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亲历宗教(东方卷)

玛丽·帕特·费舍尔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玛丽·帕特·费舍尔  

页数:

273  

译者:

杜红  

Tag标签:

无  

前言

  宗教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  在21世纪来临之际,宗教正在成为世界各地人们生活中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正在经历着一个复兴时期。  《亲历宗教》(分东方卷、西方卷共两册)一书,纵览了现在世界上一些主要宗教中那些充满生命力和至关重要的内容,并涉及了一些地方性的宗教和新兴的宗教运动。本书简明易懂地对这些宗教信仰的发展、教义和实践做了说明,自始至终将信徒们的个体意识、他们自己对各自宗教的认识以及这些宗教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作为重点。  本书的独到之处是包括了对每个不同宗教的信徒们的访谈。这些资料以第一人称,从信仰者的内在视角对每一种宗教都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说明。这些信徒的信仰各不相同:如一个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一个经营野外训练营的南部浸信会教徒,还有一个重新皈依伊斯兰教的埃及药剂师。此外,第一人称的描述被自始至终巧妙地穿插在本书中。  《亲历宗教》一书还包括了对"大众生活中的信仰"的阐述。它刻画了宗教中的一些特殊的信徒,他们都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约瑟夫·利伯曼议员、图图大主教、穆斯林学者法瑞德·依萨克等。从他们的故事当中,可以看出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打着各种宗教幌子的暴力、欺诈行为充斥着今天的新闻。《亲历宗教》一书中包括了对这些困扰着主要宗教及运动的暴力因素的探讨,指出在对不同宗教的基本教义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没有任何一种宗教纵容不受限制的暴力行为。本书还探讨了不同的宗教被政治化的方式,并用大量的篇幅研究了当代社会和政治环境下的宗教,尤其是这些宗教在美国经历了"9·11"袭击事件以后发生的各种变化。  本书亦深入分析了女性问题和女性的贡献,在所有的讨论中都加入了女性的声音,尤其是女神学家们带给神学研究的新视角。非洲和非裔美国人的信仰正在受到关注,这些也都被收入了本书。书中还包括一些深刻的描述,如美国的穆斯林信徒是如何在现代唯物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他们信仰的虔诚的。  本书另一个引入入胜之处还在于它的插图。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利用它们来将各种宗教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些插图的说明,提供了对于每一种习俗的特点和起源以及遵从这些习俗的人们的深刻见解。  在文中还使用了一些地图,它们在对宗教的历史性的讨论中增加了一些地域的真实感,并为宗教的地理分布提供了图示。在关于基督教的章节中,还包括了信徒保罗传教的地图。各宗教的历史年表扼要地展示了一些主要宗教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本书已经再版了5次。为了能够对每一种宗教都有深入的了解,我用了很多年的时间到处旅行,同各种信仰的朝圣者和导师们一起学习和祈祷,并采访他们对于各自宗教习俗的亲身经历。各种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也汇集到哥宾德·萨顿研究所,进行关于不同宗教的比较研究,因而我有幸能同他们一起探讨各自的精神体验和信仰。  与以往一样,劳伦斯·金出版公司在编辑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梅兰妮·怀特和杰西卡·斯宾塞从本书形成到最终出版都给予了充满爱心和耐心的帮助。布里吉特·帝利竭尽全力帮我找到了所有我需要的插图。  最后,无论怎样都不足以表达我对我尊敬的老师——哥宾德·萨顿的巴伯·维尔萨·辛格的谢意,全世界各种信仰的人们在他那里接受祝福和指导,在各宗教派别的冲突中,他那里是一块和平与和谐的绿洲。此时此刻,我们正向巴巴吉学习,将彼此看做一个大家庭的成员。愿上帝祝福所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人们。  玛丽·帕特·费舍尔  哥宾德·萨顿比较宗教学高级研究所  新德里

