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南海往事追踪报告(上、下)

徐焰 中央文献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央文献  

作者:

徐焰  

页数:

880  

Tag标签:

无  

前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提到“中南海”这三个字,亿万中国人都会将其与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等领袖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南海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乃至于领袖的代名词。 解放后的几十年间,普通的市民从北京西长安街、北海南大街和府右街望去,只能看见高高的红墙绿树和一片湖泊,而不能涉足中南海院,为此会感到有些神秘。那幢幢以平房为主的古代宫廷建筑和大片大片的绿化带,从卫星上可以一览无余,却也不能细窥内部。 现代人关注“中南海”,是因为那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并演出过一幕幕牵系国家全局的政治剧目。而在全国解放前,这里是皇家的后花园和民国时代的政务中心,当时便蒙上一层厚厚的面纱和政治帷幕。 追溯历史,可以说,有北京建都便有中南海的兴建,这片水光和园林相结合的风景胜地,可谓与古都的历史同步。 根据历史记载,北京作为城市是在2,200多年前出现的,即战国时代燕国被定为国都——蓟城。从公元前226年秦始皇灭燕直到唐末的1,100多年间,蓟城降为幽州,是北方中国区域性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军事和交通的重镇。不过讲起来,这里还算不上全国性政权(燕国只是一个割据地区)的都城。 2003年,北京隆重庆祝了建都850周年,其根据便是1153年金朝在这里建立中都。建都的首倡者,便是那个被史书中骂为“无道之主为最甚”、荒淫至极的金海陵王完颜亮。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专门有一章“金海陵纵欲亡身”,大骂这个昏暴之君。可是他大兴土木建北京城,却还应该算是一功! 金朝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中都成为与南宋对峙的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始具有国家首都的性质。 有了金中都,中南海一带的建设便大规模展开。金廷下令开挖“海子”,扩充“瑶屿”,沿湖建造宫殿,植树种花,并把宋都汴梁“艮岳”园中的太湖石运到这里,堆砌假山,建成美丽的风景区。不过当时这里的名字还不叫中南海,而在开始称瑶屿行宫,后来更名为“西华潭”。中南海从诞生起,便是帝王修筑的人工湖和游玩之地。 元代的中南海,是皇室宫殿区的一部分。到了明清两代,中海、南海风景区相继形成,有了中南海这一合称,这里又成为皇家的后花园,有时也当作处理政务的别宫、关押被贬嫔妃的冷宫。有诸多筹划、阴谋和暗算,也在这片风光如画之地进行。清末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时,也是关在中南海的瀛台,于是有了一出令人伤感的“瀛台泣血记”…… 进入民国年间,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都将此当成“总统府”,张作霖也在这里设立名义上号令全国的“安国军政府”,中南海开始变成了全国政务中心。从五四运动起,一队队游行请愿的学生,一次次云集在中南海的南端的新华门外,喊出响彻云霄的口号。 国民党的北伐结束,把北京改为北平,由都城降为地方性城市,中南海自然也跟着降格,不过还长期充当了北方政务中心。李宗仁曾在此坐镇近3年,傅作义也是在这里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条件,怀仁堂内演出了一场场精彩动人的政治剧目。 在“天翻地覆慷而慨”的1949年,古都换了人间,中共中央进入了北平并准备在此定都。毛泽东起初不愿进中南海,想避开这里以便同封建宫廷和旧军阀政府划清界线。不过,中共中央这样大的一个机关,城内哪里还有这样大的一个现成的办公区能容纳呢? 毛泽东原想留在香山,然而根据那时的交通和办公条件,住在如此远的西郊显然太不利于工作。拖了几个月,理想主义终于向现实让步,解放之初的中央第一代领导成员都集体搬进了这红墙之内。 作为政治词汇的中南海,显得严肃庄重;作为地理概念上的中南海,却又风光如画。从1949年中共中央进入北平直到现在,中南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国务院的主要部门也在这里办公。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中南海名符其实作为共和国的心脏,在这里指挥着中华大地上的建设和斗争。除了公开的消息外,多少鲜为人知的决策和筹划,也在这片绿树红墙的院内进行。翻翻这部书,人们就可以知道—— 毛泽东在中南海内如何三迁,为什么一度住在一个人称“游泳池”的地方? 周恩来的西花厅,为什么是共和国办公最繁忙的地方,它的主人为何是睡眠最少的人? 刘少奇、朱德分别住在中南海什么地方,政治风浪是如何冲到那里的? 抓捕“四人帮”的地点,为什么也选在中南海?在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发生过什么动人心弦的事件? ……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30年间,中南海对于全国普通群众乃至绝大多数干部都是神秘的。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曾一度向游人开放,全国人民倾注对中南海的神往和对共和国领导人的仰慕之情。

