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墙之隔

袁远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袁远  

页数:

231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80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文学又一次春潮汹涌,骏马奔腾。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斓的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画廊最后增添了浓笔重彩的画卷。当此即将告别本世纪跨入新世纪之时,回首百年,不免五味杂陈,万感交集,却也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欣喜和自豪。我们的文学事业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终于进入呈露无限生机、无穷希望的天地,尽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绿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带着满身朝露的新人崭露头角,自然是我们希冀而且高兴的景象。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未曾预料、而且主要并非来自作者本身的因由,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作者不一定都有顺利地脱颖而出的机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为出书艰难所阻滞。出版渠道不顺,文化市场不善,使他们失去许多机遇。尽管他们发表过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创作潜力,却仍然无缘出第一本书。也许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期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缺陷,却也不能不对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也不能不使许多关怀文学的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叹息,焦虑不安。固然,出第一本书时间的迟早,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关键的或决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及早地跨过这一步呢?  于是,遂有这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设想和举措。  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志于发展文学事业、为青年作者服务,已有多时。如今幸有热心人士赞助,得以圆了这个梦。瞻望21世纪,漫漫长途,上下求索,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也许可以看作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但它与教育方面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贫济困,也并非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而是着眼于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文学作者搭桥铺路。有助于他们顺利前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想起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鲁迅先生先后编印《未名丛刊》和“奴隶丛书”,扶携一些青年小说家和翻译家登上文坛;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学丛刊》,更是不间断地连续出了一百余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而他们在其后数十年中都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中坚人物;茅盾、叶圣陶等先生,都曾为青年作者的出现和成长花费心血,不遗余力。前辈们关怀培育文坛新人为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所作出的业绩,是永远不能抹煞的。当年得到过他们雨露恩泽的后辈作家,直到鬓发苍苍,还深深铭记着难忘的隆情厚谊。六十年后,我们今天依然以他们为光辉的楷模,努力遵循他们的脚印往前走去。  开始为丛书定名的时候,我们再三斟酌过。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这项文学事业的“希望工程”是属于未来世纪的。它也许还显稚嫩,却是前程无限。但是不是称之为“文学之星”,且是tt21世纪文学之星”?不免有些踌躇。近些年来,明星太多太滥,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无一不可称星。星光闪烁,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凭风翻云卷,光芒依旧;但也有为时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闪即逝,或许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来、炒出来的。在人们心目中,明星渐渐跌价,以至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我们这项严肃认真的事业是否还要挤进繁杂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这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  当我们陆续读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协及其他方面推荐的新人作品,反复阅读、酝酿、评议、争论,最后从中慎重遴选出丛书入选作品之后,忐忑的心终于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轻快愉悦之感。“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能的!我们可以肯定地、并不夸张地回答:这些作者,尽管有的目前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文学之星的称号而无愧色。他们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边陲山野,有的来自城市底层。他们的笔下,荡漾着多姿多彩、云谲波诡的现实浪潮,涌动着新时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伤,也流淌着作者自己的心灵悸动、幻梦、烦恼和憧憬。他们都不曾出过书,但是他们的生活底蕴、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可以媲美当年“奴隶丛书”的年轻小说家和《文学丛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当今某些已经出书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两本的作者以下。  是的,他们是文学之星。这一批青年作家,同当代不少杰出的青年作家一样,都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的启明星,升起在世纪之初。启明星,也就是金星,黎明之前在东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黄昏时候在西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两者都是好名字。世人对遥远的天体赋予美好的传说,寄托绮思遐想,但对现实中的星,却是完全可以预期洞见的。本丛书将一年一套地出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长江潮涌,奔流不息。其中出现赶上并且超过前人的文学巨星,不也是必然的吗?  岁月悠悠,银河灿灿。仰望星空,心绪难平!  1994年初秋

内容概要

  《一墙之隔(2008年卷中篇小说集)》为2008年卷,收录了袁远的经典中篇小说。主要包括《暗扣》、《斜对面窗口的女人》、《亲爱的婚姻》、《布后镇》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本丛书意在扶植文学新人,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成绩和潜力,尚未出版过文学专集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均可列入备选范围。本丛书已出版10卷,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2、2004、2005、2006、2007年卷已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总序:序:在变化中前进暗扣一墙之隔斜对面窗口的女人亲爱的婚姻布后镇

