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女贞汤

刘索拉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刘索拉  

页数:

220  

Tag标签:

无  

前言

  谋篇布局 匠心独运  ——读刘索拉小说  查建英  让我先把这句话放下: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刘索拉至今为止写得最好的小说。  讲她的小说得讲讲她这个人。初见她是1990年在挪威的会上,那个会上只有我们两个女的,住一个旅馆房间,一下子就熟了。白天开一天会,众人讲的是现在、未来、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索拉坐在那儿挺蔫。晚上我们一人靠一个大枕头,对着说,说来说去全是过去。她精神来了,各种手势、表情、妙语、针砭,目不暇接。说到后半夜,眼睛愈发大而且光彩照人,次日起来脸有点绿。那场没有睡眠的会开了十天,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这人极念旧,二是这人能把陈年往事说出花儿来。  “未来人”的传奇  像所有复杂有趣的人一样,她个性里有一堆“自相矛盾”,她一直顶着个时髦的“现代”形象,代表“新潮”、“反叛”——因为《 你别无选择 》,因为她做过的那些摇滚乐,还因为她一些很“转”的作风言论。她的确不安分,宁死不能落了俗套;但其实却极守己,做人有一系列神圣不可动摇的“原则”,且性格里颇多“古典”成分。比如特别在意老家人和小时候的朋友、嗜古曲古词、有迷神信鬼倾向、讲义气、欣赏古雅的“淑女”服装。她烧起菜来大无畏得像个红卫兵,家里的杯盏碗碟没有一样是配套的,用北京土话骂人我还没遇到过第二位女士能骂得像她这样“家常”。但在艺术和感情这两件事上,她却讲究得不能再讲究。对音乐和写作,她有以性命相许的郑重严肃。这是她的命,她认了。  她住所里摆着陈丹青为她画的一幅很大的肖像,半面墙前坐着一位粉面佳人,纤手尖鞋,服饰是艺术的,色调是颓废的,眼神却使人想到江姐刘胡兰。更妙的是那目光于坚决锐利之外,尚会勾人,与之对视良久,隐隐有鬼气。天一黑索拉便拉块大纱布照“她”的脸盖上去,说是“我怕那女的”。“那女的”是哪朝哪代哪一国的人呢?古典?现代?阴界?阳界?慵懒幽怨?义无返顾?反正看过的人都说那像确是得着了索拉神髓。  索拉这本新作,起首打出一面“写的是未来人”的幌子,开讲公元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大凡经历了革命的这几代中国人,免不了会把它当自己这一个世纪的皮影戏来看,贯穿全书的继家史,那些知道作者之父的读者,也肯定忍不住拿着刘家人物径直对号入座。刘家这段公案,民间有多种版本,索拉的母亲也早写出了一个至少标题在全中国上下闻名的文学版。索拉这一版承的是野史、秘史传统,造的是太虚幻境,寻找正史、终极真实的诸君可往它处去,否则生一肚子糊涂气,不必。  但称它为“野史”、“秘史”也不尽确切。重写以及解构历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文学界的一股浪潮,出了不少各具千秋的好作品。索拉坐在刘家这座历史大金矿上,却一直“王顾左右而言他”。以索拉写作之本心讲,这沉着是必然的。追潮流她从来不屑,她关心的其实永远是“我是谁?”而刘家这个历史,是她命根子上的东西,追问的不仅是“我是谁?”更是“我从哪里来?”我想她心里早明白:此事轻易动不得。她要等过了风华少年人那一段锋芒外露、对镜取材的寻寻觅觅,磨练了成熟的武功,才来采这沉沉的矿藏。这强烈的“个人”性,使这本“野史”与众多“别人的野史”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此书是索拉过去所有写作的一个极为自然的延续。  