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
2012-10
东方出版社
华生
238
256000
无
新的政经周期,中国改革向何处去?在《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中,华生从产权、民权、政权三者关系的历史纵深出发,以改革亲历者的身份,回顾、反思了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改革下一步,应重拾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继续坚持双轨战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并就党的建设、土地制度、城乡统筹等关乎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思路与方案。
华生,著名经济学家,师从被誉为“一代经济学大师”的董辅礽先生,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即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者和推动者,现任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生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奖项。
代序 我们只是扮演了一个时代符号
一、时代符号
二、只做“机制设计”一件事
前言 中国改革向何处去
一、经济改革的焦点在土地制度和国企改革
二、社会改革需要解决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和建立对权力的制约
三、政治改革的焦点不是主义或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主义与利益之争
四、改革的动力与空间
五、改革新征程的选项和路径
第一部分 政治改革
第一章 改革的基础与共识的可能
一、改革分歧在1979年已经产生
二、1979、1989年搞政治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
三、中国的主体国有资产并没有被瓜分
四、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到了讨论和起步的时候
五、重建改革共识
六、政治体制改革不在于目标模式,而在于明确方向
七、民主的学习和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八、改革符合党的长远利益
九、平等权利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十、不同人群的改革诉求不尽相同
十一、建立朝野共识比推动左右共识更加重要
十二、“我对改革持乐观态度”
……
第二部分 整体转型
第三部分 方法路径
附录 中国改革十年:反思和前景
后记
“79、89年搞政治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那种认为邓小平在他个人威望足够高的时候没有搞政治体制改革是犯了一个历史性错误的观点是不对的。第一: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我们要先认识1979年时中国的社会基础。在那样一种普遍贫困,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利益极度单一化的情况下,贸然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前途是非常值得怀疑的。第二点不对是这种说法对邓小平当年的个人力量存在着误判。事实上,他们高估了邓在当时的力量。邓一个人改变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不要说政治改革,即使是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颇费周折。”“有人说, 华生本质上还是精英政治,当下的杨度。其实,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恐怕从来都是精英政治。不同的只是精英集团相互的关系, 以及权力精英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回应民众以及他们被制约的方式。”“仅仅理解产权而不理解民权、政权(包括王权和官权),不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地位及其历史演变,就既不能理解中国的政治,也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经济。”“中国改革的基本战略实际是一个方向正确、妥协前进的战略,一个渐进的战略,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双轨战略。它保护、承认和转化既得利益,发展和巩固新生的市场利益,保护存量转化存量来发展增量。”“中国改革的三个阶段:以经济改革带动整体改革,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以政治改革带动整体改革。改革下一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降低城市化成本;农民工市民制:城乡统筹的龙头和后30年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土地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确立规划权,均分收益权。”“许小年教授我认识多年,他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过,我还不知道他有这个名言(指‘中国需要邓小平,不需要凯恩斯’)。但如果单从这句话,他恐怕还不懂邓小平。你知道邓小平是谁?如果邓小平还在,他会告诉你,他比凯恩斯还要凯恩斯,比凯恩斯厉害一百倍。比如邓小平讲证券市场,说可以试,不行关了就是了。强势政府是邓小平改革的立足点。这去读一读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就全明白了。邓小平既讲改革开放,还讲四项基本原则呢,你别忘了。邓小平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邓小平在政府起的作用方面可是不含糊的。再反过来说,从这个意义上,那我觉得你也没正确的理解凯恩斯。如果凯恩斯在中国,他也要强调发展市场。为什么呢?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凯恩斯的那一套宏观调节的工具,都是在市场里面才能起作用。没有市场经济,凯恩斯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千万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所以美国一个大经济学家萨缪尔逊说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是政府和市场的混合经济。