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羽蛇

徐小斌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徐小斌  

页数:

360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羽蛇》从清朝末年说起,讲述了一个家族五代女人曲折跌宕的命运故事。五代性格迥然的女人在时空的沧海桑田中,在血脉的传承中,自我复制、变异和追求。小说采用了多种叙述手法,情节奇异神秘,语言如诗如画,想象天马行空,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女性生活的独特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

  徐小斌,女,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出书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双鱼星座》等。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女性文学奖”
、第三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 意、日、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等十余国文字。

书籍目录

自序
开场白或皇后群体
第一章 神界的黄昏
第二章 缺席审判
第三章 阴爻
第四章 圆广
第五章 嘉年华
第六章 落角
第七章 戏剧
第八章 广场
第九章 月亮画展
第十章 碑林
第十一章 引渡
第十二章 终结与终结者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羽蛇 PDF格式下载



  书中几个性格迥异的女人非常有趣,而关于羽寻求母爱的描写也很玄妙。一个人的爱与不爱实在是很难说清的东西。蔚为壮观的百年时间跨度,巨大的历史画卷,与浮雕般地突现其上的五代众多女人的故事,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一个创记录者。毫无疑问,《羽蛇》是徐小斌写作中最为着力并伤筋动骨的巨作,《羽蛇》的真正意义也许要到许多年之后才真正显示出来。


  这个故事的想象非常大胆而且天马行空,现实与神话交织。
  这个故事不同寻常,看起来也不那么轻松快速,叙述的时间总在交替,人称也总在变换,现实与想象交错进行。喜欢徐小斌的会发现这是很典型的她的写作风格。


  一个家族五代女人曲折跌宕的命运故事。五代性格迥然的女人在时空的沧海桑田中,在血脉的传承中,自我复制、变异和追求。透过五代中国女性的成长来看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且主人公的心理描写非常的到位,值得一看,看穿了人性的另一面。


  透过五代中国女性的成长来看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且主人公的心理描写非常的到位,值得一看,看穿了人性的另一面。一个家族五代女人曲折跌宕的命运故事。五代性格迥然的女人在时空的沧海桑田中,在血脉的传承中,自我复制、变异和追求。


  她与许多人不同。她是喜欢进入人的神秘的精神之域与上苍对话的人。她最初的小说《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就注意那些异样的青年,对人的内在世界有种拷问的视角在。后来《双鱼星座》《迷幻花园》《天籁》则是另类的声音,与同代人的小说都不太一样。作者变换着说法,向着命运的世界发出问询,一会儿是历史题材的《德龄公主》,一会儿是幻想之作《炼狱之花》,一会儿是神界与俗界间爱欲与放逐的交响《羽蛇》。她的文字很美,是萧飒与明丽间的反转,流泻着无奈的奇音。我们读这样的文字,总觉得一个漂泊的灵魂在游荡着。这些涌动着激流的文字,为解析女性意识的变迁好像也提供了些什么。


  徐小斌的小说提示了独特的女性宿命论的诗性意义:精致的语言风格,把当代符号化的商业主义背景大量融入古典情结,对女性神秘命运与生存内在性的揭示,充满了不可知的变数与特殊的不可言喻的意蕴,她塑造了一个绝对的超越性的世界——它非同凡响。


  小斌的创作特立独行于一切文学流派之外,她仿似在讲述一个个关于现代女性、女性生存与文化困境的寓言。毫无疑问,徐小斌的作品不仅仅关于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欲书写的是人性。
  阅读徐小斌,总觉得是一种苦涩的跋涉。但那艰辛中亦有神灵的召唤,在黑暗里还时时闪着奇光。她写女性,有点残酷,常常是本原的昭示,那些外在的光环一个个脱落了。在那些文本里,完全没有逃逸,乃是一种精神的面对,甚或一种搏击。这让我想起卡夫卡和鲁迅。其中不是模仿的问题,而是一种气质的联系,徐小斌在本质上,和这样的传统是有关的。


