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以谁为师?

加藤嘉一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加藤嘉一  

页数:

278  

Tag标签:

无  

前言

  正月十六,打开窗户,空气中还残留着烟花爆竹的烟味儿。一位年轻的客人来到我的书斋,他就是加藤嘉一。  他是为了请我为他近日即将出版的文集作序而来。  我最初知道加藤君的名字,是在2005年的大概是6月份吧。当时我在日本的一家大学讲课,因为5月份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发生了针对日本的游行,一些日本大学生听信媒体上有关中国人如何“反日”的宣传,问我“中国真是一个那么可怕的国家么?”这使我感到需要在课堂上消除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为此,我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一位不久前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教授曾对我说,他在北京的时侯,正值游行活动达到高潮,在日本国内的妻子看到日本媒体的报道,十分担心丈夫的安全,打长途电话说:“如果有人问你是从哪儿来的,千万别说自己是日本人,就说自己是韩国人吧。”那位教授在电话里哈哈大笑:“我白天还在游行队伍里看热闹呢。”第二个例子是我从网上下载的、时任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生会会长的加藤君的一段话:“我在中国过日子非常舒服。中国人非常活跃,非常热情,跟日本相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一些。来中国前,我曾以为这里的人很单一,但真的生活在其中,我才发现中国社会有着惊人的多样性。非常感谢中国让我看到了这样的文化多样性,这让我感到沉醉其中,这种魅力是在日本无法体会到的。当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正面和负面的现象,但总是在变化的,这种环境对我来讲是非常有魅力的地方。”“越去了解中国,越觉得有趣。中国是非常多元化的一个社会,无论是语言、文化、饮食、思维方式,都是很多元的,在这点上跟日本很不一样。

内容概要

日本80后青年才俊加藤嘉—留学北京大学5年,在全球重要媒体频频发表对世界主要国家时政的见解2008年加藤嘉—首次以专著形式坦率表达一个日本青年“知华派”对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认真思考中国人近代以来一直以日为师,面对侵略,救亡图存;日本人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心情如何?他们要向中国学习什么?中国人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领悟到什么?两个邻国到底如何相处?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反映了一位智慧过人的年轻人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而且体现了他与关心中日关系的众多中外青年进行深入而频繁的交流的成果。

作者简介

加藤嘉一,1984年生于日本伊豆;前长跑运动员;2003年起公派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留学,现正就读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生会会长;6年来热衷于中日交流,多次为国际会议担任同声传译、谈判助理,创立北大一东大学生互访交流机制“京论坛”;曾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法制晚报》、《中国新闻周刊》、《环球》、人民网、NHK电视台、《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洋经济周刊》、共同社等媒体发表文章或接受访谈;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嘹望东方周刊》、《看天下》、《人民中国》、凤凰网等担任专栏作家;出版过《七日谈——来自民间的中日对话录》(合著)、《日本走向何方》(译著)等。现任中日合作电视剧“滴泪痣》副导演,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大型教育政策谈论节目《问教》特约评论员。

