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烛泪如歌

萧斌臣,邢文祥,袁亮 著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萧斌臣,邢文祥,袁亮 著  

页数:

390  

前言

  不屈的脊梁  黑色的五月渐行渐远,岁暮的记忆愈来愈清。  天有不测风云。在2008年5月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幻化为沉默的魂灵,一张张天真的童颜定格在记忆的镜框。山河为之震撼动摇,草木因之动容失色,众生由之长嘶而哭。此乃民之殇,国之殇,中华之殇。正是在这危难时刻,一群群普通的华夏赤子挺起了坚硬的脊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风之既倒,或于山崩地坼中奔走呼救,或于断壁残垣中徒手勘掘,或舍己为人,或舍生取义,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气贯长虹的浩然之歌,书写了一部风雨同舟、刚健不挠的民族精神史诗。  在众多坚硬的脊梁中,灾区的中小学教师是一个特别值得书写和纪念的群体。他们常年默默躬耕于三尺讲台,独守无言的清贫,以星微烛光传道授业、哺育英才。在灾难降临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现场组织孩子们安全转移,并一次又一次地跑进正在坍塌的校舍,为孩子们敞开一扇扇生的大门,义无反顾地舍弃了一己之躯。他们用滚烫的生命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成长与飞翔的天空,用无声的行动在天地之间大写了一个光辉的“人”字,用良知和信念践行着当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誓言。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内容概要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由作家采访、撰写的全景式展现汶川大地震中教师群体形象的长篇报告文学。 三位作者都曾是中学教师,他们在震后到灾区一线采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和灾区人民奋起自救的壮烈情怀。因此他们把采访的目光锁定于一个特定的人群——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师群体。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翔实的素材和生动细腻的笔法,再现了灾难来临的瞬间,延绵500里的龙门山脉山崩地裂,众多山区学校房倒屋塌的悲惨景象,全景式记录了陷入绝地的广大教师在与外界联系中断,父母妻儿被埋,自身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时刻,把职业的责任至于亲情和生命之上,冒死抢救遇险学生、救护伤员,带领幸存学生冲出死亡绝地,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学生复课的感人事迹。着力塑造了一大批为保护学生,舍生忘死的英雄教师的形象,并勾画出众多英雄由平凡升华为崇高的生命轨迹。 同时,书中记叙了灾区山区教师的家庭生活和情感世界,写出了他们在坚守平凡,坚守清贫,坚守崇高与责任背后的艰辛、痛苦、眼泪、欢笑、梦想和希冀。

作者简介

  萧斌臣,1958年牛,湖北省洪湖市人。武汉籍作家。现在北京某媒体工作,同时从事写作和文化创意策划。
  1976年参加工作,第一职业为中学语文教师。后曾在洪湖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新华社湖北分社、中国经济新闻报、武汉作家协会、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等单位任职。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曾多次深入全国各地,采访、考察中国失业问题、粮食问题、“打假”问题,发表了《共和国的阵痛》、《面对失业困惑的中国工人》、《鼎锅效应一中国粮食利益分配模式》等作品以及长篇报告文学《牧歌与陷阱——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报告》和《神州真假大厮杀——关于中国打假问题的报告》等。其中《牧歌与陷阱》(出版时更名为《中国失业内幕》)在《报告文学》杂志发表后,被全国数十家报纸、杂志选登或连载;《共和国的阵痛》获“神州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
  其他主要作品还包括:反映城市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中篇报告艾学《慧眼》、《洪湖船大曲》;反映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求索》;反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香炉山交响曲》(上卷)以及报告文学集《牧歌与陷阱》等(新华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不屈的脊梁——《烛泪如歌》序序章:龙门山像一个正在午眠的婴儿 儿子问方杰:“青蛙长大了,为什么没有尾巴了呢?” 李剑第一次知道,领奖还要走台啊? 汤鸿假装生气说:“莲儿,莲儿你怎么就是不会喊妈妈呢?” 秦波贴着李娟老师隆起的肚子:“哈哈,我听到你儿子在叫你呢!” 5月12日中午,龙门山脉像一个正在午眠的婴儿第一章 山崩地裂的瞬间 谭国强瘫坐在地上喊:“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啊!” 冉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根红色的消防栓 刘亚春从食堂跑出来,整个人傻了一半,“这是我的北川中学吗?” 李剑老师的“十佳团干”颁奖会成了她一生难忘的噩梦回忆 张德强一路跑,一路喊:“快去小学救娃娃们哪!” 谭瑛哭着喊“汤鸿肯定出事了,你快去看看吧” 黄生华抓过一件校服,甩向旗杆“快!快从这里滑下去!” 5月12日这个黑色的午后,咆哮的龙门山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第二章 绝地救援 董雪峰他们抬出黄思雨时,发现这个爱跳舞的漂亮女生的左大腿不见了 李军说:“北川中学这回遭惨了!我们挖了三天两夜,现在我站着也能睡得着” 肖兰老师的身体随着脚下的地板往下垮,没有想到救她的竟是自己的学生 杨惠老师从外面拦来一辆吊车,这一天,温总理来到了聚源中学 郑金成冒死闯出陈家坝,江油搬兵,没有人记得他是个功臣 周汝兰抓起两个娃儿就往外跑,她说她从来没想过当英雄第三章 烛光照亮的生命空间 每个人发一块饼干,一个班一瓶矿泉水,云碧琼想到了《上甘岭》 张舜华说:“二台山的山崩了,渔子溪的水干了,但是,守护学生的篝火不能灭” 吉庆云在黑暗的废墟里对着孩子说:“别睡觉,别消耗体力,我们一定能活着出去的” 唐永忠再次看见了双腿被压在废墟里的张春梅,她说,“老师,我睡醒了!”“老师,我的头发很乱吗?” ……第四章 爱之天平第五章 飞过绝望的隐形翅膀第六章 烛泪如歌第七章 身后事第八章 非壮一跪第九章 浴火凤凰第十章 “蜡烛成灰”的古义新释尾声 天佑“烛光”后记

章节摘录

  汤鸿假装生气说:“莲儿,莲儿你怎么就是不会喊妈妈呢?”  什邡市红白镇小学的退休教师谭瑛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对丈夫说:“两点都过了,汤鸿怎么还不把莲儿送回来呢?”  丈夫刚卷好一根叶子烟,并把它插在白色的烟锅里,划一根火柴点燃,又“吧唧吧唧”抽了一口,问:“她下午有课吗?”  “说是要帮忙排节目呢!”  “排啥子节目哦?”  “这不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吗?学校又要搞会演。”  丈夫“哦”了一声,自顾抽烟,不再言语。  谭瑛站起来,跑到阳台边,向学校方向张望,谭瑛的家新盖的小楼,与小学只隔着一条铁路,站在阳台上望过去,学校的一切尽收眼底。但是她没有看到汤鸿的影子。  她回到沙发上坐下来,身子静下来,心却没法静下来。谭瑛的一家,算得上是红白镇上的教育世家。现在已经80多岁高龄和他们住在一起的父亲(汤鸿的外公)是第一代,这个饱览诗书、博学多才的老教师,是红白镇小学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正是从老父亲嘴里谭瑛知道了她们所在的红白镇是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红白”二字表达了先人们对给万物以温暖的太阳的崇拜。谭瑛还因此知道,红白镇四周起伏的群山,都是龙门山脉的一部分,而龙门山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又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到成都平原的缓冲地区。小时候,父亲就告诉她,翻过面前的这座山,那一面就是汶川,那里是阿坝州的地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烛泪如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