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外婆的古城

林哲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林哲  

页数:

343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为数不多,女作家林哲的新作《外婆的古城》就是其中的一本。这部家庭史式的长篇小说展现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和悲凉,与其说是作者对家族往事的缅怀,还不如说是她骨子里透着对那远去的质朴生活的向往,那种来自信仰和信念感受到的苦难中的盼望。 这是一封长长的家书,一封未曾开启的隔世家书,书写者就是那个让最怀念的家族长者,那个让你我和所有后代都不能忘却的智者。他将你带进一个青铜世界,整部小说就是像一尊巨大的青铜器,其间烟雾缭绕,周身雕满了走过各个时代的人物,或喜或悲,或福或祸,在岁月的磨励中散发出忧郁凄美的光泽。 我们看到这个家族几代人从烟雾中来,走过时代更迭,走过战争、饥饿和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他们灵魂在苦难中煎熬、涅槃、升华…… 虽然阅读中我几次动容,甚至不得不掩卷去化解心中的郁结,但是,这本书绝不是一部关于一个家族的苦难史,也不仅仅是怀旧情绪的表达,作者试图诠释的是苦难中的精神力量,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林哲,曾出版十余部小说,在海外华文报纸发表数十万字文学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某新闻单位任记者编辑,九十年代移居美国,现在北京定居。
已出版作品有:《情感逃亡》、《女儿的抽屉》、《洋后妈的三明治》、《感觉男人》、《晚安,北京》、《不相信爱情》等。


编辑推荐

  我要开口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也是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的,我们不将这些事向他们的子孙隐瞒,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外婆的古城 PDF格式下载



用恬静的心读,还是很不错的,时空的跨越虽大,却一点也不影响文章的结构.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让心静下来


  我无奈的剽窃了唐诗的创意——题目就叫无题吧,他喵的,怎么也想不出来了。这其实挺难得的,每翻开一本书,我总是抱着“要写读后感”的想法去的,所以一般不用全部读完我心里就有数了,我无耻的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胸有成竹”。
  
  但是这次“没竹”,因为我老一目十行。
  为嘛老一目十行,因为我老出戏。
  为嘛老出戏,因为通篇都是“主”。
  为嘛通篇都是“主”,因为主人公是最虔诚的基督徒。
  
  别误会,我不是对基督教犯怵,把“主”换成“阿弥陀佛”,我依然会出戏!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格格不入感。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动荡、最难捱的一百年了,任何人想要从宗教里得到的幸福,都会被这苦难的一百年搅得粉碎。每个中国人都陷在历史的漩涡里,谁也挣脱不开。难怪古话说“宁为太平狗,莫为乱世人”。
  
  我最喜欢书里的大姨婆,她的际遇很悲惨,给个混蛋做小,常年被毒打,儿子又疯了。可她没变成酱缸里的苦菜渣渣,反而“鸳鸯蝴蝶”起来,写信yy的劲头,很有几分喜感,特可爱的一老太太。


   我一看我开了这样一个题目我就知道这篇书评我写不好。对的,我对一个能够叙述宏达历史背景再在里面加上不虚的个人生活的作家都有一种崇拜感。比如《荆棘鸟》、《银元时代生活史》。再看看现在的许多的作家,他们写的是什么呢?《你不可不知的AAA》、《这样BB才CC》、《女人不D,地位不E》。恨不得直接面对面和你聊起来。可是我心目中的作家不该是这样的。他可以平铺直叙,但是语句不可以经不起推敲和咀嚼。决不能把满篇的微博段子组成一本书!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但是我们一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基本就是柴米油盐等等之类的。偶然一瞥见大时代和小人物之间的关系总有种偷窥天机的感觉。对啊,要什么都清楚了怎么能活得下去?你以为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其实你是在被生活控制,你今天能在这里买瓶醋,其实里面有很长的历史背景的,想都不敢仔细想啊。
  


