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穿越大西北

王喜民 中国国际广播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作者:

王喜民  

页数:

324  

前言

  喜民同志的《穿越大西北》即将付梓。这是喜民同志作品集的第七个卷本,也是他继《重走长征路》、《西藏穿行》等系列艰辛专题采访以后,对大西北进行探索和追寻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新闻结晶。  我与喜民同志相识于2004年。当时,他赠予我一套他的作品集。这使我有些惊奇:身为一名广播记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出版这么多的集子,实属不易。此后,又获悉他在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已采写各种新闻报道5000多篇,其中有30篇荣获全国大奖,出版过总计200多万字的6卷本作品集,在新闻界的影响日隆。欣闻他去年喜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深为他的成绩而高兴。  翻开《穿越大西北》书稿,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透过书中一篇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深邃的报道,不仅使人了解到祖国西部独特的地貌风情,还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所感染。在书中,堵截风口、栽种绿色的防风治沙先锋,彰显“胡杨精神”的援疆干部,用智慧和汗水谱写青春乐章的大学生志愿者,历经艰辛寻找大片油田的石油工人,等等,构成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图谱。感人至深的燕赵儿女群像,在喜民同志的生花妙笔之下跃然纸上。他们向大漠、戈壁、沙滩进军,在艰难困苦中挑战极限,拼搏奉献,经受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为祖国西部的开发、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曲燕赵儿女战犹酣的英雄赞歌。  《穿越大西北》还凝聚着喜民同志行万里路、寻找闪光点的生命激情。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伟大战略决策。国家从各省市抽调了一批批优秀干部对口支援西部省区。喜民同志为了追寻和报道河北人民支援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壮观场景,只身一人穿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坡、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昆仑山、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不顾路途遥远,不顾车马劳顿,满怀激情地将行万里路和找闪光点相结合,采录了有影响力、震撼力的新闻报道,为广大读者奉献了《穿越大西北》一书。  《穿越大西北》折射出喜民同志的人格力量。喜民同志是广播记者出身。《穿越大西北》与他此前出版的《青藏高原万里行》、《青藏铁路千里行》等,都是系列录音报道。在他看来,在广播媒体中声音的力量是无穷的,广播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广播记者要善于用声音的力量去打动人。这些优秀作品的结集出版,正是源自他那“没有弱势的传媒,只有弱势的人”的蓬勃激情。据悉,喜民同志在几十年的新闻采访中:曾多次遇险,遭受异乎寻常的困难,甚至处于生死的边缘。正是他身上那股子“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肯吃苦、能奋斗、敢拼搏”的昂扬锐气,激励着他拼搏进取,奋发有为,采撷出这些精彩纷呈、富有生命力的新闻。可以说,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喜民同志是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长期的新闻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他的浩然正气。“我是人民的记者、国家的记者,记者必须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报道人民、报道国家,我要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新闻采访中。”他用这掷地有声的承诺,说明了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原则和信念,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喜民同志这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作风,这种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赤子情怀和强烈责任感,对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诚然,新闻工作者要创作出好作品,需要思辨,更需要激情。在《穿越大西北》一书付梓出版之际,祝愿喜民同志再接再厉,多出佳作。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像喜民同志那样,深入生活、贴近实践、饱含激情地去挖掘新闻、捕捉新闻、采写新闻,成为具有“人格力量”的新闻工作者,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作出贡献。  是为序。  王庚年  2007年7月于北京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

内容概要

  您到过大西北吗?那里有大漠、戈壁。那浩瀚的沙海,那奔涌的沙流,那肆虐的沙尘,那滚动的沙石,使人望而生畏!其实,大漠戈壁也熠熠闪光。那梦幻的声声驼铃,那不羁的棵棵胡杨,那神秘的沙海蜃楼,那畅想的金色沙浪,让你梦牵魂绕!更值得炫耀的是大漠戈壁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亟待人们去开采、开拓、开发,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勇于拓荒的有识之士,大胆地迈开双脚,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大潮中去吧!那里大有可为,那里大有用武之地。  去领略一下大漠中的胡杨吧!挺拔、顽强、坚韧、倔犟、刚毅、向上!生,生的坚强,一千年不死;死,死的壮烈,一千年不倒;倒,倒的不屈,一千年不朽!

