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启蒙
2004-5-1
东方出版社
江怡编
681
无
中国文学所汲取的理性思潮千差万别并与非理性思潮杂交在一起,如何从哲学理论与文学文本的结合上既把各种理性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又将理性精神从不同形态的文学文本中发掘出来,且作出创新性的准确性的阐释,乃是攻克的难点或重点。由此逻辑中心生发开去,形成本书的网状框架,从大纲到小目都进行了具体规划,并提出较严格的撰写要求,经过多次的集思广益的讨论,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各参著者在大纲的指导下对所分担的任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幽发微的研究,不断地将各自独特的发现和体悟充实进写作提纲,力求创新趋优。
编著引言:从现代到后现代[德国]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法国]孔多塞:人类精神发展史概要(1793)[法国]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1863)[美国]皮尔士: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晰(1878)[德国]尼采:论道德的本性史(博物志)(1855)[德国]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06-1911)[法国]马里内蒂:未来主义的建立和宣言91909)[德国]韦伯:以学术为业(1918)[瑞士]柯布西耶:走向一种新的建筑(1923)[西班牙]加塞特:人满为患现象[英国]维特根斯坦:关于伦理学的讲演(1929)[德国]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1944)[法国]萨特:存在主义(1945)[德国]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7)[美国]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1966)[法国]德里达: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1967)[法国]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1971)[美国]哈桑:后现代主义:一份辅助批评书目(1971)[法国]德勒兹、瓜塔里:反俄钬浦斯:资本主义和精神分裂症(1972)[法国]博德里拉:符号的交换与死亡(1976)[法国]艾里加里:并非单一的性(1977)[美国]泰勒:犯错:一种后现代的神学(1984)[法国]麦金太乐:德性、个人生活的整体和传统的概念(1984)[美国]罗蒂:协同性还是客观性?(1985)[德国]哈贝马斯:走出主体哲学的另一条道路:交往理性对主体中心理性(1985)[美国]詹克斯: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86)[美国]哈丁:从女性经验主义到女性主义立场的认识论(1986)[美国]博德:笛卡尔式的男性化思维(1987)[美国]格里芬:科学的反魅(1988)[美国]霍尔:现代中国和后现代西方(1989)进一步阅读文献编考后记
与自由放任相反,任何道德都是对本性、也是对理性的一种专制。——尼采 绝对知识的地平线,在于涂抹逻各斯里的文字,恢复存在的痕迹,重新拥有差异,从而实现我在别处称作适度形而上学的东西 ——德里达 简化到极点,我们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做是“后现代”。 ——利奥塔尔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