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丰子恺谈名画

丰子恺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丰子恺  

页数:

22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丰子恺,(1898-1975)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同年回国。此后在上海、浙江、桂林等地教授美术和音乐,并从事漫画和文学创作。一生著述甚丰,有《子恺漫画全集》、《护生画集》《缘缘堂随笔》等。五四”运动以后,即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多是暴露旧中国的黑暗,后期常作古诗新画,并常以儿童生活做题材,自谓“要沟通文学及绘画的关系”,有《锣鼓响》等作品。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建国后,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术和音乐方面的作品。  《丰子恺谈名画:跟丰子恺一起读名画》上至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坛三杰,从古典到现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娓娓动人的讲述,将引领您徜徉于神奇的西方美术世界,从每一个微妙处欣赏西方美术大师的杰作。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浙江省一师,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后赴日本学习。回国后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缘缘堂随笔》。他的散文与漫画一样,别具风格。他用平淡的手法,通过平凡的小事来阐述人生的哲理。

书籍目录

  第一讲 贫乏的大画家  第二讲 说诳的画与真实的画  第三讲 一个铜板的画家官司  第四讲 富贵的美术家  第五讲 身边带镜子的画家  第六讲 发明油画的兄弟的画家  第七讲 五年画成的笑颜  第八讲 文艺复兴三杰的争雄  第九讲 万人嘲骂的大画家  第十讲 模糊的名画  第十一讲 自己割了耳朵的画家  第十二讲 新兴艺术鉴赏

章节摘录

  请看这两幅画,这是近代法国一位大画家米勒所画的。这位大画家的画卖得很贵,然而他家里非常贫乏,有的时候两三天没得吃饭。待我先把这奇怪的大画家的故事讲给你们听了,然后再来看画。  距今大约一百年前,正是中国清朝的嘉庆年间,法国乡下一个农夫家里出了一个大画家,他姓米勒,他的名字叫做弗朗索瓦(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5)。米勒的父亲虽然是农夫,却很欢喜音乐,又欢喜美术。他会唱歌,种田空了的时候,他便要集村上的农夫来,教他们合唱。有时自己到田里去捞一块泥,拿来做泥人,做各种的动物,有时拿一块木头来雕刻,也会雕出各种各样的形状,都非常巧妙。幼小的米勒看了父亲的巧妙的手工,非常高兴。父亲又常常领他到田野中去散步,把好的风景指点他看,又把各种花草的名字教他。所以米勒幼年的时候,受父亲不少的教导。  然而教导他更多的,要算他的祖母。他的祖母真是一位高尚的老太太!米勒幼时伴了祖母睡觉。每天天亮的时候,祖母就叫他醒来:  “醒了!弗朗索瓦!小乌已在唱歌了!”  米勒醒觉来,祖母就把圣书中的善事讲给他听,又告诉他今天应该做什么事,读什么书。  米勒年纪十多岁了,每天上午就跟了父亲和姐妹们一同到田里去做工。下午回家,跟祖母念书。然而他更欢喜描画,常常拾一段炭条,藏在袋里,种田休息的时候,就拿出炭条来,在石头上描写农夫做工的样子和牛马的形状。吃过午饭,家里的人大家午睡的时候,他独自拿了一册小的簿子,到野外去描风景。没有人教他描画,但他的画自会描得一天好一天了。  有一天,他在田野中看见一个老人,样子很是好看。可惜他身边没有携带炭条和纸张,不能描写做一幅画。他仔细看了一会,把那老人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中了。回家之后,就拿炭条把心中的老人的样子画了出来。画得很好,一点也没有不对的地方。他自己非常欢喜,就拿这幅画给他父亲看。父亲一看,这画描得真好。便问他  “你是看着了那老人而画的么?”……


编辑推荐

  上至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坛三杰,下至近世画坛天才马蒂斯,从古典到现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娓娓动人的讲述,将引领您徜徉于神奇的西方美术世界,从每一个微妙处欣赏西方美术大师的杰作,跟随丰子恺一起享受名画的美丽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丰子恺谈名画 PDF格式下载



  好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最近读的书还不少。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还有这本书。
  
   起初耳闻丰子恺应该是他的漫画吧,若干年前的什么教科书上有记载。再后来再看弘一法师的纪录片时,知道丰子恺是弘一法师的学生。上次去杭州看弘一法师的纪念馆也看到了丰子恺对老师的评价。我还记得是这样说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此书介绍了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西方各流派的典型名画与名家。初读一遍,略懂一点。从最初的追求传神逼真的画法,到后来的夸张表达内心思想的印象派,真感觉到艺术的天堂无比神奇和美妙。
  
   当然,对于画的欣赏我还是很粗浅的。这可能还需要时间的学习。生活真的很美妙,人生中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
  
   另外对于印象派的画法,在摄影上是不是也可以如此尝试。不必捕捉过分真实的画面,而要追求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能用更夸张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美。
  
