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

周国平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周国平  

页数:

43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这三种可视为其他所有版本和选本的母本,有了它们,就有了我将近二十年间所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  在与原出版社的合约期内,在未作任何宣传的情形下,本书在五年中印行了71000册,我对这个成绩深表满意和感谢。现在,在合约到期以后,我把本书略做修订,重新出版。所做的修订有三。其一,在初版时,匆忙交稿,许多文章是从原发表刊物上剪贴的,其中有一些不免被那些刊物的编辑做了删改,此次均按原稿予以恢复。其二,由于《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已出版,删去了从中摘录的文字。其三,增补了当时遗漏的若干文章。  在我的生命中,本书写作的那十余年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岁月。那时候,我刚读完研究生,以接近不惑的年龄迎来了迟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切都仿佛正在开始,要在哲学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然而,也是在此期间,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回想起来,也许正是那些变故迫使我暂时搁下我的学术计划,而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我困惑的人生难题,表面看来,这好像是一个外力把我从一条轨道上撞到了另一条轨道上。可是,我因此脱离哲学的轨道了吗?我相信没有。在我迄今为止的全部生涯中,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时候,我从哲学那里获得了如此有益的帮助,为此我对哲学满怀感激。  本书中的文字大多写于一二十年前,可以称作旧文了。令我欣慰的是,仍有读者喜欢这些文字,包括在那之后成长起来的一茬茬可爱的青年读者。在这个喧闹的时代,如我平凡之辈,所写的东西在一二十年后还有人读,很应该知足了。但我不会因此沾沾自喜,因为我心里明白,我的作品决无传世的资格。我仅相信一点:一个人唯有真正为自己写作,他的作品才会有比较长久的生命力。今后我无论学术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都仍要坚持这个原则。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这是我所能想象的为人类写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

书籍目录

序第一辑 存在之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幸福的悖论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失去的岁月 自我二重奏 探究存在之谜 永远未完成第二辑 未知死焉知生 悲观·执著·超脱 思考死:有意义的徙劳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 父亲的死第三辑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从生存在存在的途中 没有目的的旅行 等的滋味 天才的命运 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回归简单的生活第四辑 绚烂归于平谈 人性、爱情和天才 诗人的执著与超脱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平淡的境界 ……第五辑 智者的心灵第六辑 淡泊中的追求第七辑 守望的距离第八辑 书与人生第九辑 爱的智慧第十辑 人生寓言第十一辑 一人父亲的札记第十二辑 随便走走第十三辑 对话和独白第十四辑 格言的本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 PDF格式下载



强烈抗议!是盗版。我一翻开就是三。连个目录都没有。我之前也买过《善良丰富高贵》,那本书是有单独的一个封皮的,很光滑!并且纸张是发白的, 而且有周国平的照片等等。说给退,到现在还没动静。卓越这样下去会失去人心的。


第一次在网上购买周国平的图书,起初选择了6本,最后只买了一本,很欣慰当初买一本的决定。书回来了,不折不扣的盗版!经常在博客里读到周先生的文字,可以说,周先生的文字给人“内心的安宁、精神的食量”。于是,决定,先买一本作为随身携带的宝贝。结果,看到那书,真是恶心!盗版质量很差!


怎么卖盗版书啊……


作为哲学研究员,真正扬名立万的却是散文。口述大道理与智慧,竟然还执着于网络百科对自己的简介是否过时了。这做派几乎和叔本华如出一辙。但却没有做到叔本华那样的哲学成就。真正的智者是那些言行一致的人。而更多的则是那些为了名利而卖弄二手知识的投机文人。我并不否定该书的存在价值,书中也有可取之处,这也是我买本书的理由。但看得多了,会发现书中很多东西并不适合我,也不适合所以有某种信仰的人。周的散文之所以风行,也恰恰是碰上了在这改革大潮中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年轻及年老一代内心焦灼空虚心理与中国普遍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需求效应。在这个普遍没有信仰的国家,在这个普遍没有真正哲学认识的国家。人们需要一些貌似睿智的词汇来抚平内心的急躁。但是,这些东西的学术价值如何呢?不能说没有,至少不高。而那些所谓的智慧,也经不起推敲和思考。曾经问及一个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朋友周的哲学造诣如何。得到的回答是“所谓哲学家,其实吐露的却是小资的心声”。我想,这是对这本书,也是对周一系列书籍最好的评价。


到底有没有呀,很想买


周大师的书写得很好,这也是比较早的作品了,后悔没买精装的


正如标题所说,这本书前半部分写得平平,主要是写作者对哲学的一些想法和读过的书,从时间上看,写于作者年轻时期,色彩较为灰暗。后半部分写的不错,如《格言》一章,还是有不少妙语,值得品味。幸好我是从尾章开始向第一章读的,才能耐着性子把它看完,要是从第一章开始向后读,恐怕早将其丢在角落旮旯里了。奉劝像我这种热爱生命、乐观、喜欢向上精神的书友,对此书从后往前读。


送货还是那么快,在卓越买书送货很快,昨天定的,今天就到了。数的质量很好,外观也特漂亮,属于我喜欢的那种类型。支持!


