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云南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
2011-10
中国书籍出版社
崔江红
所谓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视角,一是将新农村建设看作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实现以乡促城的重要措施;二是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看作是实现城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发展有希望、生活有保障、精神富足、文化繁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强调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客观存在的,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为一体的有差别的社会体系。新农村建设,就是消除城乡制度和人为造成的差别,使城乡居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之中。
云南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处于弱势,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矛盾。而在农村发展中,处于弱势的村庄和个人是重点中的重点,是矛盾的主要方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逐渐消除城乡差别,但这种差别是农民生活水平、幸福感、自信心、自尊心、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之间的差别,而不是职业、居住环境的差别。
“十一五”期间,云南新农村建设在时间上的梯次推进,省级示范村、重点建设村、扶贫攻坚村三种不同类型的分类建设战略指导下,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全省建立了上下联动的新农村建设推进体系,实现了措施、信息、资源配置的上下联动。注重发挥自然村、村委会、乡(镇)、县(市)等不同推进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同作用。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建设新农村。注重发挥群众的创新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创新。注重突出社区资源特点,推进不同社区不同模式的多样性新农村建设实践。注重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探索多民族地区善治之路。强调农业发展生态化,倡导循环农业、立体农业。但这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三个标准,以及时间先后的推进战略,可能引起村庄之问的不和谐。
为了解决时间上的梯次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分类建设战略可能引起的村庄不和谐,需要进一步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云南新农村建设。确立山区、少数民族、边疆、贫困村优先的推进战略。条件差的村庄先行,条件一般的村庄,适当给予资源扶持,条件最好的村庄.暂不扶持。应提出特点、重点不同的新农村建设类型,经济条件已经很好的村庄,应当鼓励其在“和谐村、文明村、生态村”方面进一步突破。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建设的重点应是“小康村”建设。当然,其他“三村”建设与小康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也不能忽视,而不是现有的几种类型的村庄。
“十一五”期间,云南新农村建设在资源动员方面,社会资源动员至今采用的主要是传统资源动员方式,尚没有建立起全省统一的动员机制。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源动员受到村民自治的影响,尚未建立起民主的动员机制。村民自筹资源动员受到资源量的影响,一些地方有过头的现象。为此,需要进一步强调适度动员原则和民主决议原则。确立自然村为基础的动员单位,加强农民及其资源动员。利用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动员技巧,动员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社会资源投入新农村的激励机制和资源投人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新农村建设。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及理论分析框架
三、资料来源及结构安排
第一章 “十一五”云南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新农村的一般理论
二、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
三、云南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四、云南新农村建设基本理论
五、成效及经验
第二章 推进战略与建设路径
一、推进战略
二、建设路径
三、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战略调整与路径选择
第三章 主体与资源动员
一、主体及动员
二、资源动员
三、云南特色动员机制的建立
第四章 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
一、生产发展
二、农民生活
三、延伸思考
第五章 社会事业
一、教育
二、科技
三、文化
四、卫生
五、社保
第六章 生态建设
一、全省的现状
二、村庄的探索
三、面临的挑战
四、城乡一体化下的生态建设
第七章 民主建设
一、全省的措施
二、第四届村“两委”选举情况
二、基层探索
三、影响因素与思考
第八章 城乡一体化中的开远市新农村建设
一、城乡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二、具体实践
四、取得的成效
五、经验与启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这书很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