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幅肖像

(奥)薇蕾娜·迈尔,罗兰德·科贝尔格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2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奥)薇蕾娜·迈尔,罗兰德·科贝尔格  

页数:

296  

译者:

丁君君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在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维也纳住所中见到了她。她领我们走进了会客室,那是一个明亮的房间,铺着镶木地板,屋中还放着一架三角钢琴。面对女主人的优雅风度,我们们微觉紧张,举止间不由显得有些僵硬。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对客人抱着一种典型维也纳淑女式的耐心:几个小时的谈话过程中,她自始至终没有看过一次表,或暗示自己另有安排。她等待着,直到客人自己知趣地告辞。屋角立着一件现代雕塑艺术品,书架上摆有小人像和绒布玩具,其间是一些选放的书籍,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和奥利弗·卡恩的自传。我们的谈话涉及的领域也同样广泛。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一起,人们很难闲谈,只能交谈。她以温柔婉转的维也纳口音浅浅介绍着自己的读书见闻以及兴趣爱好。内容很多,例如施林根西夫最近导演的戏剧,或月度纪实文学,或罗腾堡的食人魔,或“Commedes Garcon”时装。围绕着这些素材,谈话的脉络缓缓清晰起来,这条线既不凌乱也不凝重。对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而言,口头和笔、头交谈都是一种思想的试验场,她喜欢在谈话中把玩别人的或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风格已很接近幽默。2004年夏季,我们联系了她,由于不愿在电邮中表达来意,我们请求亲自上门拜访,而这一天,她打量着我们这对男女组合说:“无法用电邮表达的内容通常都是怀孕。”  今天,我们终于完成了这幅肖像。虽然关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参考资料已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绘过她的肖像。耶利内克这样的作家既不写伤感的自传性作品,也不塑造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除了她的著名小说《钢琴教师》。虽然她本人颇爱读人物传记,也不时将其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但对于传记是否真的能尽述一个人的一生,她依然有些疑虑。这样一来,希望为她作传的人心中难免会生出一些怯意。  勾勒一幅肖像时,人们得顾及人物主观和时代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然而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多次细谈之后,我们备感鼓舞。至于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们咨询了她的朋友、戏剧工作人员、老师、编辑以及作家同行们。借助一些尚未发表的档案资料,我们梳理了她的家庭史,耶利内克本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别人的讲述。这些往事,尤其是被迫为纳粹工作的“半犹太”父亲,映射了一段风雨飘摇的奥地利历史。正是这段家庭史敦促着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令她关注着故乡的过去。  家庭和维也纳是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生命中的永叵力场,在她眼中,两者俨然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母亲是耶利内克几十年来的生活伴侣。而维也纳这个音乐与心理分析之城、幽默与深渊之城,更是与耶利内克如影随形:无论是她惊世骇俗的语言、强烈的个人风格,还是她的皮衣和小雪茄、女孩发辫和运动装,人们都能从中窥见维也纳式的表达欲。伊莎贝拉·胡珀特曾在电影《钢琴教师》中扮演了耶利内克笔下最著名的女性形象埃丽卡·科胡特,这位女演员曾如此描述女作家:“她能探入那些最幽深可怕的事物。同时却又带着一丝轻快。她还喜爱生活的表象,懂得如何去享受它们。”  在这本传记中,我们呈现了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丰富的作品库,其中包括长篇小说、戏剧、诗歌、作曲、剧本、广播剧、歌剧、翻译、报告文学和几百篇散文作品。她是一个不断创新自我的女作家。无论是现实主义小说还是滑稽歌剧,她的作品一直在效仿和戏仿着各种文学体裁。耶利内克总能抓住各个时代的大旋律。七十年代的她写工场女工和无政府主义;柏林墙倒塌前,她写德国民族主义情结。无论是历史过错、色情文学抑或是伊拉克战争——她一直在呈述着各种迥异的旋律。我们正是追踪着这些旋律展开了这本书,将其结成了一条松松的时光之绳。  在故乡奥地利,无论是在拥护者还是反对者眼中,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常被视为一个“窝里反”。然而正因为耶利内克是一个具有政治意识的女人,她才没有成为政治作家。作为作家,她坚守艺术;作为公众人物,她坚守原则。这样的风格常令男人们咬牙切齿,有些人甚至还因此出了名。譬如八十二岁的克努特·阿恩伦德,这位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读完耶利内克的作品之后怒骂不绝,愤而辞去了自己的职位。然而那已是2005年秋天的事情,离他参与的评审团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已过去了一年有余。  屋中的三角钢琴是耶利内克音乐生涯的纪念品,琴上放着诺贝尔奖的获奖证书。耶利内克很少弹琴,只有在为一位要好的女歌手伴奏时,她才会弹一段舒伯特或勃拉姆斯。钢琴下还立着一些乐器箱,里面装着吉他、小提琴和中提琴,这些器具她已极少沾手。获诺贝尔奖之后,她一如既往地笔耕不休,写散文和报纸杂文。她的一部戏剧刚在2005年首演,另一部戏剧也刚刚完稿。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纷繁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媒介,目前,互联网已成了她最爱的工具。然而对语言的思索却贯穿着她所有的作品,随着每一部作品的问世,这种思索愈发强烈。罗兰·巴特曾写道:“任何一种对语言的拒绝都意味着死亡。”而在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这里,语言却是由死向生之物。

