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茅盾回忆录

茅盾,韦韬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作者:

茅盾,韦韬  

页数:

全3册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有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念。 但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我今年实足年龄八十四,如果十岁而知人事,则七十四年的所作所为,实多内疚。幼年禀承慈训,谨言慎行。青年时甫出学校,即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四年后主编并改革《小说月报》,可谓一帆风顺。我是有多方面的嗜好的。在学术上也曾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也曾学作诗填词。中年稍经忱患,虽有抱负,早成泡影。不得已而舞文弄墨,当年又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之情势,其不足观,自不待言。然而尚欲写回忆录,一因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之谨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二则我之一生,虽不足法,尚可为戒。此在读者自己领会,不待繁言。 所记事物,务求真实。言语对答,或偶添藻饰,但切不因华失真。凡有书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询者,亦必虚心求教。他人之回忆可供参考者,亦多方搜求,务求无有遗珠。已发表之稿,或有误记者,承读者来信指出,将据以改正。其有两说不同者,存疑而已。 出版社今将已发表部分出单行本,嘱写序言,因草此数行以答,并将回忆录题名日:《我走过的道路》。此道路之起点是我的幼年,其终点则为一九四八年冬我从香港到大连。

内容概要

  本书是茅盾1896—1981年整个人生的完整呈现,由茅盾自撰的《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韦韬等著的《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合成,并根据新史料和韦韬记述进行了全面修订,是迄今为止唯一最完整、最权威的茅盾传记。其中,茅盾1896—1949年的生活为人熟悉,但1949年之后的生活尤其是1966年茅盾卸职回家后的16年,由本书第一次全面呈现。本书还配有由茅盾之子韦韬提供的200多幅珍贵图片。书前扉页另配有茅盾生前最喜欢的印章,以及亲笔题名。

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1921年,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等职务。1964年被免去文化部部长职务。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以及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等。另有《茅盾全集》40卷集问世。

书籍目录


我的家庭与亲人
童年
学生时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我的婚姻
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
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
文学与政治的交错
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
中山舰事件前后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
创作生涯的开始
亡命生活
“左联”前期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及其它
多事而活跃的岁月
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
一九三五年记事
“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
抗战前夕的文学活动
烽火连天的日子
在香港编《文艺阵地》
从东南海滨到西北高原
新疆风雨(上)
新疆风雨(下)
延安行
在抗战逆流中
战斗的一九四一年
桂林春秋
雾重庆的生活
走在民主运动的行列中
抗战胜利后的奔波
访问苏联?迎接新中国
风暴前夕
红卫兵抄家
大串联
沉默也是抗议
含饴弄孙
痛失患难与共的老伴
消沉中思念亲人
与旧体诗词的“姻缘”
圆梦
锻炼?中秋节?游公园
“批林批孔”
搬家
谣言四起的一年
丙辰清明
“大地震”
“拨乱反正”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写回忆录(上)
写回忆录(下)
“杂家”的负荷
最后的日子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母亲到了自己房里,看见三小姐,便料到是什么事。三小姐把心事说明,恳求母亲道:“姑妈,这是我的终身大事,姑妈,你是疼爱我的。” 母亲笑着说:“你父亲的脾气,你也知道,可不能说有把握,见风使舵吧。” 三小姐说:“有把握的,我便在这里等候好消息。” 母亲和我来到烟榻旁时,粟香舅父刚刚抽完一筒烟,放下烟枪,大丫鬟丹凤正在刮烟斗里的烟灰,小丫头阿巧捧上一杯红茶,粟香舅父把红茶一饮而尽,满足地噫口气。母亲乘此机会说道:“俞家这亲事,你打算怎么办?” 粟香舅父答道:“允许他。” 母亲说:“男的大了二十多岁,又吸鸦片……” 粟香舅父不等母亲说完,便笑道:“三小姐她好比一只娇鸟,要个好鸟笼为藏娇的金屋。俞家是财主,正是个好鸟笼。我担保三小姐过去之后,一定此间乐,不思蜀了。”母亲还想再争,但是舅母拉着母亲的手,暗示不必再争,却又笑道:“我们还为蕴玉定了亲。”母亲问是镇上何家。舅母答道:“是长河浜有名的外科医生沈春林的女儿。”母亲又问:“品貌如何?” 粟香舅父答道:“我是派人去看过,比三小姐差些,比五小姐却强了十倍。年龄比蕴玉大两岁。”(按:当时乌镇有钱人娶媳妇,总喜欢媳妇比儿子大两三岁。意在大两三岁的媳妇必然懂事些,能帮忙婆婆管理家务,又能管束丈夫,不使过分贪欢。) 粟香舅父又说:“陈家的女儿嫁给沈家,现在沈家的女儿又嫁到陈家。沈陈两家真有不解之缘。沈府跟沈春林是不是同宗?” 母亲笑道:“是五百年前的同宗,也说不定。” 母亲想着三小姐尚在等回音,便起身说:“中午没有睡觉,有点倦,我要去睡了。” 母亲回房后,三小姐急问:“到底怎样了?去了这半天。” 母亲叹气说:“不成。我原说你的爸爸打定了主意,是扳不回来的。” 三小姐失望,垂头不语。母亲安慰她几句,命我送她回房。这回,点了“手照”,三小姐不怕人看见了。 事后证明,知女莫若父;三小姐果然安于那个藏娇的金笼,而且十分满意。 一年后,蕴玉结婚,母亲带我和弟弟去吃喜酒,这位表嫂果然美丽。母亲对我说:“新娘子谈吐文雅。” 但是这位表兄是不知足的。当严父在堂,他还不敢放肆。后来粟香舅父因戒烟不得其法,突然逝世,这位表兄便觉得现在没有人敢对他说个“不”字了。他向外祖母索如意做妾。如意是从小就在外祖母身边的,现在有二十岁了,依然眉目如画,聪明伶俐,而且志气高昂。现在蕴玉要她做小老婆,她怎么肯呢?而外祖母也不愿意,外祖母派如意把母亲接回。外祖母告诉母亲:“一个月前,蕴玉来过两三次,说是孝敬我,捉空儿却挑逗如意。如意从没正眼看他一眼,想不到这个不识相的人居然要如意做小老婆。”