再一种读法是把它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因为这小说外壳是革命史诗,内囊里却流满男女情欲。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精彩处却在那过程。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废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第四部《 在阴间里 》,男人索性没了踪影,只三位女子( 莫姑娘、娇艳、京之 )的故事有滋有味儿地在此延演,并且每人性格皆有发展。“影剧传媒”里那场阎王殿重头戏,传审执迷不悟的英雄游魂继天的,不是阎王爷,却是那位“看古书学到了女权主义”、“接管阎王爷我夫君的一摊生意”的阎王娘娘。这实在是颠倒阴阳、混淆正反的绝笔。从这角度去细品书中的男女类型,以及众女人之间、众男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况味深长,值得评家撰专文解读。  谋篇布局 精心之作  据说大陆近年流行“小女人文学”,我没有看过,不能比较,猜测“她”的感觉大约是与单位里硬邦邦的“女同志”、商界中大剌剌的“女强人”有别的吧。甚或是对以往革命女权加男权的一种以软化硬,如同邓丽君对《 东方红 》?这倒也好,很必要。我们这一代吃革命的铁与碱长大的大陆女人,大约都经历过“小女人”的阶段,都饥不择食地品尝过“小女人”式的“酸的馒头”,其急切犹如刚爬出严冬的盐碱地就直奔小城之春。那小布尔乔亚的小风吹在皮肤上真舒服啊!我们实在太缺了。只是,这丫头不是那丫头,到底不是金丝雀。那阶段一过,这“小女人”的名目便听着有些腻歪,未免叫人联想到“小心眼儿”、“小鸟依人”,要么就是“泣诉”、“自怜”、“乖巧”这一类楚楚动人的传统姿势,以至令人疑心送这雅号的先生( 多半是位先生吧 )说不定自己竟就是个“小男人”,才生得出这般“可怜见的”心肠。( 糟糕,又犯了刻薄的恶习!打住。 )但这绝非索拉笔下“她们”的感觉。好好一头浓发,束之以冠带本来多余。倘非束不可,我以为索拉这一路的倒不妨以“大女人文学”冠之,多少更近其苦辣酸甜、嬉笑怒骂、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之仪态精神。  不过,说来说去,读这本小说最大的享受还是它的形式和语言。索拉的小说一向好看。因为自认职业是制作音乐,写小说不过是个嗜好、副业,索拉早期的小说写起来没有负担。挥洒轻松,全凭天赋才气。当年的几个中篇如《 寻找歌王 》,常有跟着感觉走、不修边幅、信笔拈来的潇洒漂亮,好像漫不经意就抖几个包袱给你看看。当然也就有粗略任意的痕迹。她自己爱说“我瞎写”,别人有“刘索拉的小说是坐在梳妆台前写出来的”之说。这或许是她当年的一种姿态,又何尝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圈的一种姿态——“玩儿酷”。那些年真成了大陆文人文坛的一股风气,显见两者都正年轻。专业化、职业化,则要等后来资本主义市场的大环境来催生。索拉的写作也终于脱了“玩票”心态,彻底“认真”起来。这一认真,气象果然不同。看得出无论谋篇布局还是状物写人,均下笔极吝,从头至尾是精心之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她首次作为职业作家登场。然而还是好看。  先说结构。与她从前比,此书手法迥异。搭的是个大框架,熔神话、历史、浪漫传奇于一炉。乍看,会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等等;看下去,则仍是刘索拉的天地。她博采神话、笔记、戏曲、诗歌、民谣、报刊拼贴、电影剧本各种形式来混用,并使每部之间相互对仗呼应。姿态样式丰富多变,却又节奏从容,错落有致,毫无冗长沉闷之感。  