内容概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东方宗教不再仅仅是东方的事物。正如本书作者所描绘的那样——宗教的传统不是装着货物的箱子,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它们是一条一条的河流,充满生命、充满变数,永远在流动、分叉、会合,在一个地方干涸,却在另一处滋养新的生命。
  深入东方宗教的内核,我们会意识到:对人类而言,所有的人都是邻居,在有些地方我们是少数民族,在有些地方是多数民族,这就是新的地理宗教世界。在休斯敦,天主教堂旁边就是清真寺;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生活在伦敦;基督教的教堂建在穆斯林的巴勒斯坦……
  本书以纤细的视角描绘了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道教以及儒教等东方各大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还展望了21世纪的新宗教运动,以及各大教派之间的融合趋势。资料翔实生动,笔触流畅优美,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可读性极强。

作者简介

  玛丽·帕特·费舍尔,世界著名宗教专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为新德里哥宾德·萨顿比较宗教学高级研究所国际联络部负责人。迄今她已出版了26部有关宗教、女权、种族等问题的著作。《亲历宗教》一书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关心和信仰宗教的普通人士以及对宗教问题颇有研究的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宗教的回应
 为什么会有宗教?
 接触终极实在的模式
 对终极实在的理解
 祈祷,符号和神话
 绝对论者和自由主义者的解读
 科学与宗教的对抗
 各种宗教中的女性和女权主义
 组织化宗教的阴暗面
第二章 印度教
 哈拉帕文明
 吠陀宗教
 精神训练
 主要教派
 主要哲学体系
 大众的崇拜
 世界各地的印度教
第三章 耆那教
 创立者和苦行的原则
 灵魂:道德之柱
 宗教实践
 世界性的耆那教
第四章 佛教
 佛祖的一生
 佛法
 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
 佛教在西方
 佛教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 锡克教
 背景
 古鲁那纳克
 10位古鲁
 主要信仰
 宗教实践
 今日锡克教
第六章 道教和儒教
 古代文明
 道教:永恒和自然之路
 儒教:道德实践
第七章 神道教
 神道的本质
 佛教和儒教对神道教的影响
 今日神道教
第八章 21世纪的宗教
 宗教多元化
 新的宗教运动
 宗教界线
 宗教对话

章节摘录

  有些人感觉他们真实的自我是那个光明世界的一部分,他们模糊地记得并渴望回到那个世界中去。19世纪的浪漫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这样写道:  我们的出生不过是沉睡和遗忘  和我们同时升起的灵魂,我们的生命之星  它曾另有一个背景  来自遥远的地方  不在彻底的忘却中  不是完全的赤裸着  而是从上帝——我们的家园那里  循着天国的云彩降临。  我们从宗教中寻求理解,寻找我们生命诸多问题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在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苦难?为什么会有邪恶存在?还有什么人在那里倾听吗?宗教为那些寻找这些特殊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提供了教条——即一些被作为绝对真理,而使人接受的教义系统,尽管它们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虔诚的信仰缓解了人们的焦虑,在迅速变迁的社会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根基、意义和秩序。一些宗教提供了生活规范,以及从饮食到个人关系等一切事物的指导。这些规范被看成是宇宙秩序在尘世间的反映。而另一些宗教,则鼓励人们自己去解决那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并生活在因不智所导致的不确定之中,不断地打破旧的观念,直到发现真理本身。  最后,导致一些人需要宗教的原因,是由于独自生存在宇宙间所产生的令人不快的孤独感。这种孤立是痛苦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神灵被当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母亲或是朋友,或者一些自我超越的途径被推崇出来,通过它们,孤立的感觉消失了。