这是一个现实,人类摆脱不了这个东西。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那么迷信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他们也没搬到哪个岛上去生活在市场乌托邦里,还是要在有政府的世界里生存。而且批评政府的功能是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生存方式。中国人过去吃够了乌托邦的苦头,所以还是不要走极端。”“精明的经济学家不失时机地教诲:现在的混乱是由于过去的失误,紧缩几年再闯价格关,光明就在前头。激进者呐喊政治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症结,民主只能在街头争得。高贵的精英们居高临下:‘让芸芸众生等待,听技术官僚安排’。睿智者思索着中华民族千年的轮回:盛衰交替,文化使然。最后,清高的人还在等待;世俗者仍然在哄抢。也许没有结局就是一个结局,也许链条有一天会在哪里崩断,然后是乱世豪杰,八方称雄……。但是,这难道是中国人艰苦探索所期望的吗?”“改革开放精神就是直面问题,说真话,实事求是,而不是拿一大堆空话来搪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高调,就是不着实际,不针对不回答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和问题。”……
《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作者华生,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即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者和推动者,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学界最高荣誉。本书是华生“中国改革系列”的开篇之作,主要包括华生对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对现状的理性判断以及改革下一步,如何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路径设计。华生的文章,处处彰显他的睿智、雄辩、务实与理性,正如媒体对其评价:“不是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28年前,华生因力主价格双轨制改革而一举成名,中国历史轨迹由此而变。今天,这本凝聚华生心血的《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所讲的不仅是经济改革,而是包括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在内的改革全局;不仅直陈改革所面临的深层次困境,而且明确指出改革的动力与路径方案。
无
大凡中国人,大凡地球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个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改革,就是使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帮助中华民族欣欣然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尤其在最近几年,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日益崛起,今日的中国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早已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从近来美国、日本等国家一再提及和放大的“中国威胁论”的现实中,就已经充分地照见了中国的强大。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又一次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可以说,它实现了几代人的共同梦想。但是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人在享受了改革开放所带给我们的种种契机、挑战和前所未有的繁荣富裕的同时,也亲历了改革过程中那些或多或少始终存在着的差强人意或令人诟病的方方面面,经济学家华生的新作《中国改革做对和没做的》就是将这些改革成果以及改革的经验、失败、教训都一一加以总结、剖析和深入研究的读本。首先在第一部分“政治改革”中,作者详尽介绍和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根本不在于目标模式,而在于明确方向的历史发展轨迹;而后第二部分“整体转型”中,又从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反思和前景展望,还有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矛盾的预见,和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思考,都作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和阐述;第三部分“方法路径”,则着重阐述了凝聚共识、整体配套和双轨制改革战略成功的原因、历史使命和重要意义之于未来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其实,我是拿这本书当做关于改革开放的通识读本来阅读的,并对它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在我看来,虽然每一位普通国人都是不知不觉地就与改革开放搭上了同一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城际快车的幸运儿,改革不仅赋予了我们各种各样史无前例的机遇,还让我们有幸与改革开放一起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非常时期,譬如阵痛、诞生以及成长中的苦苦乐乐……可以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改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但是如果要仔细推敲起来,对于国家在这三十年的不同的时期,所采取和推行的改革措施以及各种政策法规制定,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存在或衍生的细枝末节的问题,根本就是模糊不清的。事实上,《中国改革做对和没做的》这本书也确实没有令我失望。