  外婆住的村子叫做古城,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子给了我太多难忘的回忆。小时候,我曾经想过长大了要写一本书,记录下古城带给我的苦乐悲喜。长大了,我真的如书中的作者一样走进了中文系,但那部自小便开始酝酿的书却总是刚开个头便因为生活和学习的忙碌而夭折。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间发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外婆的古城》,心中一震。当我带着无限感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真的相信这是一个奇迹了。因为不仅仅是名字相似,那些发生在外婆,舅舅,母亲,和“我”之间的故事,竟如同宿命般地重合了我和外婆一家的命运,他们在苦难中的坚强,他们在绝境中的信仰,以及一代代人对古城的依恋和精神回归,都完全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愫,恍惚间,我竟觉得这本书便是为我的外婆而写的。
  于是,我深深的迷上了这本书,置于枕畔,夜夜读。穿越历史,走进那个染上了岁月色彩的年代,飘香的书页上沾满了我的泪痕。
  外公和外婆是故事的主角,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一生并不太平,经历过童年的磨难,抗战时的骨肉离别和艰辛逃难,反右文革的打击,但他们心中有一个上帝。上帝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给了他们坚强的品性,一次次助他们战胜苦难。
  书中的“我”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疯狂的奔波,没有人生的方向。“我”开始树立人生观的时候,正是那个让人迷惑的文革时代,今天顶礼膜拜的,明天可能就被打倒,踩在脚底下。因此,我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我”的心中充满了现代女性普遍存在的迷惘,事业、爱情的创伤让我血肉模糊,痛到发麻。“我”渴望回到古城,回到那个纯真年代,但古城却早已变了样子。外公外婆早已去了他们的天父身边。古城本身也已经接受了现代化的整容,林立的楼群丝毫不能给我故乡的感觉,重回古城,“我”有一种被连根拔起的伤感。“外婆的古城”永远逝去,我的精神更加空虚。但或许回忆可以重新拾起,“外婆的古城”可以留在心里,“我”希望这心中力量能让自己重新振作……
  我想到了自己的外婆——
  我一直认为自己最早的精神来源是外婆。她不善言谈,并没有对我谆谆教诲,但她那朴实善良和坚强的品行却一直感染着我。上学之后,我再也没有时间去做外婆的小尾巴,跟着她跑东跑西,复杂的人情世故挤掉了我最初的信仰。我同书中的人物一样迷茫,对未来的人生充满恐慌,而《外婆的古城》这本书给了我一份久违的安慰,填补了我心中的空虚和迷茫。
  现在,我仍然像小时候那样,渴望写一本书,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为外婆而写,它也是为我自己,我期望通过它重拾心中的坚强。
  “外婆的古城”将是我心中永远的信仰。


  "其实人们担心灾难的到来那份诚惶诚恐,往往要比迎面去承受灾难更为痛苦。"这是关于一个年代的故事,看着各种细腻的描述,心里想象的全是我外公的影子。从来没有过问我出生之前长辈们的故事,我亲爱的外公,父母,你们曾经经历过什么,每次欲言而止。我是看电子版的,却总觉得在读一本纸质发黄的书,这本书,那时代,魅力如此。
  
  


   书评人的话没错,一口气读完的作品。这也意味着,这是一本速食的文字作品。至于能不能称得上文学,我给不出答案。
   书中涉及极长的历史和一代人能经历的几乎所有痛苦,但是,这样的痛苦面前,作者所述及的“悲惨”遭遇,大都有不错的结局。主角配角们,仿佛都在一次次的运动的舞台下方,充当观众,自己切身体会着世事更迭,是悲是喜,但总能平安地走出剧院,最多就是沉浸在戏剧的情节中,抹鼻涕掉眼泪。而我,是看着观众看戏的观众,怯生生地感觉到他们的感觉多么不真实。
   对,整部长篇小说就是缺少了存在感,扎不稳马步。古城太虚无,想象不出它的布局结构和一砖一瓦;人物经历很传奇,巧合得某种程度上的无法容忍;人物性格几乎先天生成,没有成长,没有多大变化,仿佛九哥生来就温柔沉稳多情;就连以回忆口吻来诉说的职场女强人,也充满了迎合的趣味,扎扎实实地落了一个窠臼!
   当然,这还是一本不错的消磨时间的小说。作者娓娓道来,细致叙述,连心痛都充满小资情调。适合想要适当感动的多情或者自以为多情的人士,噙一口咖啡,午后阳光,被牵引了情绪,去到飘渺的云端。
   总之,这只会是喝着咖啡在电脑上码出的字,没有纸笔和枝繁叶茂的想象。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不断地闪过一些片段,好像自己就是那个外孙女,也勾起了自己对于祖辈的一些猜想(不过,没有书中的大姨婆那么夸张,哈哈!)。
  这是一部家族史,也是虹儿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梳理,字里行间无不传递着信仰的力量。