章节摘录

  第一章  1.  有的冬天了结得干脆,有的冬天退走得迟缓。这个冬天拖得实在太久,我都快给它淹死了。但于兰在电话里说。这两天城里老在刮风,夜里风声特别地尖。看样子这个毫无自知之明的冬天总算现出了要爬开的迹象。  我对气候变化一点感觉都没有。我的感觉系统已经氧化了。从去年或者前年,甚至更远的年份以来,我整个人都在生锈。这个该死的冬天变成一个该死的春天又怎么样呢。何况从节气上说,这已经是名义上的春天了。我和我立锥的这个世界正在彼此失去兴趣,那些五彩斑斓的事情再也不跑来装点我的生活。不过有时我也不太在乎这个。为什么要在乎呢,我并没确定我究竟是谁。我像一个不定状态。是扩散的或者泄漏的,同时又是收缩的,僵硬的,像玻璃渣一样没有弹性,没有韧性,意义为零。有时我奇怪周围的人是怎么确定我就是我的,而且长期认为我没有变化,年复一年总是那么个有眉有眼有说有笑的人。  于兰打这个电话来时我还没下床,同时也没睡着。已经是快中午的时间了。我腰酸背痛,跟跑了长跑一般。我不能肯定从昨晚到现在我睡着过一分钟没有。如果没睡着我在干吗呢?但这个问题太具体超出了此刻我的思考能力。我的大脑似乎总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中,而且这片黑暗越来越像一片永恒的黑暗。我的脑髓是木的,我的脑神经是断裂的。唯一比较清楚的感觉是我饿了,但根本不要指望于兰会请我吃午饭,哪怕这是午饭时间。于兰很有钱,却几乎不花钱。至少我没看到她花过钱。这个肛门型性格的女人。不过我喜欢跟她说话。我的喜欢跟厌倦和反感纠缠一起,珠联璧合。再说好像从几个月前开始,我自己发展出一种特殊的身体功能,每当饥饿感上来时,呕吐的感觉也跟着来了,于是吃什么的愿望都四分五裂。我发现我仿佛日益成了自己欲望的掘墓人。虽然我一点不喜欢这份具有癫痫性质的才能。  于兰发出一声叹息,她常常以这种下意识的口气,传达她跟这个世界彼此吞食的关系,当然她的力量还不足够强。我端过床边的隔夜茶喝了一大口。即使隔着厚厚的窗帘,我也知道窗外雾蒙蒙的。这是一个给所有人判死亡缓期执行的城市,无非有人意识得到,有人用油光光的占星图、傻笑和橡皮质地的白日梦蒙住了眼睛。我跟于兰说,这个冬天真是长得跟蛇一样,我都快养出不想吃喝任何东西的特异功能来了。  “真的?”于兰说,“也没见你瘦啊。”  “那是因为,”我说,“我没必要再瘦了。”  “问题是你如果……啊,”于兰说。“其实你没少吃少喝对不对?”  我说:“我说过我绝吃绝喝了吗?而今这个世界上除了吃下肚的东西还有什么靠得住?虽然我真的天天没有食欲。”我叹口气道,“我的意思是,我本人是真的不想吃什么,我的胃也不想吃,可实际上我吃得比原来多很多,每顿饭都吃得快呕吐,因为我的嘴就是要和我作对。我有一个重大发现,每当我不想干什么事情的时候,我身上的一个部件就会独立出来,跟它突然活了似的,超出我控制之外跟我对着干。”  于兰在电话那头咯咯发笑,她的笑跟街道妇女的笑没法区别,我几乎看得见她那张卷心菜似的脸。她的脸是一张用旧的纸币。她的大脑是一部磁铁做的计算器,只吸进带金属属性的东西和数字。她一半模糊一半精确,像怪物一样,但我也是个怪物。我心里又气又恨,不耐烦的感觉瞬间上来了,可我的手却不想放电话。于兰问:“那你不想挣钱的时候,身上有没有什么部件跳出来,跟你对着干,一定要替你挣钱?”  “这倒没有。”我说,“我又不是你。”  “什么时候也要学习一下我的优点嘛。脚踏实地一点。”于兰边笑边自我感叹着说,“我们维刚是对的,他说过,你这种女人的生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为什么?要出什么问题?”  “你太爱花钱了。又感情用事。什么问题都可能出。”  我最恨的就是于兰把一切坏事都归罪为花钱,把一切的好事都归结为挣钱、存钱和数钱。她现在对钱的入迷简直令人发指。这个女人在搞什么名堂?她简直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重新装过了发条,或像在一场脑外科手术中意外致死又借尸还魂。她存着一大笔钱,并且规模还在不断膨胀。以她现在的花钱方式,以及那个钱的成长速度,那些钱她两三辈子都花不完。可她却老在暗暗提心吊胆,担心那些钱不够她和她老公花到进坟墓的最后一分钟,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于兰绝不动用自己一分钱。于兰最大的焦虑是,一方面她十分确信自己能够活很长,一方面却无法确定究竟会活到什么岁数,以及那未来岁月的货币坚挺度,所以要明确推算出到底在什么年龄上她和她老公才能放手放脚花钱,是个很大的难题。如果到最后她老了,挣不来钱了却老也不死老也不死,那岂不是很大的麻烦?  每当于兰跟我说及这个她摆脱不掉的焦虑时,我就觉得她是那种最有艺术气质的女人。那种幻觉般的焦虑真是叫人叹为观止。  我觉得于兰欠缺最该成为她精神负担的那份焦虑,拿着一笔殚精竭虑、节衣缩食积攒起来的钱,一面养成吃苦受罪、对缤纷生活视而不见的勇气,在家里深挖洞广积粮,也不想想很可能到头来那份财产她自己一分也花不着,全为别人做嫁衣裳了。为谁?反正不是我。怎么都不可能是我。尽管于兰从来不吝惜嘴头上对我搞糖衣炮弹,老说我是这个城市她最放心、最贴心、最喜欢的人,可天知道她心里对我是怎样的嫉恨呢,就像我心底不时涌出对她的厌恨一样。一个人对其关系最密切的朋友的反感,总是汹涌得胜过任何敌人。所以我也就不以为怪了。去年一年我总在想,什么时候一定要抛弃于兰,至少疏远这个叫人揪心的女人;这想法就像树上的猕猴桃,看着熟透了,但就是不肯落下来。我的男朋友徐虚,十分蔑视我和于兰的关系。以徐虚之见,我跟于兰这种人混到一起,怎么都暗示着我的性格是有问题的,我的生活也是有问题的。我知道我的一切都有问题,而且不知为何越来越像真的有问题。但我没法解决,也只好听之任之了。我给徐虚说过,对于一个没多少社会关系的人,就是有个仇人,也算有了一层社会关系,而怎么说来于兰也算不上我的仇人,她身上还很有些叫我入迷的地方呢。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一墙之隔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