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好莱坞
2003-3
东方出版社
朱红
136
50000
无
1900年的一天,一个名叫伯顿,格林的美国商人,来到距离洛杉矶七英里的小镇莫若古,决定要在这里搞搞开发。这位先生气魄很大,为了攫取财富敢于冒险,似乎还有一点浪漫气质。这个雄心勃勃的商人,要在这一片连绵的山丘上开采石油。开发的规模宏大,人来人往,使得荒野小镇也显出了一点热闹的样子。大把的钱很快就丢进去了,而石油却总是不见踪影,只有涌出的清澈泉水,在山坡上欢快地流走。在伯顿·格林看来,这里流走的不是水,而是他多年的心血。一场失败的投资看来就要结束了。在离伯顿·格林的工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无名的小山村。1907年底,芝加哥制片商山立格“上校”准备把《基督山伯爵》拍成一部西部片。山立格的影片公司专门生产西部片。他的演员走遍了美国,寻找风光明媚的地点。为了表现原作中的那种浪漫气氛和荒野风光,“上校”派影片的摄影师托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到西海岸寻访一处外景地。1908年初,他们来到了洛杉矶郊外的那个无名山村。这里的阳光、海风和美丽的山野吸引了他们,他们决定在这里拍《基督山伯爵》。为了拍摄方便,他们买下一块土地,用来建造一座小摄影棚。不久,在东部被大制片公司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独立制片商和有才华的、对自由的气味像狗一样敏锐的艺术家们,在这个荒野之地嗅到了东部所缺少的某种自由的气息,纷纷到这里来建立拍摄和制片基地。兔子跑了,狼也跟在后面。大制片公司随后也开始把电影业基地由东部转移到这里。这个小山村,就是好莱坞。好莱坞的字面上的意思是“常青的橡树林”。这个名字,是最早卖地给山立格“上校”的村民随口说出来的。令人奇怪的是,橡树在整个加利福尼亚根本无法生长,若干年后,当有人想到要去问个缘由的时候,那个卖地的人已经找不到了。当好莱坞迅速地成为一个越来越繁荣的电影城的时候,倒霉的伯顿·格林正在绞尽脑汁,为他那块找不到石油的土地寻找出路。在这个困难的时候,伯顿·格林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商人的坚韧品质和宝贵的想象力。他作出的选择不是放弃这片土地,而是在这里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座新城的中央,是座地中海风格的豪华酒店,用来招待来自全世界的尊贵客人。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和各种精心设计的别墅。这位具有英国绅士审美趣味的先生,十分厌恶洛杉矶的喧闹、肮脏与粗鲁,决心为那些富有而又文明的居民们,建造一座适合他们居住的城市。他给这座想象中的城市取名为贝弗利山,希望它像一座英国古老的小城一样,优雅、美丽而又高贵。1912年,他的贝弗利山酒店开业了。以当时的标准而言,酒店极为豪华。耗资50万美元的盛大开业庆典,嘉宾如云,溢彩流金,一连举行了三天。节日般的庆典过去了,贝弗利山饭店开门营业。来自四面八方的豪富们,到这里来享受太平洋的海风和加利福尼亚的阳光。然而那片用来建造豪宅的地产,却无人间津。汽车时代尚未到来,对于洛杉矶城里的阔人们来说,贝弗利山虽然美丽,但是太远了。
电视图书是图书家族中的全新品种。它取材于中国和世界优秀的电视节目,运用文字独特的表现力对其进行新的诠释和二度创作,从而使同一主题的内容通过不同媒体手段而产生新的魅力。这种媒体转换的图书创新模式,正是为读者日趋明显的多元化需求应运而生的。它为读者从多角度了解世界文明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引言一 伟大的电影(上) 常青的橡树林 西部片纪事 第一桶金——喜欢剧与歌舞剧片 战争的灵魂二 伟大的电影(下) 最美丽的梦 历史——昨日的重现 问题社会 林林总总三 主流化艺术 好莱坞美学 奥斯卡与好莱坞 导演们 演员们 美术与摄影 音乐与语言 蒙太奇——剪刀上的艺术四 好莱坞的点金术 好莱坞有多少财富 电影院小史 好莱坞的体制 投资者们五 大明星 明星是好莱坞的最大财富 格里菲斯 查理·卓别林 葛丽泰·嘉宝 英格丽·褒曼 费雯弗·斯通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六 天堂与地狱 大公司自废武功 金钱与自由 自由主义者的种族主义 成名之路多坎坷七 新新好莱坞 电影战争 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 新寓言——好莱坞会数字化吗? 好莱坞与中国
