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
2010-9-1
作家出版社
葛亮
450
340000
无
六朝烟水,盛世流离。他来自异邦,因为她,无尽的陌生打开了缺口。她游走民间,背负家族宿命,默然成长。他们的身后,是人性的地图,触碰间彼此温暖与伤害。滋生交错,丰盛为城市的声音。 故事发生在千禧年之交,苏格兰华裔青年许廷迈回到父亲的家乡南京留学,在秦淮河畔邂逅了神秘女子程囡,由此引生了三个世代的传奇。故事回到一九二三年,女孩叶毓芝随着父亲来到南京继承祖业。一九三六年,亭亭玉立的毓芝与日本人芥川热恋,在战争前夕生下一个女婴。毓芝在南京大屠杀中惨死,她的女儿辗转由妓女程云和收养,取名程忆楚。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忆楚已经是大学生,爱上马来西亚侨生陆一纬。然而好事多磨,一纬被划为右派,发送北大荒。“文化大革命”爆发,程家无从幸免,云和自杀,忆楚下嫁给强暴她的一个工人。“文革”结束,忆楚守了寡,旧情人陆一纬却又不期然的出现……
葛亮 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序言:归去未见朱雀航第一章 格拉斯哥V.西市第二章 大兴的拉斯维加第三章 古典主义大萝卜第四章 她及她的罗曼司第五章 无情最是台城柳第六章 基督保佑着城池第七章 雅可或着裤的云第八章 布拉吉与中山装第九章 阿尔巴尼亚年代第十章 东边日出西边雨第十一章 依旧烟笼十里堤第十二章 母亲与一个丧礼第十三章 龙一郎的图画夹第十四章 错落的五月八日第十五章 洛将军守卫墓园第十六章 归去未见朱雀航后记:我们的城池
他本无意于这一切了。 说到底,他不过是个局外人。只因为有了她,这无穷尽的陌生才对他打开了一个缺口,施舍似的。他是个有尊严的人,可站在这堂堂皇皇的孔庙跟前,还是有了受宠若惊的表情。那匾上写着“天下文枢”。牌坊是新立的,洒金的字。字体虽然是庄重的,但还是轻和薄,像是那庙门前新生的胡须。但就是这样,他还是被镇住了。 他茫茫然地听说了夫子庙这个地方,当时他在英伦北部那个叫格拉斯哥的城市。是个地形散漫的城,却养就了他中规中矩的性格。那里的民风淳厚,举世闻名的大方格裙子是个左证。厚得发硬的呢子,穿在身上其实是有些累赘的,似乎并没有人想起去改良过。穿时要打上至少二十五道褶子,必须是单数的,这也是约定俗成,无人非议。然而外地的人们关心的却是这裙子附丽的讯息,他不止一次被人问起他们苏格兰的男人穿这裙子时,里面到底有没有底裤。他就会脸红,仿佛这习气的形成都是他的罪过。在这城里,他听着风笛长大,这乐器的声音尖利而粗糙,总让人和思乡病联系在一起。而他长着黑头发,眼睛也是黑的,他对这城市的感情就若隐若现。这里面有些自知之明的成份,他明白,他并不真正属于这里。和那些金发碧眼的孩子不同,他和这城市有着血脉的隔阂,他对它的亲近过了,就有了矫揉造作的嫌疑。 有一天,父亲对他展开了一张地图,指着一块红色的疆土,说是他祖父的出生地。这国家让他陌生,因为它的疆界蜿蜿蜒蜒,无规则而漫长的海岸线让年幼的他有些不知所措。他相信复杂的东西总是更文明,就像是大脑沟回多些的人总是更聪明。他父亲指着海岸线边上的一个小点,说,这是他们的家乡,南京。 后来到他大学读了一半,学校里实行了与国外高校的学生交换计划。他就填了地处南京的著名大学。倒不见得完全是寻根的需要,这大学的物理专业在国际上是有声望的,和他的所学也相关。不过这也无法为他看似寻根的举动找一个充份的借口,或许和寻根互为借口。在出发之前,他用功地做了准备的工作,学了一个学期的汉语,又翻看一些有关南京的资料。后来发现了一张英国人绘成的明朝地图。那时的南京,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城,并不似中国以往的旧都,有体面庄严的方形外城,而是轮廓不规矩得很,却又奇异地闳阔。这局面其实是一个皇帝迷信的结果。然而到了下一个朝代,外城被打破了,这界线有些地方残了,有些更是不受拘束地溢了出来。后来他很得意自己的直觉,这城市号称龙盘虎踞,其实骨子里有些信马由缰,是六朝以降的名士气一脉相传下来的。他也预习了有关这个城市的文学,听说了文言文的深奥可畏,他就找了白话文来读,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姓朱的作家写的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后来又读到了姓俞的作家写的一篇,同题异笔,说的都是这条河流的好处。 到了南京的第一天,他就要去看这条河。然而竟一时忘记了河的名字,就对接待他的中国大学生说,他要去看这个城市最著名的River。叫小韩的大学生是个很热心的人,带着他就上了一辆巴士。下了车,他们站在了很大而陈旧的铁架桥上。桥头是一座汉白玉的雕像,好像是三个身份不同的人,摆出很革命的姿态。他往桥下张望,底下是有些泛黄的滔滔的水。他顿悟了,说NO,这是扬子江,我要去的是另一个河。小韩想了一下说,你是说秦淮河吧,那我们去夫子庙。 ……