叙述语言上,索拉以往最擅长当代口语加都市幽默,这次却根据题材做了大胆尝试,与随机应变的结构相对应,语言风格也随故事发展步步演变。起首说古,文白相间,洗练简约,用大量对仗短句,时有《 山海经 》、《 搜神记 》之清韵。后面话今,便渐次变体为现代白话,绵长细致,对话及心理侧写增多,颇得明清直至当代小说的娓娓世俗之调。当中插入的谣曲、戏仿的小诗,又各依人物身份年代及体裁编制,亦庄亦谐,惟妙惟肖,不动声色之间充满机锋。看得我边笑边叹:这家伙真是天生的小说家!  多重视角的享受  索拉这结构、语言资源及选材上的蜕变,我相信与她离开母语环境直接相关。作家离家出走或去国远行,视野里的那个家那个国由于有了距离,必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这时候再问“我是谁?”“我自何处来?”将母语、故人、民族文化都变了“客体”来研究,反倒可能真的有了一种“客观”——当然,从乡土的角度讲,这个结果一般被称为“隔”、“异化”。索拉早期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个身份固定的“我”,一位住在北京的有波西米亚倾向的青年艺术家。那时虽然人物变换,却常像是作者使了分身术,扮出不同的脸说不同的话,但声音腔调是同一个,因为作者永远身在其中。那时她的题目基本上是“我和北京”,从北京“向外看”时加进一点想像的“西方”。我、北京、西方,三者之间关系明快直截。  后来在伦敦写的《 混沌加哩格楞 》,叙述者的声音和视角开始出现分裂,人物、语言的“回头看”也初露微兆,其中首次引入、改制中国传统戏曲。但那是个过渡之作。到了《 大继家的小故事 》,叙述者才真正有了多种声音多重视角,穿行于不同角色之间时显得游刃有余,对所写的众多对象和“民族”、“历史”有了反身观照的自信与复杂。语言上对传统的借鉴与再创造也更为大张旗鼓,更为从容娴熟。这是成熟突破之作。顺便说一句,索拉做音乐似乎也有类似的历程。看上去是“东——西——东”,走的却并不是一个圆圈。音乐与写作彼此影响,结果是两者都更成熟、更专业、更丰富了。  索拉住在北京写当下,住在伦敦写“文革”,住在纽约写《 聊斋 》,似乎是愈写愈远、愈旧。其实是愈写愈开阔、愈深入。这本小说题材是中国( “西方”的直接出现仅限于引用《 圣经 》铺下的隐喻及一位传教士 )态度却不是乡土的民族的怀旧的。  书近结束,大岛神秘地消失了,似乎是“历史的终结”。但《 尾声 》里,大继家族的人却又从美国洛杉矶冒了出来,继家原本是外族,这书描写了大汉民族对它的兼并消融。然后呢?  应该还有精彩的下篇。我等着。    1999年10月10日于香港薄扶林道西苑  217  人  物  表  小极得乎 —— 从西边来的游牧部落首领  猪龟娘娘 —— 大岛之先祖  继合 —— 极得乎后代  巫婆 —— 继合的接生婆  香囊道士 —— 云游道士  约翰 —— 传教士  张大文人 —— 京城文人  娇艳 —— 张大文人小妾  莲英 —— 又名希撒玛,继合之妻  张蒙 —— 张大文人之子  继成 —— 继合长子  秀儿 —— 继成之妻  继天 —— 继合幼子,统一六十七军军长  继书开 —— 继成之长子,统一六十七军副军长  京之 —— 继书开之妻  继书风 —— 继成次子  继书主 —— 继成幼子  梅 —— 继书主之妻  柯心 —— 统一六十七军堂会代言人  袭慧敏 —— 柯心之妻  胡子来 —— 统一六十七军军人  莫姑娘 —— 胡子来之妻  张更——张大文人之孙,使命六十八军军长  继红女 —— 继书开之女  宁子 —— 莫姑娘与胡子来之女  陈香 —— 继书主家之女管家  夏芒 —— 继红女之夫  继红君 —— 继书主与前妻之子  继红月 —— 继书主与梅之长女  继婴 —— 继书主与梅之幼女  夏娜娜 —— 继红女与夏芒之女  小雪 —— 宁子与外国情人之子  作家 —— 云游各地、以文字为生之人  阎王奶奶 —— 阎王爷之妻  拼贴故事的人 —— 大岛人  剧作人 —— 流亡海外剧作人