书籍目录

序自序第一章:体验篇 胡锦涛主席“温厚”的手 亲眼目睹福田康夫访华 《京论坛》座谈会:中日偏见究竟由何而来? 中日“辩证戏” “中国老变化,日本要计划”的困境 TGC北京:中日“共创”新时尚 北大是自由、民主的地方吗?  北大是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象征 我为北大骄傲 文化交流中的“跨角色”合作 中日两国青年的“角色”  从青春到社会——献给中日大学生 我参与出版《七日谈》的目的 “反日游行”给予的教训 被政治关系牺牲的文化关系 中日女足赛的欣慰 北京——最需要“耐心”  北京——走向东方“新天地”  北京——和不文明说“再见” 文明素质:中国“新百年梦” 2008年8月8日感言 毕业思考(一)——艰苦的72小时第二章:感受篇 温家宝的魅力何在?  福田辞职改变中日关系了吗?  张艺谋“第一印象”  小泉纯一郎为何没有参加早餐会?  评《岩松看日本》——媒体报道对中日比任何时代都重要 王旭明“下课”了 中国记者 我眼里的毛泽东 王毅、日本、外交官 我看王毅当国台办主任 张光北的人格魅力 与《靖国》导演李缨对谈 邓小平是如何“观察”世界的?  学习邓小平的对外战略思考 伟大中国观察家费正清给予的启示 我眼中的华人:神奇而美丽 中国人是创造奇迹的民族 我为我学生骄傲:“师生缘”是超越国界的 亨廷顿逝世:21世纪思想论争将开始 日本为何没有“范跑跑”? 福原爱拿的旗帜和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伟大教练——郎平和井村 刘翔是我们的骄傲 假设麻生当首相,中日关系将怎么变? 毕业思考(二)——为什么选择“毒饺子”作论文选题?第三章:观察篇 2008年最大的新闻 “向外看”还是“向内看”? 中日改革背后的差异—_“心态” 中日民众的“心”还在挣扎中 中日围绕自卫队运输机的“挫折” 中日公民要摆脱“弱国心态” 中日韩向全球传达政治决心? 中国是如何运用“外交艺术”的? 我看当代中国的国家利益 “日本杨佳案”告一段落了?  中方对“春晓”有让步吗? 奥运前夕关注后奥运时期 日本代表队拿着的中日两国国旗代表什么? 从“毒饺子”到“毒奶粉” 长野奥运圣火传递“安全”完成的背后 四川地震拉近了中日情感吗? 北大学子如何看待日本和日本人? 日韩“鸿沟”的北京观察 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不该一次性,应该综合性 北京人为什么闯红灯? 居安思危:中日必须谨慎对待“暖春” 中国人有必要了解自己如何被外界看待 中国人应该理解日本人二战观的“两难” 中国人必须吸取“家乐福风波”的教训 中国的对外传播要“光而不耀” 期待中国能够坚持到底,走自己的路 毕业思考(三)——观察“毒饺子”第四章:思考篇 第三双眼为何重要? 为何日本人不看好中日关系? 为何中国人的对日感情好转? 胡锦涛访日的4点思考 日本人应该珍惜胡锦涛 日本首相为什么老换? 日韩竹岛(独岛)争端对中日钓鱼岛之争的启示 如何让高中生体验对方国家? 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还要思考历史 日美关系与中国因素 我眼中的美国和日美关系 研究东亚为什么要到美国? 冷战后中日“共同战略基础”何在? 什么是真正的“精英”?  谋事在于精英,成事在于草根 我对学生交流的总结思考 “暧昧”和“不透明”产生的不信任和危险感 反思“2005年” 思考中日关系的5点视角 “陈冠希事件”:反思网络时代 靖国神社的“复杂” “靖国神社”是否是中日关系的“底线”? 毕业思考(四)——思考“毒饺子”第五章:探索篇 中日关系:走过30年 中日民众需要超越思维的局限 假设日本失去中国 中日决策者不一定要“亲”,但一定要“知”  环保:无国界的机遇 谁真正在监督媒体? 东海问题需要全民讨论吗? 需要“双向”努力的历史“认识” 中日面临的是“两种”历史认识问题 历史认识问题—二中日关系的“象征” “表扬对方”比“张扬自己”更重要 日本对华ODA有偿部分结束了 从“语言”看未来中日未来的实力格局 动机是利益,友好是结果 前所未有的“两强”时代 东亚前景和日本的角色 中国应该加入“富国俱乐部”吗? 中国应否反对日本“入常”?  政治家能解决多少问题? 官僚能解决多少问题? 媒体能解决多少问题? 商人能解决多少问题? 文艺人能解决多少问题? 学者能解决多少问题? 青少年能解决多少问题? 毕业思考(五)——回答“毒饺子”编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体验篇胡锦涛主席“温厚”的手今年,2008年是我母校北京大学成立110周年,明天5月4日是北大校庆。而今天5月3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访问北大,看望了北大的老师与学生,共同庆祝北大110周年校庆。  我前几天接到了北大留学生办公室的电话,今天一定要把时间空出来。早上9点钟在北大留学生宿舍勺园与老师见面,才知道我的任务,原来是作为留学生的代表之一,迎接胡主席的访问。除了我之外,还有学校校领导、国际合作部的老师、北大的几名出色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还有美国耶鲁大学交换过来的学生。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在一起。  我们与胡主席的会见在北大学生宿舍42楼举行,感觉很兴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跟领导和名人等接触的越来越多,但这次是首次与国家主席的会见,自己依然以比较平常的、平静的心态面对了眼下这次难得的大好机会。