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必知道的典故
2008-3
东方出版社
黄儒经,吴晓兰 著
233
无
《你未必知道的典故》以详尽通俗的文字配以大量的图片向青少年们讲述了男左女右的由来、鼻祖的由来、是明日黄花还是昨日黄花、谁是“八婆”、什么人是千夫指和孺子牛、什么是“帽子戏法”、月老牵红线的典故、红娘的典故、“连襟”的由来、呃鬼吃豆腐、“倒楣”的由来、“二百五”的来历、下半旗致哀的由来、红丝带的来历和含义、“V”字手势的来历等内容。《你未必知道的典故》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流畅,融科学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读物。 东西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已经完全脱离它的本意,而变成了物品的代名词了那么东西是怎么来的呢?物体为什么被做东西而不叫南北呢。这里面时有一段古。东西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系。金、木、水、火、土,就是所谓的五行,在中国古代,被用来推算相互生克的道理和运势,这“五行”又和东西南北中这五方相配,再配以甲……
何来的东西何为拿手菜鼻祖的由来男左女由的由来鸿雁传书的典故秋波的由来是明日黄花还是昨日黄花慈禧为何又称老佛爷为什么凶恶的女人被称为母夜叉谁孔方兄为什么用桃李来表示学生梨园和梨园子弟的由来为什么医界也被称为杏林捉刀的由来五子登科是哪五子谁是徐娘什么人是千夫指和孺子牛谁是“八婆”“万金油”是什么意思“狗仔队”名称的由来什么东西是“八卦”“折桂”说法的由来“黑马”的由来“大跌眼镜”的由来什么是“帽子戏法”足球比赛中“插水”是怎样来的“鱼腩”和“食叉烧”是什么意思“乌鸦嘴”的由来和贝利的乌鸦功夫“雄起”是什么意思月老牵红线的典故红娘的典故“冰人”的由来为什么称女婿为“东床”乘龙快婿的典故“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由来“破镜重圆”的由来“两口子”的由来为什么岳父又被称为泰山“连襟”的由来“吃醋”的典故“河东狮”的由来中山狼的典故登徒子怎么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词“露马脚”的来历什么叫“打秋风”“铁公鸡一毛不拔”的两个典故“想当然”的出处“座右铭”的由来什么是“方寸”为什么紫气会东来为什么说“败北”而不说“败南”“九头鸟”的典故何为东窗事“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如何来的揩油是什么意思“吃豆腐”的来历呃鬼吃豆腐为什么访客被拒被称为“吃闭门羹”“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怎么来的“染指”的由来“东道主”的由来“润笔”的由来?“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借光”的由来结草的典故登龙门的典故“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典故“五十步笑百步”的出处“裙带关系”是怎么发展来的“杜撰”的由来“胡说”的由来“倒楣”的由来“掩鼻”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斩楼兰”的意思黄粱梦的典故什么是南柯梦“马虎”的由来“马大哈”的由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一不做,二不休”是什么意思“二百五”的来历“十三点”的来历什么样的功夫叫“三脚猫”“拍马屁”的来历“吹牛”的来历“刮地皮”的典故“狗腿子”的由来“杀手锏”是什么厉害的东西“磨洋工”是怎么来的“敲竹杠”的由来。上当”是怎么来的何为“猫腻”“破天荒”是怎么回事什么是三教九流“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十恶不赦”指的是哪十恶“五花八门”是指哪五花和哪八门“替罪羊”的由来“V”字手势的来历鸣放礼炮的由来下半旗致哀的由来黄丝带的典故红丝带的来历和含义西方人为什么忌讳“13”“潘多拉魔盒”是什么东东
何来的“东西” “东西”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已经完全脱离了它的本意,而变成了“物品”代名词了。 那么,“东西”是怎么来的呢?物体又为什么被叫做“东西”而不叫“南北”呢? 这里面时有一段“古”。 “东西”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系。金、木、水、火、土,就是所谓的五行,在中国古代,被用来推算相互生克的道理和运势,这“五行”又和东西南北中这“五方”相配,再配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谓的“天干”),测出古今变革,人生命理、万事冲撞及依附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到宋代时,中国的五行、八卦、命理、堪舆已经很发达,这其中有理学家们很大的功劳。大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自然对这些东西了然于胸了。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碰到了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 盛温和与朱熹是老友,经常开玩笑,于是就借用五行和五方的关系,幽默地回答说:“去街上买东西。” 当时,还没有“东西”这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 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只是笑着说:“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 朱熹想了想,还是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盛温和就说:“‘东’即‘木’,‘西’为‘金’,我这是上街去买金木之类的物品呢!” “那么,你为什么不说去买‘南北’呢?”朱熹又问。 “‘南’属‘火’,‘北’乃‘水’,我这个篮子怎么能盛这两样物品呢?” 朱熹如梦初醒,他拍拍自己的脑袋,连说几声是。 从此,“东西”就成为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何为拿手菜 所谓的拿手菜,就是厨师做得最好的菜。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了的。但“拿手菜”这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你可能就不知道了吧? 