内容概要

  《女贞汤》—— 一道跨越时空、横贯中外、吸纳百家、串联人鬼的先锋靓汤。汤汁层层渗透挥发漫延,气息撩人,诱惑非凡,体内生出一种急于品尝的冲动……大继家的小故事,刘索拉绝艳之作。长篇小说《女贞汤》是刘索拉至今为止最重要及写得最精彩的小说。  这部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小说全篇充满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残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作者简介

  刘索拉,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作曲、音乐演出、文学写作。她周游世界,曾长期居住伦敦和纽约,与各国乐队和各流派著名音乐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大批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影视、舞台及室内音乐。早期专集唱片包括名列英美排行榜的[兰调在东方](美国宝利金唱片)。她的最新音乐作品包括她本人作曲配器、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大型室内乐歌剧[惊梦]-由(德国)现代室内乐团以及[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联合在世界巡演。2008年她应(英国/丹麦)声乐剧院邀请而创作(编剧,作曲及配器)的为欧洲古代乐器和歌唱家演奏的新室内歌剧[自在魂]将于2009年五月在英国巴比坎艺术节首演及丹麦等国相继演出,这部歌剧是为了纪念她母亲李建彤而作。除此,近年来她投入了很多精力营造以风格特异著称的[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女贞汤》、《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混沌加哩格楞》、《香港一条街的故事》,散文《蓝调之缘》,对话散文集《行走中的刘索拉》、《曼哈顿随笔》等。主要音乐专集有《蓝调在东方》、《六月雪》、《中国拼贴》、《缠》、《春雪图》、《隐现》,室内乐作品《形非形1、2》、《灵》及摇滚歌剧《蓝天绿海》等。小说有英、日、意等外文译本,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多项文学奖。现在北京和纽约居住。

书籍目录

1前 言 谋篇布局 匠心独运人物表第一部 民间传说第二部 文字拼贴第三部 影剧传媒第四部 在阴间里第五部 在阳世上尾声跋


编辑推荐

  作家出版社全力打造刘索拉绝艳之作《女贞汤》  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  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  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  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女贞汤 PDF格式下载



  提起刘索拉,就得提她的《你别无选择》。但遗憾的是她的这本如此有名的书我并未看过。我想这本书是描写青春的迷茫的,并且是整整一代人的迷茫,但那时我还是一个连生理卫生都没有读懂的孩子。如今,看到她的《女贞汤》时,我已经即将步入中年。
  
  但我记得她为一部电影《雷场相思树》写的歌词(因年代久远,可能记得不太准确了):
  
  为什么我走的时候
  你是望着天上的飞鸟并不是望着我
  为什么我走的时候
  你是望着前面的道路并不是望着我
  为什么当你转过身擦干眼泪
  我只看见你的微笑
  
  我还没看见鸟飞向何处
  我还没看见道路的尽头
  我还没看够你的微笑
  但是,我要走了
  
  ………
  
  不知为什么,这首歌词总让我想起里尔克的《严重时刻》,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歌词的人,我当然是喜欢的。一个人如果不是靠写字吃饭,而能把这个爱好坚持了几十年,这个人就值得我敬佩,而如果她写的东西还能让我爱看,那这个人更值得我敬佩。《女贞汤》我花了两个并不完整的晚上看完,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总的来说,我是喜欢的。
  
  查建英在为《女贞汤》作的序里说:“这本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以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全篇充满的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为情所杀……”确实不假,小说一开始起调就很高:“讲继家的故事得先讲大岛。”,这一句讲,就让小说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张力,但起调高未必就是好事,就象是唱歌,如果起调很高,到了高音部,有些人可能就唱成噪音了。《女贞汤》的这个开头,让我想到了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的开头:“从前发生过一次同土耳其人的战争。”,而纵观全书,又让我想到百年孤独,刘索拉写这本书时,未必想到了这些。
  
  现代文明毁于一颗星星与地球的碰撞,新一代的人类开始新的轮回。一支小游牧部落在长城边被中国皇帝的军队击败,后又蒙皇帝的恩宠,移居到一个叫大岛的小岛上,从此他们开始生生不息,从此继家发生了许多许多的故事。
  
  小说的第一部分《民间传说》我很喜欢,就象查建英说的,“有《山海经》、《搜神记》之清韵”,虽然刘索拉把小说的背景安排在了未来,但其实是很“中国民间”的。刘索拉在她的幻想世界里肆意徜徉,我们也跟着她的文字一起舒服了,更何况里面确实有许多很香艳的故事。
  
  “秀儿说早知道笑是这么好,她这辈子就用不着读李清照了。两人撒开了笑成了一团,滚在了床上,边笑边把衣服脱光,秀儿故意叫着:‘别伤了风雅!’心里却想起‘花艳柳狂’、‘神魂颠倒’那些字来。”
  
  我想,我喜欢这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有“隔”之美,虽然这部分里的主人公常常是不穿衣服的。
  
  第二部分《文字拼贴》就不太喜欢了,因为没有了“隔”之美,虽然她采用了许多新颖的写法。如果把里面的“堂”换成了“党”,把“六十七军”换成了“红军”,把“六十八军”换成了“白匪军”,把“女人山”换成民“井岗山”,那简直就是一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简史,而“六十七军”内部的一次重要的谋杀和审判,又让我想起红军时期的“AB”团来。
  
