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黎的鳞爪

徐志摩 现代作品1919~1949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现代作品1919~1949  

作者:

徐志摩  

页数:

173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几篇短文,小曼,大都是在你的小书桌上写得的。在你的书桌上写得:意思是不容易。设想一只没遮拦的小猫尽跟你捣乱:抓破你的稿纸,踹翻你的墨盂,袭击你正摇着的笔杆,还来你鬓发边擦一下,手腕上龈一口,偎着你鼻尖“爱我”的一声叫又跳跑了!但我就爱这捣乱,蜜甜的捣乱,抓破了我的手背我都不怨,我的乖!我记得我的一首小诗里有“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现在我只要你小猫似的常在我的左右!你又该撅嘴生气了吧,曼,说来好像拿你比小猫。你又该说我轻薄相了吧。凭良心我不能不对你恭敬的表示谢意。因为你给我的是最严正的批评(在你玩儿彀了的时候),你确是有评判的本能,你从不容许我丝毫的“臭美”,你永远鞭策我向前,你是我的字业上的诤友!新近我懒散得太不成话了,也许这就是驽马的真相,但是曼,你不妨到时候再扬一扬你的鞭丝,试试他这赢倒是真的还是装的。

内容概要

阅读本书之理由 温宁源说:“他的散文要比诗更富有他的个性。……他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腔调、语言的节奏,活跃而富有生气,有时会委曲婉转涉及有趣的事物,既而又会顺利回归闲聊的中心主流,是那么急切、那么热情,好像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闲聊而闲聊——这一切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 许君远在《怀志摩先生》一文中说:“他的活泼的笔调,幽美的情趣,与夫新鲜的迭字,跳纵的气势,则是任何也学不来的。”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徐志摩作品之研究家或热爱者,剑桥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比较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小学生……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浙江人。原名章序,字桶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一九一八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31年11月19日南京北上时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歌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以及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书籍目录