听完我下面讲的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了。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国遭到外敌入侵,形势万分危机。国王出榜,御驾亲征,并招纳倾国壮士,务必人人参战,其中也要征召厨师随军参战。 没想到的是,应征最多是就是厨师这个工种。因为,厨师不用上战场厮杀,但却可以天天好吃好喝。于是乎,全国各地身怀绝技的厨师争相报名,一位平日里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贪生怕死者也托门子、拉关系滥竽充数进了御膳房。 不久,果然打败了外敌。三军凯旋,国王大喜,令御膳房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为了展示皇恩浩荡,每位御厨必须做一道自己的招牌菜来款待子弟兵。于是乎,个个御厨都拿出了看家本领,端上了“大漠雄鹰”、“飞沙落雁”、“猛龙过江”、“雄心烈火”等等菜肴,道道菜是色、香、味、意、型绝佳,人人食指大动。滥竽充数的“御厨”却傻了眼,再想用银子代劳,已属不可能。无奈下,只得硬着头皮上阵,小心翼翼地端上自己的“杰作”。 国王频频举杯,与众将士共庆胜利。每品过一道大菜,众人必齐声欢呼:“好菜!好菜!” 可当吃到滥竽充数的“御厨”的“杰作”时,刚一人口,最先吃到的国王却当即把它连同满嘴的酒肉喷了出来。紧接着吃的几位大臣也都露出难以下咽的神态。 国王十分恼怒,下令把做这道菜的御厨押上来。 “你怎么做的这道菜,这么难吃,你是不是想害死我们?”国王恼怒地审问那位“御厨”。 “御厨”也早就吓得缩成一团,浑身抖得像筛糠一样。他本想说是用手做的菜,但却因紧张过度,结结巴巴只听得“拿…手…菜…”几个字。 国王问身边的大臣:“什么叫‘拿手菜’?” 群臣们都摇头不知,其中一位大臣说:“我想他的‘拿手菜’可能就是用手做菜的意思”,国王闻听大怒:“是这般蹩脚的手胆敢冒充御厨,来人,给我拉出去砍了,看日后还有谁敢盗名欺人!” “拿手菜”原本是教育后人不要滥竽充数、欺世盗名的贬义词,谁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拿手菜”却成了大厨们展示绝活的代名词,演变成了褒义词。 “鼻祖”的由来 人们喜欢把某种事物的创始人称为“鼻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叫法呢? 有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里说:“自,鼻也,象鼻形,读若鼻。”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所以,“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用来指自己。由此还引申为介词“从”、“由”、副词“本来”、“当然”的意思,后来,再进一步引申为动词“始”。比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这里,“自”字就是“开始”的意思。 “自”字既然做了人称代词,就衍生出了这样的问题——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到秦汉时期,人们就想到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去代替“鼻”—一造的办法也很简单,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可以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终于分开了,也各自有了不同的分工。 后来,后起的“鼻”字不仅代替了“自”的本义,还代表了“自”的引申义“始”,即是说,“鼻”也可以当“始”字讲,如西汉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说:“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说文》里还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说,可以把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就是“第一”的意思。 由此,人们就把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称为“鼻祖”。 “男左女右”的由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了一种潜规则,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就连上公共厕所,也是男左女右;而照结婚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边,女的往往在右边。如果颠倒了位置,就有可能被人笑话,说是不懂规矩。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其中,左眼化作日神,右眼化作月神。日神就是伏羲,是个男的;月神即是女娲,是个女的。他们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最先由此而来的。 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有关。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都可用阴阳去代表。自然界的万物,其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由此深化出阳为左,阴为右;最后又演变成男左女右。 鸿雁传书的典故 我们经常在书里见到“鸿雁传书”这个词语,用于表示人们之间的书信来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词语,古代真的能用鸿雁来传送书信吗? 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而关于这个传说,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男人版”,出白《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传,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却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 另一个版本是一个凄美的“女人版”,说的是:唐朝时,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这两个故事都被传为千古佳话,很多诗词歌赋都对它们或借用它们进行了歌颂。如李商隐有诗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温庭筠有“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瑶瑟怨》)等。 