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闻误解

陈秀云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

陈秀云  

页数:

27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从文化研究的立场出发,以建国六十年特别是近年来的新闻误解为观察对象,以文本解释理论为依据,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和面对面访谈等方法对新闻误解现象进行研究。  本书超越功能主义追寻传播精准的思路,探讨意义在新闻传播流程中的变化,建构了一个解释新闻理解(包括正解和误解)的新闻文本间距理论框架。认为新闻文本间距形成的基础在于新闻文本独立。新闻文本间距就是新闻文本与各传播因素之间的意义间隔。对传播而言,有间距才有传播,新闻文本间距既是传播各要素联系的空间,又是意义变化的场域。新闻传播语境是形成新闻文本间距的条件,语境差异形成不同间距、语境共通促成意义在间距间流动,语境变化则使间距变化。新闻文本间距的功能在于为新闻理解提供解释条件,新闻正解和误解都发生于此。  本书指出新闻正解促进文化认同,而新闻误解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表征,具有文化建构功能,可以产生新文化。

作者简介

  陈秀云,女,满族,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博士。本科及硕士学习中文,曾从事鲁迅研究,参著《鲁迅作品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作品内部比较研究》等多部著作;做过记者和编辑,撰写各类新闻作品五十余篇;进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后,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和舆论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主持三个省级研究课题,著有《写给中学生的新闻学》(与导师陈力丹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三方”之路--大众传媒与地方公共危机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底出版)。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一 研究缘起二 相关研究情况(一)国内研究状况(二)国外研究分析三 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四 研究方法、范围和内容(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对象范围(三)研究基本内容五 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之处(一)难点(二)创新(三)不足六 小结第二章 新闻文本间距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一 关于“解释学”译名二 解释学的简单发展历程(一)古典解释学(二)一般解释学(三)哲学解释学的出现三 文本解释理论(一)伽达默尔的文本解释理论(二)赫施的文本解释理论(三)艾柯的文本解释理论(四)利科的文本解释理论四 新闻文本间距理论与解释学的关系(一)误解与新闻文本间距的外在标志(二)文本与新闻文本间距的生成机制(三)语境与新闻文本间距存在条件(四)理解与新闻文本间距的功能五 小结第三章 新闻文本间距的外在标志——新闻误解一 新闻误解的几种情况(一)背景化解读(二)放大负面的解读(三)逆向解读(四)娱乐化解读……第四章 新闻文本间距形成的基础——文本独立第五章 新闻文本间距存在的条件——语境关系第六章 新闻文本间距的功能--理解条件第七章 结语:作为文化的新闻误解参考文献附录一 部分访谈节选附录二 个案调查与分析致谢

章节摘录

  对于该法媒体解读本身就有问题,但是,由于受众缺乏相关的知识,也很少有人能够专门去研究这一法规,只是依据媒体的说法来做出判断,这时,受众对媒介的解读是顺从式的,因为受众可能对法律全文根本就没有读过,即便读过,对其中的很多术语也并不了解,而媒介对法规的通俗化解读正好迎合了受众语境,使新闻文本与受众的间距较小,受众读懂了新闻文本,顺从了传播者的安排,但是却远离了事实。  同样,关于科学的解读中也存在类似情况,一些科学报道中常常有对于科学的误读,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传播者缺乏相关科学常识或专业知识,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绝对的距离,除非传播者主动去学习所要报道的科学知识,否则,误读科学的现象很容易发生。①  在一些新闻中,由于受众对于新闻文本所涉及的内容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实际经验,只能完全相信媒介所言,因此形成顺从式理解。实际上这是新闻文本间距的极端化表现,也就是说,当新闻文本间距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使受众顺从传播者意图去理解。间距过大,就是上面所言受众缺乏相关的知识,那么,只能相信新闻文本所言。这样,就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间距过小,就是受众与新闻文本之间,新闻文本与传播者语境之间,以及新闻文本与事实之间等间距都非常小,背景清楚,传播意图清楚,新闻文本对事实再现得也很清楚,这时,受众也会与传播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如关于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的新闻,可以说,受众在接受这样的新闻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因为,对受众和传播者来说,奥运会开幕的事实没有争议余地。这时,新闻文本间距已达到最小的程度,因此,受众理解和传播者的意图之间也不会有大的差异。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陈秀云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新闻文本间距》以文水解释理论为依据,超越传播致效的功能主义思路,对日常多见的“新闻误解”现象给予文化研究视角的分析与阐说,丰富和深化了有关受众理性的学术认识,弥补了中国内地新闻传播研究在这一方向土的缺失,具有突破成见、创新方法的开拓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员 宋小卫    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一、建构了新闻文本间距的理论框架,这在该研究领域是一个突破。  二、借鉴解释学理论研究新闻文本间距,在研究方法上是一种创新。  三、将新闻误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差异,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具有创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郑保卫    论文作者借鉴保罗·利科的“间距”概念,建立了自身的“新闻文本间距”理论,并据此来解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新闻误解现象。在理论建构中,作者独具匠心,抽象思维能力出色,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在本专业博士论文中是不多见的,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开创精神和理论突破。  ——北外国语大学教授 展江    论文主要以利科的解释间距理论为工具,通过文化,文本分析以及访谈等具体方珐,建构了具有定新意的新闻文本间距解释框架,为说明新闻解读中的理解现象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新闻传播实践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杨保军    论文选题富有新意,分析角度也比较新颖,理论功底比较扎实,篇章结构合理,逻辑关系顺畅。特别是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与新闻实践展开论述,小做泛泛的凿空之论,而且涉及的领域与问题比较广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基本观点可以成立,并有启发性,对学界与业界均有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闻误解 PDF格式下载



从文本解释学角度展开论证,角度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