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格拉底的申辩

[古希腊] 柏拉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页数:

232  

字数:

202000  

译者:

吴飞 译/疏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除了是一门古典学问,苏格拉底问题还具有更普世的思想意义。《申辩》中的苏格拉底和《福音书》中的耶稣一样,早已化为了一种思想符号。虽然这个思想符号有着很独特的故事性。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是尝试理解这个思想符号中的哲学内涵。正如西方人自觉地用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我们也可以借助西儒的经典思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

作者简介

也译为帕拉图  拼音:Bó lā tú  英译:Plato   希腊语:Πλ?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简介】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1]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书籍目录

引言 一 苏格拉底的审判 二 柏拉图的《申辩》 三 《申辩》中的几个主题 四 《申辩》从古典到中世纪 五 《申辩》在现代欧洲的复兴 六 现代《申辩》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七 《申辩》与现代哲学 八 西方当代《申辩》研究的版本情况 九 中国学界对《申辩》的翻译与研究 十 本书的翻译与义疏 十一 缩写对照表苏格拉底的申辩(译注)生的根据与死的理由:《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一 真理与修辞(17a1-18a6) 二 案情真相(18a7-19a7)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19a8-24b2) 1.智者之知(19a8-20e3) 2.无知之知(20c4-23c1) 3.诬蔑的形成(23c2-24b2)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24b3-28a1) 1.诉状(24b3-c9) 2.败坏青年(24c9-26a7) 3.不敬之罪(25a8-28a1)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28a2-31c3) 1.苏格拉底与阿基琉斯(28a2-29b9) 2.美好生活与死亡(29b9-31c3) 3.哲学作为政治(31c4-34b5) 4.爱智者的荣耀(34b6-35e8) 六 惩罚与荣耀(35e1-38b9) 七 临别告白(38c1-42a5)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 《申辩》中的几个主题柏拉图的《申辩》由三次演说组成,即正式的申辩辞、提出刑罚的演说、判死刑之后的演说。有些研究者径直按照这三部分划分结构,但很多研究者更喜欢按照主题和内容划分。我们在翻译和义疏中,将会基于这三次演说的基本结构,然后根据主题阐释。对于更详细的结构、内容,及其含义,读者应该在全文的翻译和后面的义疏中来体会。我们在此先勾勒出一个大体的轮廓,使读者在阅读《申辩》的诠释与研究史时不至于摸不清线索。由于《申辩》是苏格拉底针对莫勒图斯等人的控诉所做的辩护,其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与城邦政治之间的关系。在“义疏”中,我们会把这个问题总结为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无论哲学还是政治,在当时雅典文明的语境下,其目的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对美好生活的思考,政治是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但因为哲学和政治各有各的逻辑,两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会非常不同。而在历代对《申辩》的诠释中,人们对这对矛盾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们会看到,罗马的道德楷模老加图站在政治秩序和道德风尚的角度,就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对政治秩序的一种破坏。作为罗马历史中备受尊重的人物,老加图竟然对苏格拉底提出这样的控诉,这至少提示我们,莫勒图斯等人对苏格拉底的控诉并不是简单的意气之争或泄私愤,而是体现了一种更严肃的对立与冲突。再比如,当自由民主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意识形态之后,有些人也会批评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反对。这一控诉无疑继承了伯利克拉底的批评。当然,反过来也会有人认为,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不屈服,表明了一种高贵的人格和对暴政的蔑视,甚至是现代的公民不服从传统的先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苏格拉底的申辩 PDF格式下载



这是国内最经典的一本了(或称作“学院派”)


买书的时候只是想看苏格拉底或柏拉图说的或记录的,拿到书了发现前言和后面都是作者写的,这两部分都略过去不看了,苏格拉底的申辩部分还是很精彩的。书的厚度和重量不成正比,很轻的


比商务的好,好在有西人的详注。读柏拉图如同读《论语》、《孟子》,离开前人的注释,光靠自己瞎想,那真可能读得神魔乱舞、想落天外了,结果还是不知道西方人究竟在想些什么。


但是卓越这一系列的书都没好好保存,有点脏旧


收到的时候就脏兮兮的,估计是压箱底压了好几年了的吧?好在内容还不错,弥补了卓越书保存的糟糕不过下回还是不会再在这里买了


非常喜欢这本书,译者吴飞文笔隽永,贴近原意,希望卓越赶紧进货!


不知为什么就是读不下去, 也许是时代太久远了? 还是并未真正领悟到其真谛。


书还是不错的,只是不太符合我的口味,前面引言太多了,后面又都是注解


这书本内容不多光是前言就占了四分之一,需要静下心来看的。否则就会被里面的注释给烦死了。


把很复杂的哲学问题通俗的表达出来,让人感受到苏格拉底的超人智慧.对于哲学,也更加着迷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