之一,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1850年1月6日,伯恩施坦出生在柏林一个犹太血统的德国人家庭。他的父亲是白铁匠,后来当了火车司机。他受过中等教育,青年时代当过银行职员。1872年,他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其早期活动中,就表现了机会主义倾向。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两派合并时,伯恩施坦鼓吹向拉萨尔派妥协,并参与炮制《哥达纲领》,后来又成为杜林主义的信徒。在“非常法”时期,他逃往瑞士,与机会主义者赫希伯尔格、施拉姆组成反党的“苏黎世三人团”,公开主张放弃革命、取消党,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严厉批判。1880年开始,他任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1888年他随报迁往伦敦,深受工联主义和费边主义的影响,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修正主义思想体系。恩格斯逝世后,他认为时机已到,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连续发表文章,全面地、系统地攻击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以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以进化论代替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否认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学上,完全背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阶级合作”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伯恩施坦把他的修正主义理论归结为一个反动公式:“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一切。”列宁和各国党内的左派领袖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1901年,伯恩施坦回到德国,不久成为国会议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充当帝国主义的帮凶。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又反对列宁主义和苏维埃政权。1918年,他参加了谢德曼反动政府,任国家财政部助理职务。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