可以说它极大的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为微妙厘清了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焦点问题,譬如主义与意识形态之争、主义与利益之争的真相;譬如选举过程的诸多细节的逻辑以及利弊分析;譬如现阶段越来越制约显现的权力结构不够均衡、自上而下的集权体制在一定的情势下必定对社会体制良性发展产生制约;譬如党内民主的先行之于整个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以及影响;譬如土地增减平衡制度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难以避免的偏差;譬如土地财政暴力之于房地产暴力的微妙关系;譬如中国经济未来将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等诸多问题,还以自己客观、理性和极具价值的思考对前沿的经济学家提出问题,对普通的阅读者关于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种疑虑以及担忧给予全面的解析,在答疑解惑的基础上,又具备了引导阅读者通过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功能。这是它值得褒奖的一个方面,遵循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授之以渔的道理吧。其实众所周知的,中国的发展要全面改革,也要抑制过度改革,如何平衡始终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要评论中国改革的成败对错,也实在是一个破与立都要兼具的千头万绪的事,纵使一个人真的有勇气直抒自己的观点,也要使自己的论述言之有物,也要有完全具备了专业性的研究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很显然优秀的经济学家华生先生是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以及担当的。在本书中,他充分肯定了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其间不断显现的问题始终葆有的不回避和理性面对的态度也值得人褒奖,而且练达犀利、直抒胸怀的行文以及表达也使阅读平添了几分畅快。总之,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研讨的作品,因为无论你是经济学的专业人士,还是普普通通的阅读者,都会通过阅读本书,获得关于中国改革之破与立的各种得悟。
中国改革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重大课题,而对于国际上一些正在改革的国家甚至将中国改革当做一种模式进行学习、模仿,可见中国改革可谓前无古人的作为。《中国改革做对和没做的》是华生多年来对中国改革的思考和具体建议的集合,就身份来讲他是一位经济学家,但这个身份并没有局限其在改革过程中的全方位思考,基本上涉及到了经济、政治及社会改革的领域。 华先生对于中国改革而言可谓是较早的参与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先驱了,但是中国改革至今尚没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定论,也足见中国改革的复杂程度。从经济改革入手的华先生认为经济改革主要是两个大的领域,那就是土地制度和国企的改革。土地制度一直以来是中国政治变迁的重中之重,历朝历代在最初为政权稳固打基础时都会强化对土地的基本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给予依附在土地上的农民一定的优抚政策。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则更显得突出,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失败就是因为长期忽略农村的核心土地制度变革,大地主长期垄断对农村土地的控制,至于农民则成为了典型的社会底层,没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终于,蒋介石政权的失败就从农村开始,中国共产党认清了基本的形势,毛泽东准确的把握到了中国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以此作为立足点展开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终于赢得了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支持夺得了政权。蒋介石政权退守台湾后也认识到了土地制度的问题,即刻展开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事实证明这一举措为其在台湾稳定局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们现今的改革依旧要以高度的关注,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土地问题一度成为影响农村、农民和农业效率的根源,由于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直接导致了生产积极性的极大挫伤,酿成了那时的悲剧。改革开放后,虽然基本上换给了农民对土地的基本自主权,但是仍有强占、强征的问题出现,甚至打着城市化的借口“逼着农民上楼”,在这里并非仅仅一个居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生计直接受到了影响。华先生认为土地制度连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去向,以及由此产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但我却认为此时的土地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法治社会的大环境,中央已经对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做出了明确的表态,但是在这里就经常会被扭曲,因此土地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良好的法治环境,必须依法办事才能使得农村稳定、农民安心、农业昌盛。关于国企的改革问题,华先生在书中担心并多次提出的国企改革并非简单的私有化,在这一点上我是十分认同的。国企的发展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开始,不过最明显的是在朱镕基主政时期,大多数的国企进行了拆分重组,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国资委的监控下问题仍然发生了,因此才出现了著名的“郎旋风”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我对苏联问题的关注中就已经非常明确,俄罗斯之所以有那么多知名的寡头,就是因为在苏联解体时出现了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了国有资产的贱卖,大量的流入到了个人的腰包里,结果甚至造成了对国家政权的威胁。 至于对于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思考则更加显出华先生的宏观视野,在这两个领域的改革思路上我也有一些想法,巧合的是也能和华先生契合。