内容概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提到“中南海”这三个字,亿万中国人都会将其与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等领袖^物联系在—起。在他们心目中,中南海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乃至于领袖的代名词。 现代人关注“中南海”,是因为那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并演出过—幕幕牵系国家全局的政治剧目。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中南海名符其实作为共和国的心脏,在这里指挥着中华大地上的建设和斗争。  本书揭开了历史尘封的中南海面纱,记载了开国第—代领导人的办公地点。毛泽东在此工作生活了27年之久。共和国领袖们商讨国是的神圣之地。神秘红墙里见证了粉碎“四人帮”惊心动魄的过程。

作者简介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少将军衔。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在沈阳军区当过战士和政工干部。在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曾获“全军优秀教师”、“国防大学杰出教授”称号。撰写过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东南沿海作战、中印边界反击战等方面的十几部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方面的专著,其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曾获全军科研一等奖,《最后的秋日》和《80个共产党员的故事》获解放军图书奖。所撰写的专著有多部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出版,如撰写的《抗日战争史录》是在日本出版的唯一一本全景式介绍中国抗战史的著作;所撰写的《金门之战》是在我国台湾岛内出版的首部阐述中国共产党观点的现代史著作。此外,中央电视台和其他电视台曾播出其所撰写的十几部电视片。

书籍目录

序言 地理上的中南海风光如画报告之一 为你在纸上导游中南海 01/中南海的迎宾口——新华门 02/园内胜景——蓬莱仙境瀛台 03/幽静别园——“园中之园”静谷 04/耀武之地——紫光阁 05/公务之所——摄政王府旧址 06/昔日胜景——芭蕉园,水云榭报告之二 揭开历史尘封的中南海面纱 01/北京作为皇都初建,中南海便属宫廷 02/明清的中海、南海因皇帝受难扬名天下 03/民国年间风云激荡中南海 04/李宗仁进入中南海如同傀儡,禁苑最后交傅作义 05/居仁堂内的会议最后确定了北平和平解决报告之三 中共中央由香山转入中南海 01/日本投降时毛泽东曾下令攻取北平,随后又准备迁承德、淮阴 02/从延安转入西柏坡,在那里确定新首都 03/北平解放当天,周恩来便派人接收中南海并进行清理 