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

林与舟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林与舟  

页数:

379  

字数:

32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青年时代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最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建筑图和建筑设计图。那是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该书笔触细腻,可读性强。 阅读本书的理由: 西班牙最美丽的城市格拉纳达的阿兰布拉土墙上,刻着如下文字:“世上没有比生在格拉纳达却是个瞎子更悲惨的遭遇了。” 生存在美丽中却看不到美丽,当然是悲惨的。但在生存在美丽中,眼看着美丽被摧毁,可能还要更为悲惨。 染思成正是眼看着美丽被摧毁的一个人。丑恶被摧毁,那不叫悲剧;美丽被摧毁而未被见及,那也不叫悲剧;唯亲眼目睹美丽被摧毁而又无力拯救,那才叫悲剧……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中国古建筑之爱好者或反对者,北京古城之爱好者或厌恶者,中国文化之爱好者或反对者,中国现代教育之研究者或爱好者,中国知识分子之研究者或蔑视者,文理工各科之大学生或中学生……

书籍目录

序论 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缩影第一章 在日本的童年 一、在东京出生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难忘的双涛园第二章 多才多艺的清华才子 一、在天津 二、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三、与林徽因的浪漫恋情 四、车祸的悲与喜第三章 留学美国 一、在宾大建筑系 二、新婚和旅欧蜜月第四章 在北平和东北 一、回到北平 二、开创东北大学建筑系 三、父亲的逝世 四、在东北教学第五章 在北平和野外考察 一、加入营造学社 二、梁家和梁家的朋友们 三、1932-1937年的探寻遗构 四、古建筑保护和建筑设计工作 五、著述和其他学术活动 六、在日寇的阴影下第六章 从长沙到昆明 一、逃亡的旅途 二、在长沙 三、在昆明第七章 在重庆李庄第八章 耶鲁和普林斯顿的荣誉第九章 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第十章 建国后的热情第十一章 保护古城北京第十二章 沧桑的十年第十三章 “文革”的阴霾第十四章 迟到的纪念梁思成年表主要参考书目编后记


编辑推荐

  他是创造社的建筑师,他是建筑史的讲授者,他是中国建筑之历史研究与探索方面的开创者,他是恢复、保护中华民族之建筑遗存的带头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二十几年里,从西方建筑研究到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从野外考察到理论建构,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学教育理论,他开拓着中国建筑学上一个个近乎空白的领域。他当之无槐地成为近代建筑学的一代宗师和杰出的有世界影响的建筑学家。他身上体现着东西方良好教养的完善结合,既宽宏沉稳、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又彬彬有礼、沉静幽默、细致体贴。他人生与事业曾经的辉煌,常人难以企及……  ——他有说不尽的飞扬  他几乎独自一人,去面对“推倒封建残余”的宏大历史潮流。他奔忙着,抗争着,为他心中最伟大的北京古城,为全国各地他心中的那些“宝贝”建筑。他四处上书,奔走呼号,他愤怒,指责,他痛苦,他大哭,但均告失败,只有保护北海团城这唯一的一次成功。他曾无数次被抄家,被勒索,他曾被迫披着毛毯绕房子走圈坦白“罪行”,他曾以重病之身被人戴上黑牌,被人打耳光,被人尽情凌辱。他曾被蔑视为“头号反动学术权威”、“反面教员”、“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的代表”……  ——他有说不尽的落寞  学士、硕士、博士、院士、学部委员,你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梁思成曾得到的一切头衔。但有一样东西是你努力不来的,那就是梁思成的『爱物』之心,不爱己者不会真爱的人,不爱人者不会真爱物,不爱物乾不会真爱天下苍生,梁思成的『爱物』之心是那样的挚烈,以致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他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古人的遗存,不合于他那时代『急功近利』的主潮,所以他最终只落得『爱物』而不能得的结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梁思成的山河岁月 PDF格式下载