要明确改革的思路和策略,首先就要认识到相应的领域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中国社会经过了长期的改革开放后,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也许是任何社会转型所不可避免的阶段,中国自古以来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思维体系和道德理念,然而经历了多次近现代的革命和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的撞击,这些中国所独有的东西似乎已经支离破碎,很多看似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竟然轻易的被大众所接受,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问题。当所谓的“二代现象”不再被大众所关注时,就是这个社会即将出现危机的时候,因为那时就是对特权习惯和漠视,对于社会的整体问题和维系是决然的危机。华先生似乎在这里没有系统的给出一个方案,但我却能感受到了一些富有逻辑性的建议,对于这些问题华先生是希望通过对公民社会的构建、公平正义机制的建成以及社会价值观的重新建构来阻止目前社会不断变异的东西,这些东西正在使得社会整体走向未知和危险。在我看来社会改革的策略是要以社会个体为基本指标,注意社会个体的幸福度,在这一点上最近央视在进行一个所谓的抽样走访调查,得到的结论并非让人满意,但这样的做法值得称赞。要全面了解社会改革的程度和成果,就必须站在社会个体的真实体会上来,要不断加强的就是公民个人权利的维护,并要从制度上给予保证,只有公民个体感到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时,才能真正说明社会的维系度得到了保证,进而才能真实的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有些人错误的认为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实际上前者仅仅是一个基础而已,并且要清醒的看到维护稳定的方式方法也并非仅仅依靠国家强力部门,更要着重的是强化社会的公平正义,扭转正在不断异化的社会认知,这就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进行的体制机制的配合。华先生在书中提及的关于特权和福利的争论,一些人认为毛泽东时代特权现象没有现在突出,其实是一种误区。当然了解那一段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一些领袖个人的素养和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求,使得特权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制约,但在一种人治的环境下,特权也是必然的产物无法避免。为什么在那时没有那么突出?原因在于那时的特权基本上是合法的,不被看做是不正常的,但是当前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后,人们接受到的平等和反特权的思想逐渐增多,加之法律上也逐渐强化平等的意识,网上频频爆出的高价烟、“表哥”说明了社会主流民意对特权、腐败的极端厌恶,甚至仇恨。这里存在这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大众的容忍度到底有多少,华先生认为目前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到所谓的权贵资本主义,也就是说现今普通人的上升渠道还有公正的一面,还有机会向上流动,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渠道正在变窄。因此社会改革要做的就是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否则仍旧会功败垂成。政治体制改革在华先生看来不能操之过急,这可以说是负责人的看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谨慎,苏联的历史已经作为标杆警示着我们。各国改革都是为了能让国家更加的强大和繁荣,但是华先生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民主的到来、人权的加强真的就能让我们改革成功吗?答案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因为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已经走了那条路,但是并没有出现让人可喜的变化,这说明民主政治和优越的人权并不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足的前提。当然,华先生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持民主和人权消极态度。根据罗斯金先生的《政治科学》所谈及的合法性原则,任何的政权都必须面临合法性的考验,然而根据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法治的国家向来不用担心合法性的问题,他认为非民主、法治的国家必须依靠强大的发展动力维系政权的安稳,一旦发展动力消失合法性问题立刻凸显出来,他的这个理论虽然稍显武断,但毕竟是有完整的逻辑的,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即使如此,也还必须清醒的看到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改革不仅会失败还会将国家整体拉入深渊,一些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学者常常武断反对的执政党和政府,甚至可以说绝对的反对,这些对于政治体制改革都没有一丝的好处。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书也看了不少,像袁剑的《大拐点》,郎咸平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周天勇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黄树东的《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张维迎的《什么改变中国?》,卫祥云的《改革的逻辑》,这些都是中国学者以各自视角观察中国改革得出的一些结论和思考,虽然不免个人偏颇之见,但读来依然受益匪浅,能够引发读者更进一步的思考。由此,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了些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但还不甚健全,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也没能从俯瞰全局的高度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样,对于中国改革究竟向何处去,也是依旧摸不到头脑,只知道理清改革的逻辑应是中国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有形成共识,才能凝聚力量,开拓向前。