从《谜鸦》到《朱雀》,葛亮短短几年的成绩令人惊艳。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南京的神话之间,《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所少见。 ——旅美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葛亮是具有超人禀赋和良好训练的青年才俊,《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 ——著名作家 莫言 葛亮的故事里没有历史的笨重感,也没有走火入魔的实验手法,他以一条清亮嗓音,三十岁不到的年龄,别辟蹊径,重新回归说故事的趣味。他的语言,干净洗炼,节奏迅疾,有三月阳春的飒爽与清奇,冬雪落在地上般鲜明的印子,带领着读者步步寻向不可知的径外人世。 ——台湾文学评论家 张瑞芬 整体而言,慈悲的质量以及节制的书写,构成葛亮作品里最动人的质素。他的文字极有叙事魅力,每每能逗引读者的阅读兴味;而作为一名聪慧的创作者,葛亮亦擅于在故事的结尾力求平淡收敛,是高潮以后刻意的低调。 ——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授 石晓枫 葛亮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把文字转化成一种衡器,用以衡量时空变迁中人的心灵变化,并将此作为一种指标体系,互为因果地评价时空纬度对人的影响。这仿佛科学研究一样的方法,令他的写作充满了历史感。 ——香港作家、批评家 马季 《朱雀》是那种属于“鸿篇巨制”的大作品。葛亮目前才三十出头,却展示非凡的创作力,写出雄浑大气、关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诗。使人联想到五十年代生人莫言,在八十年代初捧出《红高粱家族》,文学成就远超抗日亲历者作家,名动海内外。 ——《亚洲周刊》 葛亮的语言不属于一针见血,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那种。往往是剥茧抽丝、纡徐回环,有时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太极推手中,读者已经被浑然不觉地“套牢”、“俘获”了。 ——《大家》杂志 《朱雀》25萬字,葛亮寫了5年,從民國寫到千禧年。書中描寫的是一位歐洲華裔青年來南京尋根的故事。他說:“我希望看到一種時代記憶的南京。”年輕的葛亮容易讓人覺得這個年紀的人缺乏掌故,但是,通過《朱雀》就能看出他的功力。 ——《新京报》
无
我还是没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葛亮的《朱雀》。
南京有很多美丽的名字,建业,秦淮,金陵,在我的感官里,南京是一个生长于灯光旖旎之处的大家闺秀又是一个破落在市井小巷的风尘女子。
读到叶毓芝的一段的时候,整个南京城的警报长鸣,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夹杂着风声雨声更显得悲凉。叶家大小姐和那个东洋人上穷碧落,最后只得凄凉收场。我想起《上海女孩》里的珍珠和梅,曾经也是富贵人家的小姐,最后却在国恨家仇的大环境里背井离乡了。那段历史是黑色的,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我一直没勇气进去,每次经过的时候只要远远的看见那个悲愤的母亲和她夭折的孩子的铜像时,我的心里就已经很压抑了。南京,在那个年代是个满是疮痍的女子,悲伤耻辱一并隐忍和泪吞下。
程忆楚是叶毓芝和日本人芥川的女儿,生母在南京大屠杀中惨死,生父不知去向,庆幸被当时南京城名噪一时的艳妓程云和收养。可是在那个生灵涂炭的年代,名声是最没用的浮云。她在我现在想来最有力的印象是在她初恋情人陆一纬葬礼上诀别的一段话,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男人在这个朱雀之城的女子面前竟是这么渺小。对的,有些伤口即使你漠视它,终有一天还是会爆发的,无论它是选择继续颓废沉沦的方式还是选择暴烈反击的方式。
故事的开端是程囡的故事,这个清瘦的宠辱不惊的女子在夫子庙的古玩店的帷幕下静悄悄的拉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从一开始我就在探究她的出身,最后我才知道,她的母亲是程忆楚,怪不得她那么不简单,十八岁和美国中年男子泰勒堕入情网,而泰勒竟是个特务,这段恋情无疾而终,纠结在外籍华人许廷迈和沉迷白粉的艺术家雅可之间。我想不是她的割舍不断不是因为她的堕落沉迷而是生不由己,她的身上流动的是叶家敢爱敢恨生死不惜的血液,如何拿得起放的下呢?
叶毓芝、程云和、程忆楚和程囡像是走不出的轮回宿命,不知程囡腹中的那个胎儿是不是也是个风姿绰约的女子最后也会重蹈母亲祖母曾祖母的覆辙。她们终究只是这座古城在历史的长河里的一个小角色,却经历了南京城的这百年来的每一件大事,南京大屠杀,反右、文革、毛泽东逝世,她们成了金陵古都叙说历史的载体。我想起封面印着的朱雀,浴火涅槃的鸟儿,愿你的重生能忘却前世的肝肠寸断,只做个凡尘间的普通女子。
书的扉页有一句话:“六朝烟水,盛世迷离。”
葛亮
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繁体版)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还有爷爷的爷爷,外祖父等等之类都为名人
呵呵,真是传奇人物。能否写出一个传奇南京?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金陵自古繁华。朱雀桥头,乌衣巷北,参差多少人家。想当年,烽烟乍起,血染金戈,尘淹铁马。孤魂千万寻白骨,叹如今,何处是天涯。
