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信仰是怎样铸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

文化长征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文化长征  

页数:

546  

内容概要

  《信仰是怎样铸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是记录一支文化长征队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大型纪实文学。  为纪念长征70周年, 2004年10月18日,三位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文艺工作者(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组成的“文化长征队”,自筹经费,从江西瑞金开始徒步,历时182天,途经10省89个县市,行程25000里,重新走完了长征路。  他们在沿途岩石上刷写、雕刻标语数百幅。他们到沿途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宣讲革命领袖人生故事数十场,听众达数万人次。沿途百姓纷纷送水带路。瑞金几百名青少年被感动,和他们一同走完瑞金段。不断有人要求加入他们的队伍,影响扩及海内外。台湾爱国人士专程赶来大陆,其中一位72岁老者陪他们徒步走了几十里路。书中记述了台湾同胞从海峡那边专程赶来“会师”,书中记录了昔日“地主子女”热爱新社会、热情为队员们当向导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作者简介

罗范懿:47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和毛泽东文学院。著有长篇小说《药王河》、长篇传记文学《马克思》等十几部。人民出版社马恩列传记作者,国家二级作家,中共湖南安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郴州市文联副主席。曾评为湖南省文化工作、广播电视工作、文艺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县“新长征突击手”、市“拔尖人才”、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

书籍目录

代前言喜看英雄唱大风净化心灵的苦旅为文化长征队重走长征路喝彩第一章 十年木神秘的世纪之交人民出版社的眼光父亲的腿舳舻千里难忘中秋十块“月饼”找“娘家”出发见劳模第一次会离别之前留个影风波再起临行壮胆酒第二章 出征了发起仪式在郴州市一中奔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摇啊摇云石山的根想起当年这条路孩子们的笑声第一餐柿子黄橙橙的季节难忘第一宿路边那棵小树国道上两部三轮车于都发起“征文”重阳秋风劲第三章 腾细浪拣回彭德怀的手枪罗边河的风声走进关田家乡那片土地出现的奇迹“形迹可疑”半床棉被真长征队来了老乡见老乡拐杖声声台湾同胞专程赶来听海那边的故事雨从城关小学到北京大学围追堵截走出郴州长征路的那一天走进中华道德文化教育源头沐浴舜德雨露阳光夜“道可道,非常道”有话要说饯行谁酿“人酒”全州不全界首“会师”烈士墓地一片红第四章 走泥丸翻越老山界桥上的风景寻找“歌眼”“转兵”桌板响起来镰刀锤子的力量黎平之光那条山路那条街走过汽车轮子孩子.回家吧雪地上那道车辙送旧迎新江界河大桥行军夜话进遵义一路多小心红旗飘飘第五章 从头越今日娄山一幅画赤水初渡走进太平郎酒人美酒河炸药的力量打造世界第一酒镇——茅台镇谁破天书奖两百万滇南胜境关过年留在世博园的那幅标语柯渡有个镇文联水拍金沙会理的金沙砚“月城”捧出“桂花酒”灶心土是谁泄露制作茅台酒的秘密泸定桥世代吟唱智勇的歌和谐宝兴哭醒雪山上冻僵了的魂草地花“会师”若尔盖扎西得勒家是什么松树的种子送过岷山的午餐第六章 尽开颜前进前进向前进今夜星光目的地的欢欣凯旋火热在线起舞吧,地球的红飘带后记文化长征无终点(代后记)东方亮了,我们出发吧!附录罗范懿同志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贵州黎平三中的马列人生观和国防教育宣讲(讲课整理稿)文化长征之歌