插图:好莱坞的历史片恐惧症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从40年代一直到80年代,都没有历史题材的大片出现。但在这一时期,却拍摄了大量“类历史”题材的影片,如传记片、历史和文学名著改编影片等。好莱坞拍摄的重要传记片,有《华莱士传》、《林肯传》、《爱迪生传》、《居里夫人》、《威尔逊》、《左拉传》、《葛拉翰,贝利》,《爱立克博士》、《公民凯恩》等。古代传记性影片有《凯撒大帝》、《埃及艳后》等。名著改编影片是好莱坞历久不衰的摇钱树。从最早的《根》开始,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名著改编影片上映。尽管欧洲人认为“伟大的莎士比亚被美国佬糟蹋得不成样子”,但好莱坞对莎士比亚仍然情有独钟。几乎所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都有好莱坞的电影版,有的还不止一次地拍摄。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中,许多以扮演莎剧角色成名。奥斯卡委员会也多次把各种奖项颁给莎剧改编的电影。海明威的作品改编的《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战地钟声》,大概是好莱坞改编的最有美国味道的电影。其他重要的改编影片还有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毛姆的《刀锋》,小仲马的《茶花女》,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又译《巫山云》),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等。好莱坞拍摄的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史诗性影片,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名单》。斯皮尔伯格为拍摄这部影片作了10年的准备,深入地了解了影片所表现的那一段历史。影片的场景大多在奥斯维辛大屠杀现场实地拍摄。影片堪称是纳粹大屠杀暴行的实录。全片充满了各种恐怖镜头:被害者的尸骨堆成的高高的白骨山,毒气室内惊慌绝望的囚徒,焚尸炉冒出的白烟,党卫军逼迫囚徒从死去的同伴口中拔出金牙,犹太人在坟场看守的监督下将成排的尸体埋人大坑,囚徒们为了使自己看上去健康而割破手指,往脸上涂一层淡淡的鲜血等等。《辛德勒名单》真实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那一场最黑暗、最残酷的杀戮,但并不是一部只有仇恨的影片。它在极度的黑暗中所表现的一缕光亮是男陌样夺目,在极度的冷酷中表现的一份真情是那样动人,在对我们心灵的强大的震撼中,仍给了我们希望和入骨的温馨。问题社会1925年左右,冯·斯登堡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求救的人们》。这是一部表现一个妓女和他的情人寻求拯救他们的灵魂,使他们从“污泥中的儿女”变成“太阳下的儿女”的故事。这是电影史上较早表现社会下层现实生活的有完整情节的影片。1927年,冯·斯登堡回到好莱坞,导演了《下层社会》。这部影片表现私酒贩·子的电影,为好莱坞创造了一种新的“英雄”形象。这些无政府主义好汉,用枪、火药和酒精向缺乏正义的社会挑战,单枪匹马地和只维护上流社会的军警争斗。这部影片,开了好莱坞社会电影的先河,也使冯·斯登堡城为好莱坞独树一帜的大导演。冯·斯登堡最重要的作品是《纽约的码头》。《纽约的码头》描写一个码头工人和一个妓女的悲惨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以出色的摄影艺术和精微的心理刻画,真实地表现了下层社会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193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浮生若梦》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社会喜剧片,宣扬了美国人的乐天主义与和睦与快乐胜过金钱的思想。40年代,战争、胜利,接连不断的大事件、大场面冲击着美国,沉浸在“光荣与梦想”之中的美国人和好莱坞,对身边的凡人小事暂时失去兴趣。1947年,反种族主义影片《交叉火网》和表现美国社会中的反犹主义的《君子协定》上映,这是麦卡锡主义盛行之前开放的最后两朵带刺的玫瑰。50年代,对于好莱坞和美国电影界是一个做恶梦的年代,以投机为能事的庸才们,显然更喜欢性感明星,浮华喜剧、大亨家世一类的题材,对于严肃的社会片,一非所爱,二非所能。1969年的《午夜牛郎》,讲述的是一个家境清贫的牛仔乔,为了出人头地来到纽约,因为生活无着,只好充当男妓,不断上当受骗之后,结识了一个朋友里佐。几经磨难,重病的里佐快死了。在送里佐回佛罗里达的路上,里佐死在乔的怀里。《午夜牛郎》描述了一个自我感觉良好,恪守传统道德观的美国牛仔,贸然闯入大都市后发生的悲剧。导演约翰·斯莱辛格以纪实的手法摄制了大量美国场景:城市、乡村、公路、海滨、街道、酒吧、餐馆、贫民窟等,运用多种手段表现光怪陆离的纽约给乔留下的印象,影片多次以黑白和彩色交替表现乔的回忆和梦幻,不断切人对美丽的乡镇、温情的家庭和女友的回忆,使回忆和幻想与现实中的卑琐、耻辱猥亵、悲哀和虚伪形成强烈对照。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里佐,临死前在公共汽车上含泪而笑,凄楚动人,极富感染力。