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献祭

张之薇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作者:

张之薇  

页数:

290  

字数:

19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献祭——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精神论》是张之薇的博士学位论位。
《献祭——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精神论》大约可以分为四大块:首先是论述悲剧和悲剧精神;第二是在中西方文化史中寻找各自的悲剧精神和英雄原型,目的是论证“士子献祭”的史前母题;第三是从浩瀚的中国古典戏剧剧目中,整理发掘出具有“士子”形象和“献祭”精神的剧目,进而论证并概括“士子献祭”戏剧所蕴含的悲剧精神;第四是论述“士子献祭”戏剧的历史沿革演变。

作者简介

张之薇,女,1975年2月生于山西。199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戏曲史论方向),师从章诒和先生。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戏剧批评方向),师从马也先生。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国家核心期刊和报纸发表戏剧批评以及戏曲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悲剧与悲剧精神渊源综述
 第一节 悲剧的诞生
  一城邦文明的养育
  二理性精神的求索
  三狄奥尼索斯崇拜:受难和死而复生的悲剧性
  四酒神:永远的悲剧主角
 第二节 悲剧意识与宗教观念
  一“替罪”到“献祭”:从被动受死走向主动牺牲
  二“替罪”、“献祭”与“救赎”:人类宗教的圆满心路
 第三节 悲剧精神与英雄原型
  一西方悲剧精神与英雄原型寻踪
  二中国悲剧精神与英雄原型寻踪
  三悲剧意识缺乏的中国庶民世界
  四“内圣外王”的中国“士子”
第二章 “崇高”的中国“士子献祭”戏剧
 第一节 “士子献祭”戏剧的基本认知
 第二节 “士子献祭”戏剧生成的文化维度
  一“成仁”与“取义”:“士子献祭”精神的基因奠定
  二“独尊儒术”到儒学理学化:“士子献祭”精神的固化与递进
 第三节 ”士子献祭”戏剧生成的社会维度
  一超稳定专制皇权下的政治触发
  二“家国同构”、“君父一体”与士子理想的冲撞
  三守死善道的献祭悲歌
 第四节 ”士子献祭”母题在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体现,
  一朝政晦暗时刻的“谏诤”剧目
  二社稷危亡时刻的“纾难”剧目 
  三弱者的死亡:“献祭”精神在民间的扩大化表现
 第五节 ”士子献祭”戏剧风采管窥
  一舍我其谁的抱负
  二激情贲张的血性
  三孤忠独抱的义节 
  四死不旋踵的凛然
  五蔑视俗流的傲骨
  六青史流芳的自信
  七中国古典戏剧之“大团圆”驳辩
第三章 “士子献祭”戏剧的沿革演变 
 第一节 “士子献祭”戏剧的兴衰轨迹
  一从宋“伎艺”到元杂剧:“献祭”内容由端倪趋向成熟 
  二明传奇:“献祭”精神与“忠奸”主题的重叠与分野 
 第二节 江山易代之际“士子献祭”戏剧审视
  一宋元易代:从“乌托邦”误入“伊甸园”
  二明清易代:从慷慨卫道归于隐逸狂潮 
第四章 “士子献祭”戏剧的近代流变——清末民初之际 
 第一节 清代“雅部”与”花部”的递变
 第二节 去“士子精神”的献祭戏剧 ’
  一米喜子:关羽戏崇拜
  二程长庚:三国戏崇拜 
 第三节 从献祭启蒙到“士子献祭”戏剧新高潮 
  一献祭启蒙的社会诉求 
  二“士子献祭”戏剧的东山再起,
  三晚清“士子献祭”戏剧与传统“士子献祭”戏剧之差异
  四“伶隐”汪笑侬:悲剧精神崇拜
第五章 余论:“士子献祭”戏剧的反向形态——“归隐”戏剧
 第一节 仕与隐——中国士子的双面人生
 第二节 “归隐”情结在中国古典戏剧作品中的体现
 第三节 “归隐”情结在中国古典戏剧作品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一仕途坎坷,被迫之隐
  二功成身退,主动之隐
  三屡请不出,决断之隐 
  四佯狂避祸,变异之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四、“内圣外王”的中国“士子”那么,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或者说那种“宗教般的承当精神”、“献祭精神”,是体现在什么样的社会群体中呢?又在什么阶层得到醒目的彰显、璀璨的弘扬和不绝如缕的承传呢?回答是,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群体,在中国的“士子”阶层中。“士子”,在中国是一个独特文化群落的称谓。按照《辞海》的说法,“士”一是指士大夫,“有王事者也”;二是指“学子”,旧时读书人的通称。但最初,“士”并非是以知识拥有者而定义的。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一。”。近人吴承仕解释说:“士事萏,古音并同,男字从力,以形得义,士则以声得义也。事今为职事事业之义者,人生莫大于食,事莫重于耕,故百物地中之事引申为一切之事也。们即“士”最初只指与耕作有关的男子。后来,由于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分化,“士”渐渐成为各级贵族的总称,或是最低等级的贵族与官爵的专称,“士”之“事”也由耕作升格为“行政职事”。费孝通在!《中国士绅》一书中称:“‘士’这个字英文经常译为‘学者’,但这只是一个引申出的比喻义,实际上此词与军事有关,是‘骑士’的意思。如果我们不这样理解,《论语》中很多篇章的重要性就要丧失。‘士’是可以乘战车奔赴战场的,而普通的士兵只能徒步其后。孔子打了一个比方,这个比方与有着救世军称号的人是相似的,孔子把英勇护卫其道的人称为‘骑士’。因此在后来的中国人中,这个词甩来指拥护孔子思想的人,最后统指文人。《论语》中大多数关乎‘士’这个字的重点都是指需要有与战士中的骑士一样的那种忍耐力和不屈不挠禀性的卫道士。”。就是说,“士”不仅有着护卫公共利益的责任,也是具有一定道义理想的人,但征战仍然是其最主要的社会职能。所以顾颉刚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


编辑推荐

  最早提出“中国无悲剧”的人是晚清维新派学者蒋观云。此后的学者如朱光潜、钱钟书、乃至鲁迅,都曾经认为,中国没有严格意义或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精神论:献祭》是对“献祭”、“替罪”、“救赎”等概念的论述,扩大了悲剧与悲剧精神的内涵;而从基督教的“原罪”、从儒家的“成仁”“取义”中,出掘出悲剧的原型精神,寻找到“士子献祭”的悲剧母题和人类文化史基础,无疑是对中西方悲剧理论的丰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献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