  让我高兴的事,刘索拉一旦开始“忘记历史”,她的感觉慢慢又找了回来。从第三部《影剧传媒》开始,小说又变得好看。
  
  小说的最后,继家的后代去寻找大岛而不得,更让小说有了一种如梦如幻的色彩,我在想,如果刘索拉能象第一部分那样一路写下去,那这本小说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说的装帧设计很有特色,书里那些民间插图,与文字相映成趣,使这个虚构出来的家族史达到了一种以假乱真的程度,我难于相象,没有了那些插图,这篇小说将会减色多少。
  
  另外,我感到非常非常遗憾的是,刘索拉已经老了。我宁愿看到一个女人年青时美丽的容颜,而不愿看到她老了以后写的一本美丽的小说,但这是没办法的事。一个女人美丽的容颜是上帝的作品,而一本小说,不管它有多伟大,毕竟是人的作品。
  文章引用自:
  


我在去年曾写过几篇相关的博,依次发全文及链接于此吧:
4月14,周二——刘志丹遇难(请读刘索拉之《女贞汤》)
http://yogifish.blog.hexun.com/31659298_d.html
今天找出刘索拉的《女贞汤》乱翻,同时从她的《醉态》中拿出碟来听,边听还边看其中那篇《爸爸椅—一篇想了很久的祭文》。
是不是有点矫情?
喜欢刘索拉,也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嘛。
赫赫,有说道,因为今天是刘志丹的忌日,而刘索拉是他的亲侄女,索拉的父亲叫刘景范,刘志丹原名则是刘景桂,他俩是亲兄弟。
据我看,索拉的小说《女贞汤》其实就是一部家史掺杂着革命史的奇妙寓言,这部小说比她妈妈那篇“以小说反党”的“小说”隐晦得多,也幸运得多,在大陆正常出版了。
出版人叶匡政把它作成图文书,还很好看,呵呵。
查建英夸这本书是刘索拉至今为止写得最好的小说,“这部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小说全篇充满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再说句老实话吧,我也非常喜欢查建英,呵呵。
看她在《锵锵三人行》里红口白牙说《中国不高兴》,捍卫崔卫平,指斥“小男人”,很快意,很过瘾。尤其是对全书“行伍腔”、对王小东“小流氓碰着大流氓”的断语,更见出北京女子的快人快语,令人击节。
但她对刘索拉这部小说的看法,我只能有限地接受。
因为她只说出了这部小说的皮毛——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她和刘索拉达成共识,让寓言继续是寓言,作者不解释,知者不揭穿,而让不知者看传奇,让好事者搞索引。
不过,她这句话没错——“读这本小说最大的享受还是它的形式和语言”。
这本小说就说到这里,好奇心起的请读小说去,好奇心重的则请去查找中国革命史之陕北根据地部分。
要知道,当年的习老英雄还健在,他儿子眼看就是下一届接班人啊。
书归正传,按照官方说法,1936年4月1日,刘志丹率红28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开赴河北直接对日作战,遭国民党军阻击。4月14日,他于山西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3岁。
然而,一个关于背部枪口的传说至今未绝。
《女贞汤》里这个背部枪口的传说一度让大猫感觉神神鬼鬼,莫名其妙,直到我点破其中玄机,大猫才恍然,同时也讶然。
小说最后两章分别叫《历史不能轻易说》和《历史一说就没》,尾声里大岛彻底消失了,但猪龟家族却在美国洛杉矶地区突然冒出,声称知道大岛的全部秘密——然而却没有谁对此感兴趣了。
还说什么呢?
只好写写寓言故事了,写出来发表了,等后人索引吧。
最后再说官方正史中的刘志丹。
他太传奇,不可能被完全抹杀。
美国人斯诺就在《西行漫记》里说他是“现代侠盗罗宾汉”,“惩奸除恶的天鞭”。
他1903年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书香人家的孩子,当时思想上进,中学就加入了共产党。后就读黄埔,是第四期学生(林彪也是这一期的)。他是陕甘边根据地和红军的主要创始人,30上下,就一肩挑起了领导整个西北红军的重担。
当时,陕北有首民歌这样唱道: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着人马上横山,
一心闹共产……
我们知道,当时长征的红军几乎山穷水尽,不知下一步往哪去,如果不是偶然得知还有一支陕北红军,一个陕北根据地,其命运究竟怎样,实在说不准。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红军最终胜利会师陕北。并以此为根据地,赢得了全中国。
刘志丹死后,老毛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而在刘索拉的《女贞汤》里,大岛上有个统一堂67军继将军,名叫继书开。
如果嫌读全书费劲,请读第22章——《电影》。