   人有新想法是好的。生活才不会循规蹈矩。


  本来犯懒,但想了想,还是写一写,毕竟现如今这么实在的书并不多了,尤其是扫盲的,大多是这里抄抄,那里搜搜就完事了
  这书首先是扫盲的,过分要求深刻是挑骨头了
  其次,很多说法很。。有时代感。。,但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书写的很老实,很认真。没有华丽词堆砌,没用专业的词撑门面,就是很认真,很专心的想让大家了解情况
  太少见了!
  一定看看


   像一本故事书,领你进去。
   任何一位画家的作品都有其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丰老先谈时代再谈家庭最后谈画。这样,我们的生疏感被填平了。
   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读的书,我把它当作扫盲书。
   现在有了想学画画的冲动。相机是好,可它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影响的东西太多,SO,用手去画出来,很直接也很有挑战性。。。


  
  丰子恺老先生用讲故事的口吻写这本书,通俗易懂。画家们的苦难与趣事,画家们的成就与荣耀。字里行间更透露出作者所肯定的:做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要不依附权贵,“为永远而描画!” 整本书脉络十分清晰明朗。读罢,意趣盎然,同时觉得老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你没了那份疏远和悄悄的自卑。
  
  第一讲 贫乏的大画家 --- 米勒的《拾穗者》
  
  此书的封面用的就是顶顶大名的法国大画家米勒的名作《拾穗》(The Gleaners)。他画的都是贫困人家以及劳动者,但在当时画裸女才能把画卖出去,可米勒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画,即使当时卖不了几个钱。米勒的祖母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你要做画家,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你要为永远而描画!切勿忘记这句话!要我看见你做恶人,我宁可看见你死。”这与后来某位画家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以画来讨好拿破仑,虽然其艺术成就仍然值得肯定,但其人格魅力就逊色了。不止艺术,生活中也应该如此。
  
  第二讲 说诳的画与真实的画
  第三讲 一个铜板的画家官司
  第四讲 富贵的美术家
  第五讲 身边带镜子的画家
  第六讲 发明油家的兄弟画家
  第七讲 五年画成的笑颜
  
  第八讲 文艺复兴三杰的争雄 ---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三者的画都是各有特色,特别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很令人震撼)
  
  第九讲 万人嘲骂的大画家 --- 印象派 莫奈
  
  尤为喜欢莫奈的画。他喜欢表现各种在不同光线下的同一主题:例如一群草堆,鲁昂大教堂,火车,睡莲等。这需要画家每天在同一时间画画,而不是单凭想象力的,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创作啊!其他不说,就单这一种执着和热情,就很令人欣赏了。
  
  第十讲 模糊的名画
  
  第十一讲 自己割了耳朵的画家 ---梵•高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对于画向日葵,梵•高是百画不厌。有人说,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但纵观梵•高一生,穷苦悲惨的,名副其实的穷光蛋,而且还患有精神病。居然疯狂的割掉自己的耳朵,还立即包扎起来送给一女子,让人以为是圣诞节前的礼物。也许,上帝是公平的,天才必须饱受磨难,几经沧桑。正如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他们都不是正常人,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及正常人,是弱智的。奇才梵•高同样也不正常。上帝是不公平的,赋予凡高天才的能力,却不让他人生完美,哪怕是普通人的生活。很多艺术家的画,但是在其离逝后才出名的,莫非这就是艺术的代价??
  
  第十二讲 新兴艺术鉴赏 --- 马蒂斯
  
  老先生说其实画裸体是最难的,很多学画画的是需要去学美术人体解剖学,才能充分的了解到人体的每个骨头的结构,从而才能画好裸体。关于裸体之美,文中提到:“看了裸体而觉得丑,是不能忘记社会上的人造的风俗习惯的缘故。倘能不想起世间的礼仪风习,而把裸体当作一朵花看,一定觉得裸体的颜色和形状比一切花都要美丽得多。我们觉得莲花很美丽,因为它像孩子的脸孔;海棠花很美丽,因为它像孩子的下颌;兰花很美丽,因为它像小小的手;樱桃很美丽,因为它像婴孩的嘴唇;水仙花很美丽,因为它像幼女的手指。花只有一种美,而人体含有一切的美。不过花的形状很简单而有定规,颜色也很简单而鲜艳,所以没有研究美术的人,都能看出它的美丽。人体的形状很复杂而没有定规,颜色也很复杂而不明显,所以没有研究美术的人,初见时便看不出它的美丽,反而要想起社会上的人造的风俗习惯而觉得丑。”这段话很值得令人思考。让人不禁联想希腊艺术基本都是展现形体美,此乃必有它的道理。
  
  但此书最大的不足是图文不匹配。老先生在文中详尽描述的画,总找不到插图,倒摆上一些其他画。有的地方甚至写错了,例如模糊的名画<母亲>。
  
  


