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地战汶川
2008-6
解放军出版社
总政宣传部 编
436
《惊天动地战汶川》是总政宣传部组织58位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跟随部队在深入汶川、北川等灾区一线,冒着余震危险采访写作完成的。书中真实披露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三军抗震救灾的高层决策,再现了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书中还插入100多幅军事记者在一线拍摄的震撼人心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三军将士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惊天动地战汶川的英雄历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顷刻间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万人失踪,无数的房屋倒塌…… 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果断指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挺进地震灾区。 挥师汶川,拯救生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子弟兵,继年初全力参加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后,又一次向地震灾区大规模出击。 一份份发自中南海和军委总部的命令、电报、指示,一场场争分夺秒拯救人民群众生命的殊死决战,生动地记录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心系灾区群众,一切为了人民,指挥13万大军不畏艰险、奋力救灾、共克时艰的伟大壮举。 出兵,增兵!肩负起拯救生命的神圣使命。 从特大地震发生那刻起,数万被掩埋在坍塌物中的生命,数十万受灾群众的安危,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第一章 历史将记住2008.5.1214:28第一节 汶川怎么了第二节 国家总动员第三节 飞临灾区的专机第二章 胡主席发出命令三军大调兵第一节 紧急号令:联合指挥部成立第二节 国家紧急救援队出兵汶川第三节 橄榄绿迅速出击第四节 “黑鹰”出现在汶川上空第三章 十万心急开赴震中第一节 生死汶川路不惜一切代价徒步挺进汶川第二节 打通生命通道开路先锋突击!突击!!突击!!!道路,要命的道路坚决打通都汶路茂县:冒死伞降第三节 开进!开进!开进!!直升机紧急转场昼夜千里开进陇南水与火海军陆战队紧急出征第四章 生命大营救(上)第一节 “我们在震中”第一时间北川自救震中森警基地历险第二节 拉网式大搜救“国字号”救援队在行动乌蒙铁军的旗帜废墟上的空降兵“霸王花”民兵预备役在一线第五章 生命大营救(下)第三节 胡主席指示,一进村入户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也不能少陆航之鹰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挺进“孤岛”海洋迷彩在绵竹第四节 牛寺歹朱救援三名“国宝”级专家获得新生狙击毒气“10秒钟,生死一线间”银行!档案!第六章 震区红十字第一节 红十字方阵迷彩天使空运到震中徒步开进震中进入北川后第二节 生命的“诺亚方舟”与灾难赛跑点燃生的希望生命在呼唤撑起一片天生死之间以生命的名义中国“国际医疗救援队”第三节 防疫战第七章 一切为了前线第一节 后勤、装备齐动员第二节 吹响装备保障“集结号”第三节 卫星图像传到总指挥部第四节 打造空中“补给线”尾声 决战堰塞湖救援在继续后记《惊天动地战汶川》作者名单
插图:“不惜任何代价进入汶川!”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下达的命令简洁而不容商量。这道命令,从将军到士兵都明白它的分量,甚至普通百姓都知道它的意义。党中央的目光在这里,全国人民的目光在这里,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里。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里、都江堰前指的帐篷里,在展开的航拍图上,汶川的那一块就像被打翻的墨水瓶洇染——山体坍塌、河川变形、道路毁损,一团糊涂。所有能通往汶川的路都断裂!213国道、317国道原本都穿汶川城中而过,可现在,路基塌陷、路面翻裂。从各方不断奔赴而来的救援队伍拥堵受阻。有力使不上。大型机械、医疗队、食品、药品、救援物资……一切一切,无路可走!飞行条件差、无法降落……空投、空降就如投石大海一般冒险或徒劳。难道就束手无策?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像聚焦灯一样盯着汶川,前指总指挥李作成副司令和各级指挥员的眼睛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地图。他们几乎是竖着耳朵在等待前方传回消息。但是,坏消息还是如此的一致——中断!中断!无法通行!受命指挥麾下部队参加救灾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几乎将手中的灾区地图划破,一道一道的红线划过,怎么才是通向震中汶川可能的路线?这位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经受过战争磨砺的军长,这位经国防大学学习深造的现代指挥员,深深知道,部队早一分钟到达灾区了解灾情,党中央、中央军委就可以早一分钟制订出决策方案,灾区人民就可以早一分钟获得重生的希望。责任、使命、良知、义务加在一起,如火焚心!