编辑推荐

  太极的神谕,菩提之光,沙漠晨曦间美丽的柱廊,永恒的信仰,永恒的东方。再没有别的事物比东方宗教更具备如此瑰丽多彩的文化生态;高原雪山的神秘隐修,锡克勇士的虔诚斋戒,庙宇廊柱的纶音馨香……著名宗教专家和社会学家M·P·费舍尔在《亲历宗教(东方卷)》中展开的东方宗教之旅,从历史溯源、王朝之争、民俗演变等方面反映了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道教等宗教的诞生、兴盛和流变。作者剖析了各类宗教经典中隐含的智慧,对读者了解东方民族的独特精神大有裨益。再版十次,畅销欧美的宗教文化读本,中文首译,全面了解宗教的完整面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亲历宗教(东方卷) PDF格式下载



本书介绍了东方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与道教以及日本的神教等。除了教义之外,重点介绍了宗教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体现。本书图文并茂,只是其中的引文出处删节了,不太好。


这本书读后,使我们对东方宗教及其主要教派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增加了不少宗教方面的知识,收获不小。不错,值得一读。


细读后,对东方几大宗教有了大概了解。佛教部分不如季羡林讲得过瘾。


本书研究了源自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在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土著人的宗教仪式和一些新兴的宗 教运动进行了详尽介绍之后,本书还探究了它们是怎样融入到当代人的信仰和习俗当中的。对于伴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而开始出现的宗教多元主义和宗教的对话运动本书装帧精致,印刷精良,彩图丰富,值得阅读、收藏!


介绍东方各类宗教,写的很细腻,虽然刚开始会有点晦涩难懂,后面还是比较好的


进一步了解了东方的宗教


对东方宗教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


明心见性 把东方的各个宗教起源叙述的非常详尽,个人认为是宗教文化及哲学的入门教材。


是西方人写的东方宗教通俗读物


活在这个复杂而又简单的世界,总要寻找点精神上的东西,佛教也吧,马列也罢,基督教也罢·······总是要去寻找一个可以守护内心平静的自己的森林,在这片精神的花园了,你可以摆脱一切,摆脱肉体的束缚,可以摆脱肉欲的束缚,可以摆脱幸福的束缚,只是很纯很纯的去做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此书给你一个契机,给你一个了解寻找的宗教的机会,可以理解为寻找精神的鸦片,也可以理解为去寻找一个释放自己的平台,选择这本书,我相信你我都不会后悔。


对了解世界宗教、民族信仰不乏知识见地,图文并茂,彩色印刷,不仅阅读方便直接,而且毛皮装帧非常美观大气,推荐购买,当当和快递公司服务都很不错。


喜欢宗教,但不信仰,可以作为参考书用吧,没事看看,也许也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帮助


这本书有点意思,需要时间阅读~宗教类的书比较偏哲学


了解神秘的宗教,深入浅出,配合插图,娓娓道来。


可以对宗教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本非常简短了解各方宗教的书,质量也不错。值得一读。


一直想读宗教类的书,但没有找到,这本书不错,应该推荐,大力推荐。


希望大家都多了解一些宗教的知识


挺好的,了解了很多宗教的知识


关于宗教的经典图书,浅显易懂,入门必读。


书很好,精美,宗教常识入门书


本人从无加入任何宗教,但对宗教深深着迷。


写的很细,也很全面,文笔也很好,做为知识性的东西写的很好,建议对宗教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不错,宗教的敲门砖


可以学到很多宗教知识


没想到是彩图本,读起来很舒服,纸张也不错。本书对了解东方文化大有裨益。


东方卷读来让人有种熟悉感,但是继续深入又会发现很多东西还是不曾了解的


比如说对于印度教的偏见,多半来自于CCAV的负面新闻,而看这本书,感觉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了解属于这个世界神秘的一面,用最接近神的方式,去聆听他人眼中的这个世界


人总要有种信仰


不错的书,不错的体验了解不了解的东西,了解与科学无关的世界


看着他们的虔诚之心,内心也觉自己已有归宿!


