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文明史(全24册)

威尔.杜兰(美)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威尔.杜兰(美)  

译者:

幼狮文化公司  

Tag标签:

无  

前言

  二十一世纪就要来到我们眼前。在这一个新的世纪中。甚至一个新的千纪中,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有五千年联绵不断的文化的,仍然处于正在发展中状态的大国,应该抱什么态度呢?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中国古代经典止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我们对待事物应该采取的步骤,总的过程是:从学习到实行。首先是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大体说来,不外两种:一直接,一间接。前者指的是直接接触社会,直接接触万事万物。首先得到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而成为理性认识。后者指的是间接通过别人口头的叙述,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俗语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指的是能认字读书的人,他们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指的是读书。这里的“天下”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的“天下”一样,在古代主要限于中国,到了今天,我们必须把它扩大为世界了。  要学习,必先明确要学习什么。天下事物,错综复杂;宇宙万象,头绪万端,我们决不能什么都学。那是根本办不到的。依我的看法,我们首先必须“术业有专工”。根据社会分工,我们搞哪一行,首先必须学习这一行,精通这一行。学习得越精,越深入,就越好。但是,我们决不可以此为满足,我们还必须学习本行以外的东西。上面引的古代经书上的话“博学之”中的“博”宇,就是指的这一种情况。博,也要有一个界限,决非无边际。这个界限是无法固定的,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认为,其中也有一个最低限度。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史(也可以叫文明史),其中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等,等等。这些学问对我们待人接物,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际(社会)关系,是非常有用的;对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缺的。  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我们也必须学习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其中包括的学问同上面完全相同。学习这些东西,一方面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在国际上待人接物能够掌握恰如其分的态度,以增加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为了保卫世界和平贡献我们的力量,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

内容概要

  《世界文明史(全24册)》的四大特色:  ·前所未有·世界第一  一部揭示人类文明遗产的旷世巨作,纵贯古今,前所未有.以如椽巨笔,把人类文明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全新构架·全面涵盖  打破国别、学科等界限,以文明及时代特征为单元,叙说全部人类历史。涵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学、哲学、艺术、音乐等领域,帮助您全面了解与掌握人类文明。  ·私家撰述·见识非凡  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  ·体裁新颖·风格特异  言简意賅,明晓流畅,高潮迭起,栩栩如生。在书页的翻动中,读者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严肃史书在这里首次成功走向大众视野。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WillDurant1885―1981),美国麻省北亚当姆,人生于1885年,他先后在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受高等教育、曾担任报社的实习记者,中学教师,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追随毛根和盖尔金专攻生物学,并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导下专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
从1914年起,他就在纽约的一家长老会堂演讲哲学史与文学史,前后14年,为他的《哲学史》与《世界文明史,两部书预作准备,1926年,出版《哲学史》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从此偕同夫人投注毕生精力从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杜兰一直认为,一般分类历史写作法对于评价或批判人类整体的生活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最理想的历史纂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发展和变动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他希望这部 世界文明史》永远能诱导出一点进取的精神使我们能冲进文明史的致命深处。

