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庸深解

师为公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师为公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庸》为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中庸)深解》为著者多年国学教习中的心得,全书分性、道、教、王四章解析《中庸》原典,颇有新见,应能对同志者有所启发和帮助。现借机要言不烦地谈谈与此相关的“国学热”。目前的“国学热”是内外双重因素促成的,就国内看,是“文革”浩劫之后国人的幡然悔悟和学术内省;在国际上则是海外庞大的汉语言文化市场及汉学家持久不衰的寻根朝宗热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认定,吹起了阵阵涟漪,不断矫正国人在阶级斗争时代形成的反中庸观念。至今,我们应加倍珍爱劫后幸存的各类文化遗产。然而,对历史文化的破坏仍时有所闻。或表现在从经济利益考虑的浅层次乱拆乱建,或表现在文化界本身的粗陋,例如出版社和大学,常见对感知的乱点乱批。

作者简介

师为公 教授,男 1948年报10月生江苏徐州人 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 获学士学位,1983-1984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鲁国尧先生进修汉语史一年。现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长期从事中文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方面,2000年获由学生评出的“优秀课堂教学奖”,2007年获由学生评出的“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称号。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研究工作,学术专著先后有:汉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趣味语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庸》解构与批判(巴蜀书社即出)。前两部书曾获苏州市社科成果三等奖,趣味语文同时获华东地区出版界古籍通俗奖。与人合著先后有:古诗文译注评析(语文出版社)古诗文阅读(作家出版社)语文(中华书局)。发表单篇学术文章数十篇,涉及汉语、汉字、汉文化的诸多领域。还曾承担江苏省和教育部的科研相项目,均顺利完成任务。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庸哲学的世纪沉浮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破茧转型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文化的闪亮登场 第三节 后来居上的马列主义左派思潮 第四节 目前状况第二章 人性论 第一节 “天”的含义 第二节 “命”的理解 第三节 “性”的承上启下内涵 第四节 说不尽的“情”字第三章 道论 第一节 认识来源 第二节 具体涵义 第三节 中庸之道的若干外在特征第四章 教育论 第一节 教育的一般叙述 第二节 大智若愚之“智”  第三节 成己成物之“仁”  第四节 三不之“勇” 第五章 王道 第一节 “大德必受命”的不朽价值 第二节 共和政体的蓝图 第三节 王者的责任和风范 第四节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结束语附录:《中庸》原文、译文

