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2010-05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美] 刘香成,[英] 凯伦·史密斯
502
金燕
无
2009年初,我被邀请担任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的文化总策划。非常有意思的展馆,主办方邀请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来参与设计工作年的时间里,我和这些专家在兴国宾馆的一个小会议室里,不断讨论过这个小小的展馆去讲述上海的故事。2009年底,主办方又邀请了国展人刘香成先生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出版一部有关上海历史的在同一间会议室里,刘香成把那些照片一张张翻给我看。同一个空旧图像,一座城市的历史浓缩了。照片的长处是真实而感性,弱点是不知前因后果。因此,刘香成我能写一篇序言,把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简单梳理一下,但又不能写最好能感性一点,能让远方的客人也看得轻松,看得明白。我说,这试试吧。上海这地方,处于长江与大海的连接处,是一个冲积平原。据说五六千年前就有人活动,以煮盐和打鱼为生。但在那个时候,现在部还都是海。公元7世纪之后,大力开荒,人口增加,至公元1292年海县,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了。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
作者:(美国)刘香成 (英国)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译者:金燕 等刘香成(Liu Heung Shing),资深新闻传媒专家,著名新闻摄影记者。1951年生于香港,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1976年开始担任《时代》周刊摄影记者,1978年派驻北京。1981年进入美联社后,在全球各地任职。1997-2006年,先后出任时代华纳常驻中国代表中国区副总裁。2008年担任北京奥组委顾问,目前担任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策展人。他曾获得多项摄影类奖项,并于1992年获普利策奖,成为目前华人唯一获此殊荣者,并于2004年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99位摄影师之一。著作包括:《中国:1976-1983》(China after Mao)(企鹅1983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苏联:一个国家的解体》(USSR, the Collapse of an Empire)(美联社1992年版),以及《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China, Portrait of a Country)(塔森2008年版)。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英国著名艺术策展人和评论家,中国当代艺术史学家,她为各种期刊和展览图录撰写文章。著作包括:《艾未未》(Ai Weiwei)(斐顿2009年版)和《九条命: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斯卡罗2006年版,八艺区出版社2008年版)。她也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一书的合著者。目前她即将完成另一部著作《从撞击到盛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Bang to Boom: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该书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时期内起作用的各种力量。
余秋雨序编著者的话上海的故事大事记第一章 现代上海的诞生第二章 南京政府“黄金十年”第三章 兵临城下第四章 信仰的跳跃第五章 从样板到蓝图第六章 迈向未来摄影师小传图片来源参考文献出版后记
插图:关于上海的神话在过去的168年里逐渐增加而广为流传,且完全不同于中国任何其他的城市。每一位对这个城市发表评论的作者不得不对她表示敬意。确实,人们很难抗拒这种冲动,上海的过去是如此的令人着迷。上海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能让每个人都会对其有自己的看法——即便仅仅是想象。她的浪漫堪比巴黎;特定时代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似有伦敦郊外的影子,又有欧洲装饰艺术的风格,以及利物浦码头的风采(外滩正是以此为样板而建);她有着高楼耸立的未来城市的风景,令人联想到纽约或者芝加哥;而她作为贸易港口则超过了新加坡、鹿特丹以及香港。上海散发着无法掩饰的魅力,令今天所有在这个城市居住或旅游的人都为之驻足流连。21世纪的游客可以证明,这样的驻足几乎是无法抗拒的。地处东亚的上海拥有着异域情调,这是她额外的诱惑。如今,这种异域情调早已不是构筑在外国人的陈旧模式之上,而是为上海人自己所钟爱,并将它精致化、市场化。由此,上海的吸引力是如此的不同于北京。北京作为首都,常常与宏大图景,与意识形态相关联。如果说北京代表了现在的中国,那么上海则代表着未来。一位摄影师充满激情地称上海是“明日世界最重要的都市”。在中国,这种不同可能与天然的地域观念以及两地之间的竞争相关。北京作家老舍曾说,他不能爱上海,因为他心里有个北平。这暗示了对两个城市的感情可谓互不相容。一个更近的例子谈到两地差异的是当代舞蹈艺术家金星,她于2000年搬到上海,她说:“我是个非常生活型的人,如果在国内选择一个生活很舒适、很方便的话,上海是我的首选。而且上海是个非常女性化的城市,我所指的是城市的气候和她的气质都非常的有魅力,所以我选择了上海。北京像个老爷们,粗糙了一点,但是还是蛮有思想的,像中国的男人一样。”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全景展现近现代上海历大型画册。我们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很难出现可与之比肩的同类作品。它撷取1843年开埠以来至2010年跨越三个世纪的500多张摄影图片,以年代为线索,讲述了现代上海的形上海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迅速发展为有黎”之誉的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经历十余载战火的摧折困顿,她在1949年回到人民手革开放后的90年代重现往日繁华,成为今日中国大陆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第一大城市波澜壮阔的演进史,正是中国近现代百年剧变的一个典型缩影。上海独特的地理位际遇,百年间经历着中西文化的激烈交汇与碰撞,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从中我次深刻地感受到:固然外来因素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近代颠踬前行的巨大动力,然而由此几代赴后继,在绝难之险地抱卧薪尝胆之决心,一方面背负着传统,另一方面接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得民族生存之路不懈努力。这种“主动奋斗”乃是这段历史中的最强音,并在今天得到了充分徐中约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说:“在步入21世纪之际,中国犹如一只在涅槃中翱翔凰,处在一种自乾隆期(1735-1795)末期以来最良好的国际地位。”正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时候,我们即将迎来世博会的召开。在这个时刻,我们希望《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这部结合全球顶尖力量打造的作品,可以像世博会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一样,带领读者领略上:魅力。本书的编著者之一刘香成,是一位兼有中西视角的资深摄影记者,目前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在成千上万张图片中挑选最有趣味的影像,一如他自己的作品一样追寻的隐喻”,在展现上海历史变迁的同时凸显人文情怀。本书得以调动国内外重要图片社、政府流媒体参与,涵括许多鲜见于国内的历史影像:如抗战爆发直至解放前夕,多位《生活》、刊的新闻摄影记者来到上海,拍摄下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问。另外,纳入许多私人收藏和当代摄品佳作,在反映上海重要史实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在画面中你甚至读得出小人喜、好奇、惶惑乃至切肤之痛”。同时,当代中国艺术史学家凯伦·史密斯用其精妙的语言,写了历史背景和图片说明,给读者提供了阅读图片的另一种角度。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借用这句话,可以说,上海是撬动中国的一个支点,因此,也是撬动中国和世界之问关系的一个支点。眼前这本摄影集,就是对这一撬动过程的片段纪录。” ——余秋雨“150多年来,上海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想象。这本出色的画册用令人悲欣交集的影像抓住了城市演进的整个过程:暗涌的野心、可笑的投机者、东西方的较量,以及最终,中国骄傲的现代表达。” ——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 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公司中国区主席
《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卷,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的最好与最坏在这里交融。”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