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通史(上下册)

吕思勉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

吕思勉  

页数:

759  

Tag标签:

无  

前言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史学家,其治史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其著述丰富,其中《白话本国史》具开创之功,《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四大断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更是久负盛名。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并谓吕思勉为“通贯的断代史家”。 《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史》(《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全书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史(秦以前)、中古史(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史(唐朝安史之乱至宋元)、近世史(明朝至清朝)、现代史(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说:“中国通史的写作,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长期作为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次重新出版《中国通史》,为方便读者阅读,将原书直排繁体改为横排简体,将原书的双行夹注改为单行楷体夹注;其他的除了比较明显的讹误和不规范用法有所改动外,基本未动。由于原书采用的是民国纪元的方法来纪年,本次出版全部改为公元纪元。同时,我们选择性地增加了若干与内容相关的插图,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内容概要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作者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书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成五个不同时期: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明显区别于以往史书,对当时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颉刚评价本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祜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章节摘录

插图:先是滇军第六军军长李根源,统带第三第四两师,驻扎广东。云南督军唐继尧,令其解职。将三四两师,直隶督军。并令李根源秉承参谋部长李烈钧办理。而广东督军莫荣新,电令滇军各师旅团长,仍归李根源统辖。这时候,李烈钧的兵,驻扎在北江一带。于1920年二月间,就和莫荣新起了冲突。唐继尧派唐继虞为援粤总司令,率兵东出。旋由岑春煊等调和,滇粤两军,于三月二十五日停战。1919年八月初七日,孙文在上海,曾电广东参众两院,辞去总裁职务。当滇粤军冲突时,外交兼财政部长伍廷芳,亦前赴上海。四月初八日,军政府免伍廷芳职。以温宗尧为外交部长,陈锦涛为财政部长。六月初六日,改派温宗尧为南北议和总代表。先是国会续开常会之后,因莫荣新不发经费,又派兵围搜两院秘书厅。于是1919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两院联合会议之后,都纷纷离去广州。1920年四月,参议院议长林森,副议长王正廷,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副议长褚辅成通电:……岑总裁春煊,自就任后,即……阴谋苟和。……三月真日,致电唐总裁继尧,竟以北方数省督军提出解决时局之办法五条,征求同意。其条件:首列解散国会,创造省议会联合会。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通史的写作,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顾颉刚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吕思勉先生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经典插图珍藏版)(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吕思勉撰写的中国历史权威版本,与钱《国史大纲》双峰以峙的史学巨著。史学大师写给大家的中国历史入门书,吕思勉最完整、最权威的国史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通史(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发货速度很快,我早想买这套书了。


这本教材孩子很喜欢。


书有点深奥啊。奈不住性子去看。


中国通史(套装共2册)(经典插图版) 吕思勉 外文出版社 (2012-05出版)外文出版的质量太差了或是盗版书


我收到的书,超乎想象,很精美,价格很给力


既然是经典插图珍藏版,纸张及装订简直就是低端盗版的档次。很是失望!内容还没看到底是不是盗版不能确定。前几天大致翻看了一下,里面错误挺多,我已退货。商品只能打一分,客服很好,本来不打算再在亚马逊买书,可售后服务打动了我,我决定继续在此购书。谁让我是一个书虫呢,但我坚决抵制盗版。假如在亚马逊再一次买到盗版书,我坚决抵制亚马逊。


买的时候27块。两本加一起挺厚,纸张比较一般,这个价也值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