  非常好的小说,难得的闻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味道。
  那个年代的女人是那么淳朴,执着,一往无前,那种不卑不亢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那种传统的值得赞美的精神。这些也都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缺乏的。在第三代和第一代的对比中,能发现强大的反差,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四处漂泊,找不到自己的家。
  很尊重敬重她们。
  


   这几天从独具慧眼的某同学那里借了林哲的《外婆的古城》来看,原本只是想要消磨那种三节课三节课之间无奈的空余时间的,却一下子掉进去出不来了。离看到结尾还有好几个章节,就忍不住地赞叹起它来。
  
   其实不知道怎么提这本书才好,很担心自己拙劣的文字在它面前会太过黯淡。它是一面镜子,让人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人性。2010年来得真的很快,以至于我常常觉得这还是那个2009,还是那个不怎么愿意回忆的2009,充满阻碍和徘徊。即使现在正式地跟自己说,现在是2010了,我人生中第二个有认知的“零”来到了,一切都可以有个焕然一新的面貌,传说中的幸福一定不会太过遥远。但还是常常游移,学业,人生走向,感情前景,我想要把握拥有的太多,可不论哪一个现在看来都前途渺茫。于是内心里总在怀疑总是担忧,不知道可以承担哪一样的失去。记得有个老师说过,“死亡的真正意义是恐惧。”不禁要想,我的人生不至于时时处在恐惧中吧……
  
   看到书里的林家九哥,那样外表儒雅温润的男子,却拥有坚若钢铁的内心,善良不失勇气。看到他的太太二妹,与九哥恩爱一生,即使他一生清贫,带给家里不断的灾难,也从不背弃他,始终守护着他。战火纷飞,十年动乱,被陷害,被批斗,却从不曾改变他们善良的本性和坚定的信仰。尤其是由于九哥去做战地医生而使两人在战火中分离的那段故事,动人得让我每每觉得看不下去。深爱妻儿的九哥在多年里坚持给家里写信,为了回家吃尽苦头,几次与死神擦身而过。聪慧能干的二妹照顾着三个儿女甚至母亲和兄弟,经历家屋被炸、女儿被拐等等的苦难,几年里收不到九哥的音讯,几次绝望后又自己坚强起来去面对一切。信主耶稣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一次次熬过苦难。我常常想,如果我是她,多年的期盼毫无音讯,每时每刻的思念和恐惧,日日夜夜的困苦和折磨,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勇气。联想到这几年来不断听到的自杀的故事,我在想,也许现代人真的太脆弱了。再快的社会节奏,再大的生存压力,再纠缠的恩怨情仇,与逝去的那个年代里太多太多的阴阳相隔相比,与战火和动乱吞噬下的苦苦守候相比,苍白得几乎没有力量。想到自己的徘徊,甚至曾经因为接连丢车丢钱包而心怀苦涩,还有那些遥远的担忧,都有点想要笑话自己了。
  
   过往的悲剧让我的安全感几乎为零,每次坐火车都觉得将永远在铁轨上奔驰到不了目的地,成为漂泊在外的孤子,失去拥有家的资格。我没有二妹那样坚强剔透的心,却有着和她一样要命的偏激的自尊和敏感细碎的心思,总是在毫无必要的时候跳出来,用拙劣的方式保护自己,却伤害了身边爱的人。有个朋友跟我说起,一直觉得我是温和的人,想不到固执的时候会全身是刺,根本没有道理地攻击别人。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在平静和动荡中反复,它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看到自己的软弱和幼稚,也看到人性的伟大力量。我想要改变,变得真正成长起来,变得优雅变得淡定更变得坚强,做个像二妹像我母亲那样善良温和又坚定执着的女子,用全心的爱去对待世界。有个老朋友在很久以前说,宁可我不要长大,永远相信“终有一日,春暖花开”。而我想,真正的长大是不畏惧苦难,不躲避缺点,而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洞察真正明智之后去相信的“春暖花开”,这样的春天,应该更为明媚喜人吧。
  
   我想要拥有那种“不畏惧”的成熟。感谢这部小说,书里有太多坚强的人,他们在那个颠覆的时代里坚强地生活着,会为了小小的幸福感恩,也会为了信仰的自由献出生命。这本书是一个用来看世界的万花筒,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时代从这里走过,或喜或悲的生活,或福或祸的人生,经由岁月洗礼,从作者的笔端流出,散发出忧郁凄美的光泽,和震慑人心的伟大力量。
  