章节摘录

第一章中庸哲学的世纪沉浮第一节传统文化的破茧转型“茧”字在汉语中有两个常用义:一是蚕茧之“茧”,蚕蛹化蛾时要咬破作茧自缚的茧壳而获得新生并繁育后代、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一义借作“趼”字,指动物肢体特别是手足上老化无生命的皮肉。此处“破茧”两义均可,代指传统文化的自身新陈代谢功能。正如任继愈《汉学的生命力》一文中所说:“中国学是活着的学问,它不是僵化的、静止的、任人摆布的陈列品,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P179)局部的变化是去死肌、剥老茧而显现鲜活细胞,质的变化则有如蚕由“虫”到“蛹”再到“蛾”的蜕变。此两种情况亦可称为“渐变”和“突变”。以《中庸》为哲学核心的先秦儒学,是孔子直接整理继承三代文明遗产,远绍原始公天下时代文化精髓的智慧结晶,故孟子称孔子为“集大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秦儒学一变而为两汉经学,再变而成宋明理学,三变而为现代新儒学。三次蜕变有如蚕的虫、蛹、蛾之变,其生命体是一致的,表现为保守住了《中庸》哲学核心的生命基因。如果简单地、跛足地概括三次转型的不同特征的话,似可用以下几句话,即:儒法杂糅、援佛入理、西学东渐。单言上世纪初叶“西学东渐”带来的蜕变,还可上推至明清之际的思想解放、清代中叶戴震暨章学诚的砥柱中流、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的全面对话。这一阶段是学术蜕变的渐变和量的积累期,其共同特征是反专制、排斥宋明理学,并有恢复儒学原教旨之倾向。后人以“夺朱回孔”概括这一中心理念。《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明末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用世之志,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极力高扬原儒人格独立的不朽精神,以《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孔子的弘毅精神铁肩担道义,适应明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意识,吞吐时代风云,代表先进生产力立言,摒弃专制帝制。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引陈乾初与黄宗羲论学之言有:“惟是世儒习气,敢于诬孔孟,必不敢倍程朱,时为之痛心。”此即为“夺朱回孔”之情结。该书又论黄宗羲政治理想说:“其原君、原臣诸篇,发扬民主精义,已为近人传诵。”又如黄氏《学校篇》:“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正是今人“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古代表述。黄宗羲反专制、倡民主的光明正大之辞,与西方启蒙运动时代的人文思想桴鼓相应,其自由精神可让当今的思想懦夫汗颜。该书又总结王夫之的政治理想两条:“一则日法制之不能泥古也”,又曰“为政最要之纲领日'简'”如果说欧洲的民主与法制思想成熟于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那中国同样的近代思想则滥觞于黄、王、顾三大思想家。他们欲破宋明理学内向的心性闭塞之茧,拓开外向型思维之路,激活士人的思维细胞而求改造政治和现实。然而明末清初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法制思想萌芽,在满清的文化高压下转瞬枯萎,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认为:明朝时,人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而由于清初的文字狱,“到乾隆年问,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遁人以“小学”为中心的各类学问中,聊以延续文化生命。当代新儒学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评论说:“在明末之王船山、顾亭林、黄梨洲等,遂同感到此道德主体只是向内收缩之毛病,而认识到此主体有向外通之必要。然因中国之缺理论科学之精神传统,故到清代,其学者之精神虽欲向外通,其对外面世界所注意及者,仍归于诸外在之文物书籍,……终乃精神僵固于此文物书籍之中,内既失宋明儒对于道德主体之觉悟,外亦不能正德以利用厚生,遂产生中国文化精神之更大闭塞。”因此,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潮同步的东方文化转型,过早夭折了。而后只有戴震、章学诚从纯哲学的角度谈“性”“理”之学,继承上一拨“夺朱回孔”的余绪,而基本避开了“民主”、“法制”一类敏感话题。戴震是语言学家兼哲学家,他先后从语言训诂、哲学两方面“排宋学”,他说:“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又说:“六经、孔孟之书,不闻理气之分,而宋儒创言也,又以道属之理,实失道之名义也。”章学诚继戴震,撰《文史通义》,从史学立场阐扬文化领域去死肌、剥老茧的思想。其《原道下》说:“经师先已不能无抵牾,传其学者,又复各分其门户,不啻儒墨之辨焉。则因宾定主,而又有主中之宾,因非立是,而又有是中之非,门径愈歧,而大道愈隐矣。”他自认为独得“史意”,故“议论开辟”恣意“发挥”,致有“然恐惊世骇俗,为不知己者之诟厉”之虑。梁启超赞章学诚对史学的建设“卓荦千古”,称他“于学大原,实自有一种融会贯通之特别见地。故所论与近代西方之史家言多有冥契。”戴、章的贡献是继承了明末三大家的文化批判精神,保存了传统文化代谢的机能。当然,乾嘉朴学的学问虽不敢弘扬思想批判精神,但有“文物保护”式的工程价值。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千年华夏帝国的海关万里长城。昏睡百年的帝国臣民在忍痛签订连篇累牍的丧权辱国条约之余,主动或被迫地睁开眼睛打量世界。于是在“中体西用”新思潮下,经济上有洋务运动及其新生产力:工厂、矿山、铁路、轮船、银行、商栈……文化思想界有官僚阶级频繁的海外考察、学者的文化苦旅、青少年学子的负笈东西洋。欧美西学东渐,东洋“和”风徐来,在神州大地上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最终催生了政治改革的“百日维新”。十九世纪西学东渐,是传统文化孕育巨变的触媒,有人称为西方进化论或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时期。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传统文化发展趋势使然,它近承戴、章,远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批判精神,以改造重建传统文化为主流,仍坚持《中庸》哲学核心的华夏文明,吸纳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整体思路是理性稳妥的。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清儒自有明遗老外,即鲜谈政治,何者?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力,严压横摧于上,出口差分寸,即得奇祸,习于积威,遂莫敢谈。不徒莫之谈,盖亦莫之思。……嘉道以还,清势日陵替,坚冰乍解,根蘖重萌,士大夫乃稍稍发舒为政论焉,而定庵则为开风气之一人。”这一时期的学术充满着迫不及待的变法图强意识,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吹响了批判现实的号角。其后魏源大声疾呼思想文化的剥茧转型,他的《古微堂内集•治篇》有以下小目:“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学古之道犹食笋去箨”等,足可体会他的除旧布新思想。他又在《(海国图志)序》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千古名言,表现了文化包容意识或曰“拿来主义”。与魏源“师夷”思想相关,其后冯桂芬有《采西学议》,此篇在其《校邠庐抗议》四十篇中,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称他“言人所难言,为三十年变法之萌芽”。其后王韬在1874-1884十年间撰写了《变法》上中下、《变法自强》上中下、《洋务》上下等百余篇政论。另外,薛福成撰《筹洋刍议》、郑观应撰《盛世危言》、严复撰《原强》《辟韩》等。这股思潮至清末已成波澜壮阔之势,至康、梁而集其大成,十分成熟详悉。康有为既有“托古改制”的系列著作,又有“公车上书”的详尽改革方案,还撰有对人类有终极关怀意义的《大同书》。梁启超才气横溢,逞“少年中国”之风发意气,办报纸评时事,他有《变法通议》十三篇,以《论进步》为代表的《新民说》十篇,纵横捭阖,时人谓其文为“新民体”,实开后来“白话文运动”之先河。


编辑推荐

《中庸深解》是由师为公编著的。子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道;东方文明的最高智慧;《中庸深解》;深度解读《中庸》精义;深层次剖析《中庸》内部结构;性、道、教、王;何谓天命人性欲情;如何修道;成就大智大仁大勇;大德者必受命;王者的责任与风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庸深解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从性-道-教-王四方面解析中庸,里面援引很多理论以及著作,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去理解、去思考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很推荐这本书。


深解,要读一读,帮助你深刻地理解中庸的内涵。

开卷有益!


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读。如果受国学热影响偶有一兴者,可以找街上的白话。


给人力量的书。值得慢慢读来。


书写的很好,购买过程也很愉快!


先读原文,在看此书


中庸乃为传统文化之“经学”,是《礼记》的一部。“执其两端取其中”是中庸的精髓。《(中庸)深解》著者分性、道、教、王四章解析《中庸》原典,颇有新见,无论是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品质,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或工作关系,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等都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书。


看过才知道什么是好书


书拿到了,感觉还好!


书很不错,我也很喜欢!不过快递慢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