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两汉之际社会与文学

敖雪岗 敖雪岗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敖雪岗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

敖雪岗  

页数:

218  

内容概要

  《两汉之际社会与文学》探讨西汉、莽新、东汉初大约一百年的思想、学术演变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揭示出两汉之际政治、社会思潮、经学思想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以“彰显学术价值,打造精品图书”为目标,通过对书稿选题的严格把关,着力体现学术研究的独创性和科学性;本书内容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并且注重理论探索的深度和锐度。由此决定了其与时代的密切关联,也决定了其对作者和读者的独特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简介

敖雪岗,男,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两汉之际政治与社会思潮 第一节汉为尧后与当时思潮 第二节天命转移与再受命 第三节汉代礼乐发展 第二章两汉之际命定观 第一节命定观与史书写作 第二节命定观与个体意识的自觉 第三章两汉之际政治思想与经书注解的互动变化 第一节王莽政治影响下经学注解上的变化 第二节从《诗经》两则注解的变化看两汉之际社会的儒学化 第三节迭毁礼与称宗之议 第四章从讽谏到颂扬 第一节汉赋:从讽谏到颂扬 第二节颂古与颂今 第五章试论两汉七言 附:《汉书》札记 小颜与大颜 未央宫门阙 爵位价值的下降 还幸北地 文吏 食邑八百户 阴阳家 陈圣刘太平皇帝 过魏则宠无忌之墓 未央、家马令 掌诸归义蛮夷 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前后左右将军位上卿 古者重武官 越骑校尉掌越骑 凡八校尉秩皆二千石 县令长秩千石至六百石 三皇五帝 共工、秦与王莽 置廷平以理其末也 余三年食日登 班固以李悝、李克为两人 “今”与“令” 息什一 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振贷穷乏 煮木为酪 金错刀 日冬至、日夏至 有厮养卒谢其舍 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 子与午 羹颉侯 刘歆改名 苍尤好书 关说 袁盎与晁错 上悬无极之高 白虹贯日 广历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 及母同昆弟贵 颛为自恣苟简之治 仆尚恶闻若说 西南夷 杂说 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褚大笑 受而著谳法 桑霍为我戒 游齐诸子间 朱买臣 体貌甚丽 赐帛十匹 道陀狭 繇十年数 大众已集会 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 其间门坏 师友必于天下英俊 贤良文学坐私车应征 立亲庙四 郡邸守丞 入敖仓粟 与天下更始 五日京兆 送至渭城 光禄大夫的职秩 君侯可不戒哉 所剥鼓置都亭下 前大夫为君设除大舍 相及为九卿 日与日 我危得之 遭命 一统类 匡衡说《诗》解人颐 各以法时律令论之 灾变之异 公府理讼纳钱一万 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 六条问事 退食自公 扬雄给事黄门与王莽并 正颇重听 举而不知其人数者 家二母彘五鸡 急如束湿 赊贷陂田千余顷 失期内顾 病满三月免 臧不入身 奏成于手中 阴贼感慨 宣帝与陈遂博弈 赢车小马 遂杀游公父及子 令涉自系狱谢建 孝惠时郎侍中皆胡服 嫣先习兵 实无贾 为人美丽自喜 唐虞以下有山戎、猃允、熏鬻 东方尽驻 当户且渠 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 保塞 物土贡 未合于当时,有阙于后世 卫将军护军都尉 南郡 心附楼船 将率不能前 少帝恒山 上官安 下人 恐失人理 四月己亥日蚀东井 外家宗族强上 宠送以轻车介士 割断历久 敕尽伯禽之赐 传予黄帝金策书 公车司马日王路四门 戊曹 累世为周氏太师 非部吏伍人所能禽也 居地下趣军 两雄一律盗汉家 公孙述称帝于蜀汉 参考书目 参考文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仁、孝二者的比较西汉成帝时已有了。“其夏,上尽召直言之士诣白虎殿对策,策日:‘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之义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各以经对’。”杜钦答日:“王者法天地,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克己就义,恕以及人,六经之所上也。不孝,则事君不忠,涖官不敬,战陈无勇,朋友不信。孔子日:‘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人行之所先也。”杜钦回答成帝问策,以仁义为六经所本,孝为人行所先。此时二者并无先后之别,后世仁、孝谁先谁后的讨论,固然与学术发展的精细化有关,亦与后世个体自觉意识增强有关,盖仁者偏重朝廷政治与外在事功,孝偏重个人的品行修行,遂有事功之仁与个人修行之孝谁先谁后的争论。 东汉对孝越来越强调,延笃《仁孝论》日:“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然物有由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二,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木虽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圣人知之,故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以立功施惠为大,孝以修养事亲为本,延笃以为孝比仁更重要,孝如同人的心与草木之本根,仁则不过为人的耳目手足与草木的枝叶之类,仁、孝二者孰轻孰重是很明显的。 在实际生活中,东汉以来对孝也是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比如臣子为君父守丧的问题。文帝遗诏以日易月,其后大臣遂以为常,守丧三年的古礼并未得到贯彻。何焯曰:“汉制之失,莫大于仕者不为父母行服三年,大礼于是焉废。其予宁者,不过自卒至葬后三十六日而已。”西汉末年以来要求行三年丧的呼声渐起。哀帝绥和二年,诏日:“河间王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益封万户。”又诏“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王莽时也有类似诏书:“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莽征明礼者宗伯凤等,与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王莽行事一切以复古为标的,对三年丧的最终施行起到了推动作用。至安帝元初三年,“初听大臣二千石刺史行三年丧”,以后虽有反复,行三年丧的规定却是趋向于严格执行了。这种对孝的越来越重视是儒学从整体上对汉人日常生活控制得越来越严密的表证,也是延笃诸人孝高于仁观点的现实依据。


编辑推荐

《两汉之际社会与文学》探讨西汉、莽新、东汉初大约一百年的思想、学术演变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揭示出两汉之际政治、社会思潮、经学思想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两汉之际社会与文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