作者简介

王喜民,中国新闻界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党代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无论当新闻记者还是任副台长,始终笔耕不辍。先后推出《青藏铁路千里行》、《重走长征路》、《青藏高原万里行》等大量有震撼力的大型报道,创办全国新闻名栏目《阳光热线》引发中国广播改革浪潮且辐射全国形成“阳光现象”。共夺取30件全国大奖,其中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国家级政府奖)一等奖10件。出版《乡路》、《乡情》、《乡曲》、《春韵》、《千山万水》、《西藏穿行》等六卷书计200万字。王喜民为河北栾城人,河北大学研究生学历。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记者,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为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兼职教授。

书籍目录

序王庚年第一辑 生态篇开篇话:穿越西北报道西部驶出坝上风沙线河北人民遏制沙尘暴从呼伦贝尔草原到阿拉善沙漠内蒙古高原锁黄龙迎风踏沙陕北行黄土高原的绿色呼唤荒凉畅想曲塞上江南看宁夏漫步河西走廊大戈壁春风吹到玉门关第二辑 军垦篇奔向军垦之城石河子:屯垦戎边铸丰碑过准噶尔盆地去喀纳斯阿勒泰:边境线上的燕赵学子从博尔塔拉走向伊犁河谷博乐:蹉跎岁月兵团情跋涉天山北南走库车塔里木河:我们的军垦情缘在喀什的日子里图木舒克:军垦战士的绿色家园沿着玉石之路走和田:兵团里来了大学生第三辑 援疆篇孔雀河畔的退想巴音郭楞:我的第二故乡悲壮的东归之路架设内地与边疆的桥梁走进大漠胡杨林胡杨精神鼓舞我们斗志巴音布鲁克纪行为边疆发展透支着生命博斯腾湖的一天援疆干部亚克西作客罗布人家不辜负家乡人民的重托沙海蜃楼探且末且末:塔里木东南的明珠踏访中国第一大县若羌:援疆干部的广阔天地第四辑 石油篇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来自燕赵的勘探劲旅横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漠中的巾帼女杰在油城克拉玛依中国地质勘探排头兵难忘的油田一夜沙漠腹地中的钻井队寻访大漠人家争雄石油的先锋险闯罗布泊西气东输飞铁龙库姆塔格沙漠探秘工地上的婚礼印在戈壁上的诗行大龙起舞领头人第五辑开发篇翻越阿尔金山花土沟:穿红色工装的人们穿行柴达木盆地繁忙的察尔汗盐湖神秘之地金银滩在那遥远的地方顺唐蕃古道考察三江源世界屋脊出现旅游开发热走马看花下西安一路《天路》一路歌结束语:投身西部开创伟业附录一幅波澜壮阔的大西北画卷――《穿越大西北》播出反响热烈万里行走出来的名记者――记范长江奖获得者王喜民人民网访谈:走万里路写英雄事新华网访谈:范长江奖获得者王喜民的传奇经历王喜民向新闻界发出“引吭高歌新时代”倡议后记