后来,大雁还成为中国邮政的象征。 “秋波”的由来 几年前,在央视春节晚会上的一个小品节目中曾有一句台词:“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其实,“秋波”指的是“美女清如秋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出自哪里呢? 据说,这个“秋波“的出处颇有意思。 《晋书·谢鲲传》里记载:“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这里说的故事是这样的:谢鲲家住建康,邻居姓高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谢鲲去挑逗她。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怒他无礼,随手抛出织布的梭子打他,把他的两颗门牙都打断了。 后来,宋代大文豪苏轼把这个典故写进《百步洪》诗中:“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指谢鲲)欲语防飞梭”。后来,人们就用“秋波”形容美女清如秋水。 但为什么秋水就很清、清得美丽呢?这也是有缘由的。原来,经过了一个夏天的雨水之后,到了秋天,河里的水就不盈不沽,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澄清,水也变得很清澈了,显得很美了。 第一个将“秋水”用于文学作品的是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描写弹筝女的诗《筝》中,他这样写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后来,这句诗又被李贺在《唐儿歌》中化用为:“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韦庄在名诗《秦妇吟》中照搬:“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而最早将“秋波”一词运用到文学中的是只会作词而不会治国的皇帝、以“一江春水向东流”而闻名于世的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先是封周氏为后,又与周后之妹小周后恋上了。大周后病故,妹妹接替了姐姐的位置成为皇后。李煜很欣赏小周后火辣辣的眼睛,在一首《菩萨蛮》的词里对她的眼神进行了这样的描写:“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而历史上最有名的“秋波”引用当数著名的《西厢记》里的曲词,其中的第一本第一折中写道,张生见了崔莺莺后,被她的美丽所惊倒,而此时崔莺莺见来了生人急欲回避走开。就在这一转瞬之间,张生饿眼怅然,未得病却已失了常态,进入了颠迷狂热之中,“透骨髓相思病染”。就在张生认为已经没有希望、欲支持不住之时,莺莺却偶一回头,“临去秋波一转”,送了一个眼神给他,直令张生魂归魄醒,眼前顿时变得阳光明媚。 是明日黄花还是昨日黄花 “明日黄花”这个成语大家都经常用,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很多人望文生义,就把它用成“昨日黄花”——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 这其实是由于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出处所起的误用。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的第二天;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歌颂菊花的佳作,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城东寺菊》等。 苏东坡的诗句的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急着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 在这里,苏轼用重阳节过后的黄花来表示过时的意思。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重阳节当日的黄花当然是最新鲜的,放到第二天,当然就没有那么新鲜了。 苏轼在这里是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已经老了,过时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出处,也就知道了它的意思。以后就不会出现错用了吧! 慈禧为何又称老佛爷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发动宫廷政变,实行垂帘听政。此后,宫廷中便以“老佛爷”称呼她。 这个名号是怎样来的呢?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拜佛坐禅说。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孝钦后政暇,曾作观音妆,以内监李莲英为善财,李姊为龙女,用西法照一极大相,悬于寝殿。宫中均呼以老佛爷。” 二是加号说。据说“老佛爷”这个称号是太监李莲英给她起的。慈禧对佛是很虔诚的,念经供佛从不间断,即使有时外出巡视也必如此。有一次北京少雨,全华北五谷受害。慈禧与朝廷官员便每日向如来佛求雨,求告了三天,雨果然就来了。李莲英很兴奋,便趁机恭维慈禧,说太后真是了不得,差不多就好像是佛爷一样。这番恭维的话使慈禧很高兴。从此以后,李莲英就称慈禧为“老佛爷”。不久以后,这个称号就不胫而走,传遍宫里宫外、北京及全国。 三是自加徽号说。蔡东藩在《慈禧太后演义》中说,在慈禧60大寿时,“自加徽号,令承值人员等称她作老佛爷,或称她作老祖宗。” 四是沿蒙古俗说。王无生在《述庵秘史》中说:“宫中称老佛爷,沿蒙古俗也。” 其实,“老佛爷”这个称号并不是慈禧太后专用的、独有的,因为清朝历代皇帝都特称“老佛爷”。原来,历史上的帝王除了各自的庙号、谥号、尊号外,有些朝代的皇帝还有特称,如宋朝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朝皇帝的特称叫“老爷”。那清朝皇帝的特称为什么叫“老佛爷”呢?这是因为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而女真族首领的最早特称为“满柱”,“满柱”是满语里佛爷“晏珠”的转音。所以,清朝建立后,将满语“满柱”译为“佛爷”,成为清朝历代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让别人称她为“老佛爷”是有其特殊目的,就是企图把自己比作和皇帝一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