感谢北大的老师给我这么宝贵的平台。  我们在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左右,忽然间,胡主席跟同事、校领导、媒体记者等一起进来了。感觉很像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领导看望人民的场面在我眼前“重演”了,再次感到兴奋。  我跟胡主席握手大概有10秒钟,自我介绍了一下。胡主席发现我是日本留学生,就有所反应。胡主席大后天即将访问日本,我首先表示祝愿主席访日成功。虽然我们没有时间聊很多,但胡主席始终用眼神暗示我他此次访日的信念:“这次,进行对日访问一定会取得成功!”  我相信,这次胡主席下决心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也是很不容易的,一定是经过综合考虑和精心规划的。因此,我也用眼神暗示了一下我的信念:“胡主席,您一定要给本次对日国事访问带来历史意义,为今后中日关系长期、健全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战略基础。”  胡主席的手是很“温厚”的,给我带来的是安心感。  胡主席亲切地对我们说:“留学生是各国之间交流的使者,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希望你们能够与中国学生一起勤奋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我们一定会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的奥运会。祝愿北大老师与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我亲身感受到,胡主席在那样跨国“亲民外交”场合把握语言尺度的方式,实在很精彩。我不知胡主席至今在各种场合积累过多少,才能达到今天表现“政治艺术”的高超境界。在这里我向即将访问我祖国的胡主席表达我的祝愿:  祝愿胡锦涛主席身体健康、家庭和谐、事业顺利、万事如意!  亲眼目睹福田康夫访华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福田是一位在日本政治家里比较精通外交政策、认识到外交重要性的人。当时福田实行的策略是“共鸣外交”——同时重视对日本的国家利益来说极为重要的日美同盟和中日关系。因此,福田就任首相后第一访问的是美国,随后本着“共鸣”原则,也到中国访问。访华日程为4天,作为国家领袖的对外访问,是时间较长的一次。在华期间,福田接触的方面很多,除了与中国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进行会谈等政治议程外,还在北京大学演讲、访问小学、参观孔子故乡曲阜、考察天津滨海开发区等,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青年交流等方方面面,从中,我们确实能够感觉到福田对中国的重视。福田康夫在日本政界无疑是罕见的“亲华派”,这次的访华从中日两国合作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把首脑互访机制化,促进相互认同与信任的角度来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福田本人也受到了中国朋友们的欢迎,是一件好事。  当时,我不仅亲眼目睹了福田访华,而且还作为北大的日本留学生,直接参与了福田北大演讲的接待过程。对于在异国学习、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在异地会见本国领袖是~件难得而珍贵的机会。对我来说,当然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下2007年12月28目晚上写下来的日记:  “加藤,还有没有票啊?”  这几天我不知接到了多少北大学子们关于争取日本福田康夫首相在北大演讲门票的请求。他们可能以为我手里有些多余的票。很遗憾,我没能帮上忙。不过,我至少感觉到北大学子对福田首相演讲的期望和热情。我也很高兴能够看到祖国首相在紧张的行程中能够选择在北大演讲,跟年轻人面对面交流。因为,我们很少能见到日本的领导在海外大学机构演讲的情况。  12月28日12点半,学生们开始入场。当时我也在会场,感觉很热闹。北大办公楼最后应该容纳了学生、嘉宾、工作人员、媒体等大约1000人。学生们在会场上等待了大约一个小时,有日本女同学说:“很期待首相的演讲内容。”  13点50分,福田首相到达北大办公楼门口,北大许智宏校长带着翻译亲自去迎接。一直以来与日本保持友好交往的唐家璇国务委员、前中国驻日大使武大伟也陪同接待。我也是一名接待人员,当时在场,首相向我:“在北大有没有好好学习啊?”  福田首相入场时,学生们都起立,并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首相的表情很温和、很亲切。14点20分,首相的演讲开始了。“‘福’到了!”学生们被首相的开场白逗乐了,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了。与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比较严肃的风格不同,首相在学生们的面前很幽默,很有亲和力。这次演讲主题为“共创未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首相在演讲里也多次提到“共同”两个字,无论是经贸关系、环境保护、反恐、地区合作,“让我们共同面对,共同解决!这不是很美好吗?”