花了三天时间,一口气看完《梁思成的山河岁月》。原来只知道,他是梁启超的长公子,是中国建筑学的重量级人物,是徐志摩的情敌和挚友,是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读过《梁思成的山河岁月》,才知道这些都只如星星之辉,他对中国的贡献,却似日月之光华,而我们反而忽略了。梁思成以前,没有人研究过中国古代建筑史,他首创中国的建筑系,将中国建筑钠入学术和历史研究系统,是他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塔、也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木塔--应县木塔,发现了世界著名的建于隋大业年间的赵州桥,而这些都仅仅是开始,他主持测量了故宫等京城的建筑,他考证了曲阜孔庙建于金代,他主持营造社(1930-1945)十五年间,带领同僚和学生,调查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浙江、湖南、江苏、云南、辽宁、四川等省共计190县,在1937年前,已详细绘测的建筑有206组,建筑物2738处,完成绘图1898张。他写了《中国建筑史》、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的蓝本)等多部著作,和林徽因一起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泰斗,他先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主持建筑系,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建筑设计人才。在战争期间,他为保存中国的古建筑不遗余力,甚至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得以免受灭顶之灾,全赖他对美国的建言。但最让人目不忍睹的一页,发生在他的中、晚年,他为了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倾尽全力,而当时拆除古建筑的理由是:“要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前面全部是烟囱”、“辽代建筑又怎么了?”、“......还不如拆了为人民服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要知道,当时北京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多最好的古建筑群的首都。他抗争,他四面楚歌、他无奈、他哭泣:“拆是容易,再建就难,50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可是,如螂臂挡车,他悲哀地亲眼看着自己的国人亲手拆毁自己的国宝。。。。。。虽然已是数十年前的事,但热爱历史的我,非常能体会他的心情,非常伤感,当陪梁公一哭。http://xwgzi.blog.163.com


显然这不是一个专业功底很深的史学工作者写出来的传记,平铺直述的描述也就有些平淡无奇。说是描写知识分子的进取与无奈,但我看不到其悲剧的惨烈程度。可能有后人作传的讳言吧,不过对了解梁思成那个不屈的灵魂还是有所裨益的。


第三者的角度再现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缩影。缺少日记或书信摘录,人物显得有些空洞。


   那是六年前初来北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书店里闲逛,不经意间瞥见了那本《梁思成的山河岁月——飞扬与落寞》,于是就从书架上取下来,坐在小凳上静静地读了一个下午——这就是我第一次走进梁思成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情景,到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囫囵吞枣地读了那本书,却似懂非懂。可正是因为那本书,我慢慢开始了解了这位近代建筑学的一代宗师的生平事迹、人生起伏;我开始为他非凡的家世背景、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而欣慰,为他横溢的建筑才华、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而惊叹,为他那段颠沛流离、无人理解的落寞岁月而心酸,而更多的则是为他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崇敬挚爱而深深折服;我也开始通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歌剧《再别康桥》慢慢走近了那个年代那群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慢慢了解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热衷于找雨后的彩虹、墙上向晚的艳阳、刚刚入秋的藤萝,有着孩子般的痴与纯净的天真”的徐志摩,至情至性、谦谦君子风度的金岳霖,民初三才女冰心、卢隐、石评梅,甚至被人称为“怪才”的辜鸿铭,性灵派的林语堂……因此我对民国时期怀着特别的情愫,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真挚情感令我感慨不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地去品读,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也慢慢浸润到自己的灵魂深处。
  
   当我得知今天清华建筑系举行梁思成先生110周年的纪念会时,心中不由得感到莫名的激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许这与学科无关、与年代无关,仅仅是出于对先生人格魅力、精神世界的景仰与热爱,只愿坐在后排的小角落里静静聆听着这场纪念会,内心里追忆着离我似乎很遥远又似乎很亲切的一代大师,回顾他在中国建筑史学方面拓荒性的探索以及在文物保护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默默地感知他的生命历程的辉煌与落寞、对一座古城的眷恋与执着。这一切,足矣。
  
   纪念会以各位领导的演讲为主线,其中穿插了梁思成先生铜像和《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书的揭幕以及人生旅程的片段剪影。由于我对建筑学知之甚少,所以涉及到专业性学术性比较强的方面理解并不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梁先生的第二任夫人林洙女士的发言和中央电视台《梁思成 林徽因》编导胡劲草女士的发言。
  
   要不是前不久刚读到些关于林洙的一些文章,我可能也会像很多人一样并不知道她是梁先生的第二任夫人,可能今天听到主持人介绍“下面请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洙女士发言”时也会感到惊讶。现在我才明白,虽然她的学术建树完全不能跟梁先生同日而语,但是她对梁先生的真挚情感同样令人唏嘘。她提到梁思成的书房里挂着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父亲梁启超对他从小的人格熏陶,而恰恰也是他一生的人格写照。林洙女士饱含深情地谈着她对梁先生的认识和理解,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最后她说:“作为梁先生最亲近的人,我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听到这句话我几乎热泪盈眶,要读懂一个大师的精神世界不仅仅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一颗真挚的心灵。
  