书籍目录

卷一 东方的遗产①文明的建立②埃及与远东③印度与南亚④中国与远东卷二 希腊的生活①希腊的兴起②希腊的黄金时代③希腊的衰落卷三 凯撒与基督①凯撒时代②奥古斯都时代③基督时代卷四 信仰的时代①拜占庭伊斯兰及犹太文明②黑暗时代与十字军东征③基督教巔峰的文明卷五 文艺复兴①文艺复兴总述②文艺复兴在意大利③文艺复兴在罗马④文艺复兴的没落卷六 宗教改革①从威克利夫到路德②宗教改革③宗教改革之余响卷七 理性开始时代①理性的觉醒②理性与信仰③理性的考验卷八 路易十四时代①路易十四与法国②英伦、欧陆的兴革③智识的探险卷九 伏尔泰时代①伏尔泰与英国②伏尔泰时代的欧陆③伏尔泰思想与宗教的冲突卷十 卢梭与大革命①卢梭与法国②卢梭时代的南欧③卢梭时代的宗教④卢梭时代的英国卷十一 拿破仑时代①法国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与英国③拿破仑与欧陆④拿破仑的升沉结论/历史的教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明的条件  定义--地质的条件--地理的条件--经济的条件--种族的条件--心理的条件--文明衰退的原因  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当动乱告一终结时,即是文明的起点。因为一当恐惧被克服,好奇心与建设不受拘束,人们自然便会产生进一步了解并改善生活的冲动。  某些因素形成了文明,可能激励文明,也可能阻碍它的发展。首先是地质的条件。文明是在冰河各时代里的一个中间期:冰河融化的水流,随时都可能再度高涨,流水夹杂坚冰石块,摧毁了人们辛勤的成就,将人们的生活空间,逼限于地球的狭窄部分。我们建立了城镇,但魔鬼般的地震,又可能摇耸双肩,使我们无一幸免地遭受灾害。  其次是地理条件。热带的炽热,以及蔓延遍地的寄生植物都是文明的劲敌;懒散与疾病,早熟与夭折,也转移了人们生活上创造文明的精力,而专注于饥饿与再生,以致于无艺术与心灵的创作可言;雨水是必需品,因为水是生活的媒介,甚至比阳光更重要;自然界一种难以理解的任性,可能使一度工业繁荣的王国沦为枯竭的地域,如亚述的首都尼尼微(Nineveh)或巴比伦即是如此,但也可能使一些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城镇,迅速成长与富庶,如大不列颠,或在美国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海岸的皮吉特湾(Puget·sound)地峡各城市就是如此。如土壤肥沃适于种粮食与谷物,如河流交错、如沿海多天然良港,便于商船停泊。假如具备了以上一切条件,一些国家,又位于世界通商孔道,如雅典或迦太基,佛罗伦萨或威尼斯--虽然仅凭地理条件绝对不能创造出文明来,可是它却易于接受文化,并使文明更加充实。  经济条件更为重要。一民族可以具有典章制度,崇高的伦理法规,甚而有如美洲的印地安族,对少数技艺有其独到见地。但是假如这些民族停留在狩猎时期,或者一个民族只依靠狩猎的运气而存在时,当然这个民族决不会从野蛮进到文明。如阿拉伯游牧民族贝都因(Bedouins)的苗裔,可能格外的聪敏与活跃,更能表现其勇敢、大方、高贵的气质。但是假如没有最起码的文化必须条件(Sinequan)--粮食的不虞匮乏,则其智慧将在狩猎的冒险与交易的诡诈中消失殆尽,不会有花边彩衣,礼仪与雅致,艺术与享乐等属于文明的事物遗留下来。农耕是文化的第一个形式,是当人们定居后,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耕作储粮,使人们能有时间与理性去转变而成文明人。因此构筑房舍、庙宇及学校,发明生产工具,豢养狗、驴、猪等牲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改善工作的方法与程序,保持长久的寿命,并将祖先在精神与伦理方面的传统,加以充实与健全后,再留传到下一代。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威尔·杜兰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世界文明史》,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历史学家。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vol.4(《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到。  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的真正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代人的思想……杜兰夫妇的写作明晓流畅……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杜兰夫妇再次证明厂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见解一针见血,极有深度,而这正是许多学术著作所缺乏的,无疑他们足最棒的西位。  --Time(《时代周刊》)  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写成这本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还有该书流畅的风格,特别是杜兰先生言简意賅的表达能力。  杜兰夫妇表现出对这个伟大时代敏锐的鉴赏力,同时,该书在处理对这个有争议的时代的各种争论时,非常恰当地做到了公正无私。  --New Yorker(《纽约人》)  我从未见到有哪本大众历史读物有如此广的涵盖面,有如此强的可读性,观点如此具有说服力。  --Saturday Review(《星期六评论》)  对那些已忘掉厂所学历史的人来说,杜兰方法是理想的解决方法.读者们可以放心,所有的领域都已涵盖。在书页的翻动之中,读者已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这就是杜兰风格独到之处的最好见证。  --Amercies(《美利坚》)  他的叙述高潮迭起,戏剧性强,他的风格流畅而富有机智。正因为这些突出特点,再加之本书具有限强的知识性,所以我们极力推荐,此书值得珍藏。  --Librrry,Journal((图书馆杂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文明史(全24册)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但发给我的折了