巴黎的鳞爪 一 九小时的萍水缘 二 “先生,你见过艳丽的肉没有?”翡冷翠山居闲话吸烟与文化我所知道的康桥拜伦罗曼罗兰达文謇的剪影济慈的《夜莺歌》意大利的天时小引曼殊斐儿汤麦士哈代谒见哈代的—个下午译名对照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海中地思维"与“地中海思维” 的椭圆流变 张耀南 人类文明的重心,是像水一样流动的。目前已知的流程,是以“东方文明”为起点,流到地中海而有“地中海文明”。流到欧洲而有“欧洲文明”,流到阿拉伯世界而有“伊斯兰文明”。近四百年来改变人类命运的 “文艺复兴”,始于地中海沿岸,在西方世界绕了几圈之后,又流回到“ 东方文明”的地盘上来了。“中国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是人类文明流程中的两极。对中国而言,地中海是一方遥远的国土,只能以“泰西”或“极西”称之;对地中海周边国家而言,中国照样是可望而,不可及,只好以“远东”或“极东”称之。这两极的一端,盛行着一种“海中地思维”:假定四周是海,中为陆地。此种思维的特点是以中间为实,而以周边为虚,“向中心聚居”成为其所有居民之心理定式。即有再大的怨仇,最后终能抱成一团。它有一个主体民族叫“华夏”.它有一根文明主心骨叫“华夏文明”.它有一种政治上与学术上的“正统”叫“儒术”,它有一种论证方式叫“比附”,它有一种变革办法叫“踵事增华”…… 这两极的另一端.则盛行着一种“地中海思维”:假定四周是地,中为海洋。此种思维的特点是以中间为虚,而以周边为实, “往周边散居 ”成为其所有居民之心理定式,即有再强的利益纽带,亦终归分灶拆伙。没有一个民族能在那里长久地唱主角,常常是你方唱罢我上台;那里的文明也从没有主心骨,花开花落只在朝夕间;那里也没有什么“正统”,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等,轮换坐庄;那里有一种论证方式,叫“主谓式句辞”;那里有一种变革办法,叫“急风暴雨”;…… 假如人类文明的流程是一个椭圆,则这两极就是椭圆的两个圆心。“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极就是人类文明的“阴”与“阳”。有了这两极,人类文明的前行才获得持久不衰的动力,中国人叫做“生生不已”。当阴极衰颓的时候,阳极来推动它;当阳极衰颓的时候,阴极来推动它。椭圆结构使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不需要外力(如上帝)来推动,它在自身内部就能产生“永动之力”。西方之推动东方,常被人挂在嘴上;东方之推动西方,却常常被遗忘。西方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所谓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航天时代”等等,哪一样不是假力东方之推动?! 这个椭圆形的轨迹,在北半球,划出人类活动的历史舞台。人类万年的“文明劳作”之成就,尽萃于斯地。西奥多·罗斯福曾以“地中海时代一大西洋时代一太平洋时代”为人类文明流变之轨迹。站在“西方中心论”甚至“欧洲中心论”的立场去看,有几分道理;但站在“全球人类”的立场上去看,却显得很狭隘。因为他只说到了椭圆的一个圆心,而把另一个圆心——“东方文明”——遗忘了! “地中海时代”是“流”而不是“源”,它开启了欧洲文明.但它所承继的却是“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与古巴比伦、古印度与中国的文明。地中海不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何况在“地中海时代”与“大西洋时代”之间.人类文明绝非一片空白。罗斯福完全漠视了此一时期里“东方世界”的文明成就:在西方人所谓的“中古时期”,有两大文明圈在东方生成,一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 “东亚文明圈”,一是以伊斯兰文明为核心的“印度洋文明圈”(何芳川语 )。现在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球的,是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欧美文明圈 ”。美国史家will Durant曾强调“东方文明”的重要性:“我们的叙述之所以从东方开始,不但因为亚洲是我们已知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而且还因为它奠定了希腊与罗马文明的背景与基础。” (《世界文明史》 )英国哲学家B.Russell则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多次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中西文化比较》, 1922) 司马牛有“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之忧,子夏劝解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不管有不有血缘,不管是不是“自家人 ”,只要你秉持“恭”与“敬”之原则,则六合之内、普天之下,无人不是你我之“兄弟”。这是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的一种胸襟。它要求个体最大限度地“克一己之私”,以慈悲之心施他人,施他家,施他国,以至于天地万物,最终成就“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之“大境”。在人类文明椭圆的另一极,此种胸襟不常有。刘向《说苑·辨物》论“四海”云:“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这就是所谓的“海中地思维”。“四海”也许并非实指,它告诉我们的不过就是一个“无外”立场而已。就是无内外之别,无人我之别,无种族之别,无国家之别,无宗教之别……如此而已。“以天下为家”、 “以四海为家”、“四海一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说法,无非是想展示此种“无外”之胸襟。有了这样的胸襟,椭圆的此极不是“异地”,椭圆的彼极也不是“他乡”。有了这样的胸襟,从东方到西方不是“远足”,从西方到东方也不是“长征”。有了这样的胸襟,人类万年的“文明劳作”就不是“水火相克”的一盘杂碎.而是“阴阳互补”的一席盛宴…… 从东方到西方,是“生生不已”之征;从西方到东方,同样是“生生不已”之征。椭圆的两极总在互动中.相互扶持而收起死回生之效。只要人类还是这样的圆颅方趾,只要太阳还是这样的东升西落,地球上文明的此种“两极互动”及其椭圆形流变,恐怕就很难改变。如此则哪里还有什么“欧洲中心”、“华夏中心”甚或“人类中心”?!人类作为整体,根本上亦只是“天一人”这一更大椭圆之两极中的一极! 二○○七年一月一日于北京 自1920年第一次赴英国,到1928年再度到剑桥大学叙旧,期间徐志摩共有过三次欧游经历,并写下《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等多篇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多是发表于《晨报副刊》,文章不单记录其旅欧见闻感受,更体现出作者是怀着文化敬仰的心情进行这些活动的。此次我们在本书中收录其多篇精彩真挚的旅欧散文,并编辑成插图本,拟《徐志摩游记》这个书名,纳入“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书系。书中散文写作并发表于民国时期,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改正一些显误,未对带有作者行文风格和民国用法的词句作任何改动。对于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均保留了作者的译法,并在书后附录今昔译名对照表,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和参考。总之一方面充分尊重原作品,保持其原貌,另一方面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方便,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阅读原著。书中插页及文中图片均为编者所加,图注文字一律采用现代行文和通用译法。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该书在编辑过程中不免出现遗漏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编者 2007.1后记自1920年第一次赴英国,到1928年再度到剑桥大学叙旧,期间徐志摩共有过三次欧游经历,并写下《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等多篇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多是发表于《晨报副刊》,文章不单记录其旅欧见闻感受,更体现出作者是怀着文化敬仰的心情进行这些活动的。此次我们在本书中收录其多篇精彩真挚的旅欧散文,并编辑成插图本,拟《徐志摩游记》这个书名,纳入“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书系。书中散文写作并发表于民国时期,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改正一些显误,未对带有作者行文风格和民国用法的词句作任何改动。对于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均保留了作者的译法,并在书后附录今昔译名对照表,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和参考。总之一方面充分尊重原作品,保持其原貌,另一方面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方便,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阅读原著。书中插页及文中图片均为编者所加,图注文字一律采用现代行文和通用译法。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该书在编辑过程中不免出现遗漏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编者 2007.1


编辑推荐

徐志摩身上,洋溢着一种“情崇拜”:爱情崇拜、亲情崇拜。他对于“爱情”顶礼膜拜,以为爱成则生命成,爱败则生命败,爱者,万能者也。他对于“亲情”顶礼膜拜,始终秉持“一点仁爱心”,“一点同情心”,以为可借“亲情”、“同情”、“怜悯”等等,医治社会疯狂与人格卑污。他对于“感情”顶礼膜拜,不重写景,只重抒情,以为社会不过就是一张“情网”,“社会的纪纲是靠着积极的感情来维持的”。他就像一只没有骨架的“软体动物”,“走一步退一步”,“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朱清语)……

名人推荐

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苏雪林 志摩,情才,亦一奇才也,以诗著,更以散文著,吾于白话诗念不下去,独于志摩诗。 ——林语堂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蔡元培为徐志摩写的挽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巴黎的鳞爪 PDF格式下载



图片丰富,文章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