“我希望你们青年们也能一起参与,构筑合作的平台!”我数了一下,在首相精彩的演讲过程中,大家报以10次热烈的掌声。  “还不错!”  福田首相的演讲结束后,同学们对我这样说。  看到北大学子们给予积极评价,我感到很欣慰。首相在自己的演讲里正视历史,对访华“慎重”的定位、战略互惠关系的三大支柱(互利我合作、国际贡献、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潜在的中日合作的机会与责任、中日共同面向亚洲和世界等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有种感觉,首相有意集中探讨了中日“创造性合作”的正面因素,对敏感的历史问题进行了巧妙的表述,表达了信念和诚意,没有引起过多的情绪性反应,从会场氛围也能够看到这一点。这也许是福田首相的政治风格所在。他不爱吵架,倾向以温和的姿态表达心意;确保和谐的气氛。他还稍微“碰”了一下追求人权、法治、民主主义等普适价值观的话题,尽管这此涉及到“价值观”的议题还在两国之间“摸索”当中。我不敢确认首相在这个场合提出这些敏感词汇有哪些意图,但至少没有引起现场观众的负面反应。  “我很惊讶福田首相对中国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还说日本也应该就此学习。”我同学说。在我看来,“福田方案”,即举办学术研讨会、继续帮助日本研究中心的集中授课工作、选拔北大100名学生和北大附中50名中学生到日本研修,是北大方面获得的“福音”。  “我上午跟温家宝总理会谈时几乎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更重要的是实施好那些方案,我们政治家是有责任的。”始终保持“务实”姿态的福田首相强调自己责任的同时,也把未来的希望寄托于眼前的学生们。“今后是你们青年的时代,希望你们不断增进相互理解。”两国政府把2008年认定为“中日青少年交流年”,众多的青年交流活动即将在两国展开。  在我看来,福田首相在北大的演讲抓住了学生们的情感,也达到了他访华行程中所定位的基本需求。  2007年12月30日于北京大学  《京论坛》座谈会:中日偏见究竟由何而来?  2008年9月25日,在《环球时报》“国际论坛栏目”刊登了北京大学与东京大学之间的交流项目“京论坛”的成员展开的中日学生对话。是该项目的创始人之一,此次负责用英语主持座谈。中日大学生们对当今中日关系及时事问题的观点与专家们有不同之处,但却有同样重要的社会价值。以下是整理的内容:  原编者按:前不久,由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共同举办的“京论坛2008”在北京开幕,来自两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就中日关系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上周,本报编辑部邀请了其中几名学生在本报进行了座谈。他们撂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分析了中日两国民众之间存在的误解,以及偏见与担忧形成的原因,其中一些观点和建议对消除中日关系中的隔阂颇具建设性意义。  “在日本,一个普遍看法就是中国人观点非常一致,而这种现象一直是由政府影响和施加的。”  竹内友理(东京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关于日本的形象问题,我很吃惊地发现,一些中国学生还认为日本是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是一个容易变得具有侵略性的国家,这是因为日本回避侵略的历史。但实际上,在国际社会中,因为日本的宪法,日本的价值观,日本的形象应该说是十分和平的。  同样让我很吃惊的一点是,一些中国学生可能认为中国很强大,但他们并不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必须团结在一起,一定要持相同的看法。在日本,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国是一个非常团结,或者说同质性非常强的国家:中国人的观点非常一致,而这种一致的观点又是由政府影响和施加的,我想这也是日本人认为中国是一种威胁的重要原因,但我发现,我接触的中国学生,他们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中谷绘里(东京大学,“京论坛2008”日方副主席):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民族主义情绪让很多日本人感到害怕。比如,在火炬传递过程中,很多在海外的中国学生非常团结,但也给日本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就是中国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国家,不关心外面的世界。  竹内友理:是的,在来中国之前,我确实被一些中国学生的行动吓到了,这种情绪化的,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倾向,让其他国家的人感到担忧。没有到过中国的人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会认为中国是一个同质性非常强的国家,对于那些有违于中国利益的声音和行动,中国人都要将它消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加藤嘉一在FT中文网(www.ftchinese.con)的地位很独特:一位日本人,留学北京、移居中国,用中文为一份国际英文报纸的中文网写专栏,观察转型中的中国,这种情形大概只有在全球化的时代才能出现。