内容概要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一幅肖像》对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生平、作品和影响进行了第一次全方位的介绍。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作家矛盾丛生的生活。虽然人们在媒体上看见的耶利内克坦率大方,但她其实一直向往着隐居式的生存方式:虽然耶利内克在小说《钢琴教师》中批评了自己的母亲,却依然与其共同生活了多年。耶利内克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擅于以毫不容情的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她荣获了无数重要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耶利内克将生活中的矛盾植入了创作过程中,在作品中,她逡巡于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间,左手阳光,右手雷电。 本传记中的内容来自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对话,来自与其亲朋好友的交谈,同时传记还借助了多家匿名文章和一些档案资料的帮助,在这些资料积累的过程中,耶利内克那令人惊叹的生活轨迹渐渐浮出了水面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

作者简介

薇蕾娜•迈尔 :1972年生于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历史专业。为《法兰克福汇报》、《每日镜报》、《法兰克福评论报》的报刊杂志写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和散文。生活在柏林和维也纳。
罗兰德•科贝尔格:1967年生于林茨,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任维也纳市报《蝴蝶》、《时代》文艺刊编辑和《柏林报》文化编辑。2001年后任柏林德国剧院的戏剧顾问。出版作品:《克劳斯•派伊曼——永恒的冒险家》;与罗伯特•洪格尔-比勒合著《梅菲斯特——没有光芒、没有噪音》。

书籍目录

前言调音-乐器(哀诉)1964 音乐之都维也纳 管风琴教授 安娜、埃丽卡和克拉拉 钢琴教师 国家级管风琴手病或奇女子《我们是旅岛,宝贝!》 虔诚的表情 高中毕业和大学生涯 诗 内心逃亡 耳朵小说 因斯布鲁克双奖 插图小说 解脱野年代《米夏埃尔》 红澡和传单 与“狗之花”合组 美好体验 柏林,柏林 少年读物 罗马-视线-格拉茨 幽灵品钦 婚姻一道美丽的风景《逐爱的女人》 反故乡 采访者 纪录片女导演 穿皮衣的娜拉小市民,社会党,忧愁《美好的美好的时光》 多媒体流水线 祖父的红色维也纳 人人都想拍电影 共产主义党员21505号家族结构《钢琴教师》一个维也纳女人之路《城堡剧院》阿尔卑斯山间《啊,荒野》女权主义者和时尚受害者《情欲》1989戏剧插曲《云团•家园》鬼故事《死者的孩子》漫游者《体育剧》恐惧的结束《贪婪》来自瑞典的最后和弦《左边缘》2004注释参考资料他作与生平年表作品索引人名索引感谢译后记

章节摘录

  病或奇女子《我们是诱鸟,宝贝!》1970  少女时代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升人高级中学后,母亲又开始着手打造一个新工程:自己建一座房子。伊洛娜?耶利内克在维也纳西郊买了一块地皮,一心一意扑在造房的筹备工作上。年近六十的伊洛娜四处奔波,采购材料,对工匠们颐指气使,日日蹲守在建筑工地上。她的丈夫——孤僻内向的科学家——几乎帮不上什么忙,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的病状已渐露端倪,他常常忘记词语的意义,说话颠三倒四。这段时期,埃尔弗里德经常独自守着钢琴呆在劳顿小巷的公寓中。从公寓到阿尔伯特小巷的女子实科中学只需步行五分钟。在缓慢无比的造房工程期间,耶利内克的父母不时在胡特尔多夫的花园小屋中过夜,如果想去看望父母,女孩得坐上一个小时的电车。  此时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不但要继续应付学校和音乐两头的压力,同时还要学会自己料理生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女孩终于摆脱了监督的目光,获得了自由。于是她肆意使用这些自由。既然注定无法像其他女孩一样坐行止息,那么她至少也要在装扮上显得与众不同。她用深色的男士毛衣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头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曾超过十厘米。女孩将眼眶涂得漆黑,背着做工精细的编织皮包出入学校,这个包还是伊洛娜?耶利内克让人为女孩量身定做的。这期间,耶利内克还作为中提琴手参加了一次电视音乐会,赚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她用这笔钱买了一件衣服。在衣着打扮上,母亲对耶利内克向来毫不吝啬,因为考虑到这能让女儿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虽然女孩负重累累,然而在学校的女教师眼中,耶利内克依然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学生。她从不和老师发生争执,在功课上显得游刃有余。  十五岁的少女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开始与在音乐学校中结识的男生交往。在维也纳第八街区,女孩在自己有限的可能性中过上了一种双重生活。她不时和男朋友约会,排队买维也纳城堡剧院的站票。耶利内克满怀爱慕地凝视着演员奥斯卡?维尔纳(OskarWerner),他的“悲伤和奇妙的音乐之声”令她心醉神迷。多少年来,维也纳一代又一代的高中生都在这样的剧院之夜窥见了艺术的光芒。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剧本《城堡剧院》中这样戏讽道:“儿童的魔幻世界!剧院第四厅掀起的第一股热潮!红光满面的站票长队!第一次醍醐灌顶,领悟了艺术的真谛!”


编辑推荐

  所有自认为了解我的人,其实对我一无所知。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总是游走于边锋。这位来自奥地利的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擅于以毫不容情的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在耶利内克笔下,一切规则都已分崩离析,世界被深深嵌入了她那独一无二的语言空间,她那音乐式的“声音和反声音之河流”。  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一幅肖像》展示了耶利内克令人惊叹的成长轨迹以及矛盾丛生的生活:她面对媒体坦率爽朗,却是一个恐慌症患者,一直向往着隐居桃源:她在小说《钢琴教师》中清算了自己的母亲,却依然一直与其共同生活:她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她荣获了无数重要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幅肖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