章节摘录

  漫步河西走廊大戈壁  过兰州,跨黄河,沿着昔日的丝绸之路西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开辟的一条走向欧亚两洲的通道,运送丝绸、蚕种、火药等到西方,因主要是丝绸,故名丝绸之路,简称“丝路”。2000多年来,多少使臣商贾、文人墨客、士兵戍卒,通行在这条古道。在漫长的岁月里,丝绸之路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过繁荣,有过屈辱,但同时也创造了文明,创造了辉煌。  “丝路”东起西安,西到地中海,全长8000公里。“丝路”的黄金路段是河西走廊,起于乌鞘岭,终到敦煌阳关、玉门关。当爬上山势险峻、云雾缭绕的乌鞘岭时,4,500米的海拔使人顿感呼吸不畅。然而,美丽的景色使你立刻平静下来。西南是祁连山,“祁连”是匈奴语“天”的意思。白雪皑皑的山脉连着天,连着云,有“天山”和“白山”之说。西北是茫茫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白山”和荒漠的夹击带为河西走廊,全长1000多公里。  进入走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热气腾腾的开发场景。推土机来往穿梭,挖掘机声震长空,西部大开发的热浪扑面而来。昔日,走完丝绸之路全程,需要8年的时间。在茫茫大漠里,没有水饮,要渴死,没有衣被,要冻死。今天河西走廊的高速路途只要一天时间。  建设大西北,高速路修筑,双轨铁路铺设,给昔日的丝绸之路又增加了一道天路。随“丝路”而建的还有河西走廊中的电缆线路、输气管道、地下光缆等国家重点工程。  汽车在大漠中行驶,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然而,“丝路”并非一条平坦的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用血汗铺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气节,炎黄子孙的坚贞。为了捍卫“丝路”和国土,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战争年代,“丝路”成为战略要地。“丝路”途中,高台十分引人注目,那里掩埋着中国工农红军数千名官兵,它是捍卫“丝路”的见证。1936年,徐向前统帅两万大军转战祁连山,血染“丝路”;1937年,董振堂率领2800名官兵与国民党马家军大战高台,用鲜血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捍卫“丝路”的何止是徐向前元帅和董振堂将军呢?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河西走廊与匈奴之战,为“丝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祁连山之战,大胜匈奴,夺回河西走廊版图。  “丝路”也不是一条平静的古道。为了这条路的平安,古人备好战马,随时准备反击。当我们经过武威时,参观了北郊雷台出土的绝世珍宝——铜奔马。铜奔马踏飞燕,带领着数十辆铜马、铜俑战车,杀气腾腾,威武庄严,看了使人联想到古人为了这一方热土驾马驰骋的壮观场面。铜奔马的出土,震惊了世人。目前,我国已将铜奔马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飞越大漠中的“丝路”,茫茫戈壁沙海里,你会不时看到一条蜿蜒起伏的巨型土墙,穿云破雾,蔚为壮观,那就是著名的汉长城。汉长城是汉武帝开通西域后,沿“丝路”修筑的庞大防线,防止匈奴侵袭,保证丝绸之路通行。汉长城动用了成千上万的民众,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建成,它可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象征。  如果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那么张掖就是黄金路段中的黄金带。为了“丝路”生金,多少人倾情送爱。当我们沿“丝路”进入张掖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漠中挺立的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金张掖。这里历史上就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张掖的含意是“断绝匈奴右臂,张中国之臂掖,以通西域”。我们看到,今天张掖人民依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以“再铸张掖辉煌”为目标,全身心地投入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之中。  穿过张掖绿洲,又驶入“天苍苍,野茫茫”的浩瀚大地。那辽阔、无边的大漠,那连绵、起伏的戈壁,那空旷、浩渺的沙滩,给人以粗犷、雄浑之感。令人惊异的是,在大漠、戈壁、沙滩中,依稀可见一排排钻天的古柳,那就是“左公”柳。柳树棵棵揽腰粗大,数十丈高,且郁郁葱葱。它给荒芜苍凉的天空涂抹了碧绿,给大漠戈壁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和勃勃生机。  古柳是清代左宗棠将军西征新疆时率领部下栽种的,故人们称颂它为“左公”柳。左宗棠是湖南人,1866年9月,他从家乡来到大西北任陕甘总督。任职期间,左宗棠率兵沿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出征,看到大漠中的肆虐风沙,戈壁里的滚滚乱石,于是,下令部下植树栽柳,绿化荒漠,截挡风沙。左宗棠的这一号令,调动了兵营千军万马的积极性。一时间,戈壁沙漠出现了官兵栽柳的壮观场面。据史料记载:“左宗棠部将惟时搜采枝干,越山度壑,负运艰苦。”可见,当时左宗棠率部下植树何等艰辛!另据书载:“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可想,左宗棠治沙栽柳的辉煌业绩。1879年,杨昌浚西陲赴命,惊喜地见到大漠丝路边的绿柳,心潮澎湃,欣然挥毫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引得春风度玉关”。