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江南文化研究 第6辑(全两册)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书籍目录

《江南文化研究(第6辑)上册》目录: 剑与箫:江南文化精神的二重演绎 关于地域(文学)研究的若干理论思考 水乡的诗学——中国文学与艺术中关于“水乡”的一些美感经验 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略论越文化的“近传统”精神特质与意义 “吴越同俗”与“吴越分立”——试论吴越文化异同的地理和历史渊源 略论江南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内涵重构——以上海为中心 从《古禾杂识》看江南 东阳人文精神的历史阐释及现代演绎 廉正传四海——论翁心存的廉政克已及其对翁同稣兄弟的教育与影响 用质真涤荡文明——论龚自珍“童心”的意蕴和意义 江南都市商业的文学抒写——以唐诗为对象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考索——兼论盛唐诗人江南游历之风 吴越文化及朝野文学的比较——以徐渭、王世贞为例 吴乔诗论与江南诗学背景 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 南宋诗歌辨体理论述要 诗僧皎然“情”论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隐逸特性及其对文艺创作的影响——以常州恽寿平个案为例 云间六朝文学风韵在浙中的传承——以“西泠十子”的骈文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满架牙签销日月,半生心事许烟霞”——清初钱塘女诗人徐德音及其作品论析 略论海盐涉园张氏家族文化与文学 毕沅与乾嘉诗坛 《浙江潮》与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从早期诗文看青年李叔同的观念转型 浙籍留学生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 南宋浙江禅画初探 江南园林与江南士人气质 论明代浙江戏曲的发展 杨维桢与元末松江绘画 六朝世家大族乐舞的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关系分析 从“爽爽风气”到“龙跳虎卧”——王羲之书法被遮蔽的江南性 《江南文化研究(第6辑)下册》目录: 从法眼禅系看五代时期江南佛教的发展 晚清新式教育与浙江学子 元代温州路教育考述 浅论元代杭州士人的谋生与立命 明清时期江南文士治生 南宋时期江南城市贫困居民的救助 乾隆十三年苏松聚众阻粜案述论 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江南城镇地区的交通与食宿(1912—1949) 《儒林外史》与江南城市中的饮食习俗 陈继儒《安得长者言》的训喻导向与晚明士风 “争沙”案所见明代崇明地方社会秩序 近代江南乡村社会重构——与弗拉芒地区的比较分析 湖州南浔金氏家族的近代变迁——一个丝商富户“艺术转向”的历程与原因 守先裕后:清代江南艺文家族艺术文献建设述说——以平湖葛氏家族为例 略论明代江南所刊路程指南之编写体例——以《一统路程图记》和《士商类要》为考察中心 从公共性到地方性——宋代之后叶法善传说的变迁 浙东地方家族与唐仲友学术的命运 吴越徽扬:近三百年江南学术概论(一) 文学·国学·旧学: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与学派建构——以东南大学一中央大学中文系为中心 永嘉学派的经学思想与文章观念——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中心 江南地域文化与冯梦龙的经学思想 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辨订 《心史》首跋作者金华冯维位考 《欧公本末》的发现及其文献与学术价值 王安石《三经新义》论衡 王寿昌及其《晓斋遗稿》 宗修《湖州府志·艺文略》引《湖录·经籍考》管窥 吴翌凤的《与稽斋丛稿》 关于王国维《监本考》、《浙本考》的一些考察 信仰抑或研究?——欧阳竟无与金陵刻经处 卓人月年谱 清代戏曲家徐燧年谱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清商曲》有《采莲子》,即《江南弄》中《采莲曲》。如李白“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里,佯羞不出来”。刘方平“落日晴江曲,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又王昌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张朝‘‘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莲舟不畏风”。殊有 风致…… 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人间词话:》第四九 “风致”另一说法,即清婉之美。歌声、水流、杨柳、晓风,皆有此意。如清人汤漱玉记江南的女 画史: 陈琼圃,字阆真,号钮月,钱塘半江司马淞女,归安费锡田室。能诗,兼六法。夫亡,誓以身殉,卒年二十有九。其自题山水画册云:‘‘路转千峰一径斜,烟霞深锁野人家。春来更有幽栖处,开遍东风枳谷花。”“家住江南杨柳湾,一蓑烟雨打鱼还。数声芦获秋风暮,饱看青溪两岸山。”“蒹葭深护水云乡,门掩青山对夕阳。吟罢小楼闲眺望,晚风吹起白苹香。”“峰含晚日树含烟,野水微茫接远天。如此溪山谁领取,风光输与钓鱼船。”极清婉可诵。 汤漱玉《玉台画史》 (六)在中国文化的象征系统中,“水乡”最大的特征。即昭示一种隐逸的美学。区别于其它隐逸之美。姑且可称之为“水隐”。然而此种隐逸的美学。不仅区别于“市隐”与“朝隐”,而且也不尽同于“山隐”。其特点正是有更多的感性与音乐、更多的清莹与明朗、更多的缥缈之恩,高洁与自由、感性与德性、出世与入世,往往并存其中。而且,往往产生最多的诗画结合作品。以歌颂隐逸。譬如陶宗仪笔下的会波村: 会波村,在松江城北三十里,其西九山离立,若幽人冠带拱揖状。一水并九山南过村外,以入于海,沟塍畎浍,隐翳竹树间。春时桃花盛开,鸡犬之声相闻,有武陵风概,隐者停云予居焉。 一舟时放中流,或投竿,或弹琴,或呼酒独酌。或哦咏陶、谢、韦、柳诗,殆将与功名相忘。尝坐余舟中作茗供,襟抱清旷,不觉度成溪山好一曲。主人即补入中吕调,命洞萧吹之,与童子掉歌相答,极鸥波缥缈之思。 陶宗仪《记会波村》 “鸥波缥缈之思”与“水村篱落之思”,往往构成水乡诗学的两元,既空灵超越,又乡情萦怀;既清旷,又清新:既出世,又入世。这在静穆与欣悦之间,保持了一种恰当的平衡。水乡之美,往往透过渔父形象,表达高逸之品,张志和《渔父词》是传写不绝的典型。如云:宋时名手,如巨然、李范诸公,皆有《渔乐图》。此起于烟泼钓徒张志和。


编辑推荐

《江南文化研究(第6辑):首届江南文化论坛专辑(套装共2册)》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江南文化研究 第6辑(全两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