上文的“当年的习老英雄还健在”,是我在线写得匆忙,没有认真查对,写错了,幸有有热心网友毕丰君指出这一错误。当年的习老英雄其实20002年已然仙逝。
再将毕丰君的留言整理成文,贴出:
有朋自远方来_毕丰的留言及刘志丹与<女贞汤>(2010-01-17 )
http://yogifish.blog.hexun.com/43943840_a.html
今天偶然上和讯,弹出一条私人消息,点开如下:
网友毕丰 对 我 说(10-01-07 12:55)
请看看本人对你的博文《4月14,周二——刘志丹遇难(请读刘索拉之<女贞汤>) [原创 2009-04-15 10:04:27] 》所加的评论。写得拉拉杂杂,但你肯定明白我的意思。
目前为止,我还得不出刘志丹系遭“内部人暗算”而“屈死”这样的结论,但十分怀疑宋任穷、裴周玉二人,一是政委,一是特派员,当时会不会怕担待不起责任,不好向中央以及广大陕北干部战士交代,便把他们听说的遇难经过编造为裴周玉亲历亲见的事实报告中央、欺骗中央,以便推诿责任?
于是依次读来,并一一转贴,以下均为毕丰君留言:
[2010-01-07 10:02:47]
非常同意你说查建英“只说出了这部小说的皮毛——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她和刘索拉达成共识,让寓言继续是寓言,作者不解释,知者不揭穿,而让不知者看传奇,让好事者搞索引。”请注意:人们一把裴周玉作为刘志丹牺牲时身在现场的历史见证人,他早在1959年第8期《延河》发表回忆文章,不是像他自己在回忆录中说的最初于1980年在陕西日报才说刘志丹牺牲的经过。几十年来他在各种出版物刊出回忆、纪念刘志丹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即多达数十次,其实都是《延河》那篇文章的改头换面,从未作大的改动。问题是有几个当年的警卫员,包括刘志丹警卫员谢文祥、刘贵叶和裴周玉警卫员刘生有以及刘明有文章中提到的刘志丹警卫员美娃(或满娃)、钱信忠警卫员李生有回忆刘志丹牺牲经过的文章,一概不提裴周玉的名字,根本不见裴周玉的踪影,你说怪也不怪?
[2010-01-07 10:04:58]
“索拉的小说《女贞汤》其实就是一部家史掺杂着革命史的奇妙寓言,这部小说比她妈妈那篇“以小说反党”的“小说”隐晦得多,也幸运得多,在大陆正常出版了。”一针见血!
[2010-01-07 11:17:47]
几年前我看了《女贞汤》才开始关注刘志丹事迹,几年来仅凭一台电脑就收集到若干国内正式出版物的相关资料,发现对刘志丹之死居然言人人殊,裴周玉的回忆只能和宋任穷的回忆对得上口径,而当年那些警卫员居然哪个也不买两位将军的账!其中谢文祥回忆以及刘有明回忆中转述美娃(或满娃)所讲刘志丹牺牲经过的详情细节,倒是和裴周玉的回忆比较接近,但这两位当年刘志丹的警卫员都不提裴周玉同时在场,所以两位将军的回忆究竟有多少可信度颇值得怀疑。其中刘贵叶、李生有的回忆与前面这些人的回忆则大相径庭,这两个人的回忆也很不一样。刘贵叶的文章见于1982年出版的《沈阳文史资料 革命回忆专辑1》,1996年出版的《裴周玉回忆录》指控此文作者冒称刘志丹警卫员,编造谎言。现在我们知道刘贵叶其实早在1986年即已过世。奇怪的是当年据刘贵叶口述整理成文的整理者又把这篇文章几乎按原样发表在2007年第3期《党史纵横》,比较重要的变动是刘贵叶说自己不仅是刘志丹警卫员,而且还是刘志丹堂弟。此外,《沈阳文史资料》刊发此文注明的整理者只有栾国康一人,到《党史纵横》重新刊发时,整理者除栾国康外,又添加一个,即栾国康和田惠二人,说明绝非“死无对证”,显然意在挑战两位将军,大有为死者代打笔墨官司的架势。而且《星火燎原》1980年第2期就刊载过刘贵叶的文章,说他1934年开始就担任刘志丹警卫员了,难道也是“冒称”?至于钱信忠,当时是徐海东所部红十五军卫生院院长,他的警卫员李生有自然不属于刘志丹的红二十八军,但据他说刘志丹中弹负伤时宋任穷、徐海东、钱信忠这些首长都和刘志丹站在一起,他站在钱信忠身边,子弹是从刘志丹臀部左侧穿入,从小肚出来,不是弹中前胸,也不是当即死亡,而是次日上午行军途中死在担架上的。他的记述似与史实不符,此人也已经去世,似乎是“死无对证”了。然而不然。因为他口述这篇文章时,他的儿子李茂林已经是40开外成熟的部队作家,而且是专门从事党史、军史题材政论文学创作的作家。2006年10月22日李茂林接受陕西省《华商报》记者采访,还着重提到他父亲生前对他讲过他亲历亲见刘志丹牺牲的详情,使他终身难忘,所叙情节与李生有那篇口述文章几乎分毫不差,很难想象这位作家会不知道长期以来主流媒体是怎样介绍刘志丹牺牲时的情形,与他父亲说的又如何大相径庭。