   央视编导胡劲草女士的讲话也令人深思。我不禁感慨,世俗总是浅薄地对那段感情的纠葛捕风捉影、喋喋不休,却忽略了那个年代那群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忽略了他们对建筑的无限热爱和在建筑学的卓越成就,忽略了摧毁古建筑时对梁先生带来的切肤之痛……胡女士还提到一个北京司机随口说出“梁思成就是那个想保护这也没保护成,想保护那也没保护成”的话,通俗直白得让人发笑,进而又让人心酸得想流泪,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让人不忍心回顾和提及。这样的纪录片就好在让浮躁的人们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那个年代,品味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也许等我慢慢地了解更深后,我眼里的北京建筑又多了几重历史的生命性,仿佛每个建筑都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走出清华的大礼堂,品味着梁思成先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那颗赤子之心,不由得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对于这首诗是写给谁的还有些争议,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节目梁从诫先生专门强调母亲的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但我觉得,其实写给谁的并不重要,这本身是一句爱的赞颂。梁思成先生是四月出生,我有幸能够追忆心中景仰的梁思成先生的诞辰,对他加深一些了解并受到他精神世界的熏陶和感染,真是无愧于这醉人的四月天。于是我大胆地将这首诗摘抄如下,以纪念一切像人间四月天一样的美好: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最近同时在读《梁思成的山河岁月》与《林徽音传》。两本书一起读的好处是,可以互相修补另一本书的不足。
  
  林徽音之幸福与成功,我以为,不是她出版了多少作品,在中国留下多大的名气,而是她选择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造就了一对令无数读者羡慕的佳偶,而不是怨偶。
  
  每次我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由这本书浮想联翩到许多题外的问题。
  比如这两本书。
  
  试想,如果林徽音当日选择的是徐志摩,不知道中国的建筑史是不是会有改变,中国的文学史上是否还会留有她的一席不容置疑的位置?有时候掩卷,想像,林与徐在一起的情形:人生的大部分美好时光是与许多情敌对垒,有可能成为怨妇,当然也可能同时是才女。
  
  但是绝对不会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她的足迹。
  
  所以有时慨叹:幸福与不幸往往一念之差。一念之差造就的不仅仅是三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一些细节。
  
  我比较喜欢读《梁思成的山河岁月》,虽然林不是主角,但是缺了她,这本书也便不成其故事。
  
  


   虽然对历史不是很了解,对文化也没有研究,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就是对有些人特别好奇,特别有感觉。周恩来,徐悲鸿,黄永玉,粱思成…… 喜欢粱思成,在1月份他逝世35周年的时候,还在bolg里悼念了一下。他是个痴人,矮矮小小的,和徐志摩相比,没有那么大的浪漫气质。但痴人总有种独特的魅力。
  
   二战后期,盟军转入反攻,需要轰炸日军在中国的据点,为了避免中国历史文化古迹被毁,盟军请梁思成先生在地图上勾出中国的重要文物,梁先生在勾完中国的文物后,又提出要盟军保全两座日本城市,一个是京都,一个是奈良,这才使两座历史名城保存下来。他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奈良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纪念日时,《朝日新闻》特刊一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梁从诫在一次日本的演讲中说道“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前线。”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这些,鸦雀无声。
  
   他超越自己的仇恨,超越国家的愤怒,竭尽所能保护世界文化,对古建筑痴迷。我也许是看多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好多人总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我不反对这句话,这是人的本性,但同样是为了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这个“己”,是指自己一个人的私利,还是指自己维护的公利,就是本质的区别。如同我总说,两个人在一起,固然所有的想法都是自己的想法,但到底是只想到了自己,还是为了两个人共同的将来,就不一样。当然,粱先生站的是“大家”的层面,我想的是“小家”的层面。道理是一样的。
  
   朋友说我越来越喜欢四五十年代的那些人,是的,有那个年代气质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虽然粱先生逝世已35年,但他的事情,想象一下,便也暖入心间。


写得好。梁公的人品和才学值得敬仰!


同LZ


虽然粱先生逝世已35年,但他的事情,想象一下,便也暖入心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