  卷一 东方的遗产 卷二 希腊的生活 卷三 凯撒与基督 卷四 信仰的时代 卷五 文艺复兴 卷六 宗 教改革 卷七 理性开始时代 卷八 路易十四时代 卷九 伏尔泰时代 卷十 卢梭与大革命 卷十一 拿破仑时代
  


  人名,地名的翻译错误很多,甚至上下段落都不一致,显然校勘没做好,出版质量太差了。
  
  例如,西西里的叙拉古,下文又译成锡拉库萨。
  
  最大缺陷是没有配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只看文字较难理解,只好自己百度。
  
  原著不愧是一部全景式的经典。


  从这本书里面你能看见好斗的,险恶的希腊人,温和善良的希腊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安静,他们的生命力可以说过于旺盛,这是一种从历史长河里流失掉的人类传统。旺盛的难以平静的生命渴望。所以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描述了的人群具备我们所缺失的精力。那句描述希腊雕塑的名言,伟大的静穆,正是希腊人生活状态的反射,大概,所有希腊人在面对他们的雕塑时,才能偶尔平静下来,有如面对神时,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神性。也说明他们深知自己是人。
  


  此書很不錯。可以對比英文版一起讀。
  
  英文版有愛問的版本,非常棒。關鍵是,註釋搞得好。
  
  作者一看就是一個哲學家,秉承哲學的一貫核心目標:剷除耶穌迷信。
  
  本書談到西洋的一些制度、哲學等也分析的很到位。


  刚买了新版的一套,正在读《文艺复兴》,过程中发现谬误、难懂之处很多,终于忍不住要做勘误,一来便于自己整理和理解,二来也为其他书友提供便利。
  勘误发表在我的博客上 http://darzui.blogbus.com/logs/200972895.html 正在不断更新中。我本人并非历史专家,英文水平也相当有限,此勘误本身必也存在诸多错误,请大家交流指正。


  幼狮文化译文:
  一位为他戴绿帽子的贵族把他赤身肉体地绑在一只尚未驯服的乌克兰野马上
  图片:
  http://qw.duxiu.com/getPage?sw=%B2%E9%C0%ED%CA%AE%B6%FE%BA%CD%B1%B1%B7%BD%B4%F3%D5%BD&channel=goqw.jsp&infl=&allsw=&is=&bCon=
  
  出处:
  《世界文明史 卷八 路易十四时代》P.314
  【作 者】(美)威尔·杜兰(Will Durant)著 幼狮文化公司译
  【形态项】 636页 ; 26cm
  【出版项】 东方出版社 , 1998
  【ISBN号】 7-5060-1001-1 / K103:K565.3
  【原书定价】 CNY1998.00(全11册)
  【主题词】文化史(地点: 世界)文化史(地点: 法国 年代: 中世纪)文化史
  【参考文献格式】(美)威尔·杜兰(Will Durant)著 幼狮文化公司译. 世界文明史 3 路易十四时代 The age of Louis XIV. 东方出版社,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25667/
  
  原文:
  a Polish nobleman whom he had cuckolded had him bound naked on a wild Ukrainian horse
  
  出处:
  The Age of Louis XIV: A History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 - 第 386 页
  作者:Will Durant, Ariel Durant - 1963 - 802 页
  http://books.google.com/books?q=%22a+Polish+nobleman+whom+he+had+cuckolded+had+him+bound+naked+on+a+wild+Ukrainian+horse%22&btnG=Search+Books


是啊 有地图就好了


你举得的都是地名、画名之类的专有名词,两岸很多词翻译过来不一样,人家管肯尼迪总统叫甘乃迪,布什叫布希,你有没发现具体的句子有问题?


这几日也在读此书卷十《卢梭与大革命》,发现错误不是一般的多。之前有注意到卷首解释台版跟大陆可能翻译有出入,所以开始并不以为意,读到一半实在气馁,同一个人在同一页书能有不同译法的比比皆是,再者,译者对史实过于无知导致很多地方所译令人费解,实在是失望,还是自己好好学英语看原著的好...