后记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爸爸溘然长逝。 自一九一六年八月爸爸跨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大门之时起,爸爸在中国文坛上驰骋了整整六十五年,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爸爸六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印证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这段历史若能完整地记载下来,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爸爸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却把结尾的时间定在一九四九年,也就是仅仅回忆了前三十三年的文学历程。爸爸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猜想,大概他认为自己真正的创作生涯是在前三十三年,而后三十二年主要从事于文化领导工作。 爸爸去世后,我们听到社会上许多反映,认为爸爸的回忆录只写到一九四九年是非常遗憾的,于是不少出版社和杂志社热心的编辑希望我们能弥补这个缺憾。 随着茅盾研究的开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茅盾研究佳作络绎问世,评传、专著、论文、传记、年谱、词典等等已出版了不少。我们感谢并祝贺他们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著作主要是讲述爸爸的文学活动的,研究者和读者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第一手的真实反映爸爸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资料。当前又有个别人专以搜罗甚至编造作家的所谓“秘闻逸事”来取悦和招徕读者。因此,我们作为茅盾的后代,有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将我们所知道的爸爸的真实情况奉献给读者,同时,也尽可能弥补爸爸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所留下的遗憾。 这本书着重写了爸爸一生中最后的十五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爸爸谢世,因为这十五年我们和爸爸始终生活在一起;而“文革”前的十七年,只能选择我们所知道的若干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述。所以,这本书就命题为《父亲茅盾的晚年》。由于水平所限,我们这支秃笔未必能将爸爸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完整地向世人传达出来,但我们尽力使它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韦韬 一九九七年六月五日


编辑推荐

《茅盾回忆录(套装共3册)》编辑推荐:明暗之间,一生矛盾。迄今唯一最完整、最权威的茅公传记,完整记述1896—1981年85年整个人生路。盖茅盾生前印章,二百余珍贵图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茅盾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茅盾的作品描写细腻,书的质量印刷精美,很喜欢。


全面阐述文坛大佬茅盾的生平事迹,很有研究价值。


本书推荐语《茅盾回忆录(套装共3册)》称此书是茅盾1896-1981年整个人生的完整呈现。非也!1950年至1965年这段近16年的历史就是空档。我知道茅盾先生自己写的回忆录只到1949年.而其子韦先生起笔就是1966年文革。不知何故?这样无形之中将此书的价值打了折扣。就我所知,茅盾自己撰写的回忆录为人所垢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回避了许多历史真相,同时缺乏对自己的反省。可喜的是新版里添加好多图片。不过,茅公是我喜欢的作家,本书也有收藏的必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