南京,承载了中国人多少年的记忆,朝代更迭中,见证的不仅是繁华,更有繁华背后的残酷与冷漠。太久远的历史已经难以追溯,而刚刚过去的那段惨痛的历史,却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有时候,我想,是到了该回头看看的时候了吧?于是,把目光转移到南京,把思绪回溯到1937年前后,那些零落成片段的记忆碎片开始聚集,开始展示一个模糊的却又深刻的画面。
想起去年的两部电影《南京 南京》和《拉贝日记》,围绕这两部电影层产生了很多争议,然而,即使是再多的争议,也没有促使更多的人去电影院去看一下这两部电影。惨淡的票房似乎从侧面见证了国人的冷漠,也许,对于历史,对于已经逐渐消逝的伤痕,人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去祭奠那段疼痛。是的,那件事已经随着历史的烽烟消散了,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娱乐至死,而不是悲观地缅怀曾经挫败的伤痛。
历史以及由此衍生的一起都不应该只停留在某一处,于是,对于固定在一处的镜头,人们已经开始疲劳了。电影如此,其他艺术作品也是如此。我所知的,大概还有小说。
与南京有关的小说,最富盛名的当属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此系列从清末讲到了四十年代,遍数民国风月,模拟鸳鸯蝴蝶派笔法,将南京那种新旧时间错置的暧昧感触写得丝丝入扣。可惜,历历数来皆是中篇,所以未能成其大,想来也是一种遗憾。此后也先后有人写到南京,但,于我而言,总是陌生罢了。今年10月,机缘巧合之下参加的一个书展,路过某个展台时,被蓦然侵入眼帘的一抹皴红而感染。如同古旧城砖一样的红色,似乎正宿舍着历史加之其身的沧桑,而一只逆天而起的神鸟,却又展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以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桀骜与叛逆。《朱雀》!我记下了这个名字。彼时,尚没有书,只有一张海报,后来听工作人员说,此书是台湾版权,大陆即将引进,大约不久之后才能与大陆读者见面。听完这话,心中不免有些悻悻,但也无奈,只好先回去了。
时隔不久,终于见到书上市了,便迫不及待地买回一本,未及拆封,先是细细地摩挲着封面,体会着那股历史散发出的美感。我想,这书,纵是内容不好,便只是这封面,也是值得。小心翼翼地拆封,如同捧着一部经典一样,我慎重地开始接触里面的文字。先是两个序言,只是扫了一眼,略过,因为我向来不想让别人的观点先占据我的头脑。然后,开始正文。事后想起,我那种慎之又慎的恭敬神态若是被人看到,怕是会被讽为最迂腐的儒生了吧。
文字很冷,有一种侵入骨髓的冷漠,一个旁观者的叙述角度,近似于机器人一样的叙述强调,使得这个故事的开场,就与读者之间平添了几分距离。继续看,又见这冷漠之外,似乎还隐藏着一些艳丽,使得这冷漠突然就有了冷艳的色彩。那个桀骜的、犀利的、辛辣的、特立独行的女孩,本身有着令人敬而远之的冷,而偏偏又是她,更有着引人注目的艳。她是那样的矛盾,矛盾到既让人怜惜,又让人有些恼恨,也正是这种矛盾,让她显得极有魅力、极有韵味,使得开始得有些沉闷的故事,渐渐地受人喜欢,让人想看下去了。
然后,是木讷的引路人与桀骜的女孩逐渐展开情节的过程,由他们开始,一幅跨越三代的历史卷轴慢慢展开在读者面前。民国、抗战、文革,所有的这些字眼,都不足以概括那些时代那些主人公的苦难,而我,却只想让她们从那些时代中匆匆走过。无论是毓芝、云和还是忆楚,抑或最后的程囡,每一个女人,都似乎宿命般地承受着历史强加给她们的痛苦。她们多半是因为爱而失去了一切,而失去了一切的她们却依然没有爱。这一悖论般的死循环将他们一代又一代地逼上死路,任凭有多少贵人出现,也无法扭转这悲剧的宿命。
回顾这整部小说,从压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在对其心生赞叹的同时,又忍不住生出一些遗憾。虽然这冷色调的语言,以及多角度的叙述,显示出作者超越其年龄的成熟和才华,然而,终究还是不免有些匠气。无论是情节中过多的巧合,还是语言上一成不变的冷,都像是一种刻意而为的雕琢。而多么细致的雕琢,都会因为刻意而为的原因少了浑然天成的自然与大气。当然,这些,对于一个年仅而立的青年作家来说,多少有些苛刻了。
这部小说终究不算太好,但已足够值得收藏,这个作者终究还是有些瑕疵,但已足够让我记住他的名字:葛亮。
葛亮的《朱雀》是那种属于「鸿篇巨制」的大作品。故事主线由异乡人、来自苏格兰的华裔青年许廷迈切入,从他在夫子庙邂逅南京姑娘程囡相识相恋开始。不过,围绕程囡家族渊源的故事副线更引人入胜,而女教师忆楚的故事格外惊心动魄。忆楚在一个雨夜遭工人老魏强暴,其后嫌犯很有担当地前去警局自首,不料忆楚决定和他结婚,以慈悲之举免除牢狱之灾。可是妻子那个雨夜的惊恐神情及痛苦蜷起的膝盖,令丈夫一年多在床上雄风尽失。
读者没想到,忆楚的那床婚被竟是「故事高潮」。养母与忆楚相依为命,从女孩十二岁起就开始刺绣龙凤被面,谁知结婚前一天才发现上面已有蛀孔,而且「偏偏在凤头上,尽管连夜修补,可是金丝线颜色却对不上色了」。寥寥几笔感天动地,文学功力与用心直逼张爱玲。
——葛亮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十大华人小说的评语,剧透哦!