那么,如何形成共识,形成怎样的共识,自然成为摆在国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在这样的时刻,我很想听到高屋建瓴的理性声音,能够一扫迷雾,透视中国改革究竟路在何方。 华生教授这本《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盼。对于中国改革的对与错、得与失,他毫不讳言,从文字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无双国士用心血在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之路描绘蓝图,其热情与理性共生,其诚恳与无私尽览,有为启蒙中国矢志探索的梁任公启超先生之风,有为救亡图存不惜骂名的杨晳子杨度先生之志,其高度令人望尘莫急,其胸怀让人感佩之至。与两位先贤不同的是,华生要幸运得多,他生长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一个民智渐开、民心思变的时代。就像他自己所说,改革是要有社会基础的,只有当社会潮流涌动,改革方略与路径能够被民众接受之时,改革实践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显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与一百年前的帝制末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也正因此,华生的国士之策才有了在实践中推行的社会土壤,才有了引导中国走向改革成功的可能。若任公与晳子先生得见,当叹自己生不逢时,当然,更会为百年之后中国依旧有华生这样的国士而深感欣慰。 那么,既有国士于此,当看国士之策若何。 一、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机制设计”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曾掀起一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著名论断,这对于刚刚从“文革”十年高压政策下走出来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思想解放。也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中国未来发展道路问题也成为学界及众多有识之士关注和辩论的焦点。那时人们的思想是混乱的,对于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都不明确,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是“要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社会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果断提出要搁置争议,走走看,“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于是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中国经济也正是在这样不断“试错”与“纠错”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可以说,当年的改革并没有全面而系统的设计,只是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信念一步步走到今天,像华生、吴敬琏、张维迎等学者智囊的许多建议和设想被领导层采纳,为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究其本质,这种“建议”和“设想”本身也是一种“试错”,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实践应用。 如今,中国经济已初具规模,社会及政治领域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民众心中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不同既得利益集团的壮大,使改革的分歧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最大障碍,因此,看清改革现状和问题,理清改革的逻辑,明确改革目标,并通过“机制设计”做好充分准备,是当前改革的首要课题。为何需要“机制设计”而不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呢?首先,30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为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社会环境与改革之初已是天壤之别,以前河水浅,只需要凭着一身胆量就能够前行,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已经靠不住了,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既然已不能回头,那么,必须找到或者设计一条能够安稳过河的路,这时,没有智慧而只凭蛮力和勇气是极其危险的。其次,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掌控着经济社会运行的巨大权力,在目前的政治权力格局下,中央政府无疑是引领中国改革的掌舵者,只有在中央层面做好“机制设计”,中国这艘航船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会迷失。所以,从目前形势来看,做好“机制设计”是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从社会改革到政治改革 在本书中,华生教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有关的“机制设计”。在经济高速发展30年后,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特别是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本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四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迅速萎缩,使得对外依存度过高的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在内需不振的境况下,经济增速放缓几乎已成定局。而经济放缓对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社会问题都将中国改革逼到了一个更加艰难的境地。经济改革强大的带动效应已经失去,中国必须要走出一条新路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调结构、促转型,已成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在华生看来,中国将进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阶段。