04/毛泽东不愿进入中南海,过了3个月两头奔波的日子 05/半年运筹香山,史册重重一笔 06/汇聚党外朋友共商建国大计 07/确保怀仁堂能发出历史的强音 08/“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宣告响彻怀仁堂大厅报告之四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和“游泳池” 01/毛泽东入住丰泽园,中央一些机关也随之迁来环绕周围 02/进入卧室中经常在床上办公,睡眠始终成为第一大难题 03/自称“我就是土包子”,一向把讲究吃喝当成低级趣味 04/毛泽东有多少工资、稿费,对此如何开销? 05/毛泽东最后10年的居所——“游泳池”报告之五 毛泽东与江青复杂关系要从生活、政治方面看 01/江青的心灵如何扭曲到那种地步,可谓十里洋场的黑暗烙印所造成 02/进入中南海后,毛泽东与江青事实上多年处于分居状态 03/毛泽东召集政治局会议痛骂江青 04/一代伟人留给后人的遗产和反思报告之六 进入红墙后与党外诗友唱和联系 01/进入中南海后以诗会友,论词论赋吐心曲 02/兴会无前共唱和饮茶老友柳亚子 03/与周世钊“同气相求”几十载 04/中南海故居中诗词堆积如山报告之七 菊香书屋中党内交往属公务,唯有诗交是私情 01/与陈毅保持党内例外的私交 02/毛泽东认为陈毅的诗像自己,后来穿着睡衣前去参加追悼会 03/中南海与什刹前海,由诗交架起心交桥 04/“反修”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主题,批孔时又波及郭沫若 05/儒将有诗才,盛赞如吕端 06/秘书兼诗友独重胡乔木报告之八 周恩来居住西花厅25年 01/开满海棠的西花厅被周恩来看中,一住便是25年 02/日理万机,堪称“国内睡眠最少的人” 03/人称周恩来有“六个办公室” 04/鞠躬尽瘁勤奋严谨作风永留西花厅 05/岁寒方知松柏后凋 06/康生临死前的投机 07/独撑危局、忍辱负重 08/患癌症的总理被迫最后离开西花厅 09/总理虽已逝,光辉永存西花厅报告之九 进入中南海后的其他领导人风貌 01/中南海内慈祥长者朱德自庐山会议后常住玉泉山 02/长住福禄居的刘少奇,以朴素和教子严格著称 03/邓小平居住中南海17年! 04/光荣授衔不朽签名永留怀仁堂 05/所谓“二月逆流”实际上是一次勇敢抗争报告之十 惊心动魄的粉碎“四人帮”内情 01/毛泽东逝世前后老一代将帅们提出要解决“四人帮” 02/掌握中南海警卫的汪东兴也向叶剑英表态,支持对江青一伙动手 03/在“四人帮”准备夺权之际,确定在怀仁堂和2 01/楼解决他们 04/江青在政治覆没那一天还浑然不觉,仍得意洋洋地到景山采摘 05/为防上海的余党叛乱,抓捕“四人帮”的消息封锁了几天报告之十一 粉碎“四人帮”后红墙内又经过两年徘徊 01/亿万人民对“文化大革命”产生了疑问和反思 02/邓小平未复职前便反对“两个凡是”,不过十一大并未解决问题 03/真理标准的讨论,给了“两个凡是”的要害以决定性一击 0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终于进入健康发展的正轨报告之十二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南海走向现代化