故事始于苏格兰华裔青年许廷迈回父亲的故乡南京留学,并在回国当天于秦淮河畔邂逅了神秘女子程囡。通过许的视角开始了对南京城的描述,同时也慢慢揭开程身世之谜。牵动故事情感与人物的便是那个镶着南京城图腾-朱雀—的链子,它是每代女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并附于她们爱人身上,辗转流传。故事带着种绝裂的色彩,如同那只凤凰的化身—身覆火焰,终日不熄。用葛亮自己的话说是“亡了男人的国,却也成就了女人的声名!”凤凰浴火,这是我对书中女人情感的总结。
每段爱情都带悲剧色彩,呼映时代的悲剧,爱情与城市命运相连。祖母辈时,清末民初,日本无耻的侵入中国,并在南京这座古城犯下滔天大罪。多少妇女被惨虐糟蹋,那是畜生都不得做的事情,日本人却能轻易做出。而祖母爱上的是日本人并怀了他的孩子,命也断送在爱人同胞那帮畜生手里。母亲辈时,文化大革命,中国人整中国人,愚蠢程度也好不到哪儿去。母亲爱上了“右派”分子,被时代形式所阻止,生活与情感更是受着折磨,最终怀了爱人的孩子,爱人却再不同以往。女儿,现代社会,但少管制,情感生活也应城市的毒,混乱且迷茫。按母亲的话说,她们应着身体里流传的血液,绝裂。
叶毓芝和芥川的
程忆楚和陆一纬
许廷迈和程囡
每一代都是浸染了不同文化的感情
在那个时代 含蓄且美好
六朝烟水,盛世流离。他来自异邦,因为她,无尽的陌生打开了缺口。她游走民间,背负家族宿命,默然成长。他们的身后,是人性的地图,触碰间彼此温暖与伤害。滋生交错,丰盛为城市的声音。
还未打开此书,却已被这缱绻的文字所吸引。
对于南京,自大学以来一直是抱有幻想的,
或许因为这个城市,也或许因为这个城市中的某个人。
终于看到这样一本讲述南京的书,
仿佛自己,也终于得以于纸上对这城市进行深入触碰。
很多人对《朱雀》的评价都颇有见地,引发了我极大地阅读兴趣。
《朱雀》是本气势磅礴的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蜿蜒绵长,节奏性、跳跃性强烈。贯穿该文的是叶毓芝身上流淌的那股不隐忍的基本,流淌到程忆楚身上的不隐忍,再到程囡体内就愈发的强烈。她们三代人是放纵的女性。
一代名流叶毓芝的显赫的家世铸就了她高贵,然而她为了心上人和肚子里的孽种,死的却是那般的凄惨和荒凉,那个流淌着日本人血液的婴儿在阵阵啼叫声中延续着她的生命。
我很敬佩程云和,把程忆楚培养到大学毕业,却让自己的儿子早早地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去当工人。程云和果然不愧为一代名妓,我欣赏她的聪慧和容貌。
程忆楚的最终的结局是凄凉的,程囡也是。她们三代人为了自己的放纵和不隐忍,生生地走入了悲凉的人生,让人痛心不已。我以为到了程囡这里,她的选择和境遇会有所转折的,作者还是选择了同样的生活方式,让她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怎么说呢,看完全书,让人觉得有些颓废。总感觉和《废都》里的人物有着同样的放纵和道德观,为了一时的幸福,让一生的幸福都陪葬了。
唏嘘一声,人不该那样生活的,只有稍加克制,人生的境遇肯定会有所不同的。
六朝烟水,盛世流离。他来自异邦,因为她,无尽的陌生打开了缺口。她游走民间,背负家族宿命,默然成长。他们的身后,是人性的地图,触碰间彼此温暖与伤害。滋生交错,丰盛为城市的声音。
这是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也是我决定购买这本书的原因。
喜欢这样舒展又意境深远的文字,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这只金饰朱雀曾被叶毓芝、程忆楚、程囡三代母女彼此流传,而朱雀又随着女人们的情爱对象不断转手流浪。朱雀的“旅行”,从家人到情人,从南京到北大荒,甚至到了加拿大,一方面诉说世事无常,一方面暗示因缘巧合,南京和南京人谜样的命运也随着朱雀的线索迤逦展开。
本是无意间看了一页被人遗弃的报纸才知道这样一本书,读完短文,意犹未尽,便买下了它。
它的封皮,洋洋洒洒的竟是人名,更是令这书有了别样的重量。
序言读罢,对它已是说不出的喜欢。那未曾去过的南京,有着这样委婉又直白的风情。
深夜读完,对宿命有着莫名的恐慌……
毓芝、云和、忆楚若这些女子的命运是和历史有着抹不去的牵连的话,那她褪去一切现代的浮华,就只有那些和祖辈们扯不断的宿命了。
乱世间,那些男人们,或是她们的一生,抑或是一生中的过客,看似主宰这些女子的命。
而却到底也躲不掉女子们牢牢织出的宿命的网。
朱雀的眼睛被擦亮,惊人的夺目!
葛亮在南京读完大学去了香港,读书、工作,一晃十年。拿了一个博士学位,出版了三本小说,获得了台湾“联合文学新人奖”,香港艺术发展奖“艺术新秀奖”等众多奖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京的女子有着江南女子的轻柔,但骨子里却有着非一般的坚强,无论是叶毓芝还是程忆楚,都有着一股强劲的韧性,似乎什么事情都打不到,仍能坚强的活着。
世界上最怕的不是对方不爱你,而是就算两个人相爱也不能在一起。程忆楚和陆一纬的爱情就很杯具,程云和这个老好人在这里做了一次恶人,亲手遏制了这段感情。不过为什么陆一纬到后来还那么胆小呢?不敢跟自己的旧情人在一起呢?是因为已经娶妻生子吗?