其实,社会改革早已提上日程,从本届政府上任伊始,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就标志着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社会改革。因为只有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才能够确保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以,社会改革正是目前中国改革的关键所在。 很多人都将焦点聚集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但就像华生所说,正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在经济社会中权力过大,所以造成了“万事找政府”的不良现状。道德衰落、人心不古、贪污腐败这些自古有之、世界有之的现象,在许多中国人眼中都是过去注重经济改革而忽视政治改革的遗患,于是,许多人将枪靶子都对准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以为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华生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有些极端,一方面许多社会问题的存在并非仅靠政治改革就能够解决,另一方面政治改革、民主社会的实现是以法治保障和公民平等权利为前提的,是一个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显然仍有许多功课要做。所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虽是中国改革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但同时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它需要广泛的社会改革为之铺路,需要公民平等权利意识的觉醒,更需要法治取代人治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而这些,都是我们当前社会改革着力要做的。 社会改革的要点,包括新城市建设、以城乡和劳资关系为中心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社会事业领域包括国有事业单位的改革等,以及政治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党的建设和改革,华生教授在书中有详细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合大多数的自称研究方向为社科经济的专家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基本上可以被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底层的满口胡言,将现象当本质分析,自诩民意代表,高层稍一招揽,立刻摇尾投诚。中等则略读了几本舶来作品就四处给党政社会看相,指点江山虽不依附机构社团,但发言随兴,且夹枪带棒公报私仇,将打抽丰当为民请命。最优秀的专家学者们已经淡出了民众的视线很久,他们大多归隐书斋默观大势偶尔撰文,绝少像中低两个层次的“砖家”们到处赶赴盛会抢话筒,大音希声,大象希形,他们的声音往往藉由你意想不到的由头才会让你听到,华生教授的这本新书,便是其一。 华生教授被归为高级别的学者之一,是因为他具备了一项非常简单的能力,用另一位我认识的读书人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你认不认同他的观点,他的解释能让你服气。这种看似并不高段的功力其实今日很少为人所具备。尤其是这本书标题与内容都非常明白踏实的书籍,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自诩对中国改革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时候,华生教授让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找回了聆听的能力。 说实话,我很奇怪,出版这本书的编辑与相关的机构,还是主流媒体,竟然有这样的魄力让华生教授的言论流畅的表达出来。对一个习惯众口一声的统治阶层而言,除非是笃定愚昧者不可能被这样清醒而理智的言论唤醒,不然有很多诸如“党的各级委员会和代表大会也就往往成为一种走过场, 成为上级机关布置和贯彻自己政策意图的工具, 充其量是领导们感受下级情绪的一个场合”之类的斥责怎么能令致命的斧头们的哑然失声,顺利的与我们见面了。在我看来,微博上发声的一部分不论什么脏水都泼到政府头上的暴民们的攻击谩骂,都远远比不上华生教授这种彬彬有礼却让人无法狡辩的分析。这样的宽松是意味着上面相信理性的人只是极少数还是真的是极少数呢,我期望是前者。 在这本书中,华生教授基本上站在一个“已经旁观的参与者”的位置为我们划沙盘进行讲解,“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称号和建议被决策层采纳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事实并未让作者的讲述稍有傲气,从我浅薄的知识积累看来,华生教授并不愿意随着大多数的未能从改革中分一杯羹的民众一起趁乱进行口头打劫,学人的素养使他将主持改革的群体总结为类似于学校里我们最常见的干部——学科课代表,他们的好与坏都与课代表类似。从明面上看,主持改革的人似乎没有被监督可言,他们可以肆意行事,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多数都要被自己的下级圈限。不论体制内外,只要是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都不能真正的为所欲为,而高层的动向不论是尽心竭力的做还是躺倒乱搞的不作为瞎做为,最后指向的舆论结果都会是一通乱骂。在国企问题中,国企的效益好了,会被说成是用纳税人的钱取得的微小成绩,一旦领导职工有分红就会被认定是榨取纳税人的血汗,如果搞的不好则是决策者的失职纳税人的血汗被打了水漂。城乡二元结构里当大部分的农村人,无力跨入到城市中的那部分对自己的命运认同的时候,有能力改变的决策者一方面需要畏惧稳定是最重要大前提的“潜规则”,搞好了会被说冒险且不合群,搞得不好则连苦劳也没有,那么自然也选择躺倒和乱搞为好。这种被迫的选择与中小学的课代表非常相似,该科目学习成绩好是因为“课代表嘛这是应该的”,学习不好则是“就这水平还课代表呢”,作为学习者的课代表学好了毕竟还能获取点知识,决策者们学的好了,某种程度上却还一无所有,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学好。尤其是在学坏总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理由掩饰的情况下呢?而且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纲决定了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你压根就连想好好搞的空间都没有。