   回想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周一围博客上看到推荐。于是就买来看下,如今,周一围好久没“见”了,到是这本书,留下的印象更深些。
   我是北方人,没有对南方古城的印象;我外婆是在我妈妈小时候就去世了;我没有结过婚,没有生过小孩;我没有出国生活的经历,也即没有太贫穷也没有很富有;我不信教,没有任何信仰;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文革;妈妈也未曾讲过有外公的什么事情,到是外公去世时我在,是我所认识的第一个至亲的人离开,哭是哭了得,却没太多印象了。。。
   书中用不紧不慢的语调,用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点点渗透着着我的心。时而我觉得我就是作者本人,与她经历着爱情与生活的磨难;时而又觉得是听外婆讲着外公的故事。
   虽然有战争,却没有激烈的场面,虽然有磨难,却没有痛哭的画面。回忆是痛苦的,却只有丝丝的忧愁在心间,眼前生活的困境,没有太多时间去让你细细回味过去。
   只要时间不停下脚步,生活就得继续。书中的“我”爱着超凡,离开故乡追随他去了美国;现实的我,因爱的人也离开故乡,却不是因为追随他,而是离开他,觉得离开北方来到南方就会忘记一切。
   爱永远是我们的精神食粮,爱在本书有很好的体现,恋人之间的爱,亲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爱,是耶和华让爱变得更加平凡。就在外婆的古城里。


   在图书馆一个架子上瞥见一眼这书,毫无理由地把它抽了出来。
   读的过程中,心中积满了感动,一直不停地...
   喜欢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随着“孙女”的回忆,带我们进入记忆中的古城,那是外婆的古城。像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块魔镜,我们的手脚都幻化成为一缕清烟飞入那城中,往事一幕幕地出现,随着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微笑,紧张,激动,伤心,悲痛,镇静,幸福。我认为那一场经历也是一种幸福。作者用平淡的语调描绘了一场壮阔的无声电影。当电影结束,定格。 我却是流着眼泪关上那书


  能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为数不多,女作家林哲的新作《外婆的古城》就是其中的一本。书评人袁晓兵如是说,我亦觉得。这书在年初买得,很多书都买了放在家里,没有及时看,呵呵,这点挺像《嗜书瘾君子》里说的书痴。作为一个书痴确实有些可卑,只管藏书的人却自得其乐未知愚顽。像我这样的人经常逛书店买下自己觉得可以的书,可是却总是说自己抽不出时间去看那些书,而时间却是用在看电视、上网、发呆中。我自怜的炫耀:藏书如藏妾,汤姆.拉伯听到定要嘲笑。幸好,乘着这闲暇的夏天午后,拣起哪一本书来看。
  
  这书一看书名有某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情愫荡漾其中,其实这是一封长长有家书,一部厚重的家族史书,书写着这个家族长者的沧桑与苦难。他们走过时代更迭,走过战争、饥饿和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他们的灵魂在苦难中煎熬、涅槃、升华……这部家庭式的长篇小说展现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和悲凉,诠释了家族长者承载苦难的精神、爱和力量。书写中作者无不从回忆走到现在,从“我的外公与外婆”凄美的婚姻看到“我与超凡”,透露了她对远去的质朴生活的向往,对来自信仰和信念感受到的苦难中的盼望。
  
  来自信仰。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耶稣的信仰者,他们是“外公、外婆”影响的信仰者。米店的老板,水官,文化革命时期的女护士等,就连稣儿在入狱后也成了信仰者。但是作者“我”与超凡却是无神论者,是否正因为着作者的无神论及与超凡无法融合,更透露着她对来自信仰和信念感受到的苦难中的盼望?
  
