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董必武传

《董必武传》撰写组 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董必武传》撰写组 编  

页数:

1087  

字数:

79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董必武,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本书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董必武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统一战线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及他坚持真理、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一贯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 本书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董必武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统一战线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及他坚持真理、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一贯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他关于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法学理论等方面的许多精辟论述,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书籍目录

一、童年二、初露才华,考中秀才三、“恨官府”、“仇洋人”四、文普通学堂的高才生五、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六、投身辛亥革命七、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八、参加策动反袁称帝的斗争九、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十、举办新型学校十一、组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十二、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一次争取军队的尝试十四、播撒革命火种十五、组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十六、掀起湖北反帝斗争新高潮十七、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策应北伐战争十九、掀起湖北农民运动高潮二十、“不要理他,我们照样登!”二十一、反英斗争的重大胜利二十二、痛击蒋介石篡权阴谋二十三、声讨蒋介石二十四、沧海横流显本色二十五、在白色恐怖下二十六、莫斯科学习岁月二十七、在中央苏区二十八、长征路上二十九、抵达陕北之后三十、受中共中央委托到武汉三十一、筹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三十二、恢复、发展中共湖北党组织三十三、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三十四、为敌后游击战争作准备三十五、国民参政会上的团结与斗争三十六、在反对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三十七、推动国统区宪政运动三十八、关心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三十九、在反对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四十、广交朋友 团结大多数四十一、南方局整风四十二、在反对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四十三、痛斥何应钦四十四、祝寿四十五、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奔忙四十六、同国民党重开谈判四十七、与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共商改组政府四十八、出席创建联合国大会四十九、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五十、勉励华侨发扬爱国精神五十一、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五十二、赶赴中原解放区,解决燃眉之急五十三、揭露美蒋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五十四、解放区救济总会主任五十五、发展、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五十六、推动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开辟第二战场五十七、“再见之期,当在不远”五十八、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五十九、在晋察冀财经会议上讲话六十、统一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交通运输和金融贸易六十一、当选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六十二、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创立人民民主法制六十三、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踊跃支援前线六十四、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六十五、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六十六、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上)六十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下)六十八、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日子里六十九、“统一战线仍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七十、团结党外人士一道工作七十一、扑灭察北鼠疫,同灾荒作斗争七十二、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七十三、代理政务院总理七十四、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呕心沥血七十五、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基七十六、训练和培养政法干部七十七、华北县长会议七十八、一封关于政权建设的建议信七十九、司法改革八十、加强经济建设中的政法工作八十一、促进法学科学的发展八十二、“国家和人民需要检察机关”八十三、倡导“按法律办事”,培育守法思想八十四、迎接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八十五、第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八十六、贯彻实施人民法院组织法,建立各项审判制度八十七、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改善审判作风八十八、总结审判经验,提高审判质量八十九、肃反斗争中的审判工作九十、致力民族团结九十一、在“八大”提出“依法办事”九十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前后九十三、在反右派运动的日子里九十四、抵制“左”倾思潮九十五、第四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九十六、参与主持全国政协工作九十七、当选国家副主席九十八、“庐山面目真难识”九十九、“跑龙套也要认真”一○○、植树造林,造福子孙(上)一○一、植树造林,造福子孙(下)一○二、八旬老人的抗争一○三、“午后云开红日升”一○四、协助打开外交新局面一○五、深信前途会伐柯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董必武是一位敏于行而讷于言,且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政治家,熟悉他的人都赞誉他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有人概括他终生有两大嗜好:革命与读书。 董必武的幼年时代,新式学堂尚未在他的家乡出现。幸运的是他的父亲和四叔都是本地较有名望的秀才,在乡里从事私塾教育。这样,他从三四岁起,就获得父辈耳提面命的启蒙教育。 与其他学童一样,董必武也是从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发蒙。尤其那本宋末文人王应麟编纂的《三字经》,以其简练、押韵、便于记诵的特点,成为董必武幼年发蒙的教材。在五岁之前,父亲就一句一句地在昏黄的油灯下教董必武熟读硬记,背诵得滚瓜烂熟。五岁那年,父亲董基文在黄安城内东街的广善庵塾堂教书,校址离家不远,董必武未到入学年龄,但常常到那里玩耍。一天,父亲让塾童背诵《三字经》,几个塾童都背得结结巴巴,连贯不起来。在窗外贪看的董必武就情不自禁地朗声背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一口气背下。父亲听后,满心欢喜,回到家里,当着董必武母亲的面夸奖了一番之后,第二天让董必武到广善庵跟班上学,并要他在家里开始读一般九岁蒙童才能读的《论语》。这件事,给董必武的激励很大,终生难忘,晚年偶尔谈起来,仍激动不已。 六岁那年,董必武又跟随父亲到距黄安城十五公里的李貌村(又名李冕二村)的私塾就读。熟读《论语》之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又读起了《孟子》、《大学》、《中庸》。七岁时,父亲为增加点收入,受聘到张煜村一户姓张的富户家当教师。按常规,富户是不允许塾师带自己的子弟到家中读书的,董必武只能到四叔董素怀任教的黄安县城易家私塾就读。到八岁,又随姑父到黄安县陈和寺塾堂读了一年书。这种不断迁徙流动的读书生活,丝毫没影响他的好学精神,他的知识与学习能力与日俱增,除了正课以外,在课余还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以及《七侠五义》之类的武侠小说。书中那些迷人的故事,吸引着他爱不释手,以至有时竟读得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P7-P8


编辑推荐

董必武是一位敏于行而讷于言,且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政治家,熟悉他的人都赞誉他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有人概括他终生有两大嗜好:革命与读书。本书依据大量的真实历史事件和史实资料,客观记录了董老青少年时勤读书,中年时为革命事业奋斗、老年时为新中国建设出谋划策的伟大一生,内容翔实,可为广大读者了解董老其人及近现代中国史有所帮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董必武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