  于此之前,本是看傅雷的《世界美术二十讲》的。书为繁体,一不便;其画家名翻译更是生僻;一直搁着;在看完了卡波特的短篇小说《在蒂凡尼早餐》后想起还有一个读物迟迟没有完成,即《丰子恺谈名画》~
  
  这本书讲得比傅雷要简洁,一共是12讲,内容适合教学或讲座,开篇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像傅雷书序中庞薰琹介绍的那般“不单分析了绘画、雕塑,同时接触到了哲学、文学、音乐、~”。而丰先生的讲解内容更平易近人或者更含糊,能让没有绘画根基的人也会喜欢,再而去欣赏更深入的内容。
  
  这12讲内容集中于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绘画-现代绘画这三个阶段,用millet的写实主义热场,用Matisse野兽主义来收尾,同时对现代画派一笔带过式介绍。这其中上场了众多画家和他们所表现的西洋画的变革和革新。
  
  印象中,米勒的《拾穗者》是我见到的最早的西画,那时的感觉就是题材熟悉。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最近大家又一次非常的熟悉了。而书中的《女预言家》绘画能让你对米开朗琪罗进一步认识。从书里会知道的更多而且形成大的轮廓:凡 爱克兄弟如何成为了油画之父,提香Tiziano这么酷的名字是否能让你对他的《花神》印象更好,乔托Giotto又是如何作为文艺复兴之先驱,携手但丁的呢~Hobbema的大才如何被发现,大作《并树道》给了后人如何的技法呢,抽象派虽然难懂,可不妨碍你喜欢上康定斯基的《马上情侣》~
  
  当然这样简单一些书有个大好处就是让你想知道的更多:我就在想:中国的绘画为何色彩在同时期还是不如西画?敦煌的壁画看上去也是很绚丽夺目的~,西画中越到近世好像也开始学习一些东方画法了~我自认为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对印象画派的作品的欣赏看起来像是找到一条道了~
  
  印象派的作品注重光和色,后期注重线条,作品显得模糊,只是个大体的“印象”。欣赏这些的画作,我想必须也运用光和色的差别来看待。强、冷光色在观赏的角度和距离上都应该做相应的变化。
  
  譬如对着莫奈的《运河》,太近的欣赏完全是不知所云,而稍远一些,则能看到金色的阳光倒在运河里。同样,马奈的《威尼斯运河》,蓝色的标杆太近了看不清楚,需要远观、侧观诸多变化。而对于惠斯勒的《黑与金的夜曲》,远观则能感动于静谧。我猜想冷色因为能凝住色彩和光线,而在远观中显得更清晰一些,如惠斯勒的《母亲》,全黑色凝住了光线。
  
  在欣赏这些模糊的作品试图寻找到能打动你心的妙笔,不妨欣赏时,多换几个地方和方向,找到最好的角度和距离来体味妙处。譬如雷诺阿的《钢琴女》需要变化角度去看,因为黑白对比太强烈,侧赏甚至看到白键的光点;《上坡路》也是如此。
  
  从塞尚开始注重线条表现独立的色彩和物体、高更、梵高则把色彩推到极致,认真看两人作品,同样是色彩绚丽,但还是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梵高色彩单纯热烈,情绪波动;而高更用色繁复层次感强,表现出一种冷静。再往后,到了matisse马蒂斯的野兽派,从光和色彩转向了线条,用线条来表现事物就开始有些昏了。以及毕加索的立体画、康定斯基的抽象派,达达画派的作品不懂的多,这又让我想起了印象派才兴起时候的情形了。
  
  卡里埃朦胧和冷色调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应该是比较好懂一些的,另一位画家、版画家:伦勃朗的《莎士绮雅夫人》则有些中国古代仕女的味道。在这些西洋名画中发现一些类同是很有趣的一个事情。


  很好看也很长知识的一本书,作为欣赏名画的入门书很不错,丰老在书中对一些名画的来历及其作者做了很多研究和分析,感慨在几十年前,信息还很闭塞,中国外交还不发达的时候,丰老的才学已经如此渊博,很儒雅,个中画面也非常养眼的一本书,极力推荐!


  以前只知道丰子恺是漫画家,对他的画也不了解。
  这本书从第一段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不是按一般的说教模式展开的,而是由很自然的线索娓娓道来。
  内容都是关于油画最基本的鉴赏知识。里面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许多美术学校让学生按照范例去画画,这是十分错误的;正确的练习方法是画实物写生,这样才能自己去揣摩光线、明暗等。我一个学过画的同学深有同感。


哇~丰子恺先生是一位“中国文化报-东西方文化”的大编辑。呵呵-他的书涵盖的美术学问让未学习画画的我很着迷,学过绘画后跟喜爱...还有他的漫画,真是...怎么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您真是细心有心人~
又跟着你的文章读了一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