为了大漠添绿,治理黄沙,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做出努力。清代雍正年间年羹尧,在河西走廊西端安西县布隆吉亲手栽植了大批绿树至今绿意盎然,被当地群众称作“年大将军”树;爱国人士林则徐,沿丝绸之路栽种了大量参天白杨,人们颂称“林公”杨。  治理大漠风沙,锁住戈壁黄龙。人们不会忘记对绿色做出贡献的功臣。在酒泉采访,我们看到公园里有一株参天的柳树,那是左宗棠亲手所植,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供人们瞻念。酒泉本来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美喻,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葡萄、美酒、夜光杯显得逊色,而“左公”柳却引得人们关爱。凡是到酒泉公园的游客,观望“酒泉”池,必看“左公”柳。在“左公”柳前合影留念的人群不亚于“酒泉”池。  “左公”柳与生态环境紧密连在一起。增强绿化意识,大搞生态建设,已成为河西走廊人民的共识。他们发扬前人治沙造林的艰苦精神,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工程之战。从祁连雪山到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从武威平原到玉门关口,处处摆开了堵风口、治荒漠、抵流沙的战场。“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一脍炙人口的豪迈誓言,必将变成现实。  昔日,左宗棠不远万里来到河西走廊,动员千军万马栽种杨柳,引度春风,为大西北献力。今天,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国各地志愿者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建设大西北,开发大西北。在支援西部的大军中,有许许多多的河北老乡,当这些人见到我们时,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情。  原酒泉地区副专员就是河北邯郸人,他已调到张掖任职。不要说整个河西走廊,光是在酒泉地区工作的河北人就有上万人。河北省有个石油学校,酒泉有著名的石油基地,每年有大批学生分配到玉门,这批河北人已成为石油生产的主力。在上世纪50年代,河北有大批支边青年奔赴大西北,在大漠戈壁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这些人都在大漠成家立业,且子女大都继承父业,战斗在西北各条战线。酒泉是军事要地,河北输送了许多子弟兵,这些军人复员转业后,在当地担当起了建设大西北的重任。  支边青年、转业军人和石油学子三方面均在大漠中形成了河北人建设大西北的主力军。我们下榻的酒泉宾馆,其经理杨晓琳就是河北安次人。当她从乡音中听出我们是河北老乡时,分外激动,热情接待了来自老家的客人。话一扯开,根本刹不住嘴,动情时还闪现出泪花儿。她说,她的父辈是支边青年,上世纪50年代初就来到茫茫的大漠,尽管自己的老家在河北,可是她生在大漠,长在大漠,成年后又工作在大漠,河北已经遥远,但她说她的根系必定还在河北,脉搏里是河北的血缘,与河北有剪不断的情。  任凤梅是酒泉地区人事局局长,午问一起就餐时才听出是河北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任凤梅居然端起酒与老乡连碰五杯,真是“酒逢知己干杯少”。之后,流下了热泪。她介绍,刚来大漠生活特别苦,一天三顿面,早晨面,中午面,晚上还吃面;现在好了,早晨肉,中午肉,晚上还吃肉。任凤梅曾在河北安新县挂职,至今,白洋淀的水,白洋淀的人,白洋淀的芦苇还使她留恋想念。  在疏勒河畔,有一个正在兴建中的昌马水电站,承揽这个工程项目的是河北涿州水电第五工程局。工程局400多名建设者全是河北老乡,他们在大漠戈壁中为西部开发奋斗着。工程局的骆建华书记介绍,水在戈壁沙漠尤为重要,没有水就不能生存,种树种草办企业上项目都是一句空话。承建昌马水电站,目的是拦截疏勒河峡谷中的水流,用来发电和灌溉。拦河坝高54。8米,库容量1。8亿立方米,资金来自世行贷款。这是国家开发西部的一项重点工程。讲到这里,周建厅主任接过话语:“我们这些来自燕赵大地的建设者,为祖国大西北,为大漠戈壁,一定要出色地完成施工任务,请全国人民放心!请河北的父老乡亲们放心!”  昌马工地多为年轻人,还有不少女同志。她们为了西部,抛家舍业从河北来到戈壁大漠,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是可想而知的。白萍是一个30刚出头的女同志,已在这里奋战了3个年头。她在接受采访时深情的目光面向沙漠,笑对困难:“我的家人都在河北涿州,要说不想家那是假话,但是一想到我们是为了国家,为了西部开发,就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心里特别高兴!”说着说着,白萍激动地唱起来:“踩着大漠,顶着蓝天,牵着长城,骑着祁连……”  在酒泉,一位军人来自河北。他叫魏建敏,是河北栾城北浪头村人,现在酒泉空军某部研究航天技术。这位43岁的河北老乡说话十分含蓄,他说,住在西北大漠,干着天上工作,为在天空创造奇迹,给国人以惊喜!  “酒泉西望玉门道,千山万碛皆白草”。汽车离开酒泉朝西向着玉门方向进发,浑浑浊浊的天际中,雄伟壮丽的嘉峪关浮现在眼前。河西“三关”即指嘉峪关、阳关和玉门关。西部大开发以来,“三关”地带成为国内外人士关注的热点,纷至沓来参观、游览、考察、投资,感受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古代文明,一时出现“三关”热。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穿越大西北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的一本书,每一个人都要是有这样的经历,这个社会就会和谐。


浏览了一下挺好,给图书馆买的,


很翔实,但是作者照片插的太多而且没有实际意义,为书本身抹上一抹灰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