中间插叙叶毓芝和程忆楚的故事时有点乱,更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葛亮是当代华语文学最被看好的作家之一。他出身南京,目前定居香港,却首先在台湾崭露头角,二零零五年以《谜鸦》赢得台湾文学界的大奖。这样的创作背景很可以说明新世代文学生态的改变。
《朱雀》是那种属于“鸿篇巨制”的大作品。葛亮目前才三十出头,却展示非凡的创作力,写出雄浑大气、关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诗。使人联想到五十年代生人莫言,在八十年代初捧出《红高粱家族》,文学成就远超抗日亲历者作家,名动海内外。 ——《亚洲周刊》 葛亮的语言不属于一针见血,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那种。往往是剥茧抽丝、纡徐回环,有时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太极推手中,读者已经被浑然不觉地“套牢”、“俘获”了。 ——《大家》杂志 《朱雀》25萬字,葛亮寫了5年,從民國寫到千禧年。書中描寫的是一位歐洲華裔青年來南京尋根的故事。他說:“我希望看到一種時代記憶的南京。”年輕的葛亮容易讓人覺得這個年紀的人缺乏掌故,但是,通過《朱雀》就能看出他的功力。
书里的男人似乎都有些薄情,
芥川可以一走了之,
陆一纬可以为了妻子调来北京而与忆楚纠缠,
而女子却偏偏都那么痴情,
不值,
似乎爱情永远都不是对等地付出。
芥川家的人和南京都很有渊源,不过归根到底都是芥川爱上了叶毓芝这个南京女人。如果按血缘关系,龙一郎也算得上是程囡的长辈了,差点两人就乱伦了,orz……
在文学史上,能够在而立之年就声动文坛的不多。葛亮以《朱雀》获得“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真是年轻有为。
芥川家的人和南京都很有渊源,不过芥川真的爱上了叶毓芝了吗。
第一次见葛亮是在2010年盛夏举办的香港书展的酒会上,两岸三地很多重要的作家都在,觥筹交错很是热闹。一个年轻人独自在那里站着,发型时尚,浓眉,厚嘴唇,一张年轻到和小说中表露出的成熟背道而驰的面孔,我想那应该就是葛亮。——这部《朱雀》的作者
作者葛亮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但这本书和一般的城市小说还是有明显的差别。
作者从当代回写历史,从香港回看南京,让人读后有跨文化的有趣回味。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封面深深吸引。
翻开后才发现,封面是设计是台湾著名设计师——聂永真。
有着“香港韩寒”之称的作家葛亮,
再加上“台湾设计之父”聂永真,足以见得这本书的阵容之强大。
继续翻书,与大师一起,踏上这久违的南京之旅……
我是分几次看完这本书的。
本以为会是主讲历史的很深奥的书,内容却和我想得很不一样。
其实看这种书很累,看似平淡的语言,却给人一种有些透不过气的感觉。对于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我很是头疼,总要看就一点停下来理下思路。
可能是因为经历的东西太少了。所以《朱雀》不同于我读过的其它书,却让我不知该怎样表达心中奇特的感受。
从一开始就出现的有些憨傻的少年许廷迈,到最后死亡的性格少年雅可,我总觉他们其实真的这样生活过,在不同的时候,以不同的姿态,呼吸过南京一直湿热的空气,然后又静静地离开这片留恋的土地。
南京大屠杀、“文革”、唐山大地震,是我印象最深的三个事件。他们顺着时间的洪流自然地出现在文中,我仿佛就站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一切的发生而无能为力。
我写不出更深的感受,看不出更深的涵义。此时只能叹息着自己境界不够。
写一些苍白的话代替凌乱的感受,只希望再次翻开书时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古老的南京和青春的南京之间,在历史忧伤和传奇想象之间,葛亮寻寻觅觅,写下属于他这一世代的南京叙事。而连锁今昔的正是那神秘的朱雀。仿佛遥拟六朝那跨越秦淮河的朱雀航,葛亮以小说打造了他的“梦浮桥”——跨过去就进入了那凌驾南方的朱雀之城,进入了南京。
真的感同身受,那历史的痕迹在文字间慢慢流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书籍时,看到那些五颗星,看到那些赞美的评论,都不一定会让我们动心。可文字不一样,文字是一本书的魂,是全部。当我看了《朱雀》三两行的文后,我便觉得有种久违的惊喜感。
葛亮是不是大家不重要,但他写出了南京的味道,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不曾熟悉这味道,却正因为不熟悉,才被深深吸引。那些叙述,那些对话,每一个字都让我有心跳的感觉。平时常看小说,却很少痴迷,《朱雀》是那种让我半夜在床上点台灯看,不想放手,却又舍不得看完的书,这么说,你懂么?看到那些罪恶的地方,我愤怒,不可抑制的愤怒,可那些人,准确说是女人,她们宽厚慈悲的力量,是深深与南京相连的,它抚平了我,也使《朱雀》的魂尘埃落定。
这是一部完整性相当高的作品,如果你也在寻求一份惊喜,或是一种安定,《朱雀》都会是你想要的
从叶毓芝、程云和到程囡,都是悲惨的,都被那些薄情的男人们所伤害。做为女人,真的想为她们流泪。
《亚洲周刊》把葛亮的《朱雀》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相提并论,个人并不认同,就读完两本小说的感受来说,《红高粱家族》的中国特色非常浓郁,也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但是《朱雀》却没有,虽然写的是南京,但是中国特色却是显得比较隐晦的。
“朱雀”的挂饰一直辗转流传,到故事的最后,经由洛将军的重新打磨,才让那对血红色的眼睛重见光芒,而主人公许廷迈在见到这耀眼的红宝石后,心中似乎也突然敞亮,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南京,只是不知道和程囡有没有再次重逢,也许这样的结局更让人回味。
《朱雀》里的每一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很深刻,但为了爱情表现最狂热的是叶毓芝。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自己拥有的一切,直到最后为了见芥川一面而惨遭不幸。
