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北京与满族

爱新觉罗瀛生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作者:

爱新觉罗瀛生  

页数:

302  

字数:

24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北京本非满族故土,满放原是白山黑水的土著居民,只因清初由于某一偶然的历史机遇而使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以北京为中心而展开各种活动,其活动规模之巨,范围之广,力量之强,持续之久,渗透之深,熏染之遍,等等,绝伦罕见。满族在北京二百余年活动对北京文化的影响已遍渗于文化肌体细胞深处,早已无痕无迹,平日视如不见,听若不闻,但如加意细究而挖之,则无处不使人大为惊异,堪称为一门学问。 老北京的语言中,一开口就带出满语词。老北京的歇后语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从满族生产、生活内容来源的。老北京的习俗中,来自满族者数之不尽。老北京的衣、食、住、行、体育、娱乐、戏剧、曲艺、婚丧、喜、寿、诞、年、节、花、鸟、虫等等,以及诸般器物、各项物品及其他等等,一切多与满族有关。有的是满人从白山黑水故土带来的,有的是满人到北京一带创造发展而成的;有的一直保存满式原貌,有的则是入关后与汉式相结合而成的满汉混合式。本书讲的就是这些。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瀛生,名文蓬。满族。辽宁省宾满族自治县人。1922年12月生于日本国横滨市。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十三世孙,清最后一代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文葵之胞弟。启字辈。
1945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曾任燕京大学助教,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译局编辑,北京农业大学讲遇,

书籍目录

作者世系图多罗顺承郡王府与满族习俗有关的老北京歇后语 奶茶铺的炕——窄长 瘸子打围——坐着喊 上坟的羊——豁出去啦 纸糊的驴——大嗓门儿 锅炮鱼——干死的 海子的鹿——愣着 别净顾了吃元宵——瞧灯 外厨房的灶王爷——独坐儿 卖山里红的——就剩下一挂了 竹板儿弓——一个劲儿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天灯杆了绑鸡毛——好大的掸子 弓箭师傅数弓码儿——一五一十 内务府摆席——吃不了兜着走 麻秸秆儿打狼——两头儿害怕 上驷院抹白矾——满漾 粮食店搬家——斗是你的 炒肝儿兑水——熬肺 翻穿着皮袄——装羊 板子上的挂钱儿——白搭 树梢儿上挂蔼杭——高眼与满族习俗有关的老北京俗语和童谣老北京话里的满语词谈满族人的姓名满族婚俗中的女真传统老北京的满汉合璧婚仪老北京的满汉合璧育儿风俗满族丧俗中的女真传统老北京的满汉合璧丧仪御膳房老北京惟一的满族风味菜馆老北京味儿老北京的小吃老北京串胡同儿叫卖的吃食老北京的肉铺老北京旧俗与旧行当几个废绝的老北京行业老北京的提笼架鸟老北京的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老北京满族与通州《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儿女英雄传》中的满族习俗忆同门学长受申

章节摘录

插图:多罗顺承郡王府早年北京小孩常说顺口溜:“锦什坊街怎么那么长,里头住着穷顺王。王爷的衣库和合当,王爷的膳房富庆堂。”说的是清代多罗顺承郡王府,现为全国政协机关所在地,其南面的政协礼堂是原来的王府花园。王府东侧门开在南沟沿,斜对丰盛胡同。西侧门开在锦什坊街。锦什坊街在明代称金城坊街,清代满人依满语发音规律和习惯。将“城”字的辅音ch说成sh,于是将“城”转呼为“什”,将金城二字讹呼为锦什二字。顺口溜中说的穷顺王指的是清代多罗顺承郡王,和合当是开设在锦什坊街路东的一家当铺,富庆堂是开设在锦什坊街路东的一家饭庄(北京称不设门市店堂而专在店内设座包办酒席的饭馆为饭庄)。这家穷王爷没有衣库,而常将衣服送到当铺去换钱,所以讽刺他以和合当铺为衣库。这家穷王爷没有膳房,偶至饭庄买个菜以打牙祭,所以嘲笑他以富庆堂饭庄为膳房。这家穷王爷就是我的先世。