就这一条道,别想走到白。不论城乡差异还是公有和私营的分别,华生教授明白无误的道出了权利持有者也不会缺少的苦衷。 我并不欢迎社科学者们摆出“站在百姓中对着执政者发言”的架势,照我看来,不论什么样的姿态,喊久了最后只会沦为一个口号,甚至连个口型都不是。如果只是单纯理性的指出政府的难处,华生教授的新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不会有人看。瑕瑜互见是政治工作的策略,而在著述中则是一种良知的自觉表达:在分析“政治改革的焦点不是主义或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主义与利益之争”这一小节中,华生教授犀利的指出很多能够阻止一言堂或权力被滥用的程序也被存心极坏的人所异化。如在所谓的民主选举中差额选举的进步几乎没有,还有投票时耍出的各种无耻但有效的让人噤声的手段(赞成不需动笔,反对则要打叉之类),法国前总统萨科奇早在2002年担任内政部长就旗帜鲜明要求所有白皮书的作者都必须署名,他有三条理由:现在不再是1940年维希政府时期;在法国有言论自由;而且,那些有话要说的人应该敢于担当责任。这种暗中捕杀持异见者的龌龊手腕基本上就已经把我们带回了还不如法国维希政府的时期,这样的伎俩究竟用心何在呢?再加上本身就是一级一级向下分配的官员任命体制,华生教授毫不留情的指出正是被马克思斥责为传统官僚机器的等级授权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马克思主义,这还绝不是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不正义的行为最后会促使各种不公正在社会上以地震层级的倍数加深扩大,不公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政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维稳,维稳本身的不正义引发更大的暴乱,形成了极恶性循环,极其稳定的滚向一个谁都无法描绘出但预示一定会是可怕动荡的深渊…… 总而言之,不论是华生教授这本书得以出版,还是微博上理性呼喊与暴民挥拳夹杂的声音,舆论的放宽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过不下去和看不下去的人有更大的发声空间,而是希望藉此推动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的进步。如果连这样简单的手段与目的都分不清楚,真是枉费华生教授这本书,需求决定供给,也不用谴责现在目所能见的学者都是中低等级的社会存在了。
对中国社会现状、制度现实和经济结构的分析,令人收获匪浅。多年没有边看书,边画道了。对于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我们究竟该持何种态度——谨慎的乐观?悲观或绝望——,应基于一种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宏观了解,作者华生在这些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视角开阔,颇富启发性。这好像是个系列,不过,其他几本还没来得及看。
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改革中,华生老师如果再下一城,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第一人不要惊奇。
华生教授对于中国经济政治的分析全面客观精准到位,他不受网民大众舆论的左右,不屑于愤青式的发泄和取巧,独立思考,这在当下非常可贵。给出的解决方案也能令官方和民众接受。对于深化改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于探求经济政治改革之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太好了!值得细细阅读。
此书以中国的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党的建设等为线索,围绕改革这一主题,一一道来。对于中国面临的现实与问题,有较为清楚的描述,是一本可以读读的政论书,但此书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还没看,看过了再写书评。不过一看是经济学家谈改革,我做好了呵呵一笑的准备然后开火~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一个都不能少!!!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想大概了解中国的改革,这本书值得一读。关键是这位作者很不错。
写了中国在改革中的经验,可以用到企业的发展中
对了解中国改革有一定帮助。
批判的精神,助推改革的深化
很多书能有几句话,或个别章节有价值就很难得了。华生这本书,章章都是精华。华生用深邃的洞察力和强大的逻辑论证,把当今中国几个主要核心难点问题全部谈透了。他的解决方案也极具可操作性。这次18大的报告,我看到了很多华生观点都被采纳。
华生是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
关于作者是体制外的人,没有拿体制的一分钱,默默为国家做贡献,可以真正称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学专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之失误肯定有
适合关心改革的人看看
此书的前言写得非常深刻,但政治体质改革部分好像有点避重就轻,总体还是可以。
华生是不可多得的经济人才,希望他能不做为利益集团买办。
华生的作品,在中国众多经济类的著作中,要算是通俗作品中名列前茅的了。序言写得尤其够分量,光是看完序言,已经值回书价的大半。
华生老师的书,切中时势,有志于促进中国发展进程者,当读其书。
一看到是华生老师的书,果断买下,慢慢读,华老师对社会经济的认识非常深刻,仰慕
华生是中国少有的看的清楚有很理智的学者。
一气读完,华生才是真正的专家
看了华生老师的书,真让人长见识!
华生老师写得非常好,内容很翔实
华生老师的书,没说的。只是策划者左一个华生说,右一个华生说 ,给人硬生生这书不是华老师写的感觉,读者也不是在读华老师的书 ,是读一本介绍华老师的书,而已。
华生的书,值得推荐
一直喜欢华生的作品,思考性强,以理服人
华生老师写的太好了,深受启发啊
切合实际,准确入骨,有建设意义可施行性,高瞻远瞩,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最可贵的是说出了经济业界的良知,我心目中最靠谱的经济学家.而且居然成了馈赠佳品
经济学家看政治问题,提供丰富的视角。
这本书集合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是一本真正为我呢老百姓为党和国家考虑问题
朋友推荐我看的两本书,感觉不错,就是物流有点不给力,书有点压扁了,可能是因为是不同的卖家吧,总体上还不错,价格比较便宜,给个好评吧。
看完第一篇,真心不错,思考缜密,言语平实,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没有浮夸,没有过多的理论渲染,有理有据.