小说里除了家族三代女性的主要人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云和,曾经秦淮河畔的头牌妓女,她那么坚强地经历过日本对南京的侵略,经历了“文革”的被批斗,拉扯着两个孩子,终身未嫁,深刻体现了女性那坚强、韧性的一面,很感人。
葛亮是生在南京长在香港,可能更多的是对于记忆中南京的刻画吧。不知道现在的南京会是什么样子,真应该去看看。
诗词传情真是一点都没错,从第一代叶毓芝与芥川的诗词情书到泰勒在秦淮河上想到的古典诗词与女子的相衬,这都说明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朱雀(当代最具大师潜力的年轻小说家葛亮代表作),报纸上评价原以为以为言过其实,但是读后真的觉得他就是具有这样的潜力。
赵海纳,这是一个多么有气魄的名字啊,应该是取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当年的革命女青年已经垂垂老矣,但对毓芝的愧疚却从没忘记过,一直延续到了程囡这一辈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重情的女子
从没有去过南京。印象中那是一个由中山陵、雨花石、各色石板路拼凑出的城市。带着一些蒙蒙烟雨,还有一些氤氲在石板路上经久不散的雾气。然而到了冬天,却又是那样重的湿寒气息,任人不愿却也要承受。
从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部关于一座城的作品。思索中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由思念、探寻、各种乡音之语流露出的感怀。读进去有一点隐隐作痛,还有可能是压抑与窒息萦绕四周。可是越是接近巅峰,却又是那样掩藏着不敢说与他人分享,让我不甘却也得品尝。
从没有想到有些文字可以读出颜色,从没有感觉有些情景可以跃出纸面。
就像从不敢想象关于这位作者的一切,那么年轻的面孔,那么深沉的内心。是怎样的情绪激荡得以生出这样的故事?又是怎样的锤炼探索可以回现这一段沧桑?
放下此书,有种掩面而泣的冲动,而眼角却久久干涸未见眼泪。不是没有为这本书所打动,也许只是感动得太过深沉。毕竟,从心底到眼角,也是一段不近的距离罢。就像从香港回到南京。
终是要去一趟的,这座城池,亡了男人的国,却也成就了女人的声名。
这书里的外国人真多,芥川、陆一纬、许廷迈、马汀、泰勒……
切尔神父很是善良啊,从战火中救了程忆楚,又想尽办法想把这个小孩养活好了,即使最后,云和带走了小楚楚,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每当看到妇人怀中有模样可人的婴孩﹐他都会凑过去看个究竟。他的行为突兀﹐几乎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直到有一天﹐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已过去了很多时日﹐这女婴应该长大了。
《朱雀》以时势动荡为经,家族三代的历练为纬,其实是现代中国历史小说常见的公式。但仔细读来,葛亮又似乎架空了这样的公式。
去年《南京 南京》这个电影上映的时候引起了不少的评论,南京这个城市也因为这部电影再一次吸引了目光,但是,这种关注对于南京来说,却微不足道,因为这座古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屹立不倒,不仅承载了六朝的风风雨雨,更是形成了沉甸甸的文化。
不知道葛亮的这本以南京为线的《朱雀》,能否禁得起南京的古名。
没去过南京,印象中的南京似乎总是一个满目沧桑的城市,因了那段过往的历史。看过《朱雀》更加想要去那个在烈火中重生的城市。
或许可以按照朱雀中所描述的那样,一样去体会程囡,许廷迈曾经走过的路。
早先是因接触七声才知道葛亮,而后却是在华文文学课上了解到他的朱雀,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有大师功底,我只知道这是一本值得的南京。
赵海纳还真是她们家的恩人,几乎代代都出面帮过大忙。她和程云和都是程忆楚生命里的贵人。
芥川真是让人痛恨!耽误了叶毓芝,耽误了她的一生。让她在那种情况下死去。。。
我痛恨所有站在中华民族土地上横行霸道的人。
程囡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二十岁左后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与美国间谍的恋爱,被学校劝退,
经营地下赌场……
似乎比之叶毓芝和楚楚有着更多的疯狂
看了这本书,真的感觉它不像一般小说,作者的言语之间都透露出他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对南京这个城市的感情。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朱雀》,咋一看似乎是一个历史小说或者是神话小说。直到读起来,才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历史感,以及它的沧桑。
读了它之后,我不知不觉开始喜欢葛亮了。
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贾平凹的《废都》,王安忆的《长恨歌》到葛亮的《朱雀》,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引人注目的一道血脉“城市小说”得以传承。正如莫言所说,《朱雀》是一部典型的江南小说,给南京又一次定位。
许廷迈和陆一纬的身份都是归国的华侨学生,五十年后又出现同样身份的人,就像历史的轮回。
有一种爱,像李教授对留学生,可以流血,却不能流泪;
有一种爱,像叶毓芝对芥川,可以为他生养,却不得厮守;
还有一种爱,就像雅可对她……可以死去,却无法诉说。
因为这爱,咫尺天涯。
我们曾经咫尺天涯,也近在咫尺!看了很感动
很多时候,那些情愫我们不能表达;
很多场合,那些心声我们不能吐露;
很多岁月,那些回忆我们不能忘却。
合上眼帘,那些场景我们便可不再见;
捂住双耳,那些音律我们便可不再听;
可是,
是否紧闭心门,那些执着我们就可以不再感怀?
有一种爱,像李教授对留学生,可以流血,却不能流泪;
有一种爱,像叶毓芝对芥川,可以为他生养,却不得厮守;
还有一种爱,就像雅可对她……可以死去,却无法诉说。
因为这爱,咫尺天涯。
结局很让人纠结,一点都不明朗,程囡到底感染没感染上……许廷迈回到南京到底是不是去找程囡,难道作者还要写个《朱雀Ⅱ》?