不能就这么等下去!派出部队徒步进入震中区!他当机立断下达了这道命令。受命的驻渝某炮兵团副参谋长杨卫东,带领连他在内共22人的突击队,携带少量水、干粮和一部卫星电话于当晚10时,即刻向震中进发!突击队行程7公里后,到达进山路口。为确保人员安全,杨卫东将队伍分为3组,一组带路,一组随行,一组收尾,沿岷江左岸攀行。此时,震动的山体不断出现泥石流滑坡,巨大的石块轰隆隆往下掉。没有指北针、没有开路工具、没有照明设施,杨卫东带领突击队攀着山体,抓住公路边的栏杆,顶着强烈余震艰难前行。到达紫坪铺电站后,职工告诉他们,山路早已被震毁,要继续前行,必须翻过电站的拦水大坝。最高处156米、总库容可达11.12亿立方米,经历了8级地震的大坝看上去似乎依然稳固,就像用一种岿然证明着“人定胜天”的偶然。稳固也罢、危险也罢,这种情形之下的杨卫东几乎没有经过思考,就带头快步向大坝上爬去。但刚一到大坝边,让人望而生畏的情景就显现眼前:大坝的围墙上布满常见而有效的防护——满是固定着的碎玻璃,根本无法攀爬。三级士官张成勇用手电照了照,发现围墙外就是悬崖,看不到底,根本走不过去!天色一片漆黑,脚下的泥泞道路虚虚实实。但是灾情、命令、责任让突击队员们无暇考虑困难。“同志们,咱们今天就要拼命往前冲,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大家别怕,跟着我!”说完后,杨卫东深吸一口气,猛然跨步抱住围墙拐角,手指紧紧抠在砖块缝隙间。随即,他伸出左脚探了探,一脚果断踩下去。万幸,脚刚好卡在墙边的一个大石头里。他将另一只脚顺势往前一跨,悬在半空中的身子霎时敏捷地翻了过去。胆大心细,沉着冷静,22名队员终于逐一翻过大坝。脚底踩到了泥土,大家才感到了刚才那惊险的1幕。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上等兵孙波觉得小腿肚子有点抽筋,脚下发软。但是杨卫东接着命令全体队员:“不要松劲,继续赶路。”小分队风雨兼程、继续前行。路上到处摆着被巨石砸得面目全非的汽车,杨卫东不小心撞在一辆车上,车灯随即闪烁几下。借着灯光,他看了看表,此时已是13日凌晨3点。他们出发后的这5个小时,指挥部里的许勇几乎是数着时间在过。13日夜里1时15分,幸存的汶川县县委书记王斌终于通过卫星电话艰难地传出了一线生的信息,让大家感到了汶川的脉动。但这太微弱了。稍纵即逝。此后,又是漫长、绝望、不安的静寂。静寂得令人窒息。出发5个多小时了。杨卫东决定先向指挥部汇报一下情况,但是卫星电话根本没有信号。没有信号,只有不停地前进。下半夜的雨越下越大,山上滚石飞落,地下泥泞陷脚。到达白云顶隧道口的突击队,遇到了五六十名受困群众。惊慌失措的受困群众对他们的出现喜极而泣,他们要求跟着突击队一起走。杨卫东是无法答应这个请求的。因为突击队的任务是继续、继续、继续尽快赶路。但还是安抚着他们,将他们带出隧道,安顿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天空开始显现亮色,大雨收敛成淅沥中雨。早上6点,突击队到达寿江大桥,桥已断裂,沿途道路塌陷更是严重。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杨卫东让通信兵打开卫星电话与部队联系。可联络了20分钟,毫无信号。就在即将灰心的时候,断若游丝的信号传来一点根本不能听清楚的声音。而这似通非通的信号根本无法汇报这一路所见的严重灾情,根本不能告诉指挥部这一路的险象丛生!同样,指挥部除了知道了突击队基本安全之外,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突击队理解指挥部的焦急,就像指挥部理解突击队的危险一样。这一夜,都是无眠夜。13日早上7时,温家宝总理来到都江堰救灾指挥部。风尘仆仆、神情严峻、眉头紧锁、两鬓微霜的总理最关心的,还是不遗余力地救人!最挂心的还是重灾区汶川!中午,军委郭副主席到指挥部,对部队的指示依然是:多方向疾进,以最快速度、不惜一切代价抵达重灾区!时间一分一秒,慢得揪心。时间一分一秒,快得心悸!突击队没有消息传来,汶川依旧静悄悄。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号令,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临危不惧,顽强奋战,争分夺秒解救被困群众,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为及时记录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三军抗震救灾的英勇斗争历史,根据军委、总政领导指示,总政宣传部组织大批军队作家深入抗震救灾部队采访,解放军出版社派出一批编辑人员深入抗震救灾一线组稿、发动全社突击编稿,赶在第一时间创作、编辑和出版了这部全景式反映人民子弟兵搜救被困群众的长篇报告文学。本书涉及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内容严格遵循新华社权威发布的稿件,涉及部队抗震救灾的内容由各大单位专业、业余作者提供,并经所在大单位政治部宣传部或相关部门审定。参加本书编辑和修改的有施雷、董保存、张鹰、张良村、余天宝、丁晓平、刘燕红、吴述波、钱庆国、杨潍虹、李强等同志。汪守德、杨定宇、李军同志参加了修改。王建伟、周涛同志审阅了全稿。尽管作者和编者尽最大努力充分反映各部队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但因时间仓促,各部队抗震救灾的英勇行为举不胜举,加上作家们在抗震救灾一线采访受条件制约,本书难免留下一些缺憾,诚望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谅解。
《惊天动地战汶川》是第一部全景式再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斗争的长篇报告文学。
地震无情,人有情。齐聚汶川战地震。那一幕幕悲伤、感动、眼泪。一切将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