1971年上映的《法国贩毒网》和1972年上映的《教父》都是犯罪题材的社会问题片。这两部影片上映后引起的反应,表现了西方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教父》是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影片。派拉蒙公司为了拍这部影片,特意请来了原作者普佐和著名剧作家一起写剧本,组成了强大的拍摄阵营。但影片尚未开拍,黑手党便组织人在麦迪逊广场举行抗议集会。他们准备出资60万美元,要求派拉蒙公司撤销拍摄计划。遭到拒绝后,黑手党便派人在外景拍摄地现场扔炸弹,焚烧制片人的汽车。经过双方的谈判,接受了黑手党的部分条件,拍摄才得以进行。经过两年的拍摄,影片得以完成。影片采用纪实方法拍摄,形象逼真地对黑手党克莱昂家族的种种黑幕进行了自然主义的描写,暗杀、跟踪、追逐、爆炸、枪战——类的场面连续不断,惊心动魄,惨不忍睹。《教父》上演以后,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票房超过一亿美元。评论界认为,这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社会题材影片。1972年在纽约举行首映式时,盛况可与1939年《乱世佳人》的上映相比,基辛格和多名参、众院议员参加了首映式。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教父真实、丰满,出神人化。他无论是以冷酷的阴谋家、杀人者的面目出现,还是扮演温和宽厚的父亲,都是那么自然,宛如真的教父出现在银幕上。《教父》为白兰度赢得了第二尊奥斯卡金像和两千多万美元酬金,但这位电影皇帝却并没有出现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他委托一个印第安姑娘在颁奖典礼上宣布,为了抗议印第安人在电影与电视放映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宣布拒绝接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1975年度上映的《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有着深刻讽刺意味的社会问题片。影片通过在押犯麦克默菲在国家精神病院的痛苦、荒诞、结局悲惨的遭遇,影射某种非正常的、扼杀人性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扮演麦克默菲的杰克,尼克尔森成功扮演了一个咄咄逼人、粗犷狡猾又工于心计的男人形象。1979年,好莱坞拍摄了一批表现家庭问题的影片。这些影片的题材多与婚姻有关,如离婚、单亲家庭、代沟等。《克莱默夫妇》是这批影片中的代表作。克莱默一家三口。他是一家公司的高级职员,为了妻子和孩子他终日埋头工作,却和妻子、孩子很少沟通。结果,在他职务晋升之时,妻子乔安娜却因婚后生活平淡乏味而离家出走,家庭崩溃了。妻子出走后,一向不理家务的克莱默只得亲自来照顾儿子,慢慢地,他开始了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新生活。法院开庭,双方都感到了自己对对方的忽视和苛求,但婚姻已无可挽回了。法院判决下来了,乔安娜胜诉,儿子判给了她。为了照顾儿子怠慢了工作,克莱默的饭碗也砸了。他强打精神为儿子整理行装,止不住的眼泪只能往肚子里流。《克莱默夫妇》所表现的问题,在美国十分普遍。由于美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和高达50%的离婚率,使许多家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悲剧。这部影片是一部关于爱情与婚姻的作品,但与传统的这类影片不同的是,对情感的表现十分委婉复杂,引人深思。影片结尾也不提供结论,而只是留下一个意味深长、令人唏嘘的问号。1981年上映,由方达父女和凯瑟琳‘赫本出演的《金色池塘》是一部老年人问题影片。它通过一对老年夫妇在金色池塘的休假生活,表现了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达观的态度和智慧。方达父女通过这部影片的演出,消除了多年的隔阂,重归于好。对于亨利·方达来说,《金色池塘》不仅使它得到了一尊奥斯卡金像,更重要的是重新找回了女儿的爱。摄影师是导演的眼睛。每一部影片都是由15万个左右的画面构成的,就像是一个长长的连续的画廊。好莱坞就是由几万个这样的画廊组成的庞大画库。色彩与光构成画面,也是影片表现力、艺术水平及风格的组成要素。自彩色电影诞生以来,好莱坞对于丰富优美画面的追求,可谓不惜代价,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与其在技术上的不断进取相比,好莱坞在影片的美术风格上的探索上极为保守。好莱坞的最高原则,是拍尽可能多的观众喜爱的的电影。那么多数人的、主流的美术趣味和美术欣赏习惯就决定了影片的美术风格。就一般而言是一种古典的、现实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非前卫的和非试验性的风格。