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闽台文化新论

徐晓望 徐晓望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徐晓望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

徐晓望  

页数:

263  

内容概要

  闽台文化本质是唐宋时期的中原的移民文化,而后融入了闽台区域的闽越族文化、海洋文化,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华区域文化一支。历史上福建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是中国儒学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近代林则徐、严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引进欧洲的社会科学,对中两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在台湾海峡成长起来的海洋文化,对东亚各国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徐晓望,上海人,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人才。著有《福建通史》等著作20余部。

书籍目录

论中华文化与闽台文化 论福建思想文化的发展道路 论福建思想文化的区域特征 八闽区域文化浅论 福建文化与海外文化 福建特殊文化与彼岸的回声 论闽都文化与台湾文化 闽都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论闽台海洋文化的起源 闽南文化简论 论闽南人与中国海洋文化 论闽南海洋文化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论河洛文化南传与闽文化的崛起 论闽国时期福州文化的发展 论福建汉民族的形成过程 论唐末五代闽北经济文化的发展 论晚唐五代莆仙文化发展的高潮 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 建阳书坊与明代小说出版业 论严复与闽人“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 论陈宝琛的文化价值观及其政治选择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闽南人的文化观和正统儒学并非天然相契的,因而,闽南在历史上常会出些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人物。其中,李贽是突出的代表。李贽在尊孔为万世师表的气氛中,敢于提出不要盲从孔子的观点,在朝廷与学者都主张重农的气候里,敢为商人说话。他将历代人物的评价完全颠倒过来,颂秦始皇为千古一帝,赞卓文君善于择夫,使正统的儒者为之目瞪口呆。又如辜鸿铭也是一个敢于反潮流的学者,在多数人唾弃清朝的背景下,偏是辜鸿铭拖着一条长辫。有人说得好:假如大家都拖着辫子,也许辜鸿铭是最早剪辫的。现代文学家林语堂也曾被人们视为游离于文学主流之外的怪杰。闽南人的性格中有一种与世格格不入的东西,这也是闽南文化最富于魅力之处,同时也是它的创造之源。 闽南文化源流。在闽南土地上,发现了福建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它说明约在8万年前闽南即有古人类居住。相当于商周时期的漳州华安县境内的仙字潭文化遗存,传递了当时的土著文化信息。这都表明闽南的历史悠久。但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闽南区域默默无闻,一直落在闽北之后。迄至唐中叶,吸收了大量中原移民的闽南文化大发展。欧阳詹中举,并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文学家;唐末五代,当地出现了著名的道士谭峭和名僧义存。泉州刺史王审都、王延彬父子设立招贤院,北方士人联翩而来,这使泉州的文化地位大大提高。宋代,闽南科举事业大发展,中枢内的曾公亮、蔡确、吕惠卿、梁克家、苏颂、留正等名臣皆为当地进士。不过,宋代闽南文化界的名家不多,著名理学家仅陈淳一人。元代泉州文化衰退,仅一人中进士。闽南发展的又一高潮是在明清时代,理学家陈真晟、蔡清、陈琛、林希元、黄道周、李光地、蔡世远等人在国内有相当地位;李贽以其大胆的思想震动学术界;文学家王慎中、史地名家张燮、书法家张瑞图皆有卓越的贡献。近现代以来,闽南人物更盛,林语堂、许地山等都是杰出的小说家;创办于1921年的厦门大学荟萃四方人才,被誉为南方之强。总之,自宋以来,闽南一直是福建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四、闽西客家文化--典型的移民文化 闽西客家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这可以从多方面来探讨。首先,从客家人的形成过程而言,构成其人种主体的是相邻各州的流民。宋元时期的汀州是逋逃之薮,周围赣南、闽北、闽南诸县不堪忍受压迫的破产农民,纷纷流人闽西山区,和畲族人杂居,共同开发山峒。因此,早期闽西出名人物多为外地人。例如,大名鼎鼎的“定光佛”的原型--自严,即为同安籍僧人。其次,成为客家民系来源之一的畲族,是一个以游动生活为主的民族。在汉族进入闽西之前,畲族的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畲族没有固定的农田,每年春天,他们选择一处肥沃的山地砍倒树木,放火烧荒,植物的灰即成为最好的天然肥料。当春雨来临之际,他们用刀在山地上挖洞,播下粮食作物,随后便四处打猎,游猎为生。秋天,他们返回播种地,收割自然成熟的粮食。这种农业依赖土壤的自然肥力,经过一二年耕种,土壤肥力下降,畲族便迁徙他处,重新开荒。因而,畲族人始终在各处流动,极少在某地长期居住。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客家民系形成之后,仍然保持着移民心理。一般地说,汉族是一个恋土性很强的民族,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便力图定居下来,他们把流浪当做最大的悲剧。可是,闽西山多地少,容不下过多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闽西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客家人血统中不安定的文化因子便推动他们去外地冒险。明清时期,客家人浪迹天下,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山区都留下了客家人的足迹。他们每到一地,便向山主租山垦殖。每年春,他们放火烧荒,播下杉苗、靛草,并兼种玉米等粮食作物。在他们这种生产方式里,依稀可见畲族人耕作方式的影子。由于客家人吃苦耐劳,经过数年或十几年的奋斗,客家人大多能脱贫致富,于是,他们将家眷和亲戚接来,逐步形成了客家移民村落。


编辑推荐

《闽台文化新论》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闽台文化新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