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辑)
2008-1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王铭铭 编
288
无
《中国人类学评论》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出一辑,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集刊。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主办单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人为己任,故将开辟相当篇幅供新生代学者发表其作品(特别是述评、书评及研究札记)。作为学术探讨平台,《评论》将视具体情况,亦开辟相当篇幅选刊相关主题的已发表论文。 本书为第5辑。
王铭铭,1962年生,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著有《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著作。
中国知识人的海外视野 在他处思考——代按语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吴泽霖与他的《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 异乡之旅——读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 英国·他者·理想国——读储安平的《英国采风录》与《英人、法人、中国人》 日暮印度何处是——许俍光的海外撰述与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 顾准与他眼中的希腊城邦制度 比较与关联——读《印第安人的诵歌》 从费孝通的“海外杂写”看中国人类学的“文化自觉”跨学科讲坛特辑——文明的人类学探究 从民族学到物质文化(再到民族学) 文明的概念 文明与非洲的一体性 中国作为帝国与文明 长时段过去和断裂 中国与长时段历史变迁追忆 个人、社会与社会学——潘光旦先生与他的社会思想文化人类学席明纳纪要 阳村的故事——中俄混血人 20世纪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清帝国与边疆研究概述 神的居所——从民族志材料看碉楼起源的原初意义与功能 认知人类学新探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综述 “影像·记忆——镜头下的赫哲族”研讨会综述人类学讲习班 “文明的人类学探究强化讲习班”纪要述评 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从范式中走来 死生之域,黑暗之心——人类学理论中的死亡与暴力书评 《西方民族学史》 《民族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 《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 《吴文藻纪念文集》 《从理想到实证——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 《西南研究论》稿约
中国知识人的海外视野 在他处思考——代按语 “身未动,心已远。”话虽已成旅游广告,却又是在讥讽旅游——时下海外游历,多为“身已动,心未远”。 知识分子之游历又如何?借法兰西友人Nicole Lapierre的书名一用——思想旅行之原旨为:令我们身心暂离故土,“在他处思考”。我们做到这点了吗?读钟叔河先生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2000),在找到自信同时,也找到了另一番体会——“在他处思考”,是一条漫漫长路。 “混合心态”,在以下几本书的“解读”中能得到显现: 1.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时写下此书。康氏“流离异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路”,期间,将大量文字奉献给意大利和法国。跳跃于中西之间,《欧洲十一国游记》对于中欧间一统与分化的历史提出了至今仍有意义的诠释,康有为对欧洲近代国家分化的哀叹,及对帝制中国一体性在近代的延续所表露的乐观态度,构成了某种真预言。岳麓书社于1985年出有该书校点版,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又推出新版。 2.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梁氏1903年赴美洲游历,作为实录,此书表述了一位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家对于新兴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和El常生活的认识。梁启超对于美国之城市化浓墨以描,且以美国从抗英到独立之进程为主线,叙述其对共和制之质疑。尤值重视者,梁氏此处表露出对于共和政体之失望,言曰“吾游美国,而深叹共和政体,实不如君主立宪……”。此话意味深长。校点版已有不少,东方出版社于2006年出过一版,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过图文版。 ……
无
人类学界第一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