中国人开始越来越习惯外国人对中国“品头论足”,这是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进步。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低落起伏,民意复杂、错落。加藤的专栏文字能在中国得到主流读者的认同,一是他努力了解中国的人与事;二是不回避敏感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气质,是他的热情、诚恳与平常心。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ASSOCIATE EDIFOR) 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  加藤嘉一新著《以谁为师?》将“观察中日关系”和“创造自己的外交”视为已任,在中日两国需要加强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和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时代,显示卜个日本“80后”的成熟、细致和责任心。  ——新华社《环球》总编辑 胡俊凯  一个日本人,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一身太多太多的本事;国际政治学者、日本国家青年长跑队员、专栏作家、记者、电视剧导演、人大附中教师…等等。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他却真实的集于一身。作为我的电视节目《问教》的特约评论员,我对加藤有许多了解和较深的理解,概言之,就是将种种不可能变为可能,从中还有滋有味地品尝美味,本书又是一个例证。值得走进去,走进加藤…  ——语文出版社社长、《问教》栏目主持人 王旭明  加藤是2008凤凰博报的十大观察家。一个文质彬彬身材修长的日本大男孩,和你在电影中看到的“皇军”没有相似点,而在他的博客中却总是体现出超出年龄的睿智和成熟。在他的文字中,他用一个日本青年独特的角度去观察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并以严肃的笔触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日本。作为一个日本青年,他的文字可能是最具有争议的,然而这也正考验了我们的大国心态和宽容,面对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是冷静思考抑或是本能反击?  ——凤凰新媒体副总裁邹明  年轻有很多的可能性,在生命鲜亮、活泼的这个阶段,我们都能感受到独自步人世界的新奇和兴奋。年轻的加藤有种力量,是自己生长出来的,是被鼓励着生长出来的,是经由不断的思想生长出来的。  ——CCTV《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 和晶  中日关系错综复杂,中日话题千头万绪,向此极限发出挑战者其加藤欤!政治往往于外交辞令中藏权谋,而学理又屡有削足之憾,加藤可贵处,常以一颗年轻赤诚之心,游刃于庶民与政府之间,其见解生动而全无腐气;又假留学之便,奔走于两国之中,时空变换,对比考求,其内容颇为可观。然其“关键不在于‘历史’本身,而在于‘对历史的认识’”等,余以为颇有商榷处。倘于学术更加留意,厚积薄发,加藤前途无可限量矣……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会客厅》主持人 陆峥  加藤嘉一的文字,每每有“意料之外”,不过他对中日关系的考察,却更多的是“情理之中”,具体来说,无非就是知己知彼、换位思考。不过,就这么简单的一条,能做到的人却实在很少。也正因此,这部书,才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参考。  ——《南方周末》时局板块  加藤以其独特的横跨中日两国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日关系的新视角,这与《国际先驱导报》“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报道宗旨不谋而合。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人需要打造一种更加理性、客观的“世界观”,而加藤为我们提供的换位思考,无疑对于这一努力提供了帮助。  ——《国际先驱导报》执行主编 陈浩  加藤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所以十分重视沟通。也许,这个既内向又外向的,悲观又积极乐观的日本人,会一直这么跑下去,直到他的速度可以摆脱地球引力。  ——《南方人物周刊》  加藤是本刊专栏“东游记”最年轻的作者之一,最勤奋的撰稿人之一,更是最有思想的思考者之一,难能可贵。一个处在中日传媒前沿的日本“80后”,亲历了2003-2008这最不一般的中日6年,他的讲述,值得一读。  ——新华社《嘹望东方周刊》国际新闻编辑 戴闻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以谁为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