书很新 不脏


喜欢,和西方卷一个系列,了解东西方的差距。也是对于探讨内的知识很有用。


介绍印度的多一些,中国的少了些


还买了西方卷


作为通俗读物,是很不错的,内容具体生动,值得一看。


大概浏览一下,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一本资料呢。不错啦~~~


还行。
一般了解,也就差不多了


未曾来得及细看,纸张各方面还行,不过不适合收藏


非常不多的一本书


没开始看,书质不错


现在我的书都在当当买,非常好


书角处有点磨损了,其他还不错


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喜欢


想要的书!


东西都很好,知识点不错,比中国式的灌输制教育不是一个级别! 长点心吧


打折力度很大,赞一个!!


彩色印刷,除了背脊有点破损,其他都不错,赞一个。


好书,就是缺一本,那本有点小贵


还只看了第一章,简洁通俗。配图也很特别


没事就看些这些东西,还是很有意思的!


图文插版,对得起价格吧


粗略翻了翻,还没细看。应该不错


内容有点浅,不过打折时买的,还好


有点深奥啊 有些东西没法去理解 只能随心 能否接受


多知道些是好事。


中肯,值得一看


总有些是你不知道的


haoshu ,学习!!!!


很好,很珍惜


普及型的读物


权当开阔眼界了,增长知识


很多彩图!很好!


帮朋友买了赞不觉口,不错


该书较为通俗易懂,可作为了解东方宗教的入门书


了解东方宗教的好书


亲历宗教是一个非教徒的视野看宗教 少点虔诚与深入 带一种人性关怀的目光注视正东方宗教


虽然内容不深入,但是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亚洲的各种宗教,特别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更加客观一些。


作者编写的很用心。图文并茂,不会让你觉得枯燥的一本宗教相关的书。


外国著作就是不错,娓娓道来宗教的源流历史


觉得这本书很不错,图文并茂,可以作为了解宗教的好读物。推荐


受益匪浅,很好的书,对自己更好理解宗教有很大的帮助


给儿子买的, 他要上宗教课,不错的书。


宗教与社会,与个体的心灵密不可分,阅读一下,对人生社会和人生都有好处.


东方的信仰不像西方卷中的不过写的也很不错。


东方卷未看,不知在当年的历史中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唉,都是简介来,不过都好,适合初级了解,而且是东方的。


书是正版。配有插图,挺好的!


了解的更多


  必须得说,对比西方卷,东方卷的质量下滑太严重了。试图从作者本人的资料更进一步理解,于是尝试搜索玛丽·帕特·费舍尔的详细背景,可惜一无所获。此卷除了印度教的描述较为详实,佛教、道教、儒教、神道教似乎都是作者无法深入理解的宗教形式。只推荐西方卷和前半部东方卷,不只是翻译的问题啊。


  虽然偶然有几处可称的叙述,但整体上看属于概略性质的介绍文字,且浮于表面,未深入至各个宗教的本质。
  
  (1)第一章“宗教的回应”中,关于“祭品”,作者引述斯里兰卡的学者安东尼·费尔南多的话说:
  
  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知道,事实上没有神灵会真的拿走这些祭品,或者真的需要它们。……无论人们贡献的是什么,他们实际上都是献出了自己……
  
  作者的这种观点,表明其在宗教本质上的认识极其无知。如果以此观点推论所有宗教的祭祀,那么人的献祭便成了可笑的仪式与虚假的自我欺骗。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与这个斯里兰卡的学者,显然都没有理解祭品与万物的真相。祭品与人一样,有物质的一面,也有其“精神”的一面。如果简单以祭品在人类眼前的消失为判断,见识相当片面,愚蠢。
  
  
  (2)在耆那教部分,引用《阿卡兰歌经》“……所有生命的感觉是无差别的……”,经文的真实意思可以说明耆那教徒对万物的尊重与履行的苦行主义。但作着却在题解部分则说“杀害更高级的生命,会承受更重的业,……更高级的生命具有各种不同的感觉……”观点俨然两相逆冲。
  