  来自信仰。外公与外婆接连不断的苦难无不明示着神的指意和意志——九条命,战火中的基督,回家的路,饥饿的古城——凡事都有神的美意。苦难也是神的指意,当他们濒临意志的边缘时,神又出现了“我的恩典够你用,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
  
  当作者与约瑟搭上开往西门的的士“古城的故事还没有说完,古城的故事如何继续?”。心里怅然起来——这书在我手中翻翻停停有大半个月了,每天睡觉前总要拿来翻翻,即便是看没几行字就想睡着,心里才不会觉得少做了什么事。现在这书已剩1页了。故事讲完了?心中似乎有郁结,像是电影银幕的某个定格画面,我们还徜徉在画面的意境里,忽然银幕只剩一个空镜头,让人无限怅惘。
  
  书中的古城、有福之地,乃福州,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书中的某些描述让我想起另一个生长在古城的女作家林采宜。“古城的街上很多小孩一年四季光脚丫,他们的父母连最便宜的布鞋都买不起,而我从小就穿皮鞋,穿过一双又一双不同颜色不同式样的皮鞋。”林采宜在《肆无忌惮》里也述说过这样的童年。
  
  这两个作者,她们在描写自己的故乡,童年,家园极为相似。作者林哲从“遗忘的古城”到“外婆,我回来了”及林采宜的“故乡”“云羽之外”都阐述着他们无法回归的家园。让人动容。
  
  故乡, 不仅是一个人生命的起源,也是一个人文化的底色。这一点两个作者毋庸质疑的相似。


  辗转悱恻。这是我读完林哲小说《外婆的古城》后的第一感受。这是一部女人的作品,当然不乏手法的细腻,情感的沉溺,但是,林哲写出了更为复杂和深远的东西——用人的命运见证时代,用时代的扑朔见证人性。这是一部漫漫家族史卷,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中国普通家庭的故事。南方温热、潮湿的古城,温和、自足的古城人,本不该被推上惊心动魄的历史舞台,然而,上世纪那些动荡荒唐的年代足以让一些最普通的中国人的命运也变成了传奇。
  这个传奇从抗战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贯穿了“我”的外公和外婆,也就是“九哥”和“二妹”的一生,也衍生出这个小知识分子家族三代及相关的十几口人的生死变迁。九哥从小被在古城传教的洋人牧师拣回一条命,从此皈依基督,在人命如草芥的多难年代,他选择了行医来济世养家。他看似文弱的身子托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这颗心善良、温恭、宽容,甚至不懂嫉恶如仇,这样的一个人却一次也没有躲过多舛的命运,他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却一辈子也没有理解“革命”的含义。
  外婆则像是艰辛生活磨砺出的坚韧之花,她对大自然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仅仅是些微阳光和几滴朝露,她的存在也只应为大地点缀一点儿新艳。她的期望是那么庸常:没有波澜的爱情,足够的食粮, 安宁的家,没有离愁和困顿,有尊严的活着。这些朴素的、不逾矩的清教徒生活之道,竟在世间风雷中被席卷。是什么非要让这样一个个单纯的灵魂去迎接炎凉与悲怆?
  林哲在这部小说中是乎在艰难地寻觅这个答案,然而回馈到我们的只是一声叹息。但是,故事是悲情的,作者却不是悲观的,因为她探讨了信仰,正是信仰让我们洞见了在苦难中,人对美好操行的坚守。我们的主人公不是英雄,不是时代精英,他们是寻常百姓,是你的左邻右舍。他们不会振臂高呼,揭竿而起。但是,在面对战争、饥馑、背叛、羞辱甚至死亡的种种关头,他们却因信仰坚守了底线,在卑微的求生中高扬起仁爱与尊严的旗帜。
  文学反映时代,特别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表现英雄史诗或草根传奇的作品太多了,也容易叫好。但是我以为真正能典型的代表和传承中国文化品格和人世理想的,恰恰是中国历代的平民知识阶层,林哲的这部小说正是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看似一部家史,其实是梳理出了一条在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平民知识阶层的精神脉络,这一点把作品提到了一个哲学层面,它超越了故事本身而成为一个寓言。这是我掩卷之后的一个思想欣喜。
  新年了,但愿林哲这部作品中寓于那些美好和坚韧的信念永存。
   王兵 2007.元旦
  


写的挺好的~赞~


在图书馆一个架子上瞥见一眼这书,毫无理由地把它抽了出来。
+1 我也是这样。。


果然是福建省的城市啊,不幸的是那儿早已面目全非。


感谢lynn,你的评论就像本书——理智中带着一点忧伤,我还是个学生,只是在历史课本中听过那段故事,看到《外》的作者用平静的语气娓娓道来真乃享受!


读此书,仿佛中国千万家庭的缩影,将沉重的历史消逝淡然,并非无奈,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沧桑而朴实的爱。
向作者致敬。


这书也能叫家族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