   ——真正的文学作品与浮躁时代的悖论
  
   “在门口那个清澈见底的湖里,在有一些黄昏(说不上是那一个黄昏),我会看见湖底有一个巨大的蚌。那蚌颜色很黑,有些时候它会慢慢地启开一条缝……那时候我还不会说话。等我会说话的时候已经不再想说了。我常常在黄昏的时候面对湖水发呆。湖边各种各样奇怪的花朵在黄昏幽暗的光线下悄悄地闭合。在太阳和月亮交接的一瞬,好些花朵的颜色变得十分阴暗。那些花瓣会变得如此玻璃一般透明而脆弱。我捏紧它们的时候,它们会发出纷乱而破碎的声响。这时,我会看见那只巨蚌静静地躺在湖底一动不动。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我身过家人的视线来到湖边,我的头发如烟一般在空中飘动。闪电把我的脸勾勒得忽明忽暗灭。那个无星无月的夜晚湖沙沙一片黝黑。就在我穿行在那片奇怪的花丛中的时候,一只巨大的闪电照亮了整个湖面,我看见那只巨蚌慢慢打开了……”
  
   《羽蛇》是在宾馆里读的。去采访一家企业的老总,因为时间安排的问题就在宾馆里整整等了二天。做记者十余年了,习惯了这种不可控的等待,并且对中国城市与城市楼高楼底的差别习以为常,于是学会了在宾馆里读书。“我们终于懂得,每一个现代人都是终生的流浪者。如同脱离了翅膀的羽毛,不是飞翔,而是飘零。因为它的命运掌握在风的手中。”读到这里,我的泪“刷”一下子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人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三百年前卢梭的感慨又被徐小斌再一次诠释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种共鸣真是不由自主。
  
   几年前读过徐小斌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敦煌遗梦》。读完之后就非常诧惊,给出版社的朋友开玩笑,你们这个地方小社还能给这么好的小说。“这是北京的一家出版公司给我们合作出的,不过我们发行的也很一般。”从朋友那揶揄的言语中,我读出了出版的无奈与这个时代的浮躁,读出了文学的浮华与出版者的迷失。读出了这个的盲从与审美的错位。从那时,我就开始关注徐小斌,关注这个别致的作家,这个能把故事和人物形象放在次要位置,直接追求文学语境的写作高手。
  
   知道《羽蛇》这本小说后,我就开始寻找,无论是在书店还在网上,由于十年前出版的,一时没有着落,心中甚是失落,这么好的小说竟然无人问津到这种地步。正遗憾时,在临沂这个小地方的新华书店见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的新版本,于是利用宾馆里等人的时间好好的饕餮一顿。
  
   《羽蛇》是一个庞大的母系家族,包含5代12个女人,兼具不同性格、善恶、美丑。展示了中国百年历史对母系家族每一个人物的轨迹及终极命运的影响。驾驭这样的题材和塑造这些人物,作家需要很强的能力。书中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一个渴望爱的女孩一生中不断地追求爱而不可得,不断地遭到拒绝与背弃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展开过程中,牵出了一段历史。利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我将《羽蛇》读完后试图在评论中,按照一般的写法将故事梗概简明扼要地复述一下,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了。怪不得一位加拿大书评家看了《羽蛇》后说:“这小说太能击中人心了,结构太复杂了,这个作家没把自己写死就算不错了。”于是,我就反反复复地读徐小斌的自序。“在接受各种采访,被问到“迄今为止你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时,我从来不装腔作势地说是什么“是下一部”,而是毫不犹豫地说回答:《羽蛇》。这原因很多,首先因为别的作品是用笔的写的,用脑写的,甚至是用心写的,但是《羽蛇》是用血写的。它使我长期以业敝帚自珍地健康身体亮起了红灯,写《羽蛇》前后我的身体判若两人。对它的字斟句酌与反复锤炼,使我的眼睛出了差错,甚至使我的心电图上出现了可怕的S-T段改变。还因为写《羽蛇》耗去了我整整三年的时间,而构思则更早,可以说这是我一生想写的一部书,当它完成之后,我甚至在很长时间内都惶惶不可终日,找不着北。还因为它对于“母亲”以及其他神圣的字眼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大胆的颠覆。也许这会被某些狭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是丧失女性立场。但我信为当“母性”一旦成为“母权”,变得与父权一样可憎。更因为它的时乖运蹇——这部令我耗尽心力与库存的作品受到了冷遇。”
  