对于有洁癖的我来说,这封面真是惨不忍睹那么干净的白色上面那么多无法用橡皮擦干净的斑点,郁闷死了不知道是卓越进书的问题,还是发货的问题希望以后别把书弄脏,那是亵渎


封面的字模糊不清,很像盗版,真是很难让人相信原价是28块


书里字的印刷不好,不是正版吧!


不错,这本书,孩子很喜欢


同学喜欢,我没看,不过还是给个好评


喜欢封面,里面纸质也是防近视的那种。当然其实买这本书本来就是冲着周国平去的


还可以 帮我弟弟买的。


喜欢周国平的文字...


给朋友定的书,自己还没看过!


老师推荐周国平就买了这本,纸质一般吧,不过还可以接受。


个人觉得这本书非常好,而且以前问别人借看过,挺有纪念意义。谢谢快递的快速!


内容是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书的纸质比较廉价,这样节省成本,非常实惠。主要排版还是不错的


  最近看了周国平老师的文集《守望的距离》,周老师用简洁平易的语言娓娓道来对普通人来说深奥晦涩的哲学,使得每个普通人都能够获得人生精神的满足。读周老师的书就好像是在暗黑的漫长的孤寂冬夜里看见一束温暖的火焰,令人温暖而踏实。


    光阴是一条太匆匆的河流,我们伫立其间,任凭拍岸而来的河水从指间滑过。试图眺望着河水的尽头,却又只能体会到那带有我掌中温度的流水一去不复返。欢乐与苦难皆被时光吹散,伴着波澜壮阔的江海涌向生命的滥觞。周国平说:“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重启了那扇岁月之门,同时引人产生了思考,在永不消逝的时光流逝中,我又在哪里呢?
     正是因为对逝去时间产生的无力感,周国平产生了疑惑:“既然过去不复存在,现在稍纵即逝,未来尚不存在,世上真有时间吗?”他想象着自己成了一座雕像,目睹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兴衰哀乐,却也阻止不了年少的自己迈向衰老和死亡。无论时间存在与否,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变化,祖父母相互搀扶着极缓慢地在公园散步,父母的鬓角已经花白,曾经呀呀学语的孩童出落成玉树兰芝的青年人。运动永远是绝对的,“时间”只是一个人类赋予它生命意义的参考系,我们用它比对自己的生命,却也无可避免的成长,成熟,衰老,死亡……
     
     经常有人在感慨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忆总像是明月柔柔的将清辉洒在平静的水光之中,空明澄澈,岁月静好。记忆中的景象与拥有的当下相比,总像是隔着一块隐隐约约的水雾,朦胧之间看到的景色也就格外动人。是因为时光流逝淡化了曾经那些失意与愤怒吗?是因为我们被过去的岁月不可阻挡的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而再无力哀叹那些惆怅?还是因为被流水洗涤的我们默默成长以致于无声接纳了那些自认为的伤痛?“因为失去童年,我们才知道自己长大;因为失去岁月,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因为失去,我们才知道时间。”我们因为失去曾经所经历的岁月,回忆也就显得更加可贵,一不小心便陷入拥有并未在意,一旦失去却极力渴求的怪圈,惟由那声“劝君惜取眼前人”的叹息在心头沉淀。
     无论如何,过去的时间终归无法追回,我们也无法赶赴驶向过去的车站。可是,就在那刚刚过去的一瞬间我们所产生的感觉也许会沉淀在骨子里,成为心中难以磨灭的情感。在一位阿富汗作家笔下的《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因害怕而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哈桑,转身之际产生的陌大的羞耻感和惭愧却萦绕在他心头二十七年。再次望到天空中高高飞舞地象征友谊的风筝,再次听到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堪回首的过往犹如林中的惊鸟蓦地消散,徒留一份寂静,等待着他用一生的时间实现救赎。那一时的情景虽触目惊心但时间地消逝终将它在心间淡化,唯独那一刻的感觉未曾似水流年般湮灭,没有回到过去,过去的那份痛楚却在不断加深,时刻提醒着生者的一举一动。我们对过去的时间无能为力,过去的时间却无不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行动。在这种不对等面前,周国平试图逃脱时间的消逝,却又以失败而终。在他看来唯独孩子的眼中拥有无穷无尽的岁月,失去了童年,也就失去了永恒。这样的感慨又何尝只有他有,古人早已发出悠悠天地间的时光之叹,回响于《兰亭集序》的“后知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呈现于苏子的“若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被“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道出清清楚楚的沉思与肃穆。谁能生活在时间之外?作为一个“失去童年而又不相信上帝的人”,任何人都无计可施。
     
