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易二十讲

廖名春 选编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廖名春 选编  

页数:

430  

字数:

35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周易》——东方思想的源头活水。儒家以它为“五经”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其思想深邃、表现形式和方法特殊,堪称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神秘而璀璨的恒星。《周易二十讲》是研究《周易》著作的精华版,既有讲《周易》研究方法的,也有专门研究《周易》本经的;既有研究《易传》的,也有研究易学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既囊括了近代以来《周易》研究的新进展,也体现了《周易》研究的新方向。

书籍目录

一 周易略例二 周易正义卷首三 《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四 说《易》五 易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六 《周易》卦义考释及新论七 《易经》“贞”字释义八 论《周易》的筮法九 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以《易经》研究为例十 《周易》卦爻辞成于周武王时考十一 孔子与《周易》辨十二 关于《周易》标点的若干原则问题十三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十四 《周易》大象例说十五 说《杂卦传》十六 “卦气”溯源十七 略说卦变十八 乾道变化与理一分殊十九 论孔子与《易》之关系兼评欧阳修钱玄同之误说二十 关于科学与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章节摘录

  一 周易略例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明《彖》  故《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故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变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气言之,存乎阴阳;以质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义;以人言之,存乎景行。  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是故“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辏未足多也。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夫古今虽殊,军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乎!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  明爻通变  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巧历不能定其算数,圣明不能为之典要;法制所不能齐,度量所不能均也。为之乎岂在夫大哉!陵三军者,或惧于朝廷之仪;暴威武者,或困于酒色之娱。  近不必比,远不必乖。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召云者龙,命吕者律。故二女相违,而刚柔合体。隆墀永叹,远壑必盈。投戈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则胡越何患乎异心。故苟识其情,不忧乖远;苟明其趣,不烦强武。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其唯明爻者乎?故有善迩而远至,命宫而商应;修下而高者降,与彼而取此者服矣!  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爱恶相攻,屈伸相推;见情者获,直往则违。故拟议以成其变化,语成而后有格。不知其所以为主,鼓舞而天下从者,见乎其情者也。  是故“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无体,一阴一阳而无穷。“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哉!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  明卦适变通爻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  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始终之象也。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弱而不惧于敌者,得所据也。忧而不惧于乱者,得所附也。柔而不忧于断者,得所御也。虽后而敢为之先者,应其始也。物竞而独安于静者,要其终也。故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辩逆顺者,存乎承乘;明出处者,存乎外内。  远近终始,各存其会;辟险尚远,趣时贵近。《比》、《复》好先,《乾》、《壮》恶首;《明夷》务暗,《丰》尚光大。吉凶有时,不可犯也;动静有适,不可过也。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动天下,灭君主,而不可危也;侮妻子,用颜色,而不可易也。故当其列贵贱之时,其位不可犯也;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观爻思变,变斯尽矣。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辩位  案,《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何乎?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需》上六云“虽不当位”。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也;若以上为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阴阳处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说当位失位也。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故《乾》初谓之“潜”,过五谓之无位。未有处其位而云潜,上有位而云无者也。历观众卦,尽亦如之,初上无阴阳定位,亦以明矣。  夫位者,列贵贱之地,待才用之宅也。爻者,守位分之任,应贵贱之序者也。位有尊卑,爻有阴阳。尊者阳之所处,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为阴位。去初上而论位分,则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谓之阳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谓之阴位?初上者,体之终始,事之先后也,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阴阳定也。尊卑有常序,终始无常主。故《系辞》但论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无终始,卦不可无六爻,初上虽无阴阳本位,是终始之地也。统而论之,爻之所处则谓之位;卦以六爻为成,则不得不谓之六位时成也。  略例下  凡体具四德者,则转以胜者为先,故日“元亨,利贞”也。其有先贞而后亨者,亨由于贞也。  凡阴阳者,相求之物也,近而不相得者,志各有所存也。故凡阴阳二爻,率相比而无应,则近而不相得;有应,则虽远而相得。  然时有险易,卦有小大。同救以相亲,同辟以相疏。故或有违斯例者也,然存时以考之,义可得也。  凡《彖》者,统论一卦之体者也。《象》者,各辩一爻之义者也。