激变或是渐行,历史不会在原点给出答案。
社会工程师,
结合郎咸平的书籍一起看,这样就不容易被某一个作者洗脑了。
书本质量不错,内容应该不会失望,已经看过作者其他论著。
给人启发,视野宽,知国情,可信.
这本书确实不错,值得一读
对照三中全会来想象发展的未来
值得一读,好书推荐
书的内容不错,我是属于单位工作需要,但说实话,这类书看看对工作,对思想,对全国各方面动态真实的把握都可以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一致推荐,单位图书室购买
还没读,朋友推荐的,很期待
关心过去和未来的,值得一读,思考
里面的内容相当有见地,书的印刷质量也不错,强烈推荐!
写得很客观,观点也还算新颖。
值得阅读的好书,具有学术价值
有深度,不错的书
多看看。
就是有点长,得看很久。
感觉言犹未尽,一点点遗憾!总的来说还是可看。
还没看,但同事看过,推荐的,应该不错
该书描写比较客观公正
好书,写得非常经典
很有见地,不愧智囊
政客必读
学习,受益匪浅。
给人启迪
已经在阅读了,质量不错!
书与配送都非常好
对快递比较满意
从最近一期的上读到此书的前言节选,赶紧买!
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在文采上也会有提高.
眼界大开
附送的书也很是不错哦
真学问,真知识,真对口味
认识深刻,强烈推荐!
老公买的。看了非常好。推荐喜欢看的人来看。
就看了一章,观点独特。
刚拿到,还没来得及看,书质量挺好的
这速度,刚刚滴!
这本书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读过此书,茅塞顿开
跳览了十多页,好。
热烈推荐!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趋凸显,亟待解决。改革开展的道路走到现在,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再次喧嚣尘上。在此十字路口,华生先生推出这本《中国改革做对和没做的》可谓正逢其时。当然正如华生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改革现在是个时髦的口号,没有人会明目张胆的反对。所以今天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改革, 而是改什么, 怎么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华生先生在一些采访中谈到,他只做“机制设计”这一件事情。不管是价格双轨制, 还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或股权分置改革的建议。他准备做的转型研究也是如此。可做好这一件事是并不容易啊!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华生先生做的是“顶层设计”的活儿。“顶层设计”也即改革的总体规划,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做好一个活儿的人,不但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深度参与和洞察,更需要有一颗关心中国老百姓疾苦、中国发展前途的赤子之心。而华生先生是能做好这个活儿的合适人选之一。“中国向何处去?”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华生先生分析了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中改革的焦点、难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改革的动力和空间以及改革新征程的选项和路径。华生先生改革思路之清晰,对问题分析之鞭辟入里,让人敬佩!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改革中一些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经济改革中的土地制度和国企改革问题、财富分配问题。社会改革中的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问题和对权力的制约问题,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和蔓延, 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缺乏解决这类矛盾正常的民主与法治管道。政治改革中的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意识形态、反腐败这四大焦点领域,都不是主义之争,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主义与利益之争。华生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改革新征程的选项和路径,给人不少启迪。土地制度可能是再次启动全面改革的逻辑起点。要直面和解决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问题。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要稳步推进。华生先生指出社会政治领域两件大事刻不容缓,全面推行以法治国和切实推进中国自己的民主进程。在我看来可谓是说到点子上去了。 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总体改革思路是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再政治改革。中国的改革的进程大致按照这个思路在推进中。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改革,经济上基本的市场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本世纪初以来的改革重点放在在社会改革上,各种社会领域方面的保障制度渐渐建立和健全起来。接下来,中国必须直面政治改革这个重要命题。华生先生关于政治改革的相关论述还是值得借鉴的。中国现在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领域的改革。无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危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是正确的选项和出路。
拿到书后花了一周不到的时候读完了。是作者先前作品的一些集合,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研究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握中国的国情,而非一味的强调普世价值或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指出应当怎么样而是试图探求设计机制以求达到理想的彼岸。作为关心改革走向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一种未来的宏观视野。作为需要具体操作的改革实践者,对于改革怎么做可能还要有待于中央的决心和部署了。
发货快!态度好,书的内容好!
小平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书不错啊,下次还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