早就听说过葛亮。这个30岁的年轻人,已经得过多种文学奖项了。他的文字工整典丽,叙述线索头头是道,故事缠绵曲折,让人越读越欲罢不能。这次出了《朱雀》,让我想起了他的《谜鸦》,似乎他的书名总是与鸟有关?
仿佛遥拟六朝那跨越秦淮河的朱雀航,葛亮以小说打造了他的「梦浮桥」——跨过去就进入了那凌驾南方的朱雀之城,进入了南京。
葛亮是具有超人禀赋和良好训练的青年才俊,
《朱雀》是兼具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
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 一个他的南京,
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众多的人物。
——莫言
小说故事结构非常好,以程囡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其中穿插毓芝与楚楚的故事。
同样是在三十岁左右推出重要作品《红高粱》的莫言回忆自己当时的写作,是依赖乡土经验,更多是借用地方文化。在莫言眼里,葛亮的写作功底很深,以南京为中心,四周辐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充满巧合和巧妙,写作细腻,有海派作家语言的韵味。他把《朱雀》定义为江南小说,赞它“元气淋漓”。
我喜欢莫言,而葛亮得到他的这么高评价,所以爱屋及乌,我也看了朱雀,确实不错
葛亮在香港求学,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对故乡南京的一次回归。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知道毓芝、楚楚甚至程囡,算不算“王谢堂前燕”,如今沦为“寻常百姓家”。
听说了一些作者的事,觉得他如果要是能写一部自序,应该也会很受欢迎的。
祖籍南京;香港长大;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台湾出道;出道后获多项大奖;多位大家老师给予他相当高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故土情节,莫言忘不掉的是他故乡的土地和芳草,所以他的《红高粱》才会那么动人;葛亮也一样,他有很多作品都是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在南京,这也是他的故乡情节。
这本书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苏格兰的华裔青年、日本的艺术家、美国的间谍、俄国的妓女、南洋的归国华侨、非洲的、新西兰的留学生……
随是庞杂但不凌乱,每一个人物都可用“有血有肉”来形容,作者葛亮的手笔可谓大。
十一的时候本打算到南京一游,但阴差阳错的没去成,很是遗憾,因为几次去南京的计划都曲曲折折,最后都搁浅了,就像南京的历史,曲折而悲痛。
不过这几天读葛亮的《朱雀》却略微弥补了我的遗憾,书中对南京的描述显示了别样风情,无论是风雨飘摇中的南京,还是新中国后快速发展的南京,通过葛亮的图我们都可一窥究竟,也许不远的将来,我就能够带着这些对南京的描述用自己的脚丈量,用自己的眼观察。
感觉上和《穆斯林的葬礼》有点接近,但更加曲折,充满了沧桑感,叶毓芝、程云和、囡囡……都让人心疼
去过南京,总感觉这个城市与同为历史古都的北京、西安有很大的不同。但终究只是一个过路人,无法解释如何的不同。
读过“朱雀:葛亮”,瞬间心如明镜,这不同原是这人的差异。一个城市的人文与特点是如此的震撼人心,这个城市的历史一定为我们所铭记!
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南京的神话之间,
《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所少见。
这是王德威老师对葛亮的评价。说出了我的心声,大投一票。
书中有不少外国人,有日本人,有美国人,而主人公许廷迈更是一个苏格兰华裔青年,这些外来人似乎和古老的南京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外来人的眼看南京,用旁观者的身份看南京,似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南京。
身在香港十年的南京作家葛亮,2009年带着一本长篇小说处女作《朱雀》跳入了华文文学世界的视野,惊艳四座。
无疑地,这本书是我这一年秋天最大的收获。
与往年一样平常的生活中,突然少了一位挚爱的亲人,很有些让我无所适从。
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恍然间仿佛看到了自己逝去的亲人的影子。
书中有太多的人失去。
比如雅可,比如忠叔,比如毓芝,比如她的爸爸,比如那个看学生公寓大门的老人……
就像电影的画面般,他们的离去如同剪影一样定格在那一瞬,让我在秋日的午后久久不能平静。
对小说桥段的思考,对书中文字的感慨,还有对逝去亲人的追思,
一切都是我在这个秋天里,拥有的不同的收获。
在《朱雀》里,葛亮用不同的章节讲述了两段看似毫无瓜葛的南京历史,纵然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两个看似平行的故事终将会殊途同归,变为同一个被丝缠绕的茧,却一直无法找寻出两者的关联。后来干脆放弃了猜测,一心在这两个不同的故事里沉沦。
一个城市经历的太多的历史,人就变得渺小下来。
不过在南京,即使再渺小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
历史由这些渺小的人的经历一点点构筑出来,不断增加近新的内容,然后成为新的历史,继续前行。
作者通过一个来中国留学的华裔的眼睛,通过他看到的女子和这个女子遭遇的事情,将南京的过去和现在一点点慢慢地展开。
一个渺小的人,不管如何抗争,都逃不过宿命。在南京这样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的城池里面,隐匿这太多带着沉重记忆的人物。经历,让普通的小人物多了些气定神闲的气质,让他们与其他的城市中的人分离开。
作者的视觉是敏感的,描写是细腻的。本书是可以吸引人,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朱雀》里的各种爱,是浓郁而丰盈的,南京的性情就是每个角色的特性的融合,城市如人,葛亮对笔下人物寄予感情,也是在描画他对南京的印象和情。
即使是生意人,也有大是大非,例如叶楚生。在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滔天的罪行时,他毅然断绝了和芥川的关系,即使他知道,他的生意有可能不再顺风顺水。
喜欢南京这个城市,总觉得它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沉淀下来的东西又岂是一个故事能表达的?