故《履》卦六三,为《兑》之主,以应于《乾》;成卦之体,在斯一爻,故《彖》叙其应,虽危而亨也。《象》则各言六爻之义,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体,而指说一爻之德,故危不获亨而见咥也。《讼》之九二,亦同斯义。  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义,《大有》之类是也。卦体不由乎一爻,则全以二体之义明之,《丰》卦之类是也。  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吉,无咎”者,本亦有咎,由吉故得免也。“无咎,吉”者,先免于咎,而后吉从之也。或亦处得其时,吉不待功,不犯于咎,则获吉也。或有罪自己招,无所怨咎,亦日“无咎”。故《节》六三日:“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日:“不节之嗟,又谁咎也?”此之谓矣。  卦略  屯。此一卦,皆阴爻求阳也。屯难之世,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强,民思其主之时也。故阴爻皆先求阳,不召自往;“马”虽“班如”,而犹不废;不得其主,无所冯也。初体阳爻,处首居下,应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  蒙。此一卦,阴爻亦先求阳。夫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暗者求明,明者不谘于暗。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故六三先唱,则犯于为女;四远于阳,则“困蒙,吝”;初比于阳,则“发蒙”也。  履。《杂卦》日:“履,不处也。”又日:履者,礼也。谦以制礼。阳处阴位,谦也。故此一卦,皆以阳处阴为美也。  临。此刚长之卦也。刚胜则柔危矣,柔有其德,乃得免咎。故此一卦,阴爻虽美,莫过无咎也。  观之为义,以所见为美者也。故以近尊为尚,远之为吝。  大过者,栋桡之世也。本末皆弱,栋已桡矣,而守其常,则是危而弗扶,凶之道也。以阳居阴,拯弱之义也,故阳爻皆以居阴位为美。济衰救危,唯在同好,则所赡褊矣。故九四有应,则有它吝;九二无应,则无不利也。  遁。小人浸长。难在于内,亨在于外,与《临》卦相对者也。《临》,刚长则柔危;《遁》,柔长故刚遁也。  大壮。未有违谦越礼能全其壮者也,故阳爻皆以处阴位为美。用壮处谦,壮乃全也;用壮处壮,则“触藩”矣。  明夷。为暗之主,在于上六。初最远之,故日“君子于行”。五最近之而难不能溺,故谓之“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三处明极而征至暗,故日“南狩获其大首”也。  睽者,睽而通也。于两卦之极观之,义最见矣。极睽而合,极异而通,故先见怪焉,洽乃疑亡也。  丰。此一卦明以动之卦也。尚于光显,宣扬发畅者也。故爻皆以居阳位又不应阴为美,其统在于恶暗而已矣。小暗谓之沛,大暗谓之部。暗甚则明尽,未尽则明昧。明尽则斗星见,明微故见昧。无明则无与乎世,见昧则不可以大事。折其右肱,虽左肱在,岂足用乎?日中之盛而见昧而已,岂足任乎?  廖名春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周易注疏》卷十三标点。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书。  二 周易正义卷首  故《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故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变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气言之,存乎阴阳;以质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义;以人言之,存乎景行。  论“易”之三名  正义日: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白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蕴邪。”又云:“易之门户邪。”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陨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崔觐、刘贞简等并用此义,云:“易者谓生生之德,有易简之义。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变易者,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皆以《纬》称‘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明是“易简”之义,无为之道。故易者易也,作难易之音。而周简子云:“易者,易(音亦)也,不易者,变易也。‘易’者,易代之名,凡有无相代,彼此相易,皆是‘易’义。不易者,常体之名,有常有体,无常无体,是‘不易’之义。‘变易’者,相变改之名,两有相变,此为‘变易’。”张氏、何氏并用此义,云:“易者换代之名,待夺之义。”因于《乾凿度》云:“易者,其德也。”或没而不论,或云德者得也。万法相形,皆得相易。不顾《纬》文“不烦不扰”之言,所谓用其文而背其义,何不思之甚?故今之所用,同郑康成等。易者,易也,音为难易之音,义为简易之义,得《纬》文之本实也。盖易之三义,唯在于有,然有从无出,理则包无,故《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浑沌。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沌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是知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唯在于有者,盖以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备,本备于有。故《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故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变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气言之,存乎阴阳;以质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义;以人言之,存乎景行。此等是也。且易者象也,物无不可象也。作《易》所以垂教者,即《乾凿度》云:“孔子日: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牺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断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以画八卦,建五气,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度时制宜,作为罔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于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周易》本身并不讲具体的天地万物,而只讲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这就叫“神无方而易无体”。  ——冯友兰《(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  以治经而言,通读字句,当求笃实;诠释义理,则欲空灵。不求甚解而妄求通经,固难深入;执着字句而不通大义,亦非可取。  ——黄沛荣《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以(易经)研究为例》  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假若我们把象数看做是一棵常青不老之树,那么,我们可以说,义理则是这棵树上结出的丰硕之果。  ——刘大钧《“卦气”溯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易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