章节摘录

书摘那是1995年。 那年,我在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岗位上。这个岗位是没日没夜要给县委赶写材料的。正是在这年关工作密锣紧鼓的最后一个月里,我收到郴州作家协会代省作协寄来的会议通知,通知祝贺我光荣当选“湖南省第四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并要我准时到会,不得缺席。我心里高兴,自然很想要去光荣光荣,只怕年关了,抽不出身来。 我蹑手蹑足进了县委办主任办公室,把通知从信套抽出,平展、顺着推给正埋头在一张弧形黑色办公桌上办公的陈和欢主任。陈主任先看了通知。然后才看我,他笑了,笑得灿烂,嘴角和耳畔脸上的皮都皱出一道道好看的光柱来……我就放心了。 “去吧,好事呢!年底的工作忙是忙,好好安排一下。”他说完,随笔签了“同意参会”,又倒推给了我。 ’ 看他埋头办公时嘴角还是那么微波荡漾……我内心高兴之余倒又担心这精瘦的人能否撑得起这从上推下的“文山”来?就凭这文弱书生的身子倒还能在西藏干出十五年哩! 我带上通知。光荣出席这次大会。 我们郴州5个青年作家(年龄是划在38岁,我当时36岁)参会,我算是最没有成就感的一个。虽然前两年在漓江出版社出过一本《冬种春收》的小册子,但自我感觉都不是灵性之作,浑身带着刀凿斧锯的毛坯“出炉”……就正如我在后记《人生在炼》中所警示的: 我坚信人生要锤打,要炼;我还是一砣矿石、毛铁,但面前有的是铁锤和熔炉:我要去炼。并邀理解我人生炼的朋友和同仁一块去炼,为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炼出“人生金丹”来! 因此,我对带队的陈第雄主席说:我是吃照顾饭来的,还不够“光荣”的格。会议工作报告和代表简介告诉我“湘军”高手如林,看人家都踌躇满志、青春喷涌的样子,我还真有些后悔不应该来参加呢。年关了,在单位里多少还可以帮陈主任和同事们忙乎对付一阵子……我这人也就往往这么不争气。总爱置身于矛盾中生活:收到喜报时迫不及待想来“光荣”,让你“光荣”时却又感到不该“光荣” 会议是在省会长沙军凯宾馆召开,平生第一次出席全省性的高规格文学会议。与会人员中除了郴州几个代表相识外,老一辈只认识为我第一本书作过序的谢璞老师。谢老师同我一见面就满口“幸会幸会”,那头上频频点动的礼帽可给我壮了壮胆,我当然要来幸会—— 我这当了8年公社电影放映员的业余作者,今天可见到了电影《山道弯弯》的作家谭谈和《祸起萧墙》的作家水运宪,还有全国获奖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的特征明显的作家彭见明诸君等等,联欢活动时,诸君等等都被一个个漂亮的女作家一次又一次邀进舞池……我等为刚从山上挖出来的毛坯,无名小辈只好龟缩一角,连助兴的掌声怎么也鼓不响亮…… 后来就干脆不鼓掌了,攥成拳头…… 会议程序走完了。主持人梁瑞郴点了36位作家的名字留下,其中也点了我。 原来是省作协接受了“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为青少年读者策划的“巨人百传丛书”写作任务。写作这些早已被人写过了的名人传记,费时费力又难讨好,一般名气大、天赋高的写手是不愿干这笨活的。郴州点了张士诚和我。P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现在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放松了,问题严重。希望党和政府加强对后一代的教育,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马克思主义影响全世界。你们这种精神我非常佩服,了不起,要发扬,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摘自瑞金92岁老红军刘家祁2004年10月17日给文化长征队赠言 伟大的目标要付出千辛万苦,才能达到和实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中国和全人类宣传红军长征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做了“三贴近”零距离的接触……这不仅仅是文学的范畴,怎么治理国家,要想更多的办法…… 摘自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唐浩明在2005年4月19日湖南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携手新一代,唤起先驱魂;科学求发展,中华再复兴”。这是70年后在当年红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漫漫长征路上,由三位湖南文艺家发起组织的“文化长征”在重走长征路时向世人发出的呐喊。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这种来自民间代表着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理性的声音,虽然与社会上许多追求物质利益的喧嚣相比显得那么微弱、那么嘶哑,但由于它是向世人昭示着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追求精神世界的完美与崇高的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而显得那么引人瞩目、发人深省,更富有价值。 摘自河北政法学院教授王胜国之《人类精神的升华》 这次文化长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组织者不畏远征之难,踏破千山万水,沿途传播革命导师的人生信念,其意义已不限于个人的英雄行为,而更在于它对最需要帮助的人所给予的精神济贫。即使在上万的听讲者中仅仅只有一个人有所触动,并从而改变其也许曾有的错误想法,则这也是胜利,我们对此心存感激! 摘自北京大学博士后李风华于2004年12月1日《中国文化报》 红军长征是一部不朽的巨著,它的精神力量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文化长征队”则是红军精神的再延伸,是被赋予时代使命感的接力棒。与三位文艺家交谈,我多少回被感动得泣不成声。我有什么理由不以最快的速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传播添一份激情呢? 摘自编辑卢尘逸于2005年10月《初中生》杂志 ……中国湖南三位文艺家发起的文化长征净化人类心灵活动,在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摘自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中文书会《文荟》2005年10月号


编辑推荐

本书是记录一支文化长征队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大型纪实文学。 为纪念长征70周年, 2004年10月18日,三位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文艺工作者(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组成的“文化长征队”,自筹经费,从江西瑞金开始徒步,历时182天,途经10省89个县市,行程25000里,重新走完了长征路。 他们在沿途岩石上刷写、雕刻标语数百幅。他们到沿途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宣讲革命领袖人生故事数十场,听众达数万人次。沿途百姓纷纷送水带路。瑞金几百名青少年被感动,和他们一同走完瑞金段。不断有人要求加入他们的队伍,影响扩及海内外。台湾爱国人士专程赶来大陆,其中一位72岁老者陪他们徒步走了几十里路。书中记述了台湾同胞从海峡那边专程赶来“会师”,书中记录了昔日“地主子女”热爱新社会、热情为队员们当向导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信仰是怎样铸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