[2010-01-07 11:25:36]
总而言之,关于刘志丹之死,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始终是言人人殊,各执一词,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我手头积攒不少原始资料,看出一头雾水,真不知道刘志丹究竟是怎么牺牲的。如果博主或其他网友也有研究兴趣,可以和我取得联系,我将悉数提供,以资参考。
2010-01-07 11:58:36]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据刘索拉回忆,李建彤为更好地写作小说《刘志丹》,于1958年夏曾经请求原红二十八军政委宋任穷邀集当年红二十八军部分干部在宋任穷北京寓所举行座谈,以便搜集材料并核对若干史实,裴周玉就曾参加这次座谈。但参加座谈的没有一个是当年的普通战士,也没有一个警卫员。裴周玉刊载于1959年《延河》的文章注明“刘伍记”。他大概正是参加这次座谈以后才动念请人捉刀代笔,抢在小说《刘志丹》成书之前刊出自己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回忆文章的吧?他当然预想不到至1980年代以后,为抢救历史、抢救记忆,全国各地政府以及各军区竟会纷纷成立党史资料征集的专门机构,于是许多当年革命队伍中的“小人物”也有了“发声机会”,这些当年的警卫员们居然一个也不买他的账,无形中便有力地动摇他作为刘志丹死难事件“权威发言人”的地位!
[2010-01-07 12:12:20]
“裴周玉警卫员刘生有以及刘明有文章中提到的刘志丹警卫员美娃(或满娃)”一句中“刘明有”为“刘生有”之误。“美娃”是刘生有记得的当时除谢文祥之外随同刘志丹一起去前沿阵地的刘志丹另一警卫员的小名,但我们从一位记者采访报告中发现刘志丹有个警卫员叫做“满娃”,猜想此“满娃”与刘生有文中的“美娃”实为一人,故在“美娃”后加括弧注曰“或满娃”。
[2010-01-07 12:23:52]
真是一头雾水,前面又说错了,裴周玉警卫员是刘有明,既叫“刘生有”也不叫“刘明有”!他的回忆文章题为《跟随刘志丹军长转战晋西北的回忆》,收入中共山西省石楼县委宣传部所编《红军东征 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下册)》。
[2010-01-07 16:19:14]
你错了,当年的习老英雄早已驾鹤西归,眼下大概只有裴周玉将军依然健在,已是近百岁的老人,但据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自己估计活到120岁没问题。
——该我说话了。首先非常感谢毕丰君的关注,他的留言也极有价值。如他所言,习老英雄20002年已然仙逝。是我行文太急,未做查对,谢谢毕丰的指正。
其次,顺便通告一下:小说《刘志丹》终于在大陆出版,请看《命运多舛的长篇历史小说《刘志丹》出版》(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09/2009-12-11/80208.html)。而作者李建彤(刘索拉母亲)已于2005年去世。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毕丰君,就是子所曰的"朋"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