但葛亮做到了!他通过了三代女人的情史,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了。
有多少位作家曾写过南京?南京向来是很多名家的最爱。
葛亮年轻,毕竟没有经历过南京的风风雨雨,但他却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以不同的视角将这个城市写出一种“瘾”。
在古老的南京和青春的南京之间,
在历史忧伤和传奇想象之间,
葛亮寻寻觅觅,
写下属于他这一世代的南京叙事。
视角不同,看到的也不同,葛亮的笔下朱雀桥边的花仍桀骜不驯。
王安忆用《长恨歌》写活了上海,
葛亮用《朱雀》重新赋予了南京一种新的涵义。
同样的是通过女性的命运来折射城市的历史变迁,以小见大。
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涉及好几位老外,
葛亮笔下的南京,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古典韵味的城市,
它也一样有洋快餐,有灯红酒绿。
之篇小说很快就读完了,语言流畅。喜欢才开始的那段,比较清新,雅各那段太颓废了,写日本人暴行那段让人凛然,喜欢陈囡。看了这本小说,好想去南京玩。还看了葛亮博客中的一些文章,还不错。
葛亮笔下的南京,好有历史感!写一部爱情小说能把一个城市的历史描绘得淋漓尽至,写作功力可见一斑。
有听朋友说:命运就像掌纹,虽然改变不了,但是可以紧紧握住。
而在书中才发现,原来爱亦如掌纹,纠纠缠缠,却舍之不能。
毓芝,楚楚,囡,……事因感情而起,命为感情而生,
也许这才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吧,终将在历史的尘埃中灰飞烟灭。
王安忆用《长恨歌》写上海,
葛亮用《朱雀》写南京。
不同的味道,却同样深刻。
书写南京最富盛名的莫过于叶兆言老师了,而葛亮却也透过他年轻的双眼,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南京!
这个城市﹐从来不缺历史﹐有的是湿漉漉的砖石碑刻供你凭吊。十朝风雨﹐这该是个沉重的地方﹐有繁盛的细节需要承载。然而她与生俱来的脾性﹐总有些漫不经心。你看得到的是一个剪影﹐闲闲地背转身去﹐踱出你的视线。你再见到她时在落暮时分﹐“乌衣巷口夕阳斜”﹐温暖而萧瑟。
这就是葛亮对南京的感情吧。。。
写日本侵略的那部分,看起来会有点不适,叶毓芝的遭遇比较凄惨,不过也确实是有可能发生。
叶毓芝之死,太震撼了。看完书都忘不掉那个场景。
无意中在网页上看到了对《朱雀》的评价:
“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贾平凹的《废都》,王安忆的《长恨歌》到葛亮的《朱雀》,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引人注目的一道血脉‘城市小说’得以传承。可以说,一部《朱雀》,让葛亮登上了与前辈大师比肩并立的高度。”
虽然《朱雀》还比较好看,但这评价未免也太高了吧。
看完小说,跟一个南京的朋友推荐:这里面把南京描述的非常细致。
他看完了说,虽然看了觉得不太舒服,但南京的确是这样的……
葛亮是怎么把一个城市写得这么有感觉呢?
程忆楚,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她对爱更执著。
她用自己的尊严换取了两个孩子的性命,还在后来那么长的岁月里给与了自己孩子那个时代不能给予的东西,造就了程忆楚不一样的气质。
只是她的下场有点凄凉,不过也许那才是最好的解脱。
葛亮用《朱雀》重新赋予了南京一种新的涵义。
南京这个城市,被葛亮写得如此极致,甚至令我有亲自去趟南京的冲动。这种城市小说,还有王安忆《长恨歌》,同样把上海写的淋漓尽致。我喜欢这样的阅读。既有现代的时尚,又有古典的美感,历史的韵味。葛亮还会书写其他的城市吗?
这个故事对作者的阅历有极高的要求,对南京的历史掌故都要熟悉,没想到葛亮那么年轻。
这本书很有深度。 觉得很不错。几个女性的命运串联在一起,反应六朝古都南京乃至中国社会的变化,虽然有些情节很重口味,但总体来说,葛亮他的文风是自己很喜欢的。
前几天在新书畅销榜上浏览,无意中看到《朱雀》的名字,初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玄幻奇怪类的小说呢,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兽,在无数的武侠小说、线上游戏、甚至是动画片里都有出现。
但仔细一看书的封面,似乎又觉得不是,有哪本玄幻奇怪类的小说的封面会弄得这么素雅、别致而又韵味深藏呢?
看了内容简介才知道,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借着一家三代奇女子的传奇经历书写了南京这个城市的变迁,恰是我喜欢的类型的书。
书买了,虽然还没看完,但却吸引着我……
初开始,看到作者是香港人,略觉得诧异,感觉如果不是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的人,怎么会对这个城市有着这么深的见解呢,详一看才知道,原来在作者的前20多年的确是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的,怪不得对这个城市有着如此深的感情。
在书中,处处有着对南京城市的细细刻画,有着南京历史的变迁,有着南京城市的变迁,更深深烙印的是南京的精髓,南京的底蕴。
叶毓芝在当时那个年代,算处上新时代的女性了吧。她对爱情努力过、争取过,虽然也失败了,但她应该是不后悔的。只可惜,她爱错了对象……她死去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
洛将军居然是叶毓芝他们店里的小伙计?!我怎么翻了好久也没找到之前洛将军出现过的痕迹?!!
葛亮笔下的南京,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古典韵味的城市, 一样有洋快餐,有灯红酒绿。
透过葛亮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南京。
但究竟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我想每个看过的人的结论都不会一样。
自己去探寻答案吧,寻找自己眼中那个不一样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