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行走武夷民间

邹全荣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作者:

邹全荣  

页数:

198  

字数:

30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行走武夷民间》由邹全荣著,作者以随笔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武夷山乡土上纷繁而丰实的文史景观。在章节的安排上,作者将其分为“仰望人文时空中的景观”、“探究民间技艺里的意趣”、“阅读乡土上的陈年旧事”三个部分,既各有主题,又互相连贯相通。相信读者读后,一定会从中获得不少裨益,并对武夷山乡村的人文景观充满关注与呵护之情。201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创意文化产业专家贾斯汀参观考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后认为:武夷山的乡土上,有许多令人喜欢的民间创意,它是一笔财富,是武夷山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关注和保护好我们民间的乡土文化资源,是一份文化责任,我们希望更多热爱武夷山的文史工作者,在挖掘和整理武夷山历史文化的艰辛努力中,取得新的成果,为武夷山的文化事业繁荣助力。

作者简介

邹全荣,男,1956年生。福建省武夷山市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武夷山市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教师》2009年第7期封面人物。2003年,小说《油条与豆浆》获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该年度“出人才,出精品”文学创作奖。同年9月,出版《武夷山村野文化》一书。2004年创作的小品《箍桶记》,获福建省该年度广播剧二等奖,再获2005年福建省纪检监察系统反腐倡廉文艺汇演二等奖。2006年6月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一书,同年7月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文本的主创人员,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武夷茶经》编委,福建省中小学乡土教材《海西家园》研发组成员,2010年荣获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优秀人才奖”。已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作品500多篇达400多万字。