编辑推荐

《老北京与满族》:满族在北京二百余年的活动,对北京文化的一影响已无处不在。老北京的俗语童谣、老北京的婚丧礼仪、老北京的小吃、老北京的旧俗与旧行当……其中的满族文化成分及其流变,书中一一揭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北京与满族 PDF格式下载



是给老爸买的书他很喜欢说是看着书就像回到了以前的时光回忆起很多民俗还增长了知识作为一个生在北京的满族人这本书勾起了很多共鸣


对清史感兴趣的朋友不可错过此书,喜欢清穿小说的朋友更不能错过此书,书中对满文化解析的比较全面和详尽,作者是代善的第十三代孙,可想而知内容的权威性。书的装帧质量很好,还有很多晚清民间的图片,真是太喜欢了。对源自满语的老北京话感到很亲切,文化是需要传承的,随着北京的移民化,很多土语老话儿逐渐听不到了,作为北京人感到有些遗憾,这本书能很好的反映老北京习俗,值得研究与学习。


本书文笔流畅,一气呵成,且惜字如金;对歇后语释义专业,即准确又通俗又幽默有趣。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老北京浓浓眷爱,生动的民俗画面跃然纸上,让人感动。作者的另一本专著《京城旧俗》(在当当也可以买到)我也拜读过,尽管两本书用很多地方是一样的,但后出的这本除了在装帧更漂亮些外,后著还增添了一些五六十年代作者在北京的生活片段,细读能体会到作者苦中自乐的情怀,不禁让人莞尔,如在北海与友人偶遇,欢谈后“共进冰棒数枚而散。。”,细算当时作者时年不惑,不泯童心为文章平添了一抹彩虹。怪不得都说大艺术家能始终保持一片天真的童心,呵!


最近这几年出了不少有关老北京生活习惯的书,其中很多都内容重复。这本书明显不一样,比较扎实。


如果你是满洲人同时又是北京人,那么这本书你一定要看看。历史、风俗、语言、文化,找找自己的根。


都说北京的满族已经被汉化,但其实满族的文化也已经成为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不知道到底是谁影响了谁……总之,人们一提起满族总是有股贵族的意思在,其实不然。满族不过就是一个渔猎民族,连农民都不算。而且可悲的是,满语已经不能称为满族的特征了,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是不会自己语言的。这么看来,满族不过是高考加分的一个条件,仅此而已……


书很好,介绍了很多满汉的风俗,很多老北京的土语,老话,歇后语等都有出处,介绍的很详细


离开北京,才知道他的好,看到了猪跑,才知道不应该吃猪肉。太多的未知,和太多的愚昧,让自己身为北京人,却自惭形随。我总是说自己从小就穿行于长安街,从宣武到西城,从西城到东城,宽大的26单车,让我自豪的说:6年来每天过两次天安门城楼,升降旗全看。我总不知道北京的美,就像每天早上排着队去吃炒肝,每每吃完那粘稠的淀粉糊糊,再一口气咽下那少得可怜的猪肝。中午去吃馄钝候,在东安市场旁边,高台阶小门面,自豪地甩出五块钱,多加点免费的咸菜,吃完后抹抹嘴,好像吃了多好的大餐。晚上去法华寺旁边的锦芳回民小吃,羊杂碎,艾窝窝,豌豆黄,你总能咋嘛出一点,那和家里饭菜不一样的味儿。这感觉悠长,我现在想想还怦然心动。读完本书,你才了解那些小吃背后的道道儿,你才能从那些孩童的回忆中,找到老北京的影子。你总是发现现在的90后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吃着那全世界都一个味儿的洋快餐,确实有些纠结。从本书中,找出那一段段时间磨砺下流传的段子,再回北京感受那独特的酸甜苦辣,真是本人一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