章节摘录

  01/  中南海的迎宾口——新华门  人们看到中南海的正门,便是面对西长安街的新华门。  这座华美的宫廷式的门廊,追溯起来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据传说为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为他宠爱的香妃所建,当时命名为宝月楼,也称望乡楼。所谓“望乡”,是指香妃怀念她远在新疆的家乡。  传说总归是传说,正规的清史上的香妃一事并不像野史所书,而且据一些史学工作者考证,乾隆皇帝并没有这个妃子。  据比较可靠的说法,乾隆皇帝建此门,是因皇家禁苑的南边没有围屏。早在明朝时,太液池的开拓和瀛台的营造已具现有规模,只是太液池南岸濒临皇城,却未建宫室。乾隆皇帝每临瀛台南眺,总是嫌其平直,没有屏障。为此,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决定依太液池的水阔的瀛台胜景建楼阁。  此次建的楼阁,初定为3层,后改为2层,宽广7间。工程于春日破土动工,秋季告竣。届时皇帝登楼北望,池不觉窄,岸不嫌长,云阁琼台、奇峰古槐,宛似仙境;南望可见长安大道,三市五都,玉堂金马,人流熙攘,热闹繁华;西边远山起伏连绵,隐约可见,朝霞夕隘,气象万千,正所谓“一泓水镜呈当面,满魄冰轮映举头”,春池秋月,都在楼前。  该楼落成后景致诱人,乾隆对楼阁便以其“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肖乎庶寒之庭”来命名,曰“宝月楼”,还手书“仰视俯察”匾额。后来他在“御制宝月楼诗注”中提到建造宝月楼的原因时又说:  “瀛台皆前明所建,唯南岸向无殿字,故以楼以配之。”  他还解释说:“楼临皇城,俯视可见长安门朝骑。”  由此看来,乾隆建此楼群的真正用意是便于一览景色,而不是像民间传说那样是为讨得香妃的欢心。不过既然此传说流行甚广,并编造出一些动人的故事,不妨在此一叙。  所谓香妃的传说,出于清代乾隆朝平定回部一役。位于如今新疆南部的回部地区,自西汉起便是中国的西域。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起,清军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从吐鲁番继续进兵天山南路,经两年征战统一了南疆各部。据传说,在这次出兵中,乾隆收纳了一名封号为香妃的女子。  人称香妃入北京后深为乾隆宠爱,时常陪伴乾隆跑马射箭。但身处异地,远离故土,深居宫禁的香妃,常常因思念故乡而潸然泪下。乾隆得知,怜香惜玉,便下令将新疆回民迁来一部,在长安街以西建房而居,房屋的形状和格局完全按照回族的传统,并建礼拜寺与宝月楼南北相对,俗称“回子营”。每当香妃思念故土,乾隆就和她登宝月楼南望,见“回子营”如见故乡,因此这宝月楼不是眺望楼而是“望乡楼”。  有人引据过乾隆专门作过两首《宝月楼诗》,其中一首为:  “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禄,镜影大光明;麟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  乾隆留下的诗文太多,有四万首之多,其中多是无聊的写景之作。从这首诗看,并未提及香妃一事,只是因建宝月楼的时间正好与清军出击回部相同,因此有“安西系远情”之感。这也就是说,他见此楼如见万里外的征战人员。  从建楼的年月来看,也不可能是为香妃所修。因为民间所说香妃是征回部结束后所得,至少在1759年以后。而建此楼恰恰在征回部同年即1758年,时间上也不吻合。  关于香妃的传说,清末民初一些文人有多种版本,其中不乏对清朝民族压迫政策的怨愤情绪的反映。其中有流传颇广的传说是,香妃为回部小和卓木霍吉赞的爱妃,身上溢放一种奇异的香味,美妙无比。乾隆对香妃早有所闻,清朝大军出师平定回部之时,大将军兆惠前来辞行,乾隆流露出了想尽快一睹香妃芳容,亲闻异香的愿望。兆惠心领神会,在平定回部中还真擒得香妃,押解京师。乾隆甚喜,除奖赏将军兆惠,又把香妃安居西内。可是香妃性格刚烈,对人冷若冰霜,无论和她说什么都一句不答。乾隆心急,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派宫中善于言辞的宫人来劝导,香妃并没有改变初衷,而是慨然从袖中拿出一把小刀,说:“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轻易死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皇上如果逼我,我就立即循志而死。”宫中之人听后,只好如实禀告,乾隆没办法只好派人连夜小心守护。这件事被孝圣皇太后知道,便几次劝乾隆不要入香妃处,以免被刀所伤。这样度过了若干年,一天圜丘大祀,乾隆先赴斋宫,皇太后乘机宣召香妃入宁寿宫,赐她自缢。香妃大喜,叩拜说:“太后天地恩,竟肯遂臣妾志耶!”说完,自缢于旁室。乾隆闻报此事,仓皇赶回宁寿宫,但见香妃已命绝,痛哭不已,便以妃子的礼节厚葬香妃。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是:香妃为乾隆所宠爱,“后宫三千,无与伦比”,引起了后宫女人嫉恨,于是她们就常在太后面前拨弄是非。太后早就想除掉香妃,就此便找了个借口赐香妃自缢。  