这样的书显然不能看
唯一的评论还是杆枪


很明显因为是多人合作,译文质量不统一。但dasha仅仅因为这个错误就给一星?1500万字的作品不可能都用翻译诗歌的标准要求吧。脑内补完也就是了……


楼上以为此书仅仅一个错误?
和合本亦多人合译,亦译文质量不统一,前后不一致,错译漏译也存在,但Dasha一直认为是汉译本的巅峰。


我猜也不是:P 但是从dasha你写的评论里,我只能看到这一个错误……至少加一句“此类简单错误不知凡几”之类的话吧,哈哈。


这本书的翻译其实中规中矩,这么大套书要求不能太高了,比较遗憾的是人名地名基本上都是英文,记不大住。翻译里面最特别的是中世纪那卷犹太人的部分,翻译的好像是个老先生,文风极古


dasha兄只是指出此错误,没有否定此套书的意图
类似这种错误的展示是越多越好


www.com兄,不好意思,Dasha确实在否定此套书,甚至想否定大部分译本。
中国大陆高校毕业的70后的学生,至少应该中学6年大学两年的外语学习,其中英语占大多数,Durant这样的通俗英文读物,如果借助词典还读不懂,实在对不起自己8年的学习,如果不肯下决心读英语原文,也一定是因为此书价值还不至于痛下决心读原文,那么,汉语译本,读不读也没有什么价值。
此外,当下译文的翻译,恐怕有更多李魁贤、绿原这样性数格都不分的译者,读他们的译文,似乎可以说是在自杀。再比如这本书: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76703/,译者恐怕真的不知道自己在翻译什么,里尔克著名的《杜伊诺哀歌》所题献的主人“Furstin 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hohenlohe”,英语大致译为“the Princess of Thurn and Taxis”(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76703所据原版P.20),被刘皓明根据英译本习惯简称为“玛丽公主”(就像Prince不仅仅是“王子”还有“亲王”、“公、侯、伯……爵”……义,Princess,也不仅仅是“公主”义),到了此书里,却变成了两位夫人——“”(P23页注1:“特恩公爵夫人和塔克西斯公爵夫人”,傻按:Furstin是侯爵夫人或女侯爵)。译者对自己所译的内容毫无所知,就是外语好又有什么用?我们中国人,只要生理上没有障碍,说汉语自然没有问题,但我们敢说自己能看懂所有用汉字写成的图书吗?所以,真正自己觉得好的书,必须读原文:人家欧阳锋不就是因为黄蓉瞎翻译才练得走火入魔的吗?如果欧阳锋懂外语,恐怕华山论剑的结果、江湖的格局会迥然不同。


了解兄的用心
欧阳锋同学找不到秘籍,是以错投了师门,哈


人名地名保留英文很好啊,总比乱七八糟的音译好得多


你们看的还是原版,我买套盗版也看得津津有味,只不过随手要拿只笔不停找错字麻烦。关于这套书,个人认为长点见识也好。


原来还想买的,看了dasha的评论就觉得还是算了。。。在此谢过。


因Internet而民智渐启,大陆读书人引用原文对汉译本的挑剔蔚然成风,于是某些出版社开始动起“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歪点子。香港一直被冠以“文化荒漠”的雅称,因此台湾的汉译本油然走俏。其实,除却在人文科学方面视角因环境而迥异于大陆、1949年有一些精英去台等长处,台湾的翻译,日语、英语以外的语言水平并不优于大陆,而且,据Dasha观察,台湾的翻译也与大陆的翻译类似,妈语大多很差。
所以,不信任大陆的翻译之后,最好也别轻信台湾的翻译,甚至也不要信那些英译本,阅读,有执著、能力和条件下,最好读原文。


唔..


Dasha觉得 斯塔夫里阿诺斯 的那本《全球通史》如何,我近日在慢慢的看。


没看过,第一,Dasha不喜欢看通史,上面的“文明史”Dasha是检索І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Мазепа的相关汉语介绍时无意间发现的,也因此发现了那段可笑的翻译。第二,Stavrianos的文字本身还未必值得一读,貌似其人在米国也……倒是汉译本主译者吴象婴,有很好的八卦在网络上流播,很有意思。
傻按:
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Puschkin)长诗《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o, Poltava)专门描写过。余振译“马塞帕”、查良铮为“马赛蒲”。柴科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Tchaikovsky)取材普希金《波尔塔瓦》创作的歌剧“Мазепа”,中国音乐界多称其为“马什巴”。
“Мазепа”,新华社《俄语姓名译名手册》译名为“马泽帕”。
因此,稍有些文学、音乐知识的话,也不至于把那顶“绿帽子”代反。


Stavrianos的文字本身还未必值得一读,貌似其人在米国也
何出此说?这个推理似乎不成立吧?