   文学作品都是编造的,就像《西游记》一样,但是因为情感是真实的,所以你看不出有编造的痕迹。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对想像力的挑战。文学之所以不被影视所替代,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其想像的魅力。然而,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连故事都编的粗制烂造,更不用说人物形象的鲜明,自然也谈不上能够展示文字魅力小说的意境了。可是随着印刷术的进步,曾经让人类敬畏的书却演变成另一种灾难——文化过剩。100多年前,叔本华就已经惊呼:“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今天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变得越来越轻而易举。几乎谁都能够一挥而就写出几千字、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来,而且谁都能够找到出版的地方。阿猫写了生命三部曲,阿狗就写自传三部曲。我把可以你毫无原则地吹成中国的托尔斯泰。你再把我写的书恬不知耻地吹捧成当代的《百年孤独》。你写的《兄弟》卖得不错。我在二个月内赶出一部《秭妹》。谁都可以自费印几本小册子,就连六岁的孩子也先被捧成神童,而后再变成神童作家。同时,媒体与奸商一起兜售这些文字垃圾。你的作品叫《有了快感你就喊》,我的改成《拯救乳房》。美女作家的炒作噱头不过瘾时,直接惯名妓女作家。一部《沙床》也可以让男人嗳昧地称为妓男作家。为了出书,大爆隐私的明星被媒体一炒再炒,直接裸奔的也不乏其人。
  
   文化的神秘和尊严慢慢消失,并且逐步堕落成一种令人可鄙的商业手段。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在褪色,文化的生产无限制地数量膨胀,造成文化一钱不值。古代文人有句话,叫做“灾梨祸枣”。梨木和枣木都是刻书版的最好材料,烂文章臭诗不值得刻印却偏要刻印,祸及梨树和枣树。李白早在1500年前就感叹“万言不值一杯水”。可悲的是,出版商和作者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作家的市场化自然也造就了韩寒的生硬与郭敬明的抄袭有理,特别是其“粉丝的拥趸”让写作失去了其基本的道德伦理与人文意义,网络的突飞猛进当大批的“幼龄作家”展开清涩的想像编织出一部部惨不忍睹的“低智故事+文字动画”。写作成了写作的反叛,文学开始对文学亵渎。
  
   “羽常喜欢钻进床底下,一呆就是半天。她觉得床底的黑暗可以给予她某种安全感。” “谎言有时能带来快感,是因为虚荣心理能暂时得到满足。” 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是对其童年的放大。《羽蛇》之所以在徐小斌的心中占有如此得要的份量,正如他她告诉读者,写《羽蛇》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从个人原因来讲来自童年,小时候我是个天性过于敏感、几乎完全生活在内心世界里的孩子,对外部世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所以在写作中更重视对心灵的描写。而《羽蛇》让我确实有一种亲历性,因此也就格外‘伤筋动骨’。”
  
   此时,我也理解了徐小斌对耗尽心力《羽蛇》时乖运蹇的感慨,出版十年了,一直少有问津,不知是读者水平的原因,或是出版机制的问题。不过,经典是需要时间的。《羽蛇》英文版由世界著名的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推出,就说明了问题。所有对艺术浮华的炒作和时间相比都是苍白的。“和人所能有的真情实感相比,文字总是那么苍白无力。”这是书中徐小斌的话,也是我读了《羽蛇》的感觉。
  