好莱坞电影的色彩与光,是从属于人物与动作的。好莱坞影片中,很少有那种具有单独意义的、充满暗示性的、需要慢慢品味的光与色。如果有,也是具有明确审美含义和特定艺术目的的、现实主义油画般通俗的画面,如《乱世佳人》片头的原野、黑人与孤独的大树,和郝思佳一路历经战火、死亡与饥饿,从亚特兰大逃回家来,在时隐时现的月光中,突然看到劫后的桃乐庄园的画面,都可以看作是好莱坞美术的经典作品。类似让希特勒的身影投射到一幅巨大的欧洲地图上这类充满象征意味的手段,在好莱坞很少运用。好莱坞似乎偏爱明朗的光与色彩,大部分的影片,甚至是《沉默的羔羊》、《教父》这类影片,其色彩也远没有内容那么阴暗。好莱坞影片还有一个特点,是尽量采用自然光。这可能是受了早期影片的影响。早期的好莱坞影片,因为无法进行人工照明,所以对于自然光的运用十分讲究。后来尽管照明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但这个传统一直保留下来了,就是在使用人工照明的时候,也力求使它更接近于自然光。这种美学追求,与好莱坞在表演上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好莱坞的摄影机总是放在你感觉不到的地方。影片里永远只有人物的眼睛和观众的眼睛所见到的一切。尽管人物身边的一切,不管是烽火连天的战场还是海滨别墅,是苍茫的宇宙空间还是狮子王身边的树林,都是由摄影师和美工师来营造的,但是他们永远不会跑到舞台中央,去充一回主角。
引言1900年的一天,一个名叫伯顿,格林的美国商人,来到距离洛杉矶七英里的小镇莫若古,决定要在这里搞搞开发。这位先生气魄很大,为了攫取财富敢于冒险,似乎还有一点浪漫气质。这个雄心勃勃的商人,要在这一片连绵的山丘上开采石油。开发的规模宏大,人来人往,使得荒野小镇也显出了一点热闹的样子。大把的钱很快就丢进去了,而石油却总是不见踪影,只有涌出的清澈泉水,在山坡上欢快地流走。在伯顿·格林看来,这里流走的不是水,而是他多年的心血。一场失败的投资看来就要结束了。 在离伯顿·格林的工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无名的小山村。1907年底,芝加哥制片商山立格“上校”准备把《基督山伯爵》拍成一部西部片。山立格的影片公司专门生产西部片。他的演员走遍了美国,寻找风光明媚的地点。为了表现原作中的那种浪漫气氛和荒野风光,“上校”派影片的摄影师托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到西海岸寻访一处外景地。1908年初,他们来到了洛杉矶郊外的那个无名山村。这里的阳光、海风和美丽的山野吸引了他们,他们决定在这里拍《基督山伯爵》。为了拍摄方便,他们买下一块土地,用来建造一座小摄影棚。不久,在东部被大制片公司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独立制片商和有才华的、对自由的气味像狗一样敏锐的艺术家们,在这个荒野之地嗅到了东部所缺少的某种自由的气息,纷纷到这里来建立拍摄和制片基地。兔子跑了,狼也跟在后面。大制片公司随后也开始把电影业基地由东部转移到这里。这个小山村,就是好莱坞。 好莱坞的字面上的意思是“常青的橡树林”。这个名字,是最早卖地给山立格“上校”的村民随口说出来的。令人奇怪的是,橡树在整个加利福尼亚根本无法生长,若干年后,当有人想到要去问个缘由的时候,那个卖地的人已经找不到了。 当好莱坞迅速地成为一个越来越繁荣的电影城的时候,倒霉的伯顿·格林正在绞尽脑汁,为他那块找不到石油的土地寻找出路。在这个困难的时候,伯顿·格林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商人的坚韧品质和宝贵的想象力。他作出的选择不是放弃这片土地,而是在这里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座新城的中央,是座地中海风格的豪华酒店,用来招待来自全世界的尊贵客人。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和各种精心设计的别墅。这位具有英国绅士审美趣味的先生,十分厌恶洛杉矶的喧闹、肮脏与粗鲁,决心为那些富有而又文明的居民们,建造一座适合他们居住的城市。他给这座想象中的城市取名为贝弗利山,希望它像一座英国古老的小城一样,优雅、美丽而又高贵。 1912年,他的贝弗利山酒店开业了。以当时的标准而言,酒店极为豪华。耗资50万美元的盛大开业庆典,嘉宾如云,溢彩流金,一连举行了三天。节日般的庆典过去了,贝弗利山饭店开门营业。来自四面八方的豪富们,到这里来享受太平洋的海风和加利福尼亚的阳光。然而那片用来建造豪宅的地产,却无人间津。汽车时代尚未到来,对于洛杉矶城里的阔人们来说,贝弗利山虽然美丽,但是太远了。 ……
《本质好莱坞:电视图书》:“5万字,50幅图,100分钟阅读”丛书是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阅读行为而创立的图书品牌。它实现了人们在忙碌工人种丰富知识的愿望,使读者可以在有限的余暇里,广泛涉猎,博学多识。这种类似“门忘掉”概念的图书,不啻是人们最好的素质读物。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