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英语,或者有兴趣学习英语的.
感谢译者的辛苦劳动,只要不是为了骗钱或敷衍了事的翻译,我认为一些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人都有局限性,翻译的完美也是不可能的.过分苛求并否定,本身就是一种无情.
只要不是做学问,我认为此书的译文已经足够.


1、不是做学术的,没必要非读原著不可~~ 当然,杜兰的书本身就偏重“科普”;
2、对译者不能太苛求,用心在翻译这种经济效益不太高的东西已属不易——好比,席代岳译《罗马帝国的衰亡》,网上很多人非议其非科班出身,破漏之处“无数”,但科班出身的终究也没有挺身而出。


对了,偶觉得偶们的历史教科书能达到这样的层次~
就十分好了


台湾版本有很多书翻译很烂的,剑桥中国史的繁体版翻译的不知所云,虽然大陆版翻译的也不怎么样,但至少比繁体版好


tradition所言,倒是最近Dasha刚刚想到的,我们中国大陆人,一想到学术,尤其是汉语古代文学、历史什么的,就觉得台湾人的好,一谈到哲学什么的,就奉欧美为圭皋,殊不知,台岛的混子也如过江之鲫,欧美的骗子更是成群结队……总之,总结为老话就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曾经的)流行语就是“外国的月亮圆”。此外,类似的,就是一定要认为1949年以前的“学人”比当代“学人”更“学术”,总要推崇一个死去或即将死去的人为“大师”,就只不过是成语“厚古薄今”的形象化。
于是想起上午看到豆友推荐的博客里有一句话:
这是一个很坏的时代,它让好人看起来像怪胎。
http://simi2800.blog.163.com/blog/static/4371536620108581012911/
Dasha此时倒是愿意用这句话结尾。


我和你的观点差不多,比如说到西方汉学,现在普遍认为学术水平比大陆学者高,其实不然。他们写的著作一定客观吗,其实也不然,毕竟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难免隔靴搔痒,而且美国汉学又多是方法胜过史料,往往以方法观点独特取胜,而忽略了对历史细节之研究和考证,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之流更是不怎么样,图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而已。
台湾学者继承民国学者学风,坏的东西也延续下来,就是大量的引用原文资料,绕来绕去扩充篇幅,与论点不相关的东西是在太多。
台湾的学术水平就我个人来说,在中国历史研究上是不如大陆学者的,近几年台湾学者都在搞本土化,一半在论述台湾史,而把中国史当作海外史来研究,投入和水平大不如前,中国历史研究的未来是在大陆,而不是在台湾。从意识形态上看,台湾的现代史研究在很多方面比大陆可能更意识形态化,比如国民党史和孙文评价,台湾的刑法上至今还有不能污蔑孙文一条,甚至把孙文照片乱撕也是违背刑法(这点和大陆黑色十年有点类似)。在台湾孙文评价问题还是个禁区。台湾报纸最近因拍摄孙文记录片引起争论,有评论者论述,这点我们还不如大陆
中国历史研究的未来希望是在大陆,而不是在海外和港台,中国历史研究缺乏的是环境的宽松,而不是学者本身不行。在90年代后,大陆学术研究既吸收了外国治史的多样化和先进方法,青年学者突破当局条条框框者越来越多,只不过广大群众是没兴趣也看不到学术月刊和杂志的,而争论又不被允许在报纸和杂志上亮相,所以才会造就大陆学者很烂很差的评价,关键还是没有大众舆论和社会讨论的空间,只能在小圈子里有影响而已
至于学术界内外来的学者好念经之类,无非是近年来盲目媚外之风而已,比如外国流行加州学派,我们也搞江南工业化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比如外国搞新清史,我们也跟风。外国搞后现代主义,我们也去学后现代主义。其实这些东西和内容,大陆学者早就提过,而不为学术研究者所重视而已。比如谈起对十八世纪思想史社会史重新评价,只知道韩的著作,而不知道高翔的水平深度广度远超海外。谈起怀柔远人,英国的课业之类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恰不知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军事卷早就论述过相关课题,比洋人论及远深远广泛之,只不过没人注意而已,无非他们是“国产”的
西方汉学在西方又不是什么主流学问,很多学者研究著作粗看很有新颖度和新奇感,但其实很多著作是以论带史,隔靴搔痒的在评论中国历史。而缺乏对历史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比如加州学派,新清史之类就是如此,只弄几个公式来说明中西没有差别,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只是运气好,却忽略了对政治环境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和论述,新清史只强调清政府在各个地区运用不同手段治理不同地区的多样性,却故意忽略或者不谈其核心文化受到儒化和汉化的影响。总而言之,西方汉学研究近年来多以新奇的形式和方法取胜,以论带史。资料发掘和研究深度广度其实不怎么样的,不如大陆学者


