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诗诵读教师用书

杨德华 等 著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杨德华 等 著  

页数:

90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删定《诗》三百篇以来,诗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古老、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美丽象征。两千多年以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既用前人留下的优秀诗篇来启迪心智,滋养灵魂,培育品格,又将自己的心声变为诗行,述志抒情,寄托怀思。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千多年的薪火相传,诗的国度群星璀璨,光芒万丈。  孔子删定《诗》三百篇,开创了“诗教”的先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指出了学诗的各种重要作用和良好效果。从此,“诗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就在诗歌教育中成长,人们自幼学诗,这“诗”不仅仅是孔子删定的《诗经》,秦汉人读《诗经》《楚辞》,魏晋人会加上汉乐府,隋唐人再添上“建安风骨”,宋明人自然喜爱唐诗……一代又一代传诵的优秀诗篇j化作精神食粮,进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里。  今天,我们适逢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之林,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肩负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广泛地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一度被疏淡的民族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重新的认同与认知。已经传诵了一两千年的古代诗歌,这些彰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不朽篇章,又要重新焕发它们的活力,展现它们的不朽魅力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为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编写了《古诗诵读》,作为山东省地方教材,希冀继承“诗教”传统,为振奋民族精神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为便于教学,我们编写了这册《(古诗诵读)教师用书》。

内容概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删定《诗》三百篇以来,诗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古老、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美丽象征。两千多年以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既用前人留下的优秀诗篇来启迪心智,滋养灵魂,培育品格,又将自己的心声变为诗行,述志抒情,寄托怀思。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千多年的薪火相传,诗的国度群星璀璨,光芒万丈。

书籍目录

前言第1课第2课第3课第4课第5课第6课第7课第8课第9课第l0课第11课第12课第13课第14课第15课第16课第17课第18课

章节摘录

  译文幽静的春夜里,安闲的人在欣赏着这美妙的山涧:夜静得仿佛山也空了,桂花飘落,明月出来惊动了山鸟,鸟的呜叫声回荡在山涧中。解析这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应是诗人中晚期作品。皇甫岳是王维的一位友人。云溪是皇甫岳的山间别业名称和所在地,可能在长安附近。这首诗描写了春涧月夜的静美境界。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至关重要。‘!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编辑推荐

  经山东省中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审查通过(试用),山东省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民族文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古诗诵读教师用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