  我是先认识徐小斌,再看《羽蛇》的。
  在去往与她会面的路上,我反复记她的名字,查阅一些网络上的蛛丝马迹,以便在短时间内将她大概地摸索一通。这种功势又务实的做法,遭到吕不的取笑,他跟我说:“与作家见面,从来不需要谈论文学,会聊更多别的东西。”他大抵不知道,我之所以如此紧张,兼因已许多年不接触国内的纯文学,觉得落伍,生怕在她面前显示出无知。但心底里却抱定一个宗旨——只是敷衍一下,不必真去拜读她的作品。
  那日见到的徐小斌,与我想像里一样又不一样,一样是我偷偷希望的那种一样,钟情伊莎贝尔•于佩尔,讲故事的时候能做到严格意义上的“绘声绘色”,对漂亮男人保持亘古不变的热情,把情欲视作写作动力。甚至于,她豁达明朗的外表,都让我直觉是那种能巧妙得将思想毒素藏在体内,只留待写作时才用的“寂寞高手”。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决定要去读她的《羽蛇》。
  我对所谓的“女性小说”很挑剔,一是挑文笔,不够才情的坚决不看;二是挑角色塑造,在我眼里,女人在大风浪里表现的是人生,在细节上方表现人性,所以“正义豪迈”的女人都不是人,女人身上所谓的“大气”多半要归功于装,所以女人要写得像个女人,她就必定不该是十全十美的,究其底细更不能像个男人。《羽蛇》里的女人,多半是刻骨的阴毒,甚至于她们也许并没有非得狭窄而险恶,只是传统观念给她们立了一个无形的标杆,让她们懂得“落没贵族”的尊严,就是在嫌隙里诞生的。所以血统高贵的玄溟看不起许多人,亦伤害了许多人;若木真的就像块美丽的木头,对周遭的感知很迟钝,情欲因年幼的一次打击而彻底被阉割掉了;“精神病患者”羽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她天分卓越,却像超脱在尘世之外最孤独的艳魂,爱不能爱,寐不能寐,这份超脱没有将她彻底打造成“女神”,因为现实里没人能容忍“女神”这种产物的存在,她必须和其它人一样,母亲不惜让医生将她的脑胚叶切除,让她走下神坛;混血美人金乌大抵是书中最完满的女子,她见证陆家女人们或成长或衰老的过程,然后带着梦想逃离她们,我明白书里是一定要有金乌那样暖色调的女子,以回溯那段纷乱而特殊的历史。
  《羽蛇》里那些形形色色的女子,构成了现实又不现实的世界,时空百般交错,人物视角不停变幻,她们前扑后继来向我倾诉人生际遇,时而虚妄,时而真实,时而力竭声嘶,时而又安之若素。书中每一个字都像吃血的老玉,你在摩挲它的同时,它反过来汲取你的精气,用生命感触写作就能把作品提炼成一个迷谭,让你欲罢不能。所以我看《羽蛇》的速度很慢,无论翻到哪一页都有被吸入深渊的恐惧感,因为感受到了创作者为自己、为家人、为亲生经历,为他人经历,乃至为道听途说的传奇“剥皮”的快感,剥到后来,注定都是毁灭。
  我不想用所谓严谨客观的研究态度去分析《羽蛇》,也没有那个能力分析,写作是感性渲泄的过程,哪怕结构如此精密的小说,亦处处流露任性的表达,把一个家族错综复杂的泯灭过程写得扭曲而正常,那是唯有女作家才办得到的。这样的题材若交到男人手中,恐又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故事;然而女人却可以将它料理成一张雕琢细致的屏风,摆在岁月的角落里,丝毫不惧它因蒙灰而遭忽视,因为有很多东西注定要毁灭,毁灭就是重生。以我自己浅薄的写作经验来讲,将笔下人物送上黄泉路那一刻最过瘾,系痛并快乐着的享受。徐小斌就是通过这些女人,将清末到新中国开放初期这一段历程以煎熬的方式进行书写,所以书中女子都成了镜像,时代交更之时,便死的死,逃的逃,终究要在毁灭里寻找出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