至于“外国的月亮圆”,关键在于大众对这个国家的制度和体制及对社会的怀疑和不信任,是意气用事的评论,所以就变成一切都是外国的好了。
其实不然,中国90年代后的学术环境还是比较自由的,在小圈子内还是存在允许不同讨论空间的,但由于大众对整个体制和社会的怀疑,他们也看不到多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发表在传播广而多的地方(网络上都是愤青文,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章),所以自然会得出大陆学者都不行,海外学者就是比大陆学者好的结论了
近几年的近代史学术研究,崇洋之风的结果就是,强调形式方法多于扎实的做学问,西方搞个什么主义,结构模式研究历史的,虽然史料不足,只是形式新颖好看。传到大陆来都变成了香饽饽,大家都要跟风,不跟风就是落后,比如罗志田就最热衷这种东西了。我大不以为然。我还是赞同茅海建的观点,做学问是要扎扎实实的建立在广泛深度的阅读思考上的,而不是今天流行这个主义这个模式,我们就以偏盖全不懂大脑的跟随西方去搞这个模式,把这种引为先进,明天换个学派模式先进了,我们又去盲目跟风。毕竟西方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是隔靴搔痒,是建立在自己文化观点视角上对他者的观察和评价,往往失之片面和浅薄。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错误我们如何能简单的跟随而不去指出呢
对中国学者努力的无视,不在于研究内容本身,关键原因在于世人对这个体制,这个国家的不怀疑不信任和抛弃。中国学者只是这个体制和国家的替罪羊而已


Trad.兄回复了很长,受累了。对兄所言深以为然。比如夏志清,Dasha就一直嘲笑他“没有多少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作品一手资料竟然妄论《中国现代小说史》”,不过也就是大陆一些“外国月亮圆”的井蛙或者别有用心之徒全盘否定1949年以后大陆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研究吧。当然,内子一直鄙视如今的现当代“学人”,认为他们没有根基却目空一切,可惜,日前一则“消息”更证实了她的论断: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newwindow=1&q=%22%E4%B8%8D%E8%AF%BB%E4%B9%A6%E7%9A%84%E7%A0%94%E7%A9%B6%E7%94%9F%22&btnG=Search&aq=f&aqi=&aql=&oq=&gs_rfai=
不过,根据Dasha若干年偷超星电子书的交游(比如在Readfree),Dasha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读书分子”,他们能够沉下心去遍历相关文本,他们能够运用现代Internet技术及电子图书的优点去阅读、条分缕析……找某人“剽窃”的证据,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他们目前就差自身的智识上的提升以及身外环境的允许……所以他们目前寂寂,但是,如果说大陆学术研究有未来,未来就在他们身上,那些不习惯电子阅读非要闻什么“油墨香”的人(一句论断,这些“油墨香”人找不到出处、四处探问,而他们,轻松检索找到源流)、那些每天还要翻纸质报纸接受新闻的人,不仅马上要被iPad淘汰,被“他们”超越,也是轻而易举的。Dasha乐于等待他们峥嵘。
与Trad.兄交流很是愉快,谨致问候。


"一位为他戴绿帽子的贵族" 中的"为"改為"被"字就對了。一字之差,音又相近,實在難以苛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