目前的新疆喀什的东郊还建有一座香妃墓,是当地名胜。那里的导游介绍说,香妃为乾隆的妃子,因水土不服病故,埋葬于东陵,喀什的墓里只有她的衣冠。  研究清史的专家证实,香妃的传说故事与史籍不符。乾隆共有嫔妃40多人,其中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回部,此人活到55岁才病故,入葬清东陵。和卓氏身上也根本没有香气的记载,清史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香妃。  抛去这段民间的不实传说,新华门的前身宝月楼只是为屏障南海而修。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务,把中南海作为他的总统府。此时的宝月楼成为总统府大门,便被改名为新华门,从此在府门悬挂起“新华门”字样的门匾。  在新华门这座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二层楼上,高悬着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匾额,这3个苍劲雄浑的字出自袁励准之手。此人号珏生,笔名恐高寒斋主,187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弟。他擅诗文,其诗节奏感强,顿挫分明,酷嗜书画,尤擅长仿宋元山水画。他对宋代米芾的字特别喜欢,挥笔潇洒自如,楷、篆、隶俱佳,诗、书、画为三绝。  袁励准于1898年中进士,被命为南书房行走。他同情康有为的变法维新,随后被免官。1901年清廷被迫宣布实行“新政”,翌年袁励准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监督,1905年创办实业学堂并任校长。进入民国年间后,他一心钻研国学和字画,1932年被辅仁大学美术系聘为教授,1935年在北京病逝。  “新华门”三字,题写于民国初年,至今故宫、颐和园内尚有袁励准的墨迹。当时袁世凯曾托人邀他做官,但被拒绝。此后,袁励准以卖画为生,在荣宝斋、清秘阁等书画店挂有笔单。他和琉璃厂各古玩店也很熟悉,人们常拿一些书画、古董、瓷器请他帮助鉴定。此外,他收藏甚丰,据说藏有米芾用的端砚,此砚背面有乾隆皇帝的题字。由此看来,袁励准还是一个性格清高且有强国之心的学者型人物。  民国年间的新华门,与清代相比已有所改变。袁世凯在改建新华门时,先拆除了一段宛墙,然后在楼的两旁新砌两堵八字墙,使其与南海的宛墙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并在楼的北面修建了一座大影壁,使人看不到门内的太液池水。他窃国阴谋得逞之后,还一心想建立袁氏新王朝,作风派头也都效法慈禧,在中南海园中也建造铁路,从新华门铺设轻便铁轨至丰泽园。袁世凯经常乘车行驶其间,每车坐数人,由壮夫前后挽拉而行。冬至后,南海水面结冰,他则乘冰床,往返于新华门南海北岸结秀亭之间。冰床如暖轿,由4人推行。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甚至改中南海为新华宫,便是依此门改名。  袁世凯死后的民国年间,中南海新华门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对这座两层的门楼装修一新外,结构上并无大的改动。只是在门内那道影壁墙上,加上了“为人民服务”这5个毛泽东手书的大字,不仅分外耀眼,而且体现出这一庭院新主人的宗旨。  ……


编辑推荐

  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南海往事追踪报告(上、下) PDF格式下载



中南海对于世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乃至领袖的代名词,在此不仅上演过一幕幕情系国家命运的政治剧目,同时还在继续引领新中国走向辉煌。


很详细,对历史结合中南海进行了梳理。


在国防军事频道 喜欢看徐焰将军事军史 准备充分 出口成章


从电视上认识了徐焰教授,十分钦佩他渊博的学识,这次买到他的书十分高兴。


刚看完了上册,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真是令人敬仰啊。徐焰教授的书写得很好。


这书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历程!


书质、内容与我看过的一样,好书!值得收藏!我第一次在当当购书,满意!


大量的文字照片,把我们带回了当初的年单,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本书纸张好,内容可读性强


老爸说很好。价格比别家便宜


送来的真快,老爸非常喜欢。只是我忘记怎么确认,所以今天才办理。


给老爸买的,比书店便宜了一半,是正版,老爸很喜欢.


每次经过中南海新华门就会看到“为人民服务”,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人民领袖毛泽东!


男士估计喜欢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