  (3)作者对宗教的理解似乎只局限于表面,并未深入相关经典。在论及“佛教的涅槃”部分,居然有诸如“佛祖对涅槃的论述较少,那个世界就如同油尽灯灭,一切归于寂静”此类的表述。
  
  其实,佛教之中,直接与涅槃有关的佛典,便不止一部。而且,佛教的哪个典籍不是指向最终的涅槃呢?部部经书的精义,都是涅槃之路。
  
  (4)论及中国道教之时,与儒家思想并列,毫无新意,显然因袭众人所说。儒家思想被称为宗教,民国以来,本土的学者也屡有“大著”迭出,同样,所有持论之据也无不暴露出迂腐与愚蠢。如果切实体悟儒家思想,无论其任何一个方面,只会发现她重在避开宗教气息,而不是仰赖。儒家之被称为儒教,无疑要给其增加宗教性,而这宗教性恰恰是对儒家思想本质的最大伤害。
  
  其他细节之处,错误亦是不穷。
  


   一位佛教法师常常向我抱怨,现在的佛教信徒中,80%都是迷信,这是他很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之所以到现在也没有皈依任何教派,第一是因为我无所求,第二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完全令我信服的宗教,第三是因为对宗教的了解还不够多,不了解,何来信仰呢?所以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走近宗教,在这个过程中,《亲历宗教》的东西方两个版本给了我很大帮助。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宗教是完全令我信服的,但至少作者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她说:宗教不是装着货物的箱子,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它们是一条一条的河流,充满生命,充满变数,永远在流动、分叉、会合,在一个地方干涸,却在另一处滋养新的生命。
   书中最有意思的是每一种宗教的结尾都有一段对信徒的访谈,那是最贴近真实,也是最令人心动的部分,他们当中有的是祖母,有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还有的是军队的司令官,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可以体会到宗教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精神和行为的。


  与西方卷一样,在同一本书里,又对同一人物做不同翻译。印度教的圣哲Ramakrishna,在第59页翻译为“拉玛克里希纳”,后面的全部被译为“罗摩克里希那”……
  
  在佛教部分里,更是离谱了——佛祖先是在“海棠树”下思考,(应为阎浮树,海棠是中国产的)在“无花果树”下成佛……(应为菩提树,那棵圣树的血亲现在住在斯里兰卡的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才读了一半,继续。


同意。作者对“儒”的理解,十分生硬,甚至没有提及理学对儒造成的变化,更将其导致的“糟粕”透过本朝太祖的言论直接嫁祸在“儒”的身上,这一点确实令人不满。


那座寺庙的wiki说明在这里: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habodhi_Temple


还有一点我很反感,就是每次读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古典著作时,译者总是把“神”翻译成“上帝”,特别是一些罗马希腊时代的著作,在上帝还没有成为这些人的信仰时,就给他们套上上帝的枷锁,实在是让人感觉不爽。


大菩提寺是在印度的菩提伽耶,不在斯里兰卡。
菩提树是一种无花果树。就是为了纪念佛陀的成道,才被称为菩提树的。


回复楼上的,印度的那棵树早在12世纪时就被毁了,我说的是斯里兰卡的它的亲近,有2300年历史的一棵古树。
菩提树和无花果树是同科同属但不同种的两类树,菩提树结无花之果,但和无花果树不能等同起来,书中直接把菩提树说成是无花果树,我觉得不能认同。不过这可能和原作的错误有关,与译者无关。


呵呵。请看仔细。
那棵古老的菩提树确是在斯里兰卡,是在原来的“大寺”(Mahavihara),位于斯里兰卡的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可是“大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并不在斯里兰卡。
所以阁下文中“在斯里兰卡的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这句话自然是不对的。


其实原著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例如在“佛教”一章中,出现了一个生死轮回图。从里到外的内容应该是“三毒—生死—六道—十二因缘法相”。书上完全混淆了概念。所以我的态度同LZ一样:书要推荐,但还是要批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