书籍目录


仰望时空中的人文景观
黄泥山遗址:旧石器文化发祥地
彭祖基:人文武夷始作邑
架壑船:停泊在悬崖上的仙舟
龟形木盘:承载了怎样的信俗
天车架:悬崖绝壁上的寨防
社会:村落发祥与赛会活动
崇安:诗意安居的古邑
村井:永不干涸的故乡理念
祠堂:敦本明伦的“磁场”
金谜:隐含民间智慧的钥匙
君山:风范端仪的隐者
路亭:旅途跋涉者的知音
文庙:古邑崇儒的精神高地
文昌阁:琅语书声寄荒草
天上宫:“宁波”“利济”水运神
桃源洞:寿字照亮了生命阳台
树抱佛:璞石村里的秘密
鹅子峰:白水之白钟此奇
岚峰塔:岚谷溪畔一“岚角”
余庆桥:百年见证兴与废
祖师桥:行帮业会的舞台
景隆号:茶路起点说晋商
会仙里:赤石铭刻的岁月
城村:是城?还是村?
南来驿路通古镇
枫坡乡土上的人文胎记
场子勺地名的变迁
雄关漫道分水关
探究民间技艺里的意趣
“三雕”创意:圆融和谐之美
“三祝”与“三多”的幸福指数
婚床上麒麟送子的暗示
老鼠吃葡萄与“五子登科”
让东方朔与刘海蟾坚守宅第
高悬在门楼上的名利图
从激励拔俊到享受食禄
开放在花窗中的万字奇葩
“门当户对”里的求安意识
清风光影透窗来
芭蕉叶形门的独特创意
石雕门联里的李白诗句
雕花屏墙上的理学感悟
乌纱帽:高踞天际的入仕理想
封火墙:刚柔圆融的创意
隐藏在雕梁画栋里的“商”字
石鼓端坐古宅静无声
泰山石敢当的信俗威力
沉默在乡村的武举石磺
饕餮:贪婪胃口里的民俗隐喻
人世春秋匾上读
男女寿匾的颂寿意境
亲近民心的戒石铭
服饰绣片中的传统文化
文雅端庄的新娘椅
方寸天地里的典雅之花
婆娑竹叶巧藏诗画联
阅读乡土上的陈年旧事
幔亭招宴:仙凡共享太平乐
蒲松龄:记叙太守探秘架壑船
乐尧天:为升平气象而歌颂
牺牲祭祀:宰猪戮羊告慰谁?
烧宝塔:汀前村的中秋社火
马仔灯戏:幽默风趣闹元宵
拜血盆:感恩与报孝之礼
三寸金莲:痛苦的畸形之美
《落雨子》:哀怨的伤别离
捶麻糍:民间性习俗的暗喻
茶姑穿耳的秘密
民间嫁妆里的“锡俗”
求医问药里的宗教信俗
悼亡仪式:超度灵魂转闾山
百草灵丹“凤凰蛋”
春分节气巧立蛋
坚守社稷乡土的神农氏
耆老喜得馒头寿
茂章伯母与巴寡妇清
柳七谣:活在市井里的宋词魂
翠峦道院:葛仙翁在此羽化否?
云窝石刻:陈省的隐逸情结
董天工和他的“精神地图”
解读清代民间的“田皮契”
显善庙的龙须茶
神农尝过的百草
宜男草:原来还是母亲花
敢谏雷神的特科状元
锁歌里的斗智情趣
邱云霄诗咏党姬为那般?
后记:在武夷乡土上“拾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场子勺地名的变迁 在武夷山,一提三姑村,早已名声在外。但是,一说场子勺,却鲜为人知。一些地名随着时间的久远,被覆盖了,新的地名取而代之。比如,三姑村明代前叫三姑洲,土名叫场子勺。获知这一被岁月掩盖了的土名,是不久前笔者在公馆村采风时,在一村民家藏的石碑中得到的。 坐落在武夷山国家度假区的三姑村,过去是一个宁静优美的乡村。它与崇溪相伴,西南面是一块宽阔的三姑洲。古时候的三姑村落周边,嘉禾千顷,原野开阔。临西南角是块平坦的绿洲,从东北面山脚流来的一条小溪,如一柄长勺,潺潺流水把临洲的低洼地,冲成一个大圆池,附近的原住民就把这块地形象地比喻为“场子勺”。流入场子勺的小溪水,足以推动一座碓坊的石碓。于是,当地村民就在此建起了一座水碓磨坊,日以继夜加工他们的粮食。可惜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崇溪的一场特大洪水漫上了场子勺,水碓被冲毁了,农田被淹没后成了沙洲。村民们自发地把溪边的幼树看护起来,幼树渐渐地长成了风水林,庇护着村庄的田塍。于是,不复存在的场子勺被更名为三姑洲。 三姑地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到了清末,三姑村发生了一起民事诉讼案。咸丰元年(1851),建宁府裁决此案,三姑村民众将其镌刻成碑,矗立于三姑洲头。这块刻着由建宁府知府批示的“奉宪详批示”石碑,100多年来得到了江氏族人的有效保护,当拂尽覆盖在石碑上的岁月尘埃时,碑上的300多个汉字再次告诉人们:当年建宁府知府对三姑村一起民事案的公正裁决,彰显了三姑村民利用公产收入来维持种树护村的公益行为,反映了清代三姑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传统。在此,我们把石碑原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 奉宪详批示: 特授福建建宁府知府加十级纪录六次吴口,为批县详查此案,前据监生罗定模等赴府佥呈前朝万历年间,土名场仔勺早田一段同碓一座,年供官米五升,后因该田碓飘流成洲,难期开垦,田主江夏捐充本村公业,蓄树护村,更名三姑洲。粮存江季春户公同输纳等情,兹核县详断:令该洲归于三姑地方公众管理,给示泐碑,永远严禁,以杜混争砍伐,所断尚属公允。自应照断饬遵。惟该洲现有官粮五升,乃国家维正之供,丝粒不准短欠。应即责成该村众照旧公同输纳,仰即遵照办理此缴。原词存咸丰元年十月十八日,阖乡众首赴府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行走武夷民间 PDF格式下载



老公说书里面介绍了武夷山的一些情况,非常的好且详尽,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