     为什么承载儿时美好感觉的物象出现在当下,我们却找不到那种似曾相识的心情?周国平看到儿时心中偶像长大后不再美丽的面容而产生怅然若失的感觉,正是因为不变的印象与流动的时间以一种残酷的方式邂逅。同样的感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曾经记忆中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而今尝来不过如此,曾经觉得幽婉动人的歌曲今日入耳好似失去了那份空灵。我儿时极羡慕那些笔力遵劲,书写畅快淋漓的书法家,总觉得在一切都显得太匆忙的现代,他们必有格外的从容气度,人格如笔下行云流水的文字一般豁达潇洒。长大后自己学习书法却更多的体会到重重艰辛,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固然也很美好,可是心中那一抹在云端自由恣意的期待却一点点褪色,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头顶上依旧是已存在亿万年的天空。然而,仿佛又有什么微妙的差异在拨动脆弱的心弦,站在这浩瀚星际之中唯独自己找不到一个附着点可以寄托年少的心情。周国平一语道破其中的缘由:“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同时,他仍然不愿意相信时间带走了一切,以我们忘记了青春的藏宝地为借口安慰自己,企图终有一日无意间重新开启从前的岁月。“当普鲁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块泡过茶水的玛德莱娜小点心,突然感到一种奇特的快感和震撼。”早已遗忘的味道突然与昔日心境重合于是翻滚上来,终于打开了记忆的画轴。这样一个契机便可连接从前与当下,难处在于并不是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得到这种机缘,时光像是一位喜欢开玩笑的欺诈师。好在这种普鲁斯特式的幸福不可求而可遇,我的母亲喜欢冰块,是因为她总是会在那一份晶莹剔透中怀想起儿时一分钱一支的冰棍,祖母喜欢电视中的老故事频道,是因为那一段段黑白剪影能将她带回尘封在记忆中的峥嵘岁月。无法回到过去,却在韶光重现中获得心灵的共鸣,可见流逝的岁月终归留给了我们一些回望的权利,让我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情景下重新开启岁月之门,去追寻属于年少轻狂时的幸福时光。
     
      重启岁月之门,与其说是对过往的追忆怀念,不如说是在弥补当下生活的遗憾。成长中的我们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独属于自己嬉笑怒骂的舞台,而将融入汹涌的人流中去,这样一种失落将在回首时暂时忘却,重新沉浸于过往的喜悦与安宁。前一段时间引起人们极高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纷纷感慨在看后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儿时母亲做的菜肴,于是有人这样评论它,“不仅引起了人们对美食的垂涎,更使人产生了流泪的冲动。”这正好满足心理学中的移情,人们在回首中寄托情感,在心中凭借想象勾勒出不同的自我。
     
      “人生的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更显珍贵,没有死就没有了生的意义。”我相信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自有它的深意,在永不消逝的时光流逝中,适时地回首并不会改变生命向前走去的事实,可是无论一分一秒如何过去,我都是我。纵然我的前面曾有无数鲜活的生命沉沉入睡,纵然我的身后必将有更加灵动的思想在等待时日破土而出,但这一刻的时间是独属于我的。原来,曾经的我并不曾随时间远离,只是在原有的生命基础上加入了新的体验与追求,千千万万个过去的我互不矛盾而和谐共存,构成了每分每秒全新的自我。在回首中追回纯净的灵魂,在前行中丰富人生的内涵,人类凭借短暂的生命历程诠释着永恒的时间。
     


  今天在咖啡书吧里看见周国平先生《守望的距离》这本书,原本是无意中发现的,因为是周国平先生写的,所以顺手拿了下来。忘记上次看的周先生的书叫什麽名字,每次都是欲罢不能,因为裡面很多东西理解不了,看的有些累却不忍放下。
  
  一直以为看很多书就是我的目的,经先生点悟才发现,看书只是收集知识的过程,而并不是真正的智慧。看书只是一种手段,而目的是达到有智慧。所以重要的是经过看书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是将书全盘背出来。就如之前南桥老师举的中国教育的例子,还有知识不是力量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内容。
  
  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读书”这个事情,感谢周先生的文字让我想明白。
  
  书只看了前面1/5所以也无从说明白这个书名的含义,只是这个书名,让我想起爱情还有对于人生的态度。到底我要离开多远的距离来看待我的人生,要离开多远的距离来看待爱情。这份守望,是包含着小心翼翼的珍惜,是包含着极度压抑的观望,又或者是置身事外的旁观,其实并没有答案。
  
  因为看破而消极亦或看破而积极,这完全不取决于我看了某写书而已,看的这些书能带给我的只是“破”而看到“破”之后要做如何的反应,完全不在于看的书本身,而在于看书之外所经历的属于我的人生。每本书都是一个阶段、一个总结或是一把钥匙但是不是人生,它能带来的是共鸣、是疑问、是反对、是认同,但是不是生活。
  
  所以看书是重要的,但是又不是那么重要。
  
  嗯,先写到这里吧,接下来准备把周国平先生的书看看完。但是也不能一口气看完估计会消化不良,看缘分,不强求!


  曾经最喜欢的书,就是这版这个装帧
  因为她追看了很多